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季首批駐英人員對歐洲的認識
作者:雷俊玲
作者(外文):Lei Chun-l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孫同勛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郭嵩燾劉錫鴻黎庶昌張德彞首批駐英使節中英關係Kuo Sung-t''aoLiu Hsi-hungLi Su-changChang Te-yiThe First Chinese Embassy to Great BritianSino-Great british Relation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8
論文摘要
  自鴉片戰爭以後,清廷迫於列強的侵逼,不得不開放門戶與西方交接,因而造成中國的西化。而第一批派駐外國的使節,更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正式接觸,直接影響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所以他們對西方文化的反應,值得深入研究。光緒元年(1875)以來駐外使館陸續設立,駐外人員在身履目擊之後,其思想是否有所轉變?轉變的程度有多大?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屬於器物、制度或思想層次?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論文的思考架構,主要基於中西傳統文化自成系統,互有別異。使臣們身履目擊的遭遇,實蘊含著中西傳統學術思想或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與調適的反應,間亦體現出文化傳播中的互動關係及涵化現象。清末首批駐英使節中公使郭嵩燾、副使劉錫鴻、參贊黎庶昌、翻譯張德彞等四人,於相同歷史時空下,同時出使西洋,身歷異文化的直接衝擊,但反應頗不一致。以其所見所聞的遊記為例逐步分析,來理解西方文化對他們的衝擊及其引起的反應,既能凸顯其個別的差異,亦足顯示當時中國對西洋文化的欠缺了解。
 清季首批駐英使臣以其對西方的態度約略可分為三類。一類如正使郭嵩燾,在出國前其思想就已相當開明,對時勢和洋務已有相當的認識,出國後對西方的了解更深刻。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已由器物、制度,進入到思想層次。一類如副使劉錫鴻,出國前思想保守,謂「夷狄之道未可施諸中國」,出使後經反覆驗證,雖然修正一些原有的錯誤和偏見,承認「誠未可以匈奴、回紇待之(西洋各國)矣」,但是仍然堅持西法不能行於中國。他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也僅止於器物層次而已。一類如參贊黎庶昌,出國前思想保守,上書力陳「嚴夷夏之防」,「禁罷一切奇技淫巧」,以免「變人類為禽獸,代孔孟為耶穌」,出使後反倒極力建議朝廷學習西法。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已由器物層次的認同,邁向制度層次。至於翻譯官張德彞也可以歸入此類。
  本論文不但透過對首批駐英使臣遊記的研究,來理解西方文化對使臣們的衝擊及其反應方式,連帶呈現出當時中國知識份子吸納及轉化西方文化的可能與方式,藉以體認此期中國知識份子文化與思想轉變的層次,更提供研究清末文化衝擊下知識份子的各種反應,具體而微的歷史例證。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史料
A.官書檔案獻
《中外舊約章匯編》,王鐵崖編,上海:三聯書店,1982。
《中法越南交涉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1962。
《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五冊,上海:復旦大學歷史
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9)》,二冊,
陳霞飛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四國新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66。
《申報》,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本,1965。
《外交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機關01-19,宗號7-(4)、機關01-19,宗號3-(2)。
《同治朝東華錄》,王先謙篆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光緒朝東華錄》,王先謙篆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光緒朝東華(續)錄》,朱壽朋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84。
《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卷,蔣廷黻編。臺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1972。
《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分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72。
《洋務運動》,八冊,中國史學會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皇清道咸同光奏議》,王樹敏等輯,臺北:文海出版社。
《皇朝掌故彙編》,張壽鏞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皇朝經世文續編》,葛士濬輯,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
《軍機錄副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全宗,156目錄,7600卷,58號、
3全宗,156目錄,7600卷,61號、
3全宗,156目錄,7600卷,62號、
3全宗,156目錄,7600卷,77號、
3全宗,156目錄,7600卷,78號、
3全宗,156目錄,7600卷,82號、
3全宗,156目錄,7601卷,29號、
3全宗,156目錄,7601卷,31號、
3全宗,156目錄,7601卷,43號、
3全宗,156目錄,7601卷,44號、
3全宗,156目錄,7611卷,45號、
3全宗,162目錄,7723卷,154號、
3全宗,162目錄,7723卷,155號、
3全宗,162目錄,7723卷,156號、
3全宗,162目錄,7723卷,157號。
《海防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57。
《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63。
《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
《清末對外交涉條約輯》,許同莘等編纂,臺北:國風出版社。
《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故宮博物院編,1933年排印本。
《清季外交史料》,王彥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大清穆宗毅(同治)皇
帝錄》,寶鋆等修;《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世
續等修。
《湘鄉曾氏文獻》,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本,1965。
《番禺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收入《中國方志叢
書》。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史料叢書,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駐美使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駐德使館檔案鈔》,劉錫鴻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
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
《碑傳集》,錢儀吉纂,北京:中華書局,1993。
《碑傳集三編》,汪兆鏞纂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收入周
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
《碑傳集補》,閔爾昌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2年,收入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一百輯,總1000
號。
《總理衙門外交清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籌辦夷務始末》,賈楨、寶鋆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6,《咸豐朝》、《同治朝》,收入沈雲龍輯,《近代
中國史料叢刊》。
《續遵義府志》,周恭壽修,趙塏撰,臺北:成文出版社,
1964,收入《中國方志叢書》。
