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民間出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912~1926
作者:易正義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Zen-Yi Y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朝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民國初年中等教育教育團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使中國的中等教育歷經引進、調適和定制的過程,從而奠定了現行兩級制中等教育制度的基礎,和開啟了普通與職業合流的新趨勢。
民國初年的中學教育為何要改革?在一個政局相當不穩定的時代,中等教育的改革居然有極大的成果,其實是一個饒富興味的課題。尤其是把改革的焦點放在民間的教育團體的組織、宣傳和行動上的時候,將會發現在動盪時代的中國,教育主管當局之外的民間教育社團,其實是充滿著生命力的。
民國初年的中學教育改革是民國建立以來唯一一次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最大的動力來自民間教育團體,不論是確立的改革方向,或是推動改革的進程,甚至新制頒行之後規畫新課程,無一不是民間教育團體主動作為的成果。論文題目定為:「從民間出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912~1926」,其中「民間」兩字,指的就是民國初年活躍於教育界的各類、各級教育團體。這場改革的力量來自於民間,從定制後的新課程來看,改革的理想也回到了民間,不只使普通與職業合流,課程的內涵更是充滿著養成具備關懷社會、改造社會能力的現代公民。研究時間範圍定在1912年~1926年之間的原因是:民國建立是在1912年,不論是在政治或是教育方面,都是一個新局;到了1926年,在廣州的國民政府成立教育委員會,在民國教育史上,又是教育制度再次變革的開始。而中等教育的改革,在這一段時間內也完成了調適與轉換的改革,自外國引進的中等教育制度不只度過了過渡時代,而且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紀元,不只實現了普通與職業教育合流的目標,而且為現行兩級制的中等教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從中學引進中國後面臨的辦學困境和改革的迫切性寫起,中等教育的困境,除了經費、設備、師資這些辦學條件的問題外,民國初年中等教育所面對最嚴峻的考驗是要面對政權鼎革後的新局和歐戰結束後的新形勢,不論是辦學宗旨或是學生出路,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而在政局相當不穩定的狀況下,中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又迫在眉睫,於是給了民間教育團體相當大的揮灑的空間。本論文以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教育改進社及其前身組織和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為討論的對象,前二者是職業教育和民主教育思想的主要推動者,不只扮演宣傳理念的角色,還組織團體結合同志以擴大影響力;後者雖然是年度式的集會組織,但憑藉著地方組織的體系與法定的輔助地方教育的任務,使得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成為議論匯聚的中心,更成為集合眾議,形成共識,推動執行的關鍵角色。本論文不只討論三間之間的理念與行動,更試圖分析三者之間互動共生及其衍生關係,理解其所以能發揮影響力的原因。除了民間教育團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外,本論文也關注教育團體與教育主管當局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對於改革方向的主導權之爭,在學制會議和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中顯露無遺,學校系統令最後以教育會聯合會議決的版本為主,正顯示民間教育團體的影響不容低估。
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和學制改革的相輔相成是本論文探討的另一個核心。筆者認為,中等教育改革先後,但能夠有初步的改革結果,必需歸功於1922年學校系統改革令的頒行。在學制改革再度發動後,中等教育的改革,不僅成為學制改革的一環,而且是學制改革的核心,兩者之間其實是二而一的。這是本論文將中等教育改革和學制改革一起討論的理由。然而,中等教育的改革,並不以學校系統令之頒行為滿足,必需配合新制,完成課程改造才能算大功告成,為完整重建民國初年中等教育改革的過程,論文最後將焦點放在實施新學制和訂定新課程上。除了探討新制實施情形和擬訂新課程的經過,頒布的課程標準及綱要外,更注重新制之後的新課程的試驗與施行,部分新設課目,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分析新課程的多元和開創性,實為民國教育史上所僅見。
本論文結論如下:
一、中等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是在一個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大變局的時代,中等教育改革不僅是中國中等教育制度自我調適的過程,也是國際新教育運動的一環,改革因理想、因需要而起,受職業與民主教育思想所引導,是整體教育制度變革的一部分。
二、中等教育改革的動力是起自民間的力量,主要的推手是教育團體,以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中華教育改進社和中華職業教育社最具影響力,教育團體和教育界人士肩負起改造教育的責任,在國家上層力量式微之際,社會中堅的力量依然活耀,中等教育改革的結果,確立了中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架構,迄今未變。
三、中等教育改革的過程充滿論辯,以報刊雜誌為論辯的平台,改革的主張是開放性的,議論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見證後進國家學習先進國家的歷程中除了全盤接受之外,仍存在著自我創造適應本地風土的努力。
四、中等教育改革的理想為養成公民,實現民主與多元,改革後的中等教育制度,實現了各類中等學校合流的主張,造就一個縱向三系並立,且前後一貫相承;橫向靈活轉換,且八面玲瓏的中等學校系統;課程多元,也多新創,不僅兼顧升學與職業,並且擁有培養具有改造社會的公民的企圖心。
Based on the Folk-Initiated Forum:the Re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6
(一)檔案、史料彙編
《中國教育會章程》。出版地不詳,宣統三年閏六月。收入: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CADAL)文獻庫。
《中華教育改進社同社錄》。上海:中華教育改進社,1924年7月。收入: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CADAL)文獻庫。
《全國中學校校長會議錄》。北京:教育部,1919年。收入: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CADAL)文獻庫。
《政府公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教育公報》。北京:教育部,1922年3月~7月。收入: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CADAL)文獻庫。
《第九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會務紀要》。雲南:第九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23年。收入: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CADAL)文獻庫。
《臨時政府公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北洋政府教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國民政府教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編,《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民國)敎育部文牘政令匯編》。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中國近代敎育史料匯編(民國卷)》。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編)》。臺北: 文海出版社,1976年。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1990年。
朱有瓛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近代部份)》。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現代部份)》。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李桂林主編,《中國現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沈同芳,《江蘇教育總會文牘》。上海:江蘇教育總會,光緒33年。
邰爽秋等編選,《歷屆教育會議議決案匯編》。上海:教育編譯館,1936年。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第1冊~第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年~1917年。
