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庸武俠小說研究
作者:羅賢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O, HSIEN--SH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皮述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武俠金庸武俠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3
    論文寫作提要
在二十世紀的文學領域中,武俠小說雖然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但仍有不少人對武俠小說此一文類不抱肯定態度。筆者認為小說類別本身應無高下之分,每一類小說都有上駟與下駟之別;且看言情小說不也就有《紅樓夢》這樣的鉅著。因此,為了使優秀的武俠小說得到公允的評價,本論文便以此類小說中的上選之作──金庸武俠小說,進行研究。
本論文凡六章。第一章〈緒論〉,分節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現今金庸武俠小說之研究概況,以及本文研究範圍與所運用之研究方法。
第二章〈金庸其人及其小說〉,第一節是敘述金庸其人其事;第二節在分析金庸創作武俠小說的動機與理念;第三節則是依照金庸創作時間先後,說明金庸作品概況,包括:首度發表時間與在何處發表,以及流通之情形(例如:其他形式之改編,或者翻譯為外國語),而結以故事梗概。
第三章〈舊版之修訂〉,共分五節。前四節析述金庸對其小說舊版之修訂,依序為回目之修訂、人物之修訂、情節之修訂,以及細節修訂與其他(含史料、內容次第、武功招式);第五節則為修訂版疏漏猶存,總評金庸對其舊版修訂,乃是「大醇小疵」。
第四章〈人物論〉,所探討的是金庸小說的人物形象與刻劃技巧,凡兩節。第一節析述的是,金庸筆下的人物形象,分項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第二節探討的是,金庸刻劃人物所運用之技巧,切入點包括:靜態肖像、動態行為、語言,以及心理。
第五章〈情節藝術〉,是分別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情節設計的技巧,以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情節結構的安排。在微觀角度上,主要是以鑑賞的態度,指出金庸小說情節的佳處,有真摯深刻、詼諧戲謔、緊張、波折、奇異、巧合,以明金庸武俠小說何以深深吸引讀者。在宏觀角度上,主要是以一般小說理論結合中國傳統小說美學之要求,對金庸小說之情節結構予以析述,以見其長篇作品之謹嚴。
第六章〈結論〉,在探討金庸武俠小說對讀者的影響,並嘗試評定其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之地位。
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少多為序)
壹、書籍部份
一、金庸作品
(一)舊版(按創作先後排序)
金 庸 《書劍恩仇錄》第一集∼第八集 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 一九五九年一月∼九月
金 庸 《碧血劍》第一集∼第五集 香港三民圖書公司 未註出版年月
金 庸(作者易為綠文) 《射鵰英雄傳》(易名為《萍蹤俠影錄》)第一∼三十二集 臺北慧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四十七年∼四十八年 金 庸 《神鵰俠侶》第一集∼第一百一十集 香港武史出版社 未註出版年月
金 庸 《飛狐外傳》第一集∼第十三集 香港胡敏生書報社 未註出版年月
金 庸 《倚天屠龍記》第一集∼第二十八集 香港武史出版社 一九六一年八月∼一九六三年九月
金 庸 《素心劍》第一集∼第六集 香港武史出版社 未註出版年月
金 庸 《天龍八部》第一集∼第一四○集 香港武史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九月九日∼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
金 庸 《笑傲江湖》第一集∼第十六集 香港大華出版社 未註出版年月
金 庸 《笑傲江湖》第二集∼第六集 香港大華出版社 未註出版年月
金 庸(易名為司馬翎) 《鹿鼎記》(易名為《小白龍》分正集上、中、下,續集上、中、下) 臺北南琪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六十八年十月
(二)修訂版(按遠流出版之「金庸作品集」號次排序)
金 庸 《書劍恩仇錄》(上)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書劍恩仇錄》(下)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碧血劍》(上)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碧血劍》(下)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射鵰英雄傳》(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射鵰英雄傳》(二)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射鵰英雄傳》(三)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射鵰英雄傳》(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神鵰俠侶》(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神鵰俠侶》(二)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神鵰俠侶》(三)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神鵰俠侶》(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雪山飛狐》(內附《鴛鴦刀》與《白馬嘯西風》)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飛狐外傳》(上)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飛狐外傳》(下)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倚天屠龍記》(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倚天屠龍記》(二)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倚天屠龍記》(三)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倚天屠龍記》(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連城訣》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天龍八部》(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天龍八部》(二)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金 庸 《天龍八部》(三)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天龍八部》(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天龍八部》(五)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俠客行》(上)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俠客行》(下)(內附《越女劍》)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笑傲江湖》(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笑傲江湖》(二)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笑傲江湖》(三)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笑傲江湖》(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鹿鼎記》(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金 庸 《鹿鼎記》(二)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金 庸 《鹿鼎記》(三)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鹿鼎記》(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金 庸 《鹿鼎記》(五)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二、其他書籍
