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七一年之中共內部鬥爭
作者:吳鎮龍
作者(外文):Wu, Zhen-Lo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郭華倫
呂亞力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78
主題關鍵詞:中共共產黨內部鬥爭毛澤東鳴放運動權力政治"1921-19711971MAOZE-DONGPOLITICS"POLI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本論文的第一章中,吾人所討論的是中共建黨後的幾個早期的重要領袖人物,他們是
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和陳紹禹。
第二章、第三章討論毛澤東在中共黨內的崛起。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指導與干涉,可以
說是中共自一九二七年的泛暴動政策,至江西蘇維埃的總崩潰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所討論的是中共內部或其治下所興起的反毛的意識形態與實質力量(它應該包
括第三章之第四節)。「鳴放運動」是中共狡猾地消滅期能產生更具實效的參考價值

黨內鬥爭,除批評「無原則鬥爭」(即一般的糾紛)外,大都稱之為路線鬥爭。所謂
路線,就是政治路線或稱總路線,是中共根據某一時期主客觀形勢而決定的任務、方
針和政策。在執行路線過程中所發生的左傾或右傾,冒進或退卻的錯誤,甚或另立路
線別樹一幟,都是黨內鬥爭的目標。但中共黨內也有權力鬥爭,即為黨的領導權的爭
奪。不過,權力鬥爭在中央黨內被視為不光榮的稱號,大都諱言真相,而以路線鬥爭
掩飾之。只有「文革」時期,毛澤東才直言是一場「奪權鬥爭」。(註二)上述兩種
性質的黨內鬥爭,往往糾纏一起,因而使外界人士以為中共內部鬥爭兼有兩種不同的
性質(註三),其實中共黨內鬥爭在上述兩種性質中有其一定的主從關係。每次內鬥
,雖以路線上的歧異或矛盾為旗幟,但鬥爭的結果,必是權力的變動。由此可以推論
,權力爭奪的矛盾才是一切鬥爭之本質;而路線的不同是次要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