教育部,《中學選科示範》。出版年不詳。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第三次教育圖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教育雜誌社編,《教育法令選》(上、中、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陳元暉主編、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和銑記述,《世界文化合作討論改進中國教育報告書會議紀錄》。上海: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籌備委員會,1933年。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璩鑫圭、童富勇、張守智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實業教育師範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璩鑫圭、童富勇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二)年鑑、教育統計、辭典、工具書
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上海市教育局編,《上海市中等教育概況》。上海:編者印行,1948年。
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名人志編纂委員會,《歷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華教育改進社,《中國教育統計概覽》。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中華教育改進社編,《京師教育概況》【1924~1925年】。編者印行,1926年。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中國職業教育三十年來大事表》。1947年。
申報索引編輯委員會編,《申報索引(1919─1949)》。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
吳美瑤等編,《教育雜誌(1909~1948)索引》。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李永璞主編,《全國各級政協文史資料篇目索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
周邦道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收入蔣致遠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宗青圖書公司,1991。
俞慶棠編,《中國社會問題參考資料索引》。江蘇,江蘇省立教育學院,1926年。
范壽康等編,《第一回中國年鑑》。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1990年。
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教育部,《民國六年全國中學校一覽表》。編者印行,1917年。
教育部教育司總務司第二科編,《全國中等教育概況》(1928~1929)。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全國公私立中等學校名稱及分布概況(民國十九年度)》。編者印行,1933年。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編,《全國實業學校一覽表》。編者印行,1917年。
教育部總務廳統計科編,《中華民國第五次教育統計圖表》。1916年8月~1917年7月。
陳東原等主編,《教育雜誌索引》(第1卷~第23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籌備處,《中華民國十八年湖南全省教育統計》。湖南,編者印行,1931年。
劉英杰主編,《中國教育大事典1840~1949》。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彙編》(課程教學計畫卷、歷史卷、物理卷、地理卷、生物卷、體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學部總務司編,《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1986年。
學部總務司編,《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清光緒34年(1908)刊本影印。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三)文集、日記、年譜、回憶錄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林礪儒教育文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1995年。
王承緒、趙端瑛編,《鄭曉滄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田正平、李笑賢編,《黃炎培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白吉庵、劉燕雲編,《胡適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朱澤甫編,《陶行知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集粹》。南京 : 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5年。
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市京曉莊師範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論文集》。臺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呂達、劉立達主編,《舒新城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宋恩榮編,《范壽康教育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胡適,《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1988年。
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1990
胡適,曹伯元整理,《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北京:華文出版社,1992年。
袁希濤等合編,《八年歐美考察教育團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彬編,《經亨頤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曹伯言編,《胡適學術文集(教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莊澤宣,《我的教育思想》。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許漢三,《黃炎培年譜》。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
陳景磐、陳學恂主編,《清代後期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陳寶泉等,《考察日本斐律賓教育團紀實》。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陸費逵,《教育文存》。上海:中華書局,1921年。
陶孟和,《孟和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25年。
單中惠、王鳳玉主編,《杜威在華教育講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湯才伯編,《廖世承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舒新城,《我和教育》。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稿選存》。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收入民國叢書,4編43。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華中師範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86年。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主編,《中國現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黃炎培,《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第1集~第2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黃炎培,《八十年來附〈延安歸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2年。
賈豐臻編,《視察教育世界一周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劉文輅等編,《八年歐美考察教育團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年。
蔣夢麟,《西潮》(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
蔡元培,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顧明遠主編,《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論著選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四)期刊、報紙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等教育》。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期刊【電子資料庫】。
《中華教育界》。上海:中華書局,1925、1928年。
