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呂祖謙經學研究
作者:張琬瑩
作者(外文):CHANG,WAN-YING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恆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呂祖謙東萊經學朱熹宋代Lü ZuqianDonglaiClassicsZhu XiSo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呂祖謙(1137-1181)為南宋乾道、淳熙年間著名學者,與朱熹、張栻共為當代學者所推崇,並稱「東南三賢」。然而在呂祖謙過世後,昔日好友朱熹卻對其批評甚烈,進而影響《宋史》的編寫者,將之屏除於〈道學傳〉之外。本文爬梳與反思朱熹對呂學的批判及其對呂祖謙學術定位造成的問題,選擇以朱熹評論呂氏「於史分外仔細,於經卻不甚理會」作為問題意識,對呂祖謙的經學進行考察和研究。在研究視角上,著重觀察呂氏在詮解經典時,對於「經」、「史」關係的定義和畫分,以及探討他如何將史學涵養應用於經典詮釋上。此外,本文也特別關注朱、呂兩人對於經學問題見解的歧異,並嘗試釐清兩者學術取向的不同。
在《易》學方面,呂祖謙的《易》學承襲自程頤,而又有自己的發展和闡發。他曾兩次主持刊刻程頤《易傳》,並且在解卦爻體例和理學思想、以史事解《易》等面向,受到程頤的影響。由於朱熹並不認同程頤以《易》明人事的主張,是以朱、呂兩人在繼承程氏之學的方向上產生了分流。此外,呂祖謙亦參與了宋代興起的復原古《易》運動,他所擬定的《古周易》後來成為朱熹撰作《周易本義》的底本,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對呂祖謙《古周易》的相關文獻問題進行考證,釐清前人研究的一些誤解,並討論朱熹何以選用呂氏《古周易》的原因。
在《書》學方面,經過考辨《東萊書說》的成書、流傳、版本、思想歸屬等問題,本文認為今通行本《增修東萊書說》雖然經過呂氏學生時瀾的增補,但整體確實可屬於呂氏一家之學。其次就《東萊書說》的思想進行研究,考察呂祖謙對上古、三代的世變風移與聖賢心術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為「周公稱王」的爭議進行辯護。
在《詩》學方面,從《呂氏家塾讀詩記》的編纂內容,以及呂祖謙和朱熹在《詩經》問題上的相互辯論,探討呂祖謙的《詩經》學觀點。呂、朱兩人對於《詩序》、孔子「思無邪」說、《三百篇》是否皆可用於祭祀朝聘等問題,意見有不小之分歧,然而歸根溯源來看,雙方癥結是關於《詩經》中是否有「淫詩」的認定不同。
在《春秋》學方面,由於呂祖謙的《春秋》學側重《左傳》,因此本文首先梳理其對《春秋》和《左傳》關係的看法,探討他如何定位《左傳》,以及《左傳》和孔子的關係、《左傳》是否解經等問題。再者,從天理人欲、人倫綱常、王霸之辨、夷夏觀等部分論述呂氏的《春秋》學思想,以及他對《左傳》記載的史學考察。
重新檢討朱熹對呂祖謙重史不重經的批評後,本文指出:雖然呂祖謙將《尚書》、《詩經》等經書都視作歷史文獻,但是他比起朱熹,更加重視《書序》、《詩序》和孔子之間的關係,不似朱熹對其來源有所懷疑。呂祖謙的保守和堅持,事實上源自於他對經典權威的認同和捍衛。而朱熹對呂祖謙的不滿,則顯示了他們在詮釋經典時,雙方立場傾向創新或保守的不同;而且兩者在對義理與史學的取捨及態度等方面,也存在著分歧和差距。
Once Zhu Xi criticized Lü Zuqian for “being extra careful in the study of histories, but does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lassics.” Based upon this observation,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o examine how Lü Zuqian approached and studie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such as the Book of Change, the Book of Documents, the Book of Od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is research shall focus on how Lü defines and characteri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assics and histories while he engag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exts, and how he applies his knowledge of history into the study of classics. Moreover, due to Zhu Xi’s disapproval, Lü Zuqian’s scholarship was often overlooked by his posterity. Thus, this dissertation shall dwell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Zhu and Lü on how they analyze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further highlight their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cholarship.
