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三所原住民小學為例
作者:周水珍
作者(外文):CHOU SHEEI-JEN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伯璋 
劉錫麒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族學校原住民族教育民族教育課程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saboriginal education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2007年9月1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對原住民族權益的關注,已是世界共同的趨勢,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世界各國所重視的議題。原住民族學校具有民族文化傳承的功能,近年來在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改革下,文化傳承的任務成為原住民族學校辦學的重點,故深入探究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確實有其研究的必要性與價值性。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研究者首先探究民族教育課程的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然後,透過花蓮縣三所原住民族小學的質性研究,採用文件分析、訪談、觀察等資料蒐集方法,以深入理解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的情形。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三所個案學校的質性研究,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討論,獲致主要結論如下:
1.校長是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的最重要關鍵。
2.學校與社區應共享資源,共同建立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的平台。
3.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的歷程,由鄉土教育轉變為兼顧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學校本位課程。
4.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的內涵應包括:民族教育課程目標、民族教育課程內容、民族教育課程設計模式、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策略、民族教育學習評量等層面。
5.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的困境包括:民族教育課程政策模糊、缺乏民族教育課程目標、民族教育課程內容衝突、缺乏整體性的課程設計、缺乏永續性的課程實施、缺乏合宜的民族教育師資、社區未建構民族文化學習環境等。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原住民族學校及後續研究等三方面的建議。
The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was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during its 62nd session at UN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City on 13 September, 2007, indicating that respect for the rights, interests, and cultures of native peoples has already become a major worldwide trend. During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in Taiwan, the transmission of aborigin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schools located in aboriginal districts. Thus there is now a need to carry out detailed research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is educational program.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s and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aiwan.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thnic educ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at three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Hualien County. Data was collected using such methods as textual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chool’s principle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Schools need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to jointly develop an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3. The process of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d transformed form local education into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is innovative in its approach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4. Effective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quires clear objectives; relevant content and design; and 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5. The main challenges to effective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e vague policies; a lack of objectives; conflicts in content; a lack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a lack of long-term plans for implementation; a lack of qualified teachers; and insufficient ethnic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local community.
In light of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in three area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boriginal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壹、中文部份
方德隆(2001)。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王前龍(2006)。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與資源教室設置概況與增設需求評估。原教界,12,38-39。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5)。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與建構的歷程與展望(1895- )。載於「原住民族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51),政大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族(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
李文富(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分析-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念。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承傑(2004)。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季順(2003)。走過彩虹。花蓮:太魯閣族文化工作坊。
李季順(2005)。原住民族教育一條鞭體制之建構。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李宗薇(1997)。教育研究客觀性的現象學分析。台北師院學報,10,1-2。
李瑛(1999)。北美原住民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以文化特性為基礎的教育。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71-92)。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人教育輔導季刊,18,16-23。
李國明(2003)。尋找阿美族學生學習的互動情境與節奏-一位原住民校長的實踐與省思,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載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275-29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宋文里譯,Bruner, J.著(2001)。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明輝(2008)。原住民知識與教育的解殖與建構策略-GIS與史地教育中心設置芻議:以鄒族為例。載於第一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議事手冊(V1-V2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余安邦(2002)。從「社區有教室」到「親子共學」。北縣教育,44,66-78。
余安邦編著(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一與在地文化相遇。台北:遠流出版社。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昭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出版社。
余明德(2003)。民族的認定與振興-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例,載於潘朝成、劉益昌、施正峰合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天泰(1996)。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原住民行政局。
吳天泰(2007)。台灣原住民族導論-文化教育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天泰、吳家瑩(1995)。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娑婆礑國小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原著(1995)。質的評鑑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吳毓真(2002)。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後殖民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周水珍(2007a)。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課程研究,3(1),87-108。
周水珍(2007b)。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載於嘉義大學主辦: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會議
手冊(221-244),嘉義市。
周水珍(2008)。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踐困境之研究。載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主辦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18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花蓮市。
周聖珍(2001)。呼喚祖靈-原住民青年教師之生命追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德禎(1999)。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維萱(2002)。紐西蘭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毛利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本、李祖壽(1970)。課程類型。載於王雲五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34-139)。台北:商務出版社。
林清江(1997)。教育改革與多元文化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林民程、余安邦(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載於余安邦主編: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37-60)。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室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君穎(1998)。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設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修澈(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輯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4)。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范麗娟(2008)。多元文化教育對原住民族發展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82,1-16。