《北京高師教育叢刊》。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期刊【電子資料庫】。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2-1987。
《努力週報》。北京:努力週報社,1922-1923年。
《教育世界》。文譯篇。北京:學部,光緒27年4月下旬至28年12月下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影印收藏。
《教育部編纂處月刊》。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期刊【電子資料庫】。
《教育與職業》。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1921-1927年。收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世紀期刊) 【電子資料庫】。
《教育雜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1975年。
《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5月。
《新教育》。北京:中國數位圖書館民國期刊。
(五)專書
《公民教育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中共河南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五四前後的河南社會》。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工作委員會編,《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概況》。上海:中國科學社,1931年。
中國基督教教育調查會編,《中國基督教教育事業》。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調查年1922年】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教育》。臺北:復興書局,1977年。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政區沿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華教育改進社,《世界教育會議中國代表團報告》。上海:編者印行,1923年。
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職業指導所編,《上海職業指導所要覽》。上海:編者印行,1931年。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方與嚴,《新教育史》。上海:兒童書局,1934年。
毛邦偉編,《中國教育史》。北平:文化學社,1932年。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王仲和等編,《初中公民學教本》【中華教育改進社叢書第5種】。南京:江蘇省立第一中學校,1924年。
王卓然編,《中國教育一瞥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王東杰,《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王建軍,《中國教育史新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星拱,《科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20年。
王炳照、閻國華、田正平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衡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炳照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國斌(Wong, R. Bin),《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侷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雲五,《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王雲五、李聖五主編,《中國教育問題之討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王鳳崗,《課程編制之理論》。武漢大學出版部,出版年不詳。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上海:國立編譯館,1945年。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王寶平主編,呂順長編,《教育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9年。
北京師範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北京師範大學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古楳編,《現代中國及其教育》。上海:中華書局,1934~36年。
司琦編,《中等教育》。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史景遷,《追尋現代史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田正平,《世紀之理想: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田正平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任達(Reynolds, Douglas R.),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任鴻雋,《科學概論上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吉伯特‧羅茲曼(Gilbert Rozman)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教育志》。安徽:方志出版社,1997年。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教史蹤》。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翊新,《教育測驗ABC》。上海:ABC叢書社,1928年。
江西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6年。
江恆源編,《十六年來之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1933年。
江蘇省公署教育科編,《江蘇教育近五年間既況》。上海:編者印行,1916年。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蘇省志.教育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艾愷(Alitto, Guy S.),王宗昱、冀建中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余家菊,《師範教育》。上海:中華書局,1926年。
余家菊,《教育原論》。上海:大陸書局,1933年。
余家菊、汪德全編譯,《戰後世界教育新趨勢》。上海:中華書局,1926年。
別必亮,《承傳與創新:近代華僑教育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家鎮,《世界各國學制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吳家瀅,《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
吳澤霖,《新中華社會學及社會問題》。上海:新國民圖書社,1932年。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呂達,《課程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宋恩榮,《近代中國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之鶠,《各國師範教育概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李文英,《模仿、自立與創新:近代日本學習歐美教育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冬君,《中國私學百年祭─嚴修新私學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繫年》。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弘祺,《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石岑,《人生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李桂林,《中國現代教育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喜平主編,《遼寧教育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華興,《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劍萍,《中國現代教育問題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杜成憲、丁鋼主編,《20世紀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杜佐周編譯,《麥柯爾教育測量法撮要》。上海:民智書局,1927年。
杜威,鄒恩潤譯,《民本主義與教育》(一)~(五)。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杜威講,常道直編譯,《平民主義與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杜威講,金海觀等筆記,《杜威教育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沈益洪編,《杜威談中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汪懋祖,《美國教育徹覽》。上海:中華書局,1922年。