B. 時人論著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二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
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
王韜,《漫遊隨錄》,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入鍾叔河主
編,《走向世界叢書》。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桃花聖解盦日記》,臺北:文海出
版社,1963。
李鴻章,《奏稿》;《朋僚函稿》;《譯署函稿》,臺北:文海
出版社,1962,收入《李文忠公全集》。
志剛,《初使泰西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入鍾叔河主
編,《走向世界叢書》。
沈葆楨,《沈文肅公政書》,光緒庚辰刻本。
朱孔彰,《咸豐以來功臣別傳》,光緒戊戌刻本,臺北:廣文書
局影印本,1978。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
容閎,《西學東漸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入鍾叔河主
編,《走向世界叢書》。
孫家縠,《使西書略》,《小方壼齋輿地叢鈔》,十一輯。
郭崙燾,《蘿華山館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沈雲龍
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二輯,總296號。
郭崑燾,《雲臥山莊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沈雲龍
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一輯,總113號。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四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1983。
郭嵩燾,《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
1982,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郭嵩燾,《使西紀程》,二卷,小方壼齋輿地叢鈔本,第十一
佚。 郭嵩燾,《養知書屋詩文集》,四冊,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六輯,總152
號。
郭嵩燾,《郭侍郎(嵩燾)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沈雲
   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六輯,總151號。
郭嵩燾,《郭筠仙侍郎書札》,一冊,散原老人舊藏,臺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印,1979。
郭嵩燾,〈郭嵩燾致張自牧等函〉,《清代名人書札》,上冊,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郭嵩燾,〈郭筠仙手札〉,載《中和月刊》,1卷,12期,
1940;6卷,1期,1945,頁11-26。 郭嵩燾,〈郭嵩燾倫敦致總署函札〉(十六通),未刊,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
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沈雲龍主
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總107號。
曾紀澤,《曾紀澤日記》,三冊,長沙:岳麓書社,1998。
曾紀澤,《曾惠敏公遺集》,光緒癸巳江南製造局印本。 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2。 曾紀澤,《曾惠敏公手寫日記》,五冊,臺北:學生書局,
1960。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88。 曾國藩,《曾國藩未刊信稿》,汪世榮編注,上海:中華書局,
1959。
斌椿,《乘槎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入鍾叔河主
編,《走向世界叢書》。
張佩綸,《澗于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收入沈雲龍
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輯,總92號。
張德彞(德明),《航海述奇》,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
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張德彞(德明),《歐美環游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
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張德彞(德明),《隨使英俄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收
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張德彞(德明),《隨使法國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
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黎庶昌,《西洋雜志》,長沙:岳麓書社,1985,收入鍾叔河主
編,《走向世界叢書》。
黎庶昌,《拙尊園叢稿》,金陵狀元閣印,光緒乙未刻本。
劉蓉,《養晦堂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沈雲龍
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一輯,總382號。
劉錫鴻,《英軺私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收入鍾叔河主
編,《走向世界叢書》。
劉錫鴻,《劉光祿(錫鴻)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收入沈雲
龍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四十五輯。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庸盦文編》,收入《薛
福成全集(庸盦全集)》,臺北:廣文書局印行。
魏源,《海國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嚴復,《嚴復集》,王栻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道咸同光名人手札》,二集,八冊,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4。
《陶風樓名賢手札》,柳貽徵編,民國十九年國學圖書館影印
本,1967,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清代名人手札》,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二)近人論著
丁慰慈,〈讀黎庶昌《西洋雜志》〉,《中國近代史》,第期,
1995,頁29-36。
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
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尹仲容創稿,郭廷以編定,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
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71。
王宏志,〈清末首批駐歐使節之派遣〉,《大陸雜誌史學叢
書》,第四輯,第五冊,頁359-368。
王栻、孫應祥,〈論郭嵩燾的洋務思想〉,《南京大學學報》
(社科版),1981年8月,頁59-
67。
王栻,《嚴復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王蘧常,《嚴幾道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9。
王曾才,〈中國駐英使館的建立〉,《文史哲學報》,17期,new window
1978,頁381-439。
王曾才,〈中國對西方外交制度的反應〉,《大陸雜誌史學叢
書》,第四輯,第六冊,1975,頁165-178。
王曾才,《清季外交史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王德昭,〈同治新政考〉,《文史雜誌》,一卷四期,1941年1
月,頁21-38;一卷五期,1941年2月,頁33-46。
王繩祖,〈中英商務和外交(一八六四──一八七四)〉,《中英
關係史論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朱東安,《曾國藩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李宗侗,《李鴻藻先生年譜》,二冊。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狀助
委員會,1969。
朱尚文,《曾紀澤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館,1975。