三毛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方祖燊 《小說結構》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王常新 《文學評論發凡》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王海林 《中國武俠小說史略》 山西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十月
王國維、林語堂等著 《紅樓夢藝術論》 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毛姆著、陳蒼多譯 《毛姆寫作回憶錄》 臺北志文出版社 民國六十六年一月
皮師述民《短篇小說構成論例》 新加坡南洋大學創作社 一九七四年四月
皮師述民等著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 臺北駱駝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八月
古遠清 《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五月
朱光潛 《談美》 臺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冷 夏 《金庸傳》 香港明報出版事業公司 一九九五年二月
李 喬 《小說入門》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李 喬 《臺灣文學造型》 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李德芳、于天池 《古代小說與民間文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杜南發等著 《諸子百家看金庸》第四輯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吳功正 《小說美學》 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六月
吳禮權 《中國言情小說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吳靄儀 《金庸小說的男子》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吳靄儀 《金庸小說的女子》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吳靄儀 《金庸小說看人生》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吳靄儀 《金庸小說的情》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 《小說面面觀》 臺北志文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林 辰 《古代小說與詩詞》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林 辰 《神怪小說史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林芳玫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一月new window
周伯乃 《現代小說論》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周鈞韜主編 《中國通俗小說家》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周啟志、謝昕、羊列容合著 《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 臺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金庸、池田大作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金健人 《小說結構美學》 臺北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胡士瑩 《話本小說概論》 未註出版地與出版年月
胡文彬主編 羅立群、閻中英副主編 《中國武俠小說辭典》 河北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
范伯群 《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 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苗 壯 《才子佳人小說史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俞汝捷 《小說二十四美》 臺北淑馨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三月
侯 健 《中國小說比較研究》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韋勒克.華倫著 王夢鷗、許國衡譯 《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 臺北志文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
袁 進 《鴛鴦蝴蝶派》 上海上海書店 一九九四年八月
夏志清 《愛情、社會、小說》 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說史》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倪 匡 《我看金庸小說》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倪 匡 《再看金庸小說》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倪 匡 《三看金庸小說》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倪 匡 《四看金庸小說》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倪匡、陳沛然 《五看金庸小說》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徐君慧 《古典小說漫話》 成都巴蜀書社 一九八八年
翁靈文等著 《諸子百家看金庸》第三輯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孫楷第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臺北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梁啟超 《中國之武士道》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四十八年
梁守中 《武俠小說話古今》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 《俠與中國文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
康師來新 《晚清小說理論研究》 臺北大安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八月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 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年十月
崔奉源 《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new window
張志和、鄭春元 《中國文史中的俠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月
張振軍 《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 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陳 山 《中國武俠史》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陳平原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臺北久大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陳平原 《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陳平原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 臺北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陳佐才 《武俠人生──金庸筆下的人性》 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陳沛然 《情之探索與神鵰俠侶》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陳 洪 《中國小說理論史》 安徽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