周予同,《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4年。
周予同,《中國學校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1年。
周武,《張元濟:書卷人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金淦等,《公民學課程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周峰主編,《民國時期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尚丁,《黃炎培》。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邱椿,《學制》。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邰爽秋等編,《中學教育之理論與實際》。上海:教育編譯館,1935年。
邰爽秋等編,《中小學課程問題》。上海:教育編譯館,1935年。
邰爽秋等編,《教育行政之理論與實際》。上海:教育編譯館,1935年。
冒榮,《至平至善鴻聲東南: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姜書閣,《中國近代教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姜琦,《教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
姜琦、邱椿,《歐戰後之西洋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姚純安 ,《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進程(1895~1919)》。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段治文,《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興起:1919~193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宏雲,《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孫邦正,《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孫茀侯,《浙江教史育史略》。浙江:浙江省教育廳,1931年。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培青、李國鈞編,《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三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孫景悅等,《張學良與遼寧教育》。香港:香港同澤出版社,1993年。
島田正藏,雷通群譯,《現代新教育徹覽》。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世昌,《歐戰後之中國經濟與教育》。上海:中華書局,1920年。
徐侍峰,《中學教育論叢》。北平:著者書店,1936年。
徐雉,《中國學校課程沿革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29年。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格里德(Grieder, Jerome B.),魯奇譯,《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近代著名學校和教育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袁伯樵,《中等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年。
袁希濤,《新學制草案與各國學制之比較》。北京: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出版年不詳。
袁希濤,《義務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郝大維(Hall, David L.)等,何剛強譯,《先賢的民主:杜威、孔子與中國民主之希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勇,《蔣夢麟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出版社,1997年。
馬勇,《蔣夢麟傳》。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巨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馬鏞,《外力衝擊與上海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明士、古偉瀛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高明士編,《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高瑞泉、山和久和編,《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份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高瑞泉、山和久和編,《城市知識份子的二重世界 中國現代性的歷史視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商務印書館編,《新學制初級中學課程說明書》,出版年不詳。
商麗浩,《政府與社會:近代公共教育經費配置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文昌,《中等教育》。上海:中華書局,193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77年。
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
張亞群,《科舉制度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張偉平,《教育會社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彬,《從浙江看中國教育現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彬、周谷平編,《中國教育史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瑞璠、王承緒主編,《中外教育比較史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榮華,《張元濟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教育雜誌社編,《新學制中學的課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新學制的討論》(上、中、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歐戰後各國教育之改革》。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職業教育之理論及職業之調查》。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小學校的新課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初級中學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科學教育之原理及其教授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師範教育改造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教育雜誌社編,《教育雜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曹天忠,《教育與社會改造:雷沛鴻與近代廣西教育及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曹運耕,《維新運動與兩湖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盛朗西編,《小學課程沿革》。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莊澤宣,《各國學制概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莊澤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國化》。上海:民智書局,1929年。
莊澤宣,《教育與人生》。上海:中華書局,1946年。
莊澤宣,《新中華教育概論》。上海:新國民圖書社,1935年。
莊澤宣,《職業教育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許紀霖,《回歸公共空間》。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紀霖、倪華強,《黃炎培:方圓人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許紀霖主編,《公共性與公民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郭任遠,《社會科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郭家齊,《中國教育思想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郭穎頤,《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宏謀,《五種遺規》。臺北:德志出版社,1961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陳俠,《近代中國小學課程演變史》。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
