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黨派與輿論--以傅斯年、羅家倫被誣一事為中心
書刊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作者:趙帥
作者(外文):Zhao, Shuai
出版日期:2022
卷期:118
頁次:頁45-88
主題關鍵詞:五四運動研究系安福系傅斯年羅家倫May Fourth MovementResearch CliqueAnfu GroupFu SinianLuo Jialu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1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陳以愛(20150300)。五四運動初期江蘇省教育會的南北策略。國史館館刊,43,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月峰(20170300)。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近代史研究,2017(1),28-47+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筱才(2011)。政爭與「五四」:從外交鬥爭到群眾運動。開放時代,2011(4),2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志田(20170600)。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近代史研究,2017(3),4-27+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任一(2016)。‘寰世獨美’:五四前夕美國在華宣傳與中國對新國家身份的追求。史學集刊,2016(1),4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達嘉(20191200)。重新思考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關係。思想史,9,111-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月峰(2021)。響應與批評:五四運動前藍公武與《新青年》同人的互動。中共黨史研究,2021(6),134-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齊模(2020)。五四運動中的北大學生幹事會和北京學聯史實考。安徽史學,2020(1),59-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瑩瑩(2017)。一戰前後美日在華輿論戰。史學月刊,2017(4),27-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1919)。教育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國燾(1991)。我的回憶。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18)。國立北京大學廿週年紀念冊。國立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影輝、孔祥徵(1981)。五四運動在武漢史料選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6)。周作人日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顧頡剛(2011)。顧頡剛書信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明(1998)。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1979)。胡適來往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1)。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季羨林(2003)。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包天笑(2014)。釧影樓回憶錄。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史料編輯部(1980)。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耿雲志(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久芳、羅久蓉(2009)。羅家倫先生文存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學珍、郭建榮(2000)。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鄧野(2014)。巴黎和會與北京政府的內外博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策縱、陳永明、張靜(2016)。五四運動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蔡元培研究會(1998)。蔡元培全集第十六卷(日記1913-193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呂芳上(2015)。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鍾叔河(2009)。周作人散文全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兆瑋、李向東、包岐峰、蘇醒(2013)。徐兆瑋日記。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79)。湖南文史資料選輯。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北京市檔案館(2009)。檔案中的北京五四。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風雨社(1947)。五四在北大。北大壁報聯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倪品真(1941)。五四運動紀實。湘潮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瑞騰、莊宜文(20190000)。羅家倫與五四運動. 史料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韋定民、華德韓(2000)。東陽文史資料選輯。政協東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歐陽哲生(2017)。傅斯年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占彪(2014)。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金生(2014)。近代日本在華報刊通信社調查史料集成(1909-1941)。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20)。少年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薛明揚、楊家潤(2005)。復旦雜憶。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19)。每週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19)。國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1920)。復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1919)。復旦年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917)。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以愛(20210000)。動員的力量:上海學潮的起源。民國歷史文化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19)。新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高平叔(1996)。蔡元培年譜長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正茂(1993)。曾琦先生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志田(2006)。對「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認識。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志田(2014)。陳獨秀與「五四」後《新青年》的轉向。道出於二:過度時代的新舊之爭。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恂如(2006)。耕齋日記。歷代日記叢鈔。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策縱(2014)。以「五四」超越「五四」。文史雜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志田(2014)。課業與救國:從老師輩的即時觀察認識「五四」的豐富性。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1. 「由苦到安」--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的情緒表述
2. 水利秩序中的商業要素--南宋至民初徽州呂堨管理方式之演變
3. 佛教驅邪鎮煞祖師普庵(1115~1169)的一個歷史詮釋
4. 社會主義國家的華人組織--古巴革命以來華人社團的歷史變遷與現狀分析
5. 霍亂與上海華人居民飲水的變遷,1920s~1930s
6. 馬六甲華人甲必丹蔡士章與寶山亭之研究
7. 書評:黎麗明,《從工匠到藝術家:20世紀的中國美術陶瓷從業者》(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
8. 書評:白德瑞,《爪牙: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
9. 書評:周瓊,《清前期重大自然災害與救災機制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10. 書評:吳滔,《國史家事:〈致身錄〉與吳江黃溪史氏的命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
11. 馬來西亞沙巴的「半唐番」:名制裡的唐與番
12. 公益物品的供給:清至民國鄱陽湖區的水上救生事業--以左蠡《救生同仁堂局志》為中心
13. 元朝對雲南金齒百夷及其以南土官地區的設治新證
14. 微觀透視清代基層行政的典範--評白德瑞(Bradly W. Reed)《爪牙: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尤陳俊、賴駿楠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
15. 植造清代:維繫木材貿易的產權和財政制度--評Meng Zhang, «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 Sustaining the Marke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