朱尚文,《翁同龢先生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舟晨,〈近代外交風雲中的張德彞〉,《文物天地》,1983年,
第6期,頁9-11。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1982。
李恩涵,〈清季同光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比較〉,new window
《思與言》,5卷1期,1966年5月,頁13-23。
李恩涵,《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new window
行,1982。
李國祁,〈咸道同時期我國的經世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new window
研究所集刊》,第15期,下冊,1985,頁17-56。
李喜所,〈洋務運動與認識世界〉,《史學集刊》,1983,第1
期,頁27-35。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
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汪榮祖,〈咸豐年間郭嵩燾的江南之旅〉,《歷史月刊》,第7
期,1988年8月,頁112-117。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
余長河,〈郭嵩燾與中國外交〉,《逸經》,1937年5月,總三
一期,頁21-24。
伯爾考維茨著,江載華、陳衍譯,《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北
京:商務印書館,1959。
沈雲龍,〈首任出駐英法公使郭嵩燾〉,收入《近代外交人物評
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new window
所,1972。
呂實強,〈甲午戰前西方民主政制的傳入與國人的反應〉,收入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1981年,10月,頁1309-1334。
呂實強,〈論洋務運動的本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new window
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6月,第
20期,頁71-89。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收入《永恆的巨
流》,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頁426-478。
易惠莉,〈論郭嵩燾的中西文化比較觀〉,《學術月刊》,1987
年10月,總二二一期,頁61、69-74。
林益山,《郭嵩燾的洋務思想及外交工作》,政大外交研究所碩
士論文,1973。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金梁,《近世人物誌》,臺北:國民出版社印行,1955。
金毓黻,《清史大綱》,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1978。
邵鏡人,《同光風雲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柳定生,〈郭嵩燾傳〉,《史地雜誌》,1937年5月,頁35-41。
苑書義,《李鴻章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
欣斯利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新編劍橋世
界近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屈勒味林著,錢段森譯,《英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
行,1972。
恆慕義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譯,《清代名人傳略》,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肯尼思.摩根主編,《牛津英國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夏泉〈郭嵩燾出使英國時的矛盾心態〉,《近代史研究》,57
期,1990年5月,頁288-293。
馬子華,〈馬嘉理案中的岑毓英〉,《逸經》,1937年6月,總
三二期,頁34-35。
馬春慶,〈郭嵩燾思想評價〉,《文史哲》,1987年7月,總一
八一期,頁59-63。
高陽,《同光大老》,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0。
高增杰,〈嚴復留英若干問題辨析〉,《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1期,頁246-266。
孫子和,《清代同文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new window
所博士論文,1972。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new window
行,1995。
郭廷以編定,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二冊,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71。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二冊,臺北:商務印書
館,196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1987。
曹錫仁,《中西文化比較導論──關於中國文化選擇的再檢
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許倬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
陳乃乾,《陽湖趙惠甫(烈文)先生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
陳育菘,〈新加坡中國領使設置史〉,《南洋雜誌》,一卷六
期,1947年4月,頁122-123。
陳華,〈郭嵩燾之出使英法〉,《歷史政治學報》,1947年6
月,頁57-65。
陸寶千,〈郭嵩燾〉,《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四十四冊,臺
北:商務印書館,1979。
陸寶千,〈郭嵩燾之洋務思想〉,《廣文月刊》,卷一,期三,
1968年12月,頁16-33。
曾永玲,《郭嵩燾大傳》,清史研究叢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
社,1989。
張良俊,〈郭嵩燾對“中體西用”模式突破的貢獻〉,《中國近
代史月刊》,K3,1995年,第12期,頁92-103。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
張海鵬,〈析黎庶昌《敬陳管見摺》〉,發表於《黎庶昌國際學
術研討會》,貴陽,1992。未刊稿。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史學方法論叢》,臺new window
北:學生書局,1884,頁243-301。
黃萬機,《黎庶昌評傳》,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彭澤益,〈郭嵩燾之出使西歐及其貢獻〉,《中國近代史論
叢》,第一輯,第七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59,頁63-
78。
裘毓麟,《清代軼聞》,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
楊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楊國倫著,劉存寬等譯《英國對華政策:一八九五──一九O
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楊堅,〈關於郭嵩燾日記〉,《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二
  期,1981年12月,頁222-234。
楊鴻烈,〈記郭嵩燾出使英法〉,《古今》,11期,1941年11
月,頁11-15;12期,1942年12月,頁29-32。
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雷俊玲,〈清末駐歐使節黎庶昌對西方的認識〉,《輔仁學
誌》,第24期,1995,頁85-106。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new window
的西化理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熊月之,〈論郭嵩燾〉,《近代史研究》,1981,第4期,頁
169-183。
熊月之,〈論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紛爭〉,《華東師範大學學
報》,第6期,1983年12月,頁67、75-81。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劉培華,《近代中外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蔡冠洛編,《清代七百名人傳》,臺北:文海出版社。
黎志剛,〈郭嵩燾的經世思想〉,《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4,頁