陳科美主編,《上海近代教育史(1843─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陳學恂、田正平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學恂、高奇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現代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寶泉,《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北京:文化學社,1927年。
陳寶泉、陶行知、胡適編,《孟祿的中國教育討論》。上海:中華書局,1923年。
陶孟和,《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社會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上海:亞東圖書館,1930年。
陶行知等,《中國新教育概況》。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章開沅、唐文權,《平凡的神聖─陶行知》。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單中惠、王鳳玉主編,《杜威在華教育講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單中惠主編,《外國中小學教育問題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舒新城,《新中學人生哲學》。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
舒新城,《新中學教科書初級公民課本》,(第1冊~第3冊)。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1925年。
舒新城,《民國十四年中國教育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舒新城,《中國教育指南1926》。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舒新城,《教育通論》。上海:中華書局,1927年。
舒新城,《中國教育建設方針》。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稿選存》。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舒衡哲(Vera Schwarcz),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臺北 : 桂冠出版社,2000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收入民國叢書,4編43。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費俠莉(Furth, Charlotte),《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馮友蘭,《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人生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馮品蘭,《現代教育思潮》。上海:大華書局,1934年。
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黃炎培,《中國教育史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黃新憲,《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社會變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愛爾烏德(C.A.Ellwood),王造時、趙廷為譯,《社會問題──改造的分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愛爾烏德(C.A.Ellwood),趙作雄譯,《社會學及現代社會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楊念群,《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楊東平,《艱難的日出:中國現代教育的20世紀》。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楊壽堪、王成兵,《實用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經亨頤,《最近教育思潮》。浙江:浙江省教育會,1917年。
董寶良、周洪宇編,《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路義思撰,衛理口譯,范熙庸筆述,《日本學校源流》。上海:江南製造局,光緒25年。
廖世承,《中學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廖世承編,《施行新學制後之東大附中》。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
廖世承編,《東大附中道爾頓制實驗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廖世承編,《中國職業教育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熊子容,《公民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熊月之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熊明安,《中華民國教育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熊明安編,《中國近現代教學改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熊明安、周洪宇主編,《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趙承福,《山東教育通史(近現代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49)》。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正偉,《督撫與士紳:江蘇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
劉鐵芳編,《新教育的精神:重溫逝去的思想傳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滕大春編,《外國教育通史(第五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蔣夢麟,《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蔣維喬講,《江蘇教育行政概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蔡元培,《中學修身教科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蔡行濤,《抗戰前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17~1937)》。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蔡芹香編,《中國學制史》。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
衛道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鄭寶恆,《民國時期政區沿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魯繼曾編,《中學教育實際問題》。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學院出版,1936年。
錢曼倩、金林祥主編,《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閻廣芬,《經商與辦學:近代商人教育活動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
謝文全,《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謝扶雅,《人生哲學》。南京:正中書局,1947年。
謝長法,《借鋻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前教育活動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謝國興,《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問題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華通書局,1929年。
羅廷光,《師範教育新論》。上海:南京書店,1933年。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蘇雲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986~1928)》。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顧憲承,《教育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顧樹森,《中國歷代教育制度》。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1年。
(六)論文
1.期刊論文:
〈1922秋季的江蘇一中〉,《中等教育》,2:1,1923年。
〈1922秋季的吳淞中學〉,《中等教育》,2:1,1923年。
〈1922秋季的東大南高附中〉,《中等教育》,2:1,1923年。
〈中國中等教育協進社簡章〉,《中等教育》,1:4,1922年。