Drawing inspirations from Cheng Yi, Lü Zuqian developed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Lü presided over the publication of Cheng Yi’s Yi chuan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Changes) twice, and his own work resonates with Cheng Yi’s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 from the judgment of the trigrams and each component lines, to his comprehen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principle (lixue), to how he integrates history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he follows Cheng Yi’s approach in all these aspects. Zhu Xi did not agree with Cheng Yi who seeks to use the Book of Changes to illuminate on interpersonal affairs. This explains why Zhu and Lü, though both inherited Cheng Yi’s ideas, advanc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addition, Lü Zuqian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ancient vers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Gu Zhouyi (Ancient Tex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Lü compiled later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Zhu Xi’s Zhouyi benyi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hich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shall provide a survey of the textual materials surrounding Lü’s compilation, clarifies certain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existing scholarship, and examines why Zhu Xi would adopt Lü’s work as his base text.
Second, through examining the compilation, circulation, bibliographical details and philosophical inclinations of Donglai boyi (Erudite Discussions at Donglai), this dissertation contends that the ideas presented in Zengxiu Donglai boyi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Erudite Discussions at Donglai) are generally compatible to Lü Zuqian’s school of thought, even though the current edition of the text has been supplemented by Lü’s student Shi La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lso delve into Donglai Shushuo (Donglai’s Explication of the Book of Documents) and extrapolate Lü Zuqian’s views on the changes happening in the three historic dynasties of Xia, Shang and Zhou, as well as his views on the virtues of the sage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lso illustrate how Lü defends the Duke of Zhou in the heated controversy over the Duke’s decision to act as regent.
Third,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how Lü Zuqian understands the poems in the Book of Odes by a close analysis of his Lüshi jiashu dushi ji (Reading Notes from the School of the Lü Family on the Book of Odes) and his debates with Zhu Xi. Lü and Zhu differ on issues concerning with the Preface to the Book of Odes, Confucius’ discussion on “not letting one’s thought deviate toward the inappropriate,” and whether the Book of Odes can be used in court rituals and sacrificial ceremonies. Ultimately, their disagreement stems from their varied identification of “debauched odes.”
Fourth, Lü Zuqian had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the Zuo Tradition when he studie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us, this dissertation shall first elucidate Lü’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nals and its commentaries by discussing how he situates the Zuo Tradition, as well as how he comprehends the affiliation between Confucius and this commentarial tradition. Furthermor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then turn to Lü’s analysis of the Annals by investigating his views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human desires, his ethical reasoning, his judgment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kingship and hegemony, as well as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no-barbaria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lso shed light on Lü Zuqian’s historiographical thoughts by examining how he analyzes the Zuo Tradi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concludes by re-evaluating Zhu Xi’s criticism of Lü Zuqian for being too invested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dismissed the learning of classics.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although Lü considered both the Book of Documents and the Book of Odes as historical records, Lü attached relatively more importance to the preface of both classic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onfucius. Unlike Zhu Xi, he had no doubt on the authorship of these prefaces. Lü’s persistence and conservatism, in fact, demonstrates his eagerness to prot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classics. Zhu Xi’s dissatisfaction with Lü Zuqian is hence a perfect illustration of their difference in choices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onservation.