陳 墨 《新武俠二十家》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陳 墨 《海外新武俠小說論》 雲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八月
陳 墨 《金庸小說賞析》 臺南祥一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陳 墨 《金庸小說之謎》 臺南祥一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陳 墨 《金庸小說人論》 江西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陳 墨 《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 江西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陳 墨 《金庸小說情愛論》 江西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五月
陳 墨 《金庸小說之武學》 江西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五月
陳 墨 《形象金庸》 臺北雲龍出版社 民國八十七年元月
陳 墨 《藝術金庸》 臺北雲龍出版社 民國八十七年元月
陸志平、吳功正 《小說美學》 臺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陸 草 《中國武術與武林氣質》 河南新鄭河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九月
陶希聖編《辯士與游俠》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十月
孫遜、孫菊園編 《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編》 臺北大安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一月
曹正文 《中國俠文化史》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四月
曹正文 《金庸小說人物譜》 上海學林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曹正文 《古龍小說藝術談》 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曹亦冰 《俠義小說史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曹雪芹、高鶚原著 馮其庸等校注 《紅樓夢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梭羅.威爾森等著 丁樹南譯 《寫作的方法和經驗》 臺北大地出版社 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黃永林 《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黃岩柏 《公案小說史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馮夢龍編著、許政揚校注 《古今小說》(上、下) 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年五月
馮夢龍編著、嚴敦易校注 《警世通言》(上、下) 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年五月
馮夢龍編著、顧學頡校注 《醒世恆言》(上、下) 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年五月
項 莊 《金庸小說評彈》 香港明窗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八月
費勇、鍾曉毅編著 《金庸傳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一月
費勇、鍾曉毅著 《古龍傳奇》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費勇、鍾曉毅著 《梁羽生傳奇》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舒國治 《讀金庸偶得》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傅凌霄 《小說技巧》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葉洪生 《綺羅堆裡埋神劍》 臺北天下圖書公司 未註明出版年月
葉洪生 《葉洪生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葉洪生等著 《武俠小說論卷》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尚未出版
葉 朗 《中國小說美學》 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葉桂桐 《中國古代小說概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葉楚傖主編、胡倫清編註 《傳奇小說選》 臺北正中書局 民國八十年六月
葉慶炳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楊昌年 《現代小說》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楊興安 《漫談金庸筆下世界》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楊興安 《金庸小說十談》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楊 照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楊 義 《中國敘事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溫瑞安 《談笑傲江湖》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溫瑞安 《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詹宏志 《閱讀的反叛》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
齊裕焜主編、吳小如審訂 包紹明、陳惠琴編著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九月
趙興勤 《古代小說與倫理》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裴 斐 《文學概論》(原名:文學原理)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魯 迅 《中國小說史略》 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劉天賜 《韋小寶神功》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劉世劍 《小說概說》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劉若愚著 周清霖、唐發饒譯 《中國之俠》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一九九一年九月
劉炳澤、王春桂 《中國通俗小說概論》 臺北漢威出版社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劉蔭柏 《中國武俠小說史──古代部分》 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三月
潘國森 《雜論金庸》 香港明窗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九月
潘國森 《話說金庸》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
潘國森 《總論金庸》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餘子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第五輯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薛興國 《通宵達旦讀金庸》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戴 俊 《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 臺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韓云波 《俠林玄珠》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韓云波 《誰是英雄》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顏景常 《古代小說與方言》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顏元叔主編 《西洋文學術語叢刊》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六十七年二月