洪泉湖(1995)。台灣原住民教育的現況與展望,中山人文社會科學,4(2),159-178。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姜添輝(1997)。原住民教育的政策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5,1-16。
紀惠英(2001)。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大川(1994)。族群觀,載於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179-186)。台北:前衛出版社。
孫大川(1997)。跨世紀的原住民圖像-以變遷中的台灣大社會為背景的反省,載於多元文化與教育演講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頁67-102。
孫大川(1999)。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創刊號,2-4。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翁香珍(2007)。我國民族教育審議委員會運作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浦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詢委員會。
浦忠成(2001)。原住民族語言教學,載於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原住民教育文化(75-1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浦忠勇(1995)。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會實錄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高新建(2000)。課程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倪明宗(2006)。苗栗縣原住民國小原住民教師對實施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的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1987)。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議事手冊,1987年10月26日。
許木柱(1989)。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內政部營建署。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的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399-428)。台北:巨流出版社。
許培玲(2008)。原住民活動課程對原住民學生自我認同及族群認同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慧(2007)。論新憲草案原住民族教育權的建構理念。載於嘉義大學主辦: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336-358),嘉義市。
陳枝烈(1995)。排灣族文化之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枝烈(1998)。原住民教師充實傳統文化知能的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35-60。
陳枝烈(2006)。原住民族教育體系建構之內涵分析,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2006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165-174)。南投縣。
陳枝烈(2007)。原住民族教育體系規劃之思維。載於嘉義大學主辦: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3-16)。嘉義市。
陳伯璋(1987)。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輯於莊懷義等編著,教育問題研究,(97-116)。台北:空中大學。
陳伯璋(1998)。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2),1-14頁。
陳伯璋、劉鍚麒、吳家瑩、陳世輝、林國平、浦忠成、譚光鼎、白亦方、劉美慧(1996)。國民小學原住民課程與教材規畫研究八十四學年度報告: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理論基礎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伯璋、宋文里、譚光鼎、劉美慧(1997)。國小原住民課程規畫研究八十五學年度總結報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伯璋、李瑛、洪清一、謝文豪、白亦方(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範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全成(1996)。原住民教育政策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2,43-52。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添球(2002)。國小鄉土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5,53-81。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麗華(2003)。族群關係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原理,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響宴(205-244),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麗華、吳麗君、黃永和、詹惠雪、葉興華譯,Wiled, J & Bondi, J 原著(2003)。課程發展實務導引,台北:雙葉書廊。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教育部(1992)。發展與改進山胞教育五年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a)。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b)。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琦琪(2001)。推動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建成(1997 )。政治與教育之間:論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87-10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善娟(1999)。中澳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2004)。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志偉(2002)。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的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63-182。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台北:冠學文化出版社。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黃森泉(2006)。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2006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193-212)。南投縣。
黃清權(1998)。如何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探討原住民民族教育實施的內涵與方式。原住民教育季刊,12,90-96。
黃珮華(2002)。原住民部落文化融入在地學校課程-以蘭嶼鄉東清國小為例,載於慈濟大學主辦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學校教育研討會手冊(14-31)。花蓮市。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鴻文(1989)。教科書之成見。現代教育,13,55-71。
郭美女(2001)。原住民小學如何落實「藝術與人文」教改之精神-以台東武陵國小為例,載於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原住民教育文化(135-16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靜姿(2001)。潛藏的才能: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特質及潛能評估研究,載於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原住民教育文化(21-4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國立台東大學(2006)。95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暨資源教室實施總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書。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國立台東大學(2007)。台東地區國中小民族教育活動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游家政(2003)。統整主題單元的評鑑,課程與教學季刊,6(3),21-42。
游家政(2008)。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湖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辦:海峽兩岸四地課程改革與教育學院發展學術研討會,湖南省長沙市。
楊春娥(2003)。尋找文化課程的原住民教師。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龍立、潘麗珠(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鳴鳳(1997)。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熊同鑫(2008)。民族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本質,原教界,22,48-51。
潘宏明(1996)。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發表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鄧毓浩(1997)。從民族主義論台灣原住民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博真(1999)。Giroux後現代邊界教育學思想之探討,教育研究,7,157-167。
撒古流.巴瓦瓦隆(1999)。部落有教室:跨世界文化扎根運動。台北:台灣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揚智文化。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劉唯玉(2000)。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教育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
劉蔚之(1992)。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透視協調能力的發展,省立花蓮師專印行。
劉錫麒(1987)。花蓮阿美族兒童學習方式與學業成就。花蓮:真義出版社。
賴秀智(1996)。台北縣市阿美族學童的族群態度、族群文化常識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簡良平(1991)。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之批判,現代教育 6(4),153-162。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顏國樑(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8,28-54。
顏國樑(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立法過程、內容分析及評析,原住民教育季刊,11,69-91。
羅健國(2002)。社會科課程中納入泰雅族紋面文化之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譚光鼎(1997)。原住民教育的理念。原住民教育季刊,6,36-44。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7)。批判種族理論及其對台灣弱勢族群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6,1-24。
譚光鼎、浦忠成、翁福元(1998a)。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畫之研究(教育政策組)。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譚光鼎、浦忠成、王嵩山(1998b)。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畫之研究(文化政策組)。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譚光鼎、張建成等(1994)。台灣山胞青少年文化認同、成就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貳、英文部份
Antone, E. M. (2000). Empowering Aboriginal Voice in Aboriginal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 24(2), 92-102.