參考書目


一、呂祖謙著作

《古周易》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 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5冊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2冊
《古易音訓》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冊
《周易繫辭精義》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2冊
《增修東萊書說》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3冊
《嚴修能手寫宋本東萊書說》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3冊
《呂氏家塾讀詩記》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4冊
《春秋講義》
《東萊呂太史別集》,卷 13,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冊
《春秋集解》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5冊
《左氏博議》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6冊
《左傳類編》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6冊
《左氏傳說》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7冊
《左氏傳續說》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7冊
《麗澤論說集錄》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2冊
《東萊呂太史文集》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1冊
《東萊呂太史別集》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1冊
《東萊呂太史外集》
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月,第1冊

二、古籍文獻

【經部】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馮椅:《厚齋易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6冊
﹝宋﹞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9冊
﹝宋﹞李杞:《用易詳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9冊
﹝宋﹞俞琰:《讀易舉要》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21冊
﹝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22冊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王安石撰,程元敏輯:《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尚書》
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55冊
﹝宋﹞蔡沈:《書集傳》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書版社,2010年9月,第1冊
﹝宋﹞黃倫:《尚書精義》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 冊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 肖永明、夏先培整理:《毛詩正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三國吳﹞陸璣撰,﹝清﹞丁晏校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據《古經解彙函》本影印,第43冊
﹝宋﹞歐陽修:《詩本義》
上海:上海書店,2015年6月,《四部叢刊.三編》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宋刊本重印,第2冊
﹝宋﹞蘇轍:《蘇氏詩集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0冊
﹝宋﹞朱熹:《詩集傳》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冊
﹝宋﹞朱熹:《詩序辨說》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冊
﹝宋﹞朱鑑編:《詩傳遺說》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5冊
﹝明﹞郝敬:《毛詩原解》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6月,《詩經要籍集成.二編》據香港新亞書院存明萬曆四十四年刻本影印,第15冊
﹝清﹞陳啓源:《毛詩稽古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5冊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賀友齡審訂:《毛詩後箋》
合肥市:黃山書社,1999年8月
﹝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
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6月,第1冊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47冊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蒲衛忠、龔抗雲、胡遂、 于振波、陳咏明等整理:《春秋左傳正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夏先培整理:《春秋穀梁傳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陸德明撰,黃坤堯、鄧仕樑編校:《新校索引經典釋文》
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6月,據通志堂刊本編校

【史部】
無名氏撰,黃懷信校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
﹝漢﹞班固著,﹝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5月
﹝宋﹞王堯臣等編次,﹝清﹞錢東垣輯釋,﹝清﹞錢侗補遺:《崇文總目》
臺北:華聯出版社,華文書局發行,《粵雅堂叢書》1965年據清咸豐三年(1853)南海伍氏刊本影印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趙希弁撰:《讀書附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元﹞脫脫等:《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明﹞宋濂等:《元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
朱人傑、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7冊
﹝明﹞戴銑:《朱子實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正德八年(1513)鮑雄刻本影印,第550冊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錢曾著,管庭芬、章鈺校正,傅增湘批注,馮惠民整理:《藏園批註讀 書敏求記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馮曉庭編:《經義考新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
