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繼承制之研究
作者:李明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ing-Jen Lee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欽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收繼婚吸收理論父子相傳征服王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從東漢末年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烏桓和鮮卑等各民族紛紛南下。五胡十六國以降,中國長江以北的區域,為這些民族征服與統治。他們一方面接受漢文化的洗滌,另一方面也帶來他們北亞族群活潑、生動的文化。形成中國北方文化的大融合時期。
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此時期的君主繼承制,在北亞文化和漢人文化的相互衝擊之下,呈現出什麼樣的風貌?
因此我們首先敘述繼承的種類。將之分成漢人嫡長子繼承制和遊牧民族的君主推選制。進而概述遊牧民族於中國建立的征服王朝之繼承形態。
征服王朝所建立的諸國家,當他們尚未步入中原,仍為遊牧國家形態之時,也都採用政權多元化的君主推選方式,選出自己的君主。但是當他們征服中國的一部或全部,建立起自己的征服王朝政權後,其君主位的繼承方式,就出現採用政權一元化的長子繼承制或依以往的推選方式的兩難問題。金和元就比較傾向原有的推選制,但也雜有預立太子的時候,因而引來王位繼承的兄弟相殘之局面。遼則開始還有推選制的遺風,到了聖宗以後則確立了長子繼承制。清在繼承制上則是較有創造。在太祖、太宗時,還可看到「王公大臣會議」的議立情形。到康熙一統中國,想建立漢式的預立太子的方式,結果卻造成諸子鬩牆之爭。到了雍正建立起“密建皇儲”之制,才彌平了過去皇位爭奪之缺陷。
由於北朝到唐代前期之間諸政權的統治家族,大都源於北亞族群之後裔或深染胡風的家族,無論其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行為表現,在在都顯示出北亞的風氣。在君主的繼承方式,也都深受北亞宗室貴族分權的推選制所影響。因此當有老皇過世或即將過世之時,便有爭奪皇位的情形產生,此種皇位繼承制之混亂期,竟從北魏、北齊、北周、隋,而延伸到唐代前期安史之亂的肅宗朝為止。可見中國中古史時期,北亞風氣影響之深遠,此為研究中國中古史之學者所不能忽視的。
徵引書目
一、史料
《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晉書》房玄齡等撰
《魏書》魏收
《北齊書》李百藥
《周書》令狐德棻等
《北史》李延壽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隋書》魏徵
《舊唐書》劉昫
《新唐書》歐陽修、宋祈
《明史》張廷玉
《資治通鑑》司馬光
(以上均為點校本)
﹝唐﹞吳兢著,葉光大等譯注,《貞觀政要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二刷。
﹝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前集,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再版。
﹝梁﹞慧皎等撰,《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臺五版。
﹝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附人名地名索引》下,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4年三版。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台景印初版。
二、近人專書
(1) 中文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new window
王仲,《魏晉南北朝史》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刷。
王仲犖,《華山館叢稿》續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台北,自印本,1994年。new window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5刷。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米文平,《鮮卑石室尋訪記》,濟南,山東晝報出版社,1997年。
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9年二版。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年9月。new window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4版。
李,《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李亞農,《李亞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78年3刷。
李明仁,《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思純,《江村十論》,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景印,1985年。
李樹桐,《唐史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new window
李樹桐,《唐史索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new window
呂一飛,《北朝鮮卑文化之歷史作用》,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景印,1977年。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王原因之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七十五,1987年。new window
呂春盛,《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4月。new window
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88年台灣版。
汪籛,《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岑仲勉,《隋唐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二刷。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台北,東華書局,1996年三版二刷。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從吾,《東北史論叢》上冊,正中書局,1959年。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台北,華世出版社景印,1977年。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修訂三版。
金榮煥,《拓跋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台北,台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唐長孺,《魏書‧校勘記》,點校本《魏書》初版於1974年6月。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台北,台大文史哲叢刊之一,1962年。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書店,1980年。