〈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紀要〉,《新教育》,4:2,1922年1月。
〈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分組會議記錄〉,《新教育》,5:3,1922年10月。
〈中華教育改進社十二年度計畫〉,《新教育》,6:1,1923年1月。
〈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五屆年會紀要〉《新教育》,5:1-2,1922年8月。
〈今後之教育〉,《新教育》,1:1,1919年2月。
〈北京高師附屬中學學制討論會紀〉,《教育叢刊》,3:2,1922年4月。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新學則〉,《中等教育》,2:1,1923年。
〈本月刊倡設之用意〉,《新教育》,1:1,1919年12月。
〈本校試行新學制簡章〉,《中等教育》,1:3,1922年7月。
〈民國之最近教育談〉,《教育雜誌》,7:3,1915年3月。
〈全浙教育總會開年會〉,《教育雜誌》,1:10,1908年農曆10月,。
〈各省教育總會聯合會先聲〉,《教育雜誌》,3:3,1911年農曆3月。
〈全國教育總會聯合會開會於上海〉,《教育雜誌》, 3:5,1911年農曆5月。
〈各省教育總會聯合會議案〉,《教育雜誌》, 3:6,1911年農曆6月。
〈請開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教育雜誌》,6:9,1914年12月。
〈全國省教育會第一次聯合會記略〉,《教育雜誌》,7:6,1915年6月。
〈全國省教育會第二次聯合會記略〉,《教育雜誌》,8:12,1916年12月。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紀事〉,《教育雜誌》,8:11,1916年11月。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二次開會記〉,《教育雜誌》,8:12,1916年12月。
〈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第三屆開會記略〉,《教育雜誌》,9:11,1917年11月。
〈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第四次開會記略〉,《教育雜誌》,10:11,1918年11月。
〈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議決案〉,《新教育》,1:1,1919年2月。
〈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開會誌要〉,《教育雜誌》,11:12,1919年12月。
〈全國教育聯合會第六次議決案〉,《教育雜誌》,12:12,1920年12月。
〈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七屆議決案〉,《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第七次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學制系統草案〉,《教育雜誌》,13:12,1921年12月。
〈第七次全國省教育聯合會始末記(摘錄申報抱一通信)〉,《新教育》,4:2,1922年1月。
〈第七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紀略〉,《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決案〉,《新教育》,4:3,1922年3月。
〈新學制運動〉,《教育雜誌》,14:2,1922年2月。
〈再誌新學制運動〉,《教育雜誌》,14:3,1922年3月。
〈四誌新學制運動〉,《教育雜誌》,14:5,1922年5月。
〈各省省教育會聯合呈請設置教育獨立官廳〉《教育雜誌》, 6:4,1914年7月。
〈安徽省之學制改革〉,《新教育》,6:3,1923年3月。
〈江蘇省立學校之竭蹶〉,《教育雜誌》,8:7,1916年7月。
〈江蘇教育總會開己酉常年大會〉,《教育雜誌》,1:10,1908年農曆10月。
〈江蘇教育總會之請議案〉,《教育雜誌》,2:10,1909年農曆10月。
〈江蘇教育總會大會記事〉,《教育雜誌》,2:9,1910年農曆9月。
〈江蘇對於新學制草案討論會議決案〉,《新教育》,4:5,1922年5月。
〈江蘇職業教育計畫案〉,《新教育》,6:5,1923年5月。
〈孟祿博士返京後與實際教育調查社之進行〉,《新教育》,4:2,1922年1月。
〈孟祿博士來華後之行蹤與言論〉,《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再誌孟祿博士來華後之行蹤與言論〉,《教育雜誌》,14:2,1922年2月。
〈孟祿與中國教育界同人在中央公園餞別會之言論〉,《新教育》,4:4,1922年4月。
〈孟祿調查教育行程表〉,《新教育》,4:4,1922年4月。
〈直隸教育會提倡教育獨立之通函〉《教育雜誌》,6:3,1914年6月。
〈怎樣實現新學制?〉,《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浙省施行新學制標準〉,《新教育》,6:3,1923年3月。
〈教育部召集之學制會議及其議決案〉,《教育雜誌》,14:10,1922年10月。
〈學制會議議決案〉,《新教育》,5:4,1922年11月。
〈教育調查會第一次會議報告〉,《教育雜誌》,11:5,1919年5月。
〈湘省教育現狀〉,《教育雜誌》,11:2,1919年2月。
〈雲南教育〉,《新教育》,6:2,1923年2月。
〈集美學校師範部概況〉,《中等教育》,2:3,1923年。
〈頒佈施行之學校系統改革案〉,《新教育》,5:5,1922年12月。
〈實際教育調查社討論會所聞記〉,《新教育》,5:1-2,1922年8月。
〈對於新學制草案疑問的解釋〉,《新教育》,4:3,1922年3月。
〈廣州執信學校試辦『六三三制』〉,《新教育》,4:2,1922年1月。
〈徵求教育界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意見的問題〉,《教育與職業》,33期,1921年9月。
〈魯迅主張廢止袁世凱「教育綱要」簽注一則〉,《歷史檔案》,1981:1。
〈選修實施概況〉,《中等教育》,1:2,1922年4月。
〈蘇省施行新學制標準〉,《新教育》,6:3,1923年3月。
〈蘇省實施新學制辦法〉,《新教育》,6:3,1923年3月。
《中華教育改進社簡章》《新教育》,4:3,1922年3月。
《江蘇學會暫定簡章》,《東方雜誌》,2:12,1905年農曆12月。
予同,〈對於新學制系統草案的我見〉,《教育雜誌》,14:3,1922年3月。
天民,〈中學校亟須改革之點〉,《教育雜誌》,10:9,1918年9月。
王文培,〈改革學制的第一步〉,《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王文培,〈與友人論初中職業科目究竟如何設施書〉,《新教育》,6:3,1923年3月。
王文培,〈隨同孟祿博士調查教育個人之感想〉,《新教育》,4:4,1922年4月。
王克仁,〈中等教育的目的和功用〉,《中等教育》,1:1,1921年12月。
王克仁,〈中等學校加授近世社會問題之意見〉,《中華教育界》,10:6,1920年11月。
王克仁,〈施行中等教育新制之參考〉,《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王克仁,〈編制中學課程之原則〉,《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王卓然,〈孟祿在華日記〉,《新教育》,4:4,1922年4月。
王岫廬,〈新學制中學課程私議〉,《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王衍康,〈中學校實行選科制後所引起的幾個問題和救濟方法(上篇)〉,《中等教育》,2:3,1923年。
王舜成,〈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的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仲九,〈教育改造的方法〉,《中華教育界》,10:3,1919年9月。
朱經農,〈初級中學應否採用選科制〉,《教育雜誌》,15:1,1923年1月。
朱經農,〈對於初級中學課程的討論(一)〉,《教育雜誌》,15:3,1923年3月。
何仲英,〈中學實行選科制商榷〉,《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余家菊,〈評教育聯合會之學制改造案〉,《中華教育界》,11:7,1922年2月。
余家菊,〈進一步討論學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余家菊,〈論師範學制書〉,《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吳研因,〈小學和初級中學的課程草案〉,《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李石岑,〈新學制草案評議〉,《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李步青,〈中學校制度之商榷〉,《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李步青,〈對新學制草案之一部分的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李步青,〈與貢沛誠君討論中學級任制〉,《新教育》,5:1-2,1922年8月。
李儒勉,〈中等教育今後底著眼點〉,《中等教育》,2:4,1923年12月。
杜威講演,高一涵、孫伏園記〈杜威博士講演錄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1-5),《新青年》,7:1-7:4;8:1,,1919年12月-1920年3月。
沈恩孚,〈準備施行新學制之意見〉,《新教育》,4:2,1922年1月。
沈恩孚,〈學風三變化〉,《新教育》,5:5,1922年12月。
汪懋祖,〈中華教育改進社的緣起〉,《新教育》,5:3,1922年10月。
汪懋祖,〈中學教育之檢討與改進〉,《中華教育界》,22:1,1934年7月。
汪懋祖,〈我國中小學採用六三三制質疑〉,《教育叢刊》,3:3 ,1922年5月。
汪懋祖,〈改革學制要求之一斑〉,《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汪懋祖,〈孟祿博士之所以來華與實際教育社之緣起〉,《教育叢刊》,2:8, 1922年2月。