﹝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光緒二十七年錢塘丁氏刻本影印,第 927冊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

【子部】
﹝宋﹞張栻編次,﹝宋﹞楊時訂定:《河南程氏粹言》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朱熹輯:《河南程氏遺書》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朱熹輯:《河南程氏外書》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葉適:《習學記言》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49冊
﹝宋﹞程大昌:《考古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52冊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周密:《齊東野語》
楊瑞點校:《周密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第1-2冊
﹝宋﹞馬永卿編,﹝明﹞王崇慶解:《元城語錄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63冊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2冊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4-18冊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 紀聞.全校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宋﹞王應麟:《玉海》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944冊
﹝宋﹞王柏:《魯齋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186冊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續修四庫全書》據明天啟刻本影印,第542冊

【集部】
﹝宋﹞曾鞏:《元豐類稿》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據上海涵芬樓借烏程蔣氏密韵樓蔵元黑口本景印,第42冊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四部叢刊.正編》據上海涵芬樓蔵明嘉靖三十九年撫州刊本景印,第46冊
﹝宋﹞程頤:《伊川先生文集》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宋﹞楊時:《龜山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125冊
﹝宋﹞尤袤撰,﹝清﹞朱彝尊輯:《梁溪遺稿》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年7月,《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清康熙三十九年尤侗刻本影印,第86冊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文津閣四庫全書》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第390冊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0-25冊
﹝宋﹞朱熹:《晦庵續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文津閣四庫全書》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宋﹞陳亮:《龍川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171冊
﹝宋﹞樓鑰:《攻媿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重印,第55冊
﹝元﹞梁寅:《策要》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叢書集成.三編》據《宛委別藏》本影印,第21冊
﹝元﹞陳櫟:《定宇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205冊
﹝明﹞楊廉:《楊文恪公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續修四庫全書》據山東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第1332冊
﹝清﹞胡鳳丹:《退補齋文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二年(1873)退補齋鄂州刻本影印,第1552冊
﹝清﹞嚴元照:《悔庵學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清代詩文集彙編》據清光緒刻《湖州叢書》本影印

三、近代專著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1980年6月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陸侃如:《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
臺北:藍燈文化出版,1991年9月
潘富恩、徐餘慶:《呂祖謙評傳》
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林葉蓮:《中國歷代詩經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9月
郭偉川:《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11月
程元敏:《書序通考》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戴維:《詩經研究史》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月
楊朝明:《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3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8月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
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3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戴維:《春秋學史》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徐儒宗:《婺學之宗──呂祖謙傳》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杜海軍:《呂祖謙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美﹞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
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8年3月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白壽彝:《白壽彝文集.第 7 卷.朱熹撰述叢考》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郭麗娟:《呂祖謙詩經學研究》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十一編》,新北市永和區: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第4冊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5月