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8年。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張偉國,《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和北魏政權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板橋,稻禾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郭朋,《中國佛教簡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崔明德,《隋唐民族關係探索》,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年。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2刷。new window
傅樂成,《中國史論集》,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初版。new window
程維榮,《拓跋宏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序經,《中國南北文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收在氏著,《陳寅恪先生全集》上冊,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第三次修訂版。new window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收在氏著,《陳寅恪先生全集》上冊,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第三次修訂版。
曾資生,《中國政治制度史 先秦》第一冊,台北,啟業書局景印,1979年。
華梅,《中國服裝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4刷。
楊聯陞,《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楊伯峻,《春秋左氏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7年。
蒲薛鳳,《政治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劉精誠,《魏孝文帝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健明,《隋代政治與對外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篇》,台北‧新莊,稻禾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鄭欽仁譯著,《中國政治制度與政治史》,台北‧新莊,稻禾出版社,1996年。
鄭欽仁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8年。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年。
蔡棟編,《南人與北人─各地中國人的性格與文化》,北京,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蔡幸娟,《北魏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1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1995年。
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韓國磬,《北朝經濟史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嚴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衛廣來,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
(2) 日文
小松堅太郎,《民族の理論》,東京,日本評論社,1942年3刷。
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 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社,1975年。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75年。
白鳥庫吉,《白鳥庫吉全集》第八卷,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田村實造,《中國史上の民族移動期─五胡‧北魏時代の政治と社會》,東京,創文社,1985年。
布目潮渢,《隋唐史研究──唐朝政權の形成》,京都,京都大學內東洋史研究會,1968年。
矢吹慶輝著,《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3年2刷。
守屋美都雄,《中國古代の家族と國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68年。
吳主惠,《漢民族の研究─中國人のル─ツ─》,東京,マルジユ社,1989年。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1971年。
谷川道雄,《增補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1998年增補第一刷。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の形成》後漢─隋唐,東京,講談社,1991年14刷。
谷川道雄等編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
尾形勇,《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東京,岩波書店,1979年。
西定生,《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
岡田英弘,《皇帝たちの中國》,東京,原書房,1999年2刷。
唐代史研究會編,《隋唐帝國と東アジア世界》,汲古書院,1979年。
宮崎市定,《大唐帝國─中國の中世》,《宮崎市定全集》8,東京,岩波書局,1993年。
原田淑人,《漢六朝の服飾》,東京,東洋文庫,1967年增補版。
淺野裕一,《黃老道の成立と展開》,東京,創文社,1992年。
敏一,《中國と古代東アジァ世界─中華的世界と諸民族》,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船木勝馬,《古代遊牧騎馬民の國─草原から中原へ─》,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89年。
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年。
護雅夫,《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190,東京,山川出版社,1971年2刷。
(3) 英文
Thomas J.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Massachusetts,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Wolfram Eberhard, Conquerors and Rulers,台北,宗青出版有限公司景印,1978年。
三、期刊論文
(1)中文
王吉林,〈元魏建國前的拓跋氏〉,《史學彙刊》第8期,1977年。
王吉林,〈北魏繼承制度與宮闈鬥爭之綜合研究〉,《華岡文科學報》第11期,1978年。
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北平女師大學術季刊》,2卷2期,1931年。
王濱生,〈關於拓跋氏繼統制的幾個問題〉,《晉陽學刊》1991年第3期。
牛致功,〈試論玄武門之變的參加者〉,《中華文史論叢》第六十二輯,2000年。
毛漢光,〈關隴集團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關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卷第1期,南港,1991年。new window