汪懋祖,〈對於江蘇省立中學校採用選科制貢議〉,《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汪懋祖,〈對於新學制草案高等教育段質疑之點〉,《新教育》,4:2,1922年1月。
周予同,〈新制中學的國文課程〉,《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周予同,〈對於新學制系統草案的我見〉,《教育雜誌》,14:3,1922年3月。
周越然,〈新制中學的外國語〉,《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孟祿講,廖世承譯,〈對於學制改進方面之意見數則〉,《新教育》,4:4,1922年4月。
孟祿,王岫廬譯〈評中國新學制草案〉,《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孟祿,徐則陵譯,〈論中國新學制草案〉,《新教育》,4:2,1922年1月。
孟祿,王岫廬譯,〈論新學制中等教育〉,《教育雜誌》,14:9,1922年9月。
季雲,〈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之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易家鉞,〈一個緊急的建議——中等學校及專門學校加授社會學及社會問題〉,《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金宗華,〈江蘇省立一中普通科四年級志願分組的經過〉,《中等教育》,1:4,1922年12月。
金曾澄,〈廣東提出學制系統草案之經過及其成立〉,《新教育》,4:2,1922年1月。
邰爽秋,〈初級中學教授社會經濟學大綱〉,《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俞子夷,〈小學的新課程〉,《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俞子夷,〈中華民國十年的初等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俞子夷,〈民國十一年之初等教育〉,《新教育》,6:2,1923年2月。
俞子夷,〈江蘇新學制草案討論會關於小學一部分各方面意見的彙集研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俞子夷,〈新學制草案應修正的幾個要點〉,《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俞子夷,〈彈性編制是甚麼?〉,《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俞子夷,〈關於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決學制系統草案初等教育段的問題〉,《新教育》,4:2,1922年1月。
俞子夷,〈讀李步青貢沛誠兩先生討論中學級任制並且報告小學校試行指導制的一個經驗〉,《新教育》,6:1,1923年1月。
姜琦,〈學制革新之先決問題〉,《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胡適,〈杜威的教育哲學〉,《新教育》,1:3,1919年4月。
胡適,〈杜威哲學的根本觀念〉,《新教育》,1:3,1919年4月。
胡適,〈實驗主義〉,《新青年》,6:4,1919年4月。
胡適,〈對於新學制的感想〉,《新教育》,4:2,1922年1月。
胡適,〈中學的國文教學〉,《新教育》,5:3,1922年10月。
胡適,〈記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討論新學制的經過〉,《努力週報》,1922年10月22日。
凌冰,〈孟祿博士來華調查的緣起〉,《新教育》,4:4,1922年4月。
凌冰口譯,胡適、陳寶泉、陶行知編輯,〈孟祿的中國教育討論〉,《新教育》,4:4,1922年4月。
夏宇眾,〈本刊之緣起〉,《教育叢刊》,1:1,1920年2月。
夏承楓,〈最近中等教育界的兩種爭辯〉,《中等教育》,2:3,1923年。
徐則陵,〈孟祿中等教育之原則〉,《新教育》,4:4,1922年4月。
晏陽初,〈平民教育新運動〉,《新教育》,5:5,1922年12月。
秦翰才,〈一剎那間一百期了!〉,《教育與職業》,100期,1928年6月。
袁希濤,〈民國十年之義務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袁希濤,〈新學制草案與各國學制之比較 〉,《新教育》,4:2,1922年1月。
貢沛誠,〈我對於中學級任制之疑問及研究〉,《新教育》,4:5,1922年5月。
貢沛誠,〈復李步青先生『與貢沛誠君討論中學級任制』〉,《新教育》,5:4,1922年11月。
常乃惪,〈師範教育改造問題〉,《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常道直,〈全國各高等專門以上學校應設法擴充學額之意見〉,《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莊俞,〈新學制實行之商榷〉,《教育雜誌》,4:9,1912年12月。
莊俞,《採用實用主義》,《教育雜誌》,5:7,1913年10月。
莊俞,〈對於新學制小學教科目的意見〉,《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莊澤宣,〈再論改革學制〉,《教育雜誌》,13:9,1921年9月。
莊澤宣,〈改革學制的建議〉,《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莊启,〈對於新學制系統表之意見〉,《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許崇清,〈論第五屆教育聯合會改革師範教育諸案〉,《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郭秉文,〈民國十年之高等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郭秉文,〈十年之教育調查〉,《新教育》,4:3,1922年3月。
郭秉文,〈民國十一年之高等教育〉,《新教育》,6:2,1923年2月。
陳公博,〈我對於改造中學的意見〉,《新教育》,3:3,1920年3月。
陳兆蘅,〈美國的學校組織〉,《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陳俊介,〈學制系統草案關於職業教育的我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陳啟天,〈中國新教育思潮小史〉,《中華教育界》,13:2,1924年8月。
陳啟天,〈初級中學的沿革宗旨及銜接問題〉,《中華教育界》,14:9,1925年9月。
陳獨秀,〈今日的教育方針〉,《青年雜誌》,1:2,1915年10月。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麼?〉,《新青年》,7:5,1920年4月。
陳獨秀,〈新教育是什麼〉,《新青年》,8:6,1921年4月。
陸規亮,〈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之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陸費逵,〈民國普通學制議〉,《教育雜誌》,3:10,1912年1月。
陸殿揚,〈民國十年之中等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陸殿揚,〈江蘇省立中學學制變更的歷史觀〉,《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陸殿揚,〈江蘇省對於新學制草案「中等教育」及「中等高等教育銜接」意見之統計〉,《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陸殿揚,〈一個新學制初級中學的學程標準〉,《新教育》,5:1-2,1922年8月。
陸殿揚,〈全國中學校狀況調查統計〉,《新教育》,5:5,1922年12月。
陸殿揚,〈民國十一年之中學教育〉,《新教育》,6:2,1923年2月。
陸爾奎,〈論教育會之性質〉,《教育雜誌》,1:9,1909年農曆8月。
陶行知,〈試驗主義與新教育〉,《新教育》,1:1,1919年2月。
陶行知,〈中學教育實驗之必要〉,《中等教育》,1:1,1921年12月。
陶行知,〈中國建設新學制的歷史〉,《新教育》,4:2,1922年1月。
陶行知,〈我們對於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度〉,《新教育》,4:2,1922年1月。
陶行知,〈評學制草案標準〉,《新教育》,4:2,1922年1月。
陶行知,〈女子教育在學制上佔領地位之十五周紀念〉,《新教育》,4:3,1922年3月。
陶行知,〈新學制與師範教育〉,《新教育》,4:3,1922年3月。
陶行知,〈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報告敘〉,《新教育》,5:3,1922年10月。
陶孟和,〈論學制系統〉,《新教育》,4:2,1922年1月。
章欽亮,〈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之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頁33-34;
喻鑑,〈南開學校之三三課程〉,《新教育》,4:5,1922年5月。
湯茂如,〈孟祿看的得意的學校〉,《新教育》,4:4,1922年4月。
程時煃,〈中學校教科課程之研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程時煃,〈四二制的學校系統〉,《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程時煃,〈對於新學制之概評〉,《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程湘帆,〈公民教育之宗旨與目標〉,《新教育》,4:3,1922年3月。
程湘帆,〈新制中師範學校課程編制之意見〉,《新教育》,5:1-2,1922年8月。
程湘帆,〈師範學校之各學科教學標準〉,《新教育》,6:5,1923年5月。
舒新城,〈中學學制問題〉,《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舒新城,〈中學校課程研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舒新城,〈對於新學制本身的討論〉,《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舒新城,〈道爾頓制與中等教育〉,《中等教育》,2:1,1923年。