呂廟軍:《周公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楊新勳:《經學蠡測》
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2年12月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9月
續曉瓊:《南宋史事易學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

四、期刊論文
楊衍貞:〈呂東萊專貶鄭伯論〉
《香豔雜誌》第11期,1915年,頁1-2
鄭培英:〈呂東萊專貶鄭伯論〉
《香豔雜誌》第11期,1915年,頁2
陸桂貞:〈呂東萊專貶鄭伯論〉
《香豔雜誌》第11期,1915年,頁1-2
鄭培英:〈呂東萊專貶鄭伯論〉
《香豔雜誌》第12期,1915年,頁6
柳詒徵:〈嚴修能精寫東萊書說跋〉
《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第2年刊,1929年10月,頁238-239
周 澂:〈呂東萊先生讀左述要〉
《光華大學半月刊》第4卷第3期,1935年11月,頁36-38
周 澂:〈呂東萊先生讀左述要(續)〉
《光華大學半月刊》第4卷第4期,1935年12月,頁47-49
知 堂(周作人):〈談東萊博議〉
《宇宙風》第44期,1937年4月,頁368-371
賴炎元:〈呂祖謙的詩經學〉
《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1984年6月,頁23-39
陳守富:〈《東萊博議》的文章技法〉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1988年11月,頁42-49
﹝美﹞田 浩:〈重尋歷史上的呂祖謙〉
《大陸雜誌》第91卷第2期,1995年8月,頁49-61
丁賦生:〈《古易音訓》「宋咸熙刊本」考〉
《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1996年12月,頁62-63
李之鑒:〈呂祖謙《易說》淺論〉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1997年1月,頁71-75
趙制陽:〈《呂氏家塾讀詩記》評介〉
《孔孟學報》第74期,1997年9月,頁1-34
楊晉龍:〈朱熹《詩序辨說》述義〉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295-353
李明輝:〈孟子王霸之辨重探〉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期,1998年9月,頁243-268
舒大剛:〈試析宋代「古易五家」在恢復古周易上的重要成就〉
《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8月,頁1-25
許維萍:〈呂祖謙與「復古《易》運動」──兼談《古周易》版本衍生之相關 問題〉
《經學研究論叢》第8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3月,頁69-110
潘富恩、陳天林:〈論呂東萊《易說》中的哲學思想〉
《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2002年6月,頁3-9
馮春生:〈呂祖謙經學著述目錄版本考述〉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2002年12月,頁85-89
杜海軍:〈《讀詩記》及其權屬與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6期,2003年11月,頁84
高焜源:〈南宋呂氏《春秋集解》作者考補正〉
《思辨集》第7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年4月,頁175-192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
《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201-218
李家樹:〈南宋朱熹、呂祖謙「淫詩說」駁議述評〉
《第六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年7月,頁393-419
姚永輝:〈論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中的「詩史互釋」〉
《詩經研究叢刊》第8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月,頁59-74
李解民:〈《春秋集解》為呂祖謙撰考──《四庫全書總目》辨證札記〉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八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頁28-39
杜海軍:〈呂祖謙的《詩》學觀〉
《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135-139
姚紅文:〈關於宋代呂蒙正家族的幾個問題〉
《文獻》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頁146-147
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
《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2007年10月,頁39-52
姜海軍:〈《程氏易傳》的成書及其流傳考〉
《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2007年10月,頁64-68
李建軍:〈理學底蘊與文學異彩的融合──呂祖謙《東萊博議》探微〉
《國學研究》第20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頁275-304
姚永輝:〈朱熹、呂祖謙關於《詩經》的四大論辯平議〉
《詩經研究叢刊》第 14 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頁78-116
蔡方鹿:〈呂祖謙的易學思想〉
《周易研究》2008年2期,2008年4月,頁52-55
蔡方鹿:〈呂祖謙的經學思想及其方法論原則〉
《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2期,2008年5月,頁56-62。
杜海軍:〈論呂祖謙研究中的偏見〉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1-4
吳冰妮:〈《呂氏家塾讀詩記》前後文本比較分析──以《公劉》首章為界線〉
《文獻》2009年第2期,2009年4月,頁104-110
朱宏秋:〈淺論呂祖謙《左傳》學之理說與心說〉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頁56-58轉頁66
黃忠慎:〈呂祖謙《讀詩記》與戴溪《續讀詩記》之比較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5期,2009年9月,頁129-160
楊 延:〈從詩史互證看《呂氏家塾讀詩記》的宗毛傾向〉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2009年11月,頁111-113
張宗友:〈呂氏《春秋集解》十二卷本作者與流傳之探索〉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4期,2009年11月,頁10-14
黃覺弘:〈今傳《春秋集解》作者非呂祖謙考辨〉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2010年2月,頁4-13
孫旭紅:〈呂祖謙《左傳》學中的王霸之辨〉
《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2期,2010年4月,頁89-93
羅 瑩:〈論呂祖謙《東萊博議》的文學示範意義〉