鄺健行 《武俠小說閒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蕭相愷 《世情小說史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魏子雲等著《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 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魏紹昌 《我看鴛鴦蝴蝶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七月
羅 盤 《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羅立群 《中國武俠小說史》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年十月
羅立群 《開創新派的宗師──梁羽生小說藝術談》 上海學林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羅貫中著、金聖嘆批 《三國演義》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羅師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臺北國立編譯館 民國七十五年二月
羅龍治等著 《諸子百家看金庸》第二輯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蘇墱基 《金庸的武俠世界》 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龔鵬程 《文學與美學》 臺北業強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四月new window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new window
龔鵬程 《大俠》 臺北錦冠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龔鵬程 《文學批評的視野》 臺北大安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一月new window
龔鵬程、林保淳編 《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new window
Wiffred L. Guerin,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 John R. Willingham 編 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年四月
貳、論文部份
一、學位論文
王子彥 《南朝游俠詩之研究》 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李漢濱 《金聖嘆小說美學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巫淑如 《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 臺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金仁吉 《巴金《激流三部曲》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柯瓊瑜 《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胡衍南 《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 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徐靜嫻 《小說評點中的人物塑造論》 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年六月
柯玫文 《《三俠五義》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陳宏銘 《金元全真教道士詞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new window
陳葆文 《中國古典短篇文言愛情小說女性主角形象結構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六new window
陳美伶 《水滸傳之人物刻劃技巧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
張曼娟 《明清小說評點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new window
許琇禎 《沈雁冰(茅盾)及其文學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許彙敏 《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楊丕丞 《金庸小說《鹿鼎記》研究》 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蔡輝振 《魯迅小說研究》 香港珠海大學文學所博士論文 一九九六年六月
劉淑娟 《馮夢龍通俗志業之研究》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一月
韓惠京 《《紅樓夢》王、張、姚三家評點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魏美玲 《張恨水小說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年六月
羅賢淑 《莊子書寓言故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二、期刊論文
卜大中 〈新武俠小說的意識型態政治──男俠角色的詮釋〉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號 第三十一卷二期
丁永強 〈新派武俠小說的敘事模式〉 沈陽《藝術廣角》 一九八九年 第六期
王東升 〈痴心誰解俠客行──武俠小說的接受心理和解讀原則〉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七年 第四期
王東升 〈奇俠只應書中有──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性格〉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七年 第四期
王達明 〈期待武俠新秀〉 臺北《幼獅月刊》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第三九九期
王春瑜 〈論蒙汗藥與武俠小說〉 臺北《中國文化月刊》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 第一一五期
方 忠 〈臺灣武俠小說的歷史流變〉 北京《臺灣研究》 一九九八年 第一期
戈 壁 〈落魄陋儒編美夢──兒女英雄傳〉 臺北《明道文藝》 民國八十年九月 第二一○期
古 龍 〈談我看過的武俠小說〉(一∼七) 臺北《聯合月刊》 民國七十二年二∼八月 第十九期∼二十四期
田毓英 〈榮譽、仁義武士精神〉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
幼獅月刊編輯室 〈武俠縱橫談〉 臺北《幼獅月刊》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第三九九期
宋偉杰 〈身份認同的「混雜」與文化記憶缺失症〉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學報》 一九九八年 第二期
安 凌 〈金庸小說與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批判〉 新疆《新疆大學學報》 一九九六年 第二十四卷四期
江靜芳 〈武俠小說的社會意義──陳曉林〉 臺北《幼獅月刊》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第三九九期
危令敦 〈楊過的遭遇:試論《神鵰俠侶》的構思和意識〉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伍浩威 〈金庸小說進入西方文學殿堂〉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八年八月 第三十三卷八期
宗 源 〈金庸、勒卡雷異同論〉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九三年 第四期
金 庸 〈小說創作的幾點思考〉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八年八月第三十三卷八期
李 陀 〈一個偉大寫作傳統的復活〉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八年八月 第三十三卷八期
李樹聲 〈對通俗文學的說三道四〉 南昌《文藝理論家》 一九八八年 第四期