Antone, E. M. (2003). Culturally Feaming Aboriginal Literacy and Learning.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 27(1), 7-15.
Banks, J. A. (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1).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ic Studies.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Bennett, C. I. (2007).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6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eresford, Q., & Partington, G. (2003).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Aboriginal Education: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Crawley, Western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ress.
Castenell, L. A., & Pinar, W. (1993).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s Racial Text: Representation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han, E. (2007). Student Experiences of a Culturally-Sensitive Curriculum: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Amid Conflicting Stories to Live by. Curriculum Studies, 39(2), 177-194.
Churchill, S. (1986). The Education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Minorities in The OECD Countri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Cornbleth, C. (2008). Climates of Opinion and Curriculum Practices. Curriculum Study, 40(2), 143-168.
Corson, D. (1998). Change Education for Divers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Daviman, L., & Daviman, P. (1997). Teaching With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Longman.
Denis, V. S. (2007).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Anti-Racist Education: Building Alliances Across Cultural and Racial Identity.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0(4), 1068-1093.
Doll, R. C. (1996).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9th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Fullan, M. G. (199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A. Lewy(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pp378-384).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ay, G. (199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Lewy(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pp.293-302).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Giroux, H. A. (1991). Border Pedagog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sm . In S. Aronowitz., & H. A. Giroux.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iroux, H. A. (1992). 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iroux, H. A. (1997).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a Critical Rea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Grioux, H. A. (2002). Breaking in to the Movies.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Giroux, H. A. & Mclaren, P. (1994). Between Borders. New York : Routledge.
Glatthorn, A. A. (2000).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2nd ed.). 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Grant, C. A., & Sleeter, C. E. (1996). After the School Bell Rings.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Hill, K. (2001). A Whole-System Approach to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Aboriginal Culture-Based Literacy Curriculum Program Lesson Plans. Toronto, ON: Ontario Native Literacy Coalition.
Holden, M. C., & Wedman, J. F. (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4), 5-24.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ing, L., & Schielman, S. (2004). The Challenge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 Practice and Perspectives. UNESCO Publishing.
Klein, M. F. (1985). Curriculum Design. In T.Husen, & T. N. Postlehwaite(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1163-70). Oxford: Pergamon.
Lawton, D. (1989). Education, Culture and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 Hodder and Stoughton.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ay, S. (1999). Language and Education and Right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In S. May (Ed.), Indigenous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pp. 8-19). Great Britain: Short Run Press Ltd.
Menchaca, V. D. (2001). Providing a Culturally Relevant Curriculum for Hispanic Childre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8(3), 18-20.
Murry, J. W., & Hammons, Jr.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8(4),423-436.
Nieto, S. (1996). Affirmation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Nieto, S. (1999). The Light in Their Eyes: Creating Multicultur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04).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Peterson, K. D.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w Directions and Practic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eterson, K. D., & Peterson, C. A. (2006). Effective Teacher Evaluation: A Guide for Principl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p. 274-292). London: Sage.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3), 499-514.
Piercynski, M., & Matranga, M. (1997). Legislative Appropriation for Minority Teacher Recruitment : Did It Really Mater? Clearing House, 70, 205-206.
Pinar, W. (1975).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 Berkeley, CA:McCutchan.
Pinar, W. (1991).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s a Racial Text. Scholar and Educator, 15(1), 9-21.
Pinar, W. (2006). Reloc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to Curriculum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22(2), 55-72.
Pinar, W., Reynolds, W. M., Slattery, P., & Taubman, P.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Peter Lang.
Pratt, D. (1980). Curriculum : Design & Development. New York: Prentice-Hall.
Reiff, J. C. (1997).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ulture and Equitable Learning. Childhood Education, 73(5), 301-304.
Salili, F., & Hoosain, R.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Saylor, E. S., & Aries, E. (1999). Ethnic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ocial Context.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5), 549-567.
Schubert, W. H. (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n, and Possibility. New York: Macmillan.
Ski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mith, G. A. (2002). Place-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 Phi Delta kappan, 83(8), 584-594.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5).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Young, M. F. D. (1971).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urricula as Socially Organized Knowledge. In M. F. D.Young (Ed.), Knowledge and Control. (pp.1-19).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