《唐都學刊》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頁92-95
朱天助:〈呂祖謙《周易繫辭精義》編纂的原則與價值〉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5-9
黃忠慎:〈經典的重構:論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在《詩經》學史上的程 衍與新變〉
《清華學報》第42卷第1期,2012年3月,頁45-77
楊新勳:〈論呂祖謙詩經學的主要特點〉
《經學蠡測》,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2月,頁252-268
朱天助:〈論呂祖謙《古易音訓》校勘《經典釋文》的價值(上)〉
《國文天地》第28卷第7期(總第331期),2012年12月,頁60-68
朱天助:〈論呂祖謙《古易音訓》校勘《經典釋文》的價值(下)〉
《國文天地》第28卷第9期(總第333期),2013年2月,頁73-75
谷繼明:〈《程氏易傳》刊編中的兩個問題〉
《儒家典籍思想研究》第5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頁119-131
朱天助:〈呂祖謙易學著述考略〉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第2期(2013年3月),頁80-83
陳良中:〈呂祖謙《書說》的成書及其坊本考〉
《古籍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7月,頁33-42
王小紅:〈林之奇、呂祖謙《尚書》學著作考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二十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頁90-96
陳錦春:〈《呂氏家塾讀詩記》版本源流考〉
《詩經研究叢刊》第24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11月,頁292-311
孫巧云:〈呂祖謙《左氏博議》中的君子修身論〉
《晉中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2014年2月,頁64-68
黃忠慎:〈呂祖謙、嚴粲《詩經》學之比較研究〉
《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頁73-100
靳秋杰:〈呂祖謙尊《序》解《書》經學思想探究〉
《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5 年第1期,2015年1月,頁83-86 轉頁104
于淑娟:〈論《呂氏家塾讀詩記》詩史互證的經學特點及其成因──兼論婺學 尊古重史的學術傳統〉
《浙江學刊》2005年第1期,2015年1月,頁67-74
魏宏遠、唐溫秀:〈呂祖謙是否著有《呂氏讀書記》──由《四庫全書總目》王世貞《讀書後》提要說起〉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2015年3月,頁104-107
黃忠慎:〈關於呂祖謙對於《詩序》的態度問題〉
《詩經研究叢刊》第27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11月,頁286-302
湯元宋:〈論呂祖謙的天道觀〉
《浙江學刊》2006 年第1期,2016年1月,頁82-88
王可喜:〈南宋呂祖儉等三家詩人生卒年考〉
《江漢論壇》2016年第3期,2016年3月,頁72-74
趙 靜:〈遼寧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呂氏家塾讀詩記》版本考證〉
《圖書館學刊》2016年第3期,2016年4月,頁105-108
李洪波:〈《呂氏家塾讀詩記》的編撰、流傳及學術淵源〉
《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10期,2017年10月,頁144-149
姜海軍:〈呂祖謙的經學傳承、詮釋方法與思想探析〉
《宋史研究論叢》2017年第2期,2017年12月,頁123-145
張琬瑩:〈呂祖謙《東萊書說》的成書及其相關問題考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8卷第2期,2018年6月,頁149-172
張琬瑩:〈聖賢與世變:呂祖謙《東萊書說》思想析論〉
《東吳中文學報》第37期,2019年5月,頁1-28
程繼紅:〈傅寅《禹貢說斷》徵引呂祖謙說的文獻價值與思想史意義〉
《朱子學刊》2018年第1期,2019年6月,頁124-135

五、學位論文
林惠勝:《朱呂詩序說比較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裴溥言指導
林建勳:《呂東萊的春秋學》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曾昭旭指導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許錟輝指導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5月,應裕康指導
洪春音:《朱熹與呂祖謙詩說異同考》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楊承祖、陳鴻森指導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林慶彰指導
許愛蓮:《呂祖謙及其《東萊博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王更生指導
高焜源:《呂祖謙的史學批評》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莊萬壽指導
印寧波:《宋代《左傳》學三論》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3月,劉黎明指導
楊 延:《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的宗毛傾向》
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張玉聲指導
陳佑昌:《呂祖謙左傳人物評論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陳逢源指導
李衛軍:《左傳評點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劉永翔指導
朱宏秋:《東萊呂氏《左傳》學發微》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5月,周洪指導
張建民:《宋代尚書學研究》
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張豈之指導
呂宜軒:《呂祖謙的舉業教學》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劉祥光指導
朱天助:《呂祖謙「易學三書」研究》
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張善文指導
王天宗:《呂祖謙易學思想研究》
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劉保貞指導
李金諺:《呂祖謙《左氏傳說》、《左氏傳續說》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陳廖安、張素卿指導
陳盈瑞:《南宋本朝史觀及其三代論述之研究──以《皇朝大事記》為主軸》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1月,何澤恒指導
靳秋杰:《呂祖謙東萊書說研究》
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5年5月,陳良中指導
程小青:《呂祖謙左傳學研究》
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6月,陳廣宏指導
何文可:《呂祖謙《東萊博議》之主題思想探析》
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11月,何騏竹、陳章錫指導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