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呂祖謙研究
作者:吳春山
作者(外文):Wu, Chun-S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戴君仁
何佑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78
主題關鍵詞:呂祖謙傳記性理之學曾子學本體論宋代史學中國文學文學"LUZU-GIANBIOGRAPHYHISTORYSONG-DYNASTYCHINESE-LITERATURELITERATURE"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宋室渡江之後,學術重心南移,大抵繼承了北宋兩個主要學脈:洛學與蜀學。當時浙
東三府四州,緊臨京畿,儒風特盛。永嘉薛季宣致力經制實學,陳傅良繼踵,遂成一
代新學;同時陳亮究心王伯之學,闡揚事功學理,與薛陳二氏互相呼應,並行不悖,
於是「經制事功」之學逐漸演成浙東士風。當時,身承「中原文獻之傳」的呂祖謙久
居金華,與浙東諸家時相往還,中原文化與南方新學經此交流,遂致本屬伊洛學流的
呂學產生蛻變。呂家之學自公著以來即兼融儒彩,為學注重「下學上達」而不廢「徑
捷悟道」,可謂與江西新興的陸氏心學半面相通。
本芠共分六章討論呂學內涵。
第一章為求知人論世,共分兩節討論呂祖謙的家世與生平。
第二章探討呂氏的性理之學。
首節共分五個項目論述祖謙性理要義。「心性本體」、「本末體用」與「一元的二元
論」,由本及末,層次相疊,共同探討呂氏本體論的內涵;此外,「理欲之辨」及「
義利問題」兩項都是宋儒探討心性義理面臨的主題,因此特別提出討論。
次節所述「變化氣質」,是呂學修身之法的一個重要項目。
三、四兩節討論呂氏進學致知之法,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祖謙致知之法兼取朱陸之長

第五節「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的曾子學可說是「變化氣質」之學的實際節目。
從本章諸節可以看出朱呂由於本體論有異,所以性論不同,因而修身之法也因而有所
差異。
第三章敘述呂氏經學。祖謙早年即與南軒同以「明經」聞名,他的經學論述主要見於
麗譯論說集錄(除左傳外,諸經皆有論說),成書的代表作為古周易(音注)、書說
及呂氏家塾讀詩記諸書,本章即論述他的經學特色及諸經論說內涵。
第四章討論呂氏史學。
祖謙的史學可以左氏三書作為代表。東萊博議成書最早,全書百六十八篇大都假藉春
秋史事發揮義理之見,可謂文理並茂。
第五章敘述祖謙的文學。乾道五年成立麗澤書院,重以明經躬行教導諸子,究其實際
,文章之學仍為舉子基本課程,古文關鍵一書即為呂氏這方面的心得作品。淳熙四年
膺命編撰文海(宋文鑑),即源於上述諸要素。
「因文示義」是呂氏的文學貌,文鑑選文條例重出,基本要素即在「義理」與「詞章
」二者,文理具佳是文學的最高標準。
第六章敘述呂氏與浙東諸家的關係。
南宋浙學包括金華、永嘉與永康三派。呂氏久居金華,故與諸家往來密切,論學之際
之免互相影響,其端不一,各節均加考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