呂宗力 〈《鹿鼎記》中的粗口與韋小寶的形象塑造〉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吳宏一 〈漫談武俠與武俠小說〉 臺北《中國論壇》 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第十七卷八期
吳秀明 〈文學現代性進程與金庸小說的精神構建〉 杭州《杭州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 第四期
吳秉杰 〈通俗文學的地位、價值與發展〉 長春《文藝爭鳴》 一九九○年 第六期
吳禮權 〈英雄俠義小說與中國人的阿Q精神〉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第十一卷八期new window
洪師順隆〈北宋傳奇小說論〉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第二期
洪萬生 〈全真道觀與金元數學〉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金光裕 〈英雄的一千面〉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
侯 健 〈中西武俠小說之比較〉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第四卷三期
卓曼菁 〈李白游俠詩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 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第四十號
胡萬川 〈關於俠和武俠小說的認識〉 臺北《幼獅文藝》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第七期
林悟殊 〈金庸筆下的明教與歷史的真實〉 臺北《歷史月刊》 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第六十七期
林翠芬 〈金庸談武俠小說〉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五年一月 第三十卷一期
林保淳 〈從「通俗」的角度談武俠小說〉 臺北《文訊》 民國七十五年 第二十七期
林保淳 〈便作釣魚人,也在風波裡──讀笑傲江湖〉(上、中、下)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至八十六年一月 第十二卷六至八期
林保淳 〈民國以來武俠小說研究評議〉 臺北《古典文學》 民國八十四年 第十三集
林保淳 〈救救臺灣的武俠小說──解構金庸及走出金庸體系的迷思〉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new window
林保淳 〈期待另一種江湖〉 臺北《幼獅文藝》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第八五卷九期
林保淳 〈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的武俠與歷史〉 美國科州「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林保淳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 臺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第十一期
林富士 〈武俠世界中的醫者〉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范伯群 〈現代通俗文學被貶的原因及其歷史真價〉 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一九八九年 第二期
柳存仁 〈《脫卜赤顏》.全真教和《射鵰英雄傳》〉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胡 平 〈實利主義文學運動──通俗文學高漲之我見〉 濟南《文學評論家》 一九八八年 第五期
胡小偉 〈顯性與隱性:金庸筆下的兩重社會〉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計璧瑞 從人物性格與文學傳承話金庸〉 臺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第三期
夏元瑜 〈俠客.刺客.老蓋仙〉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 第六卷四期
徐明娥 〈試談小說的審美特徵〉 雲南《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一九九五年二月 第二十七卷一期
徐斯年 〈中國古代武俠小說的孕育〉 臺北《歷史月刊》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第八十二期
徐夢林 〈中外逃獄秘笈──談《連城訣》與《基度山恩仇記》〉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第十一卷一期
徐淑卿 〈金庸出巡轟動武林〉 臺北《中國時報》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六日 三十五版
孫立川 〈金庸、梁羽生之後武俠凋零──新武俠小說成為絕響〉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
孫桂芝 〈俠的犯濫與失落〉 臺北《中國論壇》 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第十七卷八期
馬幼垣 〈從《三劍樓隨筆》看金庸、梁羽生、百劍堂主在五十年代中期的旨趣〉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莊吉發 〈從劍俠談起──中國古代名劍面面觀〉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new window
莊 練 〈武林大俠何處尋〉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
張 英 〈中國古代的俠〉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
張小虹 〈問金庸情是何物:禮物、信物、證物〉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張大春 〈離奇與鬆散──從武俠衍出的中國小說敘事傳統〉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張宏庸 〈中國武俠小說的展望〉 臺北《幼獅文藝》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第七期
張瀛太 〈俠之變,俠之反〉 臺北《中國時報》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十七版
陳 銘 〈自由的追求:武俠小說鑒賞的新視角〉 杭州《探索》 一九八九年 第四期
陳世旭 〈當代中國通俗小說縱橫談〉 南昌《創作評譚》 一九八八年 第三期
陳平原 〈書劍恩仇兒女情──二十世紀武俠小說論〉 哈爾濱《文藝評論》 一九九一年 第二期
陳芳英 〈絕世聰明絕世癡──《笑傲江湖》中的藝術與人物〉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陳益源 〈金庸小說人物的不倫之戀〉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陳莉萍 〈武俠小說的人物性格︱︱趙慶河訪葉洪生談金庸小說人物〉 臺北《幼獅月刊》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第三九九期
陳葆文 〈一逐孤雲天外去──短篇小說中的女俠形象探討〉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new window
陳曉林 〈天殘地缺話神雕──論神雕俠俠侶中悲劇情境的形成與超脫〉 臺北《中國論壇》 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第十七卷八期
陳曉林 〈奇與正──試論金庸與古龍的武俠世界〉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第二卷十一期
陳 墨 〈金庸小說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及其演變〉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三年 第四期
陳 墨 〈金庸小說中的愛情景觀〉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一九九四年 第二期
陳 墨 〈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的反思〉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四年 第三期
陳 墨 〈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與藝術功能〉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四年 第一期
陳 墨 〈金庸的產生與意義〉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七年 第一期