田餘慶,〈賀蘭部落離散問題─北魏“離散部落”個案考察之一〉,《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田餘慶,〈北魏後宮子貴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變〉,《國學研究》第5卷,1998年。
朴漢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而提出的一個方法〉,收在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李明仁,〈苻堅政權瓦解之商榷〉,《嘉義農專學報》第26期,1991年。
李明仁,〈拓跋氏早期的婚姻政策〉,《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53期,1997年。new window
李明仁,〈另類的繼承─以明鄭海上利益集團之更迭為例〉,《史原》21期,1999年。new window
李,〈魏晉南北朝之際婦女的精神面貌〉,《文獻》季刊,1993年第4期。
李,〈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燾監國考〉,《文史》第38輯,1994年2月。
李,〈論北魏正平元年事變〉,《晉陽學刊》1989年第6期。
李逸友,〈札賚諾爾古墓為拓跋鮮卑遺址論〉,《中國考古學第一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李廣健,〈《漢書》顏注與貞觀儲位之爭〉,《新史學》8卷1期,1997年。new window
李樹桐,〈武則天入寺為尼考辯〉,《大陸雜誌》第24卷第5‧6期,1962年3月。
李樹桐,〈再論武則天入寺為尼說〉,《大陸雜誌》第83卷第6期,1991年12月。
宋德熹,〈唐武士事跡辨証兼論家世對武則天冊立為后的影響〉,《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6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宋德喜,〈獨孤氏興衰史論──「關隴集團」政權中代北家族個案研究之一〉,《興大歷史學報》第2期,1992年3月。
宋德喜,〈「關隴集團」政權中的河南竇氏──代北外戚家族個案研究之二〉,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2期,1992年3月。new window
呂春盛,〈五胡政權與佛教發展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new window
呂春盛,〈中國史上的征服統治─以隋文帝滅陳之後對江南的征服統治為例〉,收在台灣歷史學會編,《認識中國史論文集》,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姚從吾,〈說蒙古秘史中的推選可汗與選立太子〉,《台大文史哲學報》第13期,1964年。new window
胡如雷,〈論武周的社會基礎〉,《歷史研究》1955年第1期。
柳存仁,〈武則天先世來原推測〉,《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2-3期合刊。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在杜正勝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二刷。
孫同勛〈北魏末年與北齊時代的胡漢衝突〉,《思與言》第2卷第4期,1964年。new window
孫廣德,〈我國古代政權轉移理論之研究〉,《社會科學論叢》24期,1976年。
張金龍,〈拓跋珪“元從二十一人”考〉,《北朝研究》,1995年第1期。
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彌勒下生信仰〉,《食貨月刊》第16卷,第11、12期,1988年。
陳識仁,〈北魏崔浩案的研究與討論〉,《史原》21期,1999年。new window
傅永聚,〈論唐代胡漢民族之間的混融與互補〉,《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黃惠賢,〈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義〉,收在朱大渭主編,《中國農民戰爭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雷家驥,〈慕容燕的漢化統治與適應〉,《東吳歷史學報》第1期,1995年。new window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成立〉,《清華學報》9卷4期,1936年。
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北周固原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1期。
蔡幸娟,〈北魏立后立嗣故事與制度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6號,1990年。new window
(2)日文
大澤陽典,〈北魏高令公小傳〉,收在立命館大學人文學會編,《橋本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叢》,京都,1960年。
山本德子,〈北朝系婦女の妒忌について──北魏を中心として〉,《立命館文學》12,第270號,1967年。
山崎宏,〈北魏の大人官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9卷5‧6號,1949年。
白鳥庫吉,〈可汗及可敦稱號考〉,《東洋學報》11卷3號,1921年。
矢野主稅,〈東晉における南北人對立問題─その政治的考察─〉《東洋史研究》第26卷第3號,1967年。
矢野主稅,〈東晉における南北人對立問題─その社會的考察─〉,《史學雜誌》第77編第10號,1968年。
任大熙,〈唐代前半期政治史研究の現狀と課題〉,《中國──社會と文化》4號,1989年。
谷川道雄,〈武后朝末年より玄宗朝初年にいたる政爭について─唐代貴族制研究への─視角─〉,《東洋史研究》14卷4號,1956年。
谷川道雄,〈初期拓跋國家における王權〉,《史林》46卷6號,1963年。
町田隆吉著,〈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燾石刻祝文をめぐって─「可汗」、「可敦」の稱號を中心として─〉,收在《アジア諸民族における社會と文化─岡田敬二先生退官記念論文集─》,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年,頁一○六。
尾形勇,〈中國古代における帝位の繼承─その正當化の過程と理論〉,《史學雜誌》85編3號,1976年。
河地重造,〈北魏王朝の成立とその性格─徙民政策の展開から均田制へ〉,《東洋史研究》第12卷第5號,1953年。
船木勝馬,〈拓跋部の大人について〉,《中央大學アジア史研究》四,1980年。
橫田滋,〈武周政權成立の前提〉,《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4號,1956年。
蕭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食貨》復刊6卷8期,1976年。
窪添慶文,〈北魏後期の政爭と意志決定〉,《唐代史研究》2號,1999年。
箭內亙著,〈蒙古の國會即ち《クリルタイ》に就いて〉,《史學雜誌》第二十八期編號第四號、第五號、第七號,1917年。
(3)英文
Jennifer Holmgren,“Woman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Traditional T’o-pa Elit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Biographies of Empresses in the Wei-Shu”,Monumenta Serica , Volume 35,1981-83.
Peter A‧Boodberg,“Marginalia to the Histori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ume 4,193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