舒新城,〈中國職業教育思想小史〉,《教育與職業》,100期,1928年6月。
雲六,〈現行師範學制的流弊及其改革法〉,《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雲六,〈學制系統草案評〉,《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雲甫,〈高師應改師範大學之理由及辦法〉,《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1921年10月。
黃炎培,〈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教育雜誌》,5:7,1913年10月。
黃炎培,〈實用主義產出之第一年〉,《教育雜誌》7:1,1915年1月。
黃炎培,〈實用主義產出之第三年〉,《教育雜誌》,9:1,1917年1月。
黃炎培,〈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新教育》,1:1,1919年2月。
黃炎培,〈民國十年之職業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黃炎培,〈一個全國教育界的大問題〉,《新教育》,4:3,1922年3月。
黃炎培,〈我所希望孟祿來華的效果〉,《新教育》,4:4,1922年4月。
黃炎培,〈我對於新學制的希望,〉,《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黃炎培,〈職業教育〉,《新教育》,5:3,1922年10月。
黃炎培,〈民國十一年之職業教育〉,《新教育》,6:2,1923年2月。
楊鄂聯,〈師範學校教生實習之商榷〉,《新教育》,4:5,1922年5月。
楊鄂聯,〈新學制草案初等教育段的討論〉,《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楊鄂聯,〈高小畢業生出路感言〉,《新教育》,6:4,1923年4月。
楊蔚蔭,〈試行新學制之先聲〉,《中等教育》,1:2,1922年4月。
楊賢江,〈美國最近教育之趨勢〉,《教育雜誌》,14:1,1922年1月。
經亨頤,〈新學制研究〉,《教育叢刊》,3:2,1922年4月。
解中蓀,〈新學制師範學校課程的研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賈豐臻,〈吾國教育思想不振之原因〉,《教育雜誌》,8:3,1916年3月。
賈豐臻,〈教育危言〉,《教育雜誌》, 8:4,1916年4月。
賈豐臻,〈教育上之覺悟〉,《教育雜誌》,8:9,1916年9月。
賈豐臻,〈教育新趨勢〉,《教育雜誌》,10:9,1918年9月。
賈豐臻,〈今後吾國教育上應行革新之點〉,《教育雜誌》,11:12,1919年12月。
賈豐臻,〈今後學制革新之研究〉,《教育雜誌》,12:6,1920年6月。
賈豐臻,〈續今後學制革新之研究〉,《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賈豐臻,〈再續今後學制革新之研究〉,《教育雜誌》,13:9,1921年9月。
賈豐臻,〈告各省教育會聯合會諸君〉,《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賈豐臻,〈閱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決案贅言〉,《教育雜誌》,13:3,1921年3月。
過探先,〈什麼是初等農業教育〉,《新教育》,4:5,1922年5月。
過探先,〈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農科一部分的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鄒秉文,〈民國十年之農業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鄒秉文,〈吾國新學制與此後之農業教育〉,《新教育》,4:3,1922年3月。
鄒秉文,〈對於孟祿的中國教育討論之感想〉,《新教育》,4:4,1922年4月。
鄒秉文,〈對於吾國甲種農校宗旨辦法之懷疑〉,《教育與職業》,3:1,1922年。
鄒秉文,〈新學制實行後之各省農業教育辦法〉,《新教育》,6:1,1923年1月。
鄒秉文,〈江蘇實行新學制後之農業教育辦法〉,《新教育》,6:2,1923年2月。
鄒恩潤,〈美國的職業指導運動〉,《新教育》,5:4,1922年11月。
鄒恩潤,〈十年來之中國職業教育出版物〉,《教育與職業》,100期,1928年6月。
廖世承,〈中小學溝通問題〉,《中等教育》,1:1,1921年12月。
廖世承,〈中等教育發刊辭〉,《中等教育》,1:1,1921年12月。
廖世承,〈附中未來五年內之計畫〉,《中等教育》,1:1,1921年12月。
廖世承,〈新學制與中學教育〉,《新教育》,4:2,1922年1月。
廖世承,〈介紹新書《選修實施概況》〉,《中等教育》,1:2,1922年4月。
廖世承,〈測驗與中學校〉,《中等教育》,1:2,1922年4月。
廖世承,〈本校編制新學制課程的經過情況〉,《中等教育》,1:3,1922年7月。
廖世承,〈美國最近編制課程的目標〉,《新教育》,4:5,1922年5月。
廖世承,〈關於新學制草案中等教育課程之研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廖世承,〈復貢君沛誠論中學級任制事〉,《新教育》,5:1-2,1922年8月。
廖世承,〈關於新學制一個緊急的問題〉,《新教育》,5:4,1922年11月。
廖世承,〈中學校與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廖世承,〈從今後〉,《中等教育》,2:1,1923年。
廖世承,〈中等學校的學級編制〉,《中等教育》,2:3,1923年。
劉永昌,〈江蘇全省區中學校歷屆畢業生調查表〉,《教育雜誌》,11:2,1919年2月。
劉憲,〈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之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潘公展筆述,〈記杜威博士演講大要〉,《新教育》,1:3,1919年4月。
潘文安,〈新學制草案高初級中學課程之研究,〉,《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潘文安,〈新學制與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潘吟閣,〈對於新學制草案職業教育一部分之意見〉,《教育與職業》,3:9,1922年。
蔣夢麟,〈今後世界教育之趨勢〉,《新教育》,1:2,1919年3月。
蔣夢麟,〈教育究竟做什麼〉,《新教育》,1:1,1919年2月。
蔡元培,〈新教育意見〉,《教育雜誌》,3:11,1912年2月。
蔡元培,〈新教育與舊教育之歧點〉,《新青年》,5:1,1918年7月。
蔡元培,〈德國分科中學之說明〉,《新青年》,5:5,1918年11月,頁509。
蔡元培,〈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所議決之學制系統草案評〉,《新教育》,4:2,1922年1月。
鄭宗海,〈杜威教育主義〉,《新教育》,1:2,1919年3月。
鄭宗海,〈初級中學之特別職能及其課程,〉,《教育雜誌》,「學制課程研究號」,1922年5月。
鄧萃英,〈教育宗旨果可存在乎?〉,《教育叢刊》,1:2,1920年3月。
鄧萃英,〈現代教育思潮與教育行政方針〉,《教育叢刊》,1:3,1920年6月。
鄧萃英,〈學制改革案〉,《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導之,〈對於主張廢除師範學制之質疑〉,《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鍾道纘,〈中國實業教育制度改善之商榷〉,《教育叢刊》,2:5,1921年10月。
顧樹森,〈對於改革現行學制之意見〉,《教育雜誌》,12:9,1920年9月。
顧樹森,〈職業教育種種問題的研究〉,《新教育》,5:4,1922年11月。
2.研究成果:
白錦表,〈影響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因素與浙江近代教育的特點〉,《浙江教育學院學報》,3期,2002年5月。
李露,〈論「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對民初教育立法的影響〉,《學術論壇》,總140,2000年3月。
孟旭,〈中國近代實業教育的產生和實業教育制度的確立〉,《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林正珍,〈晚清學制的變遷及西方教育制度的引介〉,《通識教育》,1:4,1984年12月。
林正珍,〈清代教育制度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7期,1981年5月。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金林祥,〈中國學制近代化論略〉,《教育評論》,1996:1。
洪喜美,〈孟祿來華為中國教育把脈〉,《國史館館刊》,18,1995年6月。
高田幸男、甘慧杰譯,〈清末地方社會教育行政機構的形成——蘇、浙、皖三省各廳、州、縣教育行政機構的狀況〉,《史林》,3期,1996年。
張起鳳,《黃炎培:中國職業教育的先驅》,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進金,〈晚清教育的現代化─以制度面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118期,1997年4月。
賀金林,〈清末教育會淺議〉,《船山學刊》,2003:1。
黃士嘉,〈清末新教育的萌芽(1862~1901)〉,《近代中國》,114,1996年8月。
黃士嘉,〈清末師範教育的萌芽(1897~1911)〉,《近代中國》,115,1996年10月。
楊建華,〈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歷史沿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2:1,2004年3月。
楊洋,〈開創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學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
廖承琳、吳洪成,〈近代中國學制演變與職業教育發展〉,《西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