:::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書刊名:近代史研究
作者:羅志田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3)
頁次:4-27+160
主題關鍵詞: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學生運動五四標識五四遺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8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會合的歷史運動",也是一個有中心主旨并自具體相的運動。一個同質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無意中形成,也包括時人和后人的構建。從相對宏觀的視角觀察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的關聯,探索后者究竟是外來沖擊的反應還是自我的覺醒,并考察民初新舊之爭怎樣發展為向"文化"開戰、一體兩面的正本清源努力如何兼容破壞與建設,以及學生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相互影響等面相,進而從后五四時代的認知去檢視新文化運動的遺產,可以看出五四已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標識。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a"converged historical movement;"it was also a movement with its central agenda and its own representation.A homogeneous profile of"May Fourth"was formed unconsciously by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ies and later generations.From a relatively macro perspective,this research obser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response to outside impact or spontaneous awakening.It also examines various aspects of this movement,such as how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developed into a battle against"culture,"how the efforts to clean up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cluded both disruption and construction,and how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fluenced each other.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ost-May Fourth era to scrutinize the legacy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May Fourth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期刊論文
1.魯萍(2006)。「德先生」和「賽先生」之外的關懷--從「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運動時期道德革命的走向。歷史研究,2006(1),7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適、蔣夢麟、陶履恭、王徵、張祖訓、李大釗、高一涵(19200910)。爭自由的宣言。東方雜誌,17(16),133-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季陶(19190928)。我和一個朋友的談話。星期評論,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斯年(19321030)。陳獨秀案。獨立評論,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志田(2001)。抵制東瀛文體:清季圍繞語言文字的思想論爭。歷史研究,6,5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柯繼銘(2007)。理想與現實: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識。中國社會科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聖心(1911)。論現今國民道德墮落之原因及其救治法(徵文)。東方雜誌,8(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慶年(19130323)。橫山鄉人日記(明光選摘)。鎮江文史資料,14,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志田(2014)。國家目標的外傾--近代民族復興思潮中的一個背景。近代史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侍桁(1935)。文學革命者的胡適的再批判。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2(2),67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維之(1927)。十年來之中國文學。青年進步,100,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君勱(19411115)。我的學生時代。再生,2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志田(1996)。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競爭。歷史研究,1999(6),77-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月峰(20170300)。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近代史研究,2017(1),28-47+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志田(20161100)。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近代史研究,2016(6),49-68+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君實(19201010)。新文化之內容。東方雜誌,17(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志田(2014)。近代中國「道」的轉化。近代史研究,2014(6),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志田(2008)。經典淡出之後--過渡時代的讀書人與學術思想。中華文史論叢,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潘公展(19240110)。從世界眼光觀察二十年來之中國。東方雜誌,21(1),15+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慎廬(19300110)。中國今日之青年問題。東方公論,9/10,86-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26)。研究所國學門第四次懇親會紀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1(1),143-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32)。考據漫話。國立北平圖書館讀書月刊,1(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志田(2013)。陳獨秀與「五四」後〈新青年〉的轉向。天津社會科學,2013(3),116-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家倫(1986)。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新潮,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羅志田(1996)。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係。近代史研究,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羅志田(2010)。課業與救國--從老師輩的即時觀察認識「五四」的豐富性。近代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承澤(19200730)。知識階級應有的覺悟。學藝,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伯奇(19200715)。致惲代英。少年中國,2(1),6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羅志田(2002)。文學的失語--「新紅學」與文學研究的考據化。中華文史論叢,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任卓宣(1931)。怎樣做「文化運動」--評胡適博士底理論。二十世紀,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志田(2003)。「有道伐無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軍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勢易。中國社會科學,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瞿秋白(1926)。國民革命運動中之階級分化--國民黨右派與國家主義派之分析。新青年,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志田(2013)。與改良相通的近代中國「大革命」。社會科學研究,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羅志田(1999)。從科學與人生觀之爭看後五四時期對五四觀念的反思。歷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鐵崖(19480501)。五四運動與新五四運動。北大半月刊,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月峰(2013)。激進時代的漸進者--新文化運動中的「研究系」(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波(2008)。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及前期活動(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紀霖、李瓊(2004)。天地之間--林同濟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志田(2006)。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漱溟(1993)。梁漱溟全集。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伯言(2004)。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漱溟(1990)。梁漱溟全集。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建樹(2009)。陳獨秀著作選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適(2003)。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志田(2003)。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康有為、姜義華、張榮華(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策縱、周子平(1996)。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唐德剛(1993)。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梁漱溟、陳政記(1991)。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002)。杜深如烈士日記。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欣周(1967)。常燕生先生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溝口雄三、王瑞根(2011)。中國的衝擊•另一個「五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志田(2013)。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湛波(2010)。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漱溟(1989)。梁漱溟全集。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290504)。五四紀念與青年之覺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東蓀(19220303)。兩種社會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東蓀(19220412)。文化運動與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鴻烈(19240204)。為新青年社的老同志進一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國強(20150809)。漫長的認知--中日之間可比也不可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民黨江蘇省黨部(19290422)。摧毀封建勢力方案,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蔣梓驊(2003)。米歇爾•福柯訪談錄。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汎森(2003)。「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麥麥(1936)。五四整理國故運動之意義。中國文化問題導言。上海辛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志田(2009)。士變--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讀書人的革命情懷。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遠庸(1920)。平民之貴族、奴隸之平民(1912年11月)。遠生遺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盛鐸(1982)。徐協貞〈殷契通釋〉序。殷契通釋。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國維(2009)。殷周制度論(1917年9月)。王國維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一涵(2015)。一九一七年豫想之革命(1917年1月)。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高一涵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瞿秋白(2013)。〈新青年〉之新宣言(1923年5月)。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中山(1985)。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自序(1918年)。孫中山全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龔書鐸(1997)。近代中國文化結構的變化。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家菊(1997)。民族主義的教育(1922年)。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論文集。臺北:慧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亞泉(1993)。論思想戰(1915年3月)。杜亞泉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日葵(1923)。在中國近代思想史演進中的北大。北京大學廿五周年紀念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家倫(1981)。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1967年)。逝者如斯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玄同(2000)。致魯迅、周作人(1921年1月11日)。錢玄同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大白(2013)。文腔革命和國民革命底關係(1928年)。白屋文話。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黎錦熙(1928)。1925年國語界「防衛戰」紀略。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英時(2006)。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現代學人與學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黎錦熙(2007)。國語運動史綱(1934年)。黎錦熙文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麥麥(1936)。文化運動與民族運動。中國文化問題導言。上海辛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自清(1990)。哪裡走(1928年2月)。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