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一二年總統選舉的兩岸政見議題之探討─ 媒體效應的觀點
作者:王顥穎
作者(外文):Wang, Hao-Y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葉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ECFA九二共識出口民調政黨傾向選擇性暴露總統選舉臺灣共識ECFA1992 ConsensusExit PollsParty IdentificationSelective ExposurePresidential ElectionTaiwan Consensu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摘要
本研究為探討2012年總統大選,臺灣選民對「兩岸政見議題立場」與其「媒體使用行為」、「投票決定」的關係,以及和選民使用的媒體對兩岸政見議題的報導立場的關聯。另外,基於大陸民眾對本次大選的特殊關切,在本研究中同時亦就大陸民眾對「兩岸政見議題看法」及其「臺灣媒體使用行為」做概括的涉獵,以期能對臺灣選民方面的研究結果獲致旁證的效果。本研究經透過四報於選舉期間四個月對「兩岸政見議題(九二共識、ECFA、臺灣共識)」報導立場的內容分析、臺灣地區選民的出口民調與電話訪談、大陸地區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以及因素分析、卡方分析、多元洛基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以檢測下列四項研究假設是否成立?包括,研究假設一: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報紙媒體對「兩岸政見議題的報導立場」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二:選民「媒體使用行為」與其對「兩岸政見議題的看法」、「投票決定」有顯著關聯;研究假設三:選民對「兩岸政見議題的立場」與其使用的媒體對「兩岸政見議題的報導立場有顯著關聯;研究假設四:大陸民眾對「兩岸政見議題的看法」與其「臺灣媒體使用行為」有顯著關聯。研究結果獲致如下之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
一、主要研究發現
(一)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四大報紙媒體對「兩岸政見議題(九二共識、ECFA、臺灣共識)」的報導立場方面,其中對「九二共識」、「ECFA」等議題的報導立場有顯著不同,惟在「臺灣共識」議題的報導立場上並無顯著不同。
(二)選民「媒體使用行為」與其「兩岸政見議題立場」、「投票決定」有顯著關聯,其中與「兩岸政見議題立場」的關聯性高於「投票決定」。
(三)選民對「兩岸政見議題的立場」與其使用的媒體對「兩岸政見議題的報導立場」有顯著關聯。
(四)大陸民眾對「兩岸政見議題看法」(包括:「對兩岸論述之支持」、「對兩岸協議之支持」、「對兩岸現況之不利」以及「對兩岸進展之有利」