509-530。 黎澤濟,〈郭嵩燾和肅順的關係-對清史稿的一點質疑〉,《學
術月刊》,1988年9月,總232期。
鄭海麟,《黃遵憲與近代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8。
鄭學益,《走向世界的歷史足跡──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
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
京:中華書局,1985。
鍾叔河,〈論郭嵩燾〉,《歷史研究》,1984年2月,總167期,
頁117- 140。 戴逸、木言椒主編,《清代人物傳稿》,四冊,瀋陽:遼寧人民
出版社,1984。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77。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八冊。
竇宗一,《李鴻章年日譜》,香港,友聯書報發行公司,1968。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
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75。
二、英文
(一) 史料
Blackwook’s Magazine (October,1901).
British Foreign Office Archives (FO), Public Record Office
(London),FO 17 (China);FO 228 (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China);FO 223 (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China);FO 405.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 (BPP):
1861, Vol.66;1863, Vol.73;1868-69, Vol.64;
1872, Vol.82;1876, Vol.82;1877, Vol.83.
The International London News(1877).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1877).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1876).
North China Herald(1861-1876) .
Punch(1877).
The Times(1875-1878).
Teng Ssu-yu and Fairbank, John K. eds.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二)一般論著:
Banno, Masataka. China and The West, 1858-1861: The Origins of
The Tsung-li ya-me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Biggerstaff, Knight.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manent China
Diplomatic Mission Abroad”.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20, no. 1 (April, 1936),
pp. 1-41.
Biggerstaff, Knight. “The Official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the
Buelingame Missio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41, no. 4 (July 1936), pp. 682-703.
Boulger, Demetrius C. The Life of Sir Halliday Macartney.
London: John Lane Co.,1908.
Eastman, Lloyd E. Throne and Mandarins: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Folsom, Kenneth E. Friends, Guests and Colleagues: the mu-fu
System in the Late-Ch’ing Peri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Frodsham, J. D. The First Chinese Embassy to the West: the
Journals of Kuo Sung-t’ao, Liu Hsi-hung and Chang Te-y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Halevy, Eli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6 Vols. 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 1961. Hamilton, David. “Kuo Sung-tao: A Maverick Confucian”.
Papers on China, Vol. 15, pp.1-29.
Hsu, Immanuel C. Y.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Hsu, Immanuel C. Y. The Ili Crisis: 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 1871-188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Kiernan, E. V. G.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1880-1885.
London,1939.
Lai Chi-Kong. “In Search of Wealth: Kuo Sung—tao and His
Economic Thought”. Chinese Culture, (September,1984),
Vol. 25, No. 3, pp. Legge, Hen Edith. James Legge, Missionary and Scholar. London,
1905. Liu, Kwang-ching. “Politics, Intellectual Outlook and Reform: the
T’ung-wen kuan Controversy of 1867”. Paul Cohen and
JohnSchrecker eds. Reform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1976, pp. 87-100.
Martin, W. A. P.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 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 New York, 1897. Morse, Horss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3 Vols., Taipei: Ch’eng M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Pelcovits, Nathan A. Old China Hands and the Foreign Office NewYork,1948. Spector, Stanley. Li Hung-chang and the Huai Army: A Study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Regionalis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Taylor, A. J. P.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
臺北:豪華書局,民國74年.
Trevelyan, G. M. British History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after,
1782-1919.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66.
Wang, S. T. The Margary Affair and the Chefoo Agre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Wang Y. 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14. 臺北:
虹橋書店翻印,民國69年.
Wong, Owen Hong-Hin. A New Profile in Sino-Western Diplomacy:
the First Chinese Minister to Great Britain. Hong Kong:
Chung-Kwa Book Co., 1987.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New York: Atheneum
Book, 196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