陳 墨 〈《唐吉訶德》與《鹿鼎記》比較初論〉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曹正文 〈武俠小說熱對大陸文壇的衝擊〉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
馮其庸 〈《笑傲江湖》總論〉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溫瑞安 〈可信而不實在的世界〉 臺北《中國論壇》 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第十七卷八期
曾慧燕 〈金庸準備改寫越女劍〉 臺北《聯合報》 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十四版
黃秋芳 〈武俠小說的典型〉 臺北《幼獅月刊》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第三九九期
黃宗慧 〈他不看她時她在嗎?──《天龍八部》中段正淳身邊的女性為例談自戀、戀物、攻擊慾〉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黃濤鈞 〈唐傳奇女俠內容探析與男女俠之比較〉 臺北《輔大中研所學刊》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第五期new window
黃錦樹 〈否想金庸:文化代現的雅俗、時間與地理〉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葉洪生 〈觀千劍而後識器〉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第二卷十一期
葉洪生 〈劍氣書香──評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第二卷十一期
葉洪生 〈武林盟主與九大門派──速寫近代武俠小說中之「俠變」〉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new window
葉洪生 〈為大陸史學界「盲俠」看病開方〉(上、下)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八十年七至八月 第七卷二、三期
葉洪生 〈論當代武俠小說的「成人童話」世界〉 上海《上海文論》 一九九二年 第五期
葉洪生(筆名:俠客) 〈黑白兩道「大哥大」〉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第十三卷三期
葉洪生(筆名:俠客) 〈美人如玉劍如虹〉(上、下)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八十五年二、三月 第十三卷四、五期
葉洪生(筆名:俠客) 〈俠義崢嶸蓋九州〉(上、下)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八十五年四、五月 第十三卷六、七期
葉洪生(筆名:俠客) 〈丐幫奇人對對碰〉(上、中、下)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八十五年七至九月 第十三卷九至十一期
葉洪生(筆名:俠客) 〈群魔亂舞酷翻天〉(上、下)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八十五年十至十一月 第十三卷十二、十四期
葉洪生 〈淺談武俠小說的來龍去脈〉 臺北《歷史月刊》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 第七十五期
葉洪生 〈論金庸小說美學及其武俠原型〉 美國科州「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五月
鈴木義孝著、丁祖威譯 〈少林武學與嵩山少林寺〉 臺北《聯合月刊》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第三十九期
廖朝陽 〈《天龍八部》的傳奇結構〉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潘凱雄、賀紹俊 〈通俗文學:顯現和疏散社會心態〉 長春《文藝爭鳴》 一九九一年 第二期
鄭樹森 〈大眾文學.敘事.文類──武俠小說札記三則〉 臺北《人文天地》 民國八十年四月 第四期
鄭旭玲 〈誰與爭鋒──《縱橫書海》訪金庸〉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第十卷八期
劉再復 〈金庸小說在廿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八年八月 第三十三卷八期
劉揚體 《陰柔與陽剛交匯:通俗小說的「太極圖」──言情與武俠小說走俏的哲理初析》 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一九八九年 第二期
劉智揚 《新武俠小說與讀者心理瑣談》 南昌《創作評譚》 一九八八年 第三期
劉經瑤 〈俠女、美女與妖女──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性別政治〉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
劉紹銘 〈《鹿鼎記》英譯漫談〉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鄧仕樑 〈說俠義──試論中國文學裡的俠義精神〉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八十年七月 第七卷二期new window
蔡明真 〈談唐豪俠小說中的恩與仇〉 臺北《輔大中研所學刊》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第六期new window
薛興國 〈讀武俠小說應有的態度──以金庸作品為例〉 臺北《幼獅月刊》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第三九九期
盧美杏 〈大俠金庸答客問〉 臺北《中國時報》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六日 第三十一版
盧敦基 〈金庸新武俠小說的文化與反文化〉 浙江《浙江學刊》 一九九一年 第一期
盧敦基 〈論金庸武俠小說創作過程中的重要轉變〉 浙江《浙江學刊》 一九九七年 第一期
鑒 春 〈金庸:從大眾讀者走進學術講壇──杭州大學金庸學術研討會縱述〉 浙江《杭州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 第四期
鄺健行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對香港新武俠小說的評價與期望〉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
瞿 湘 〈新武俠與「超新武俠」〉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四年 第一期
藍 海 〈純文學.俗文學.讀者群〉 南昌《文藝理論家》 一九八八年 第四期
羅 孚 〈俠影下的梁羽生〉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 第五卷二期
羅賢淑 〈問世間情是何物──試論與楊過無緣的女子〉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 第四期new window
羅賢淑 〈金庸答客問:宋人堅守襄陽城幾年之久?〉 臺北《中國時報》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三十六版
羅賢淑 〈金庸答客問:黯然銷魂掌共有幾招?〉 臺北《中國時報》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十六版
嚴偉英 〈金庸小說創作的思想歷程〉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七年 第一期
嚴家炎 〈論金庸小說的情節藝術〉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 一九九七年 第一期
嚴家炎 〈新派武俠小說的現代精神〉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九六年二月 第三十一卷二期
嚴家炎 〈文學的雅俗對峙與金庸的歷史地位〉 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
蘇慧君 〈唐人小說〈無雙傳〉試探〉 臺北《輔大中研所學刊》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第六期
龔鵬程 〈鴛鴦蝴蝶與武俠小說〉 臺北《聯合文學》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第二卷十一期new window
龔鵬程 〈論俠客崇拜〉 臺北《中國學術年刊》 民國七十八年 第七期new window
龔鵬程 〈俠骨與柔情〉 臺北《中國學術季刊》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第十一期new window
龔鵬程 〈美人如玉劍如虹──漫說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 臺北《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第五卷十二期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