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
作者:盧桂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u guie-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麗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聖人慧遠僧肇般若涅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聖人之內涵與形像,一直是中國思想家們關於理想人格或精神境界之投射。有關「如何成聖」,也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說的根本宗旨。從思想史之意義而言,探究孔、老孰優孰劣,是魏晉玄學家熱衷之論題,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學術地位孰為正統的辯爭。玄學家表面上仍尊孔子為聖,但是卻將聖人之內涵及境界以老莊學說取代之。透過對本末、有無等哲學概念之辯證,提出會通儒道之聖人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證,即是王弼以「體無言有」調合儒道,郭象以「冥圓融」會通孔老,王、郭二人皆尊孔子為聖,卻是以體現道家無執無為之生命型態為主。
慧遠、僧肇二公在學說之中,仍是以「聖人」一詞稱謂修行者所臻最完美之境界。二公皆從存有論之分析為始,繼而論述修行觀,以境界說為終,主張「緣生」義的世界觀、特重「般若」的修行論、以「涅槃」為聖境的境界說,由是可知,遠、肇二公聖人學之內涵,純屬成佛的理論,「聖人」一詞為二公所用,不再具有儒學意義,一如玄學家以老莊思想做為聖人內涵的方式。然而箇中仍有差異之處,玄學家仍於表面尊崇周、孔為聖,遠、肇二公卻是直接將聖人面相改以佛陀代之,學術思潮之改易,可自二公聖人學之中窺見遞嬗的痕跡。
佛化之聖人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包括聖人境界之重塑,以及實踐工夫之轉向。聖境的重塑,是指對生命實踐的終極目標產生基本的質變,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佛學乃是以宗教實踐為立場,自生死流轉的人世中解脫是基本目標。反觀儒聖是以內聖外王為基本型態,一方面試圖上契天道之幽微,成其內聖之圓滿;一方面力求改變現實生活,成就合理完善的社會。但是佛家所欲臻至的佛陀境界,並非是在個體生命實存的場域中,成就世間的人倫秩序與價值。此終極向度的迥異,是檢別東晉佛化聖人學的基本入手處。實踐工夫之轉向,則是指遠、肇二公所倡之修養工夫與儒、道二學根本的差異,不在工夫之形式,而在工夫之內容,亦即以般若玄智觀無相真諦。二公不僅重視般若之清淨無執,同時強調必須能自緣生義上妙悟諸法性空之理,才是修行的不二法門。這種修行進路必然導向以心性論為中心,只是此般若玄智非世俗之認知心,亦非儒家之仁心,而是足以觀悟性空真理的超越性智慧。
1.引用古籍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僧祐:《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
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僧祐:《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道宣:《廣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鳩摩羅什、慧遠:《大乘大義章》(大正四十五冊)
僧肇:《肇論》(大正四十五冊)
慧達:《肇論疏》(大正四十五冊)
元康:《肇論疏》(大正四十五冊)
遵式:《注肇論疏》(卍續藏九十六冊)
文才:《肇論新疏》(大正四十五冊)
釋德清:《肇論略疏》(卍續藏九十六冊)
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三十六冊)
鳩摩羅什譯 僧肇注:《維摩詰所說經註》(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劉劭:《人物志》(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王弼:《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郭象:《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
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2.引用專書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呂澂:《中國佛教思想概論》(台北,里仁書局)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梁啟超:《中國佛教研究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卷二(台北,三民書局)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台北,佛光書局)
小野玄妙著 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楊惠南:《印度佛教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中村元著 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學生書局)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T. Kuhn 著 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Keith Jenkins 著 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研究篇(日本,創文社)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日本,創文社)
塚本善隆:《肇論研究》(日本,法藏館)
區結成:《慧遠》(台北,東大圖書公同)
李潤生:《僧肇》(台北,東大圖書公同)
印順:《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
印順:《空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梶山雄一等著 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葉阿月譯注:《超越智慧的完成》(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張曼濤:《般若思想研究》(大乘文化出版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5)
張曼濤:《中觀思想論集》(大乘文化出版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6)
木村泰賢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木村泰賢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方穎嫻:《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台北,學生書局)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北京,齊魯書社)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書局)
3.引用論文
(1)期刊論文
羅顥:<道安、慧遠兩位大師弘揚「般若學法門>,《香港佛教》359期(香港)
許抗生:<慧遠的佛教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三期(北京)
杜繼文:<《大乘大義章》析略>,《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 第二期(北京)
賴鵬舉:<東晉慧遠法師<法性論>義學的還原>,《東方宗教研究》新三期
谷川理宣:<僧肇における佛の理解──至人と法身>,《印度學佛學研究》第29卷 第1號
三桐慈海:<物不遷論に對する一見解>,《印度學佛學研究》第46卷第2號
錢偉量:<僧肇動靜觀辯析>,《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 第三期
廖明活:<僧肇物不遷義質疑>,《內明雜誌》第126期(香港)
余敦康:<六家七宗>,《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 第二期
張春波:<論僧肇的佛教哲學──兼與<中國思想通史>商榷>,《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第一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洪修平:<僧肇“三論”解空的哲學體系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 第三期
楊惠南:<「空」否定了什麼?──以龍樹《迴諍論》為主的一個研究>,《台大哲學評論》第八期
陳榮灼:<「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創刊號》
(2)學位論文
涂豔秋:《僧肇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88)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0)new window
羅因:《僧肇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6)
孫炳哲:《肇論通解及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3)論文集之論文
唐君毅:<僧肇三論與玄學>,《三論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塚本善隆:<佛教史上における肇論の意義>,《肇論研究》(日本,法藏館)
橫超慧日:<<涅槃無名論>とその背景>,《肇論研究》(同上)
福永光司:<<僧肇と老庄思想>──<郭象と僧肇>>,《肇論研究》(同上)
福永光司、松村巧:<六朝的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
石峻:<《肇論》思想思想研究>,《國故新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文林:<《肇論.不真空論》釋義>,《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光書局)
R.H.Robinson:“Some Logical Aspects of Nāgārjuna’s System”,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黃俊威:<佛教涅槃理論的後現代化詮釋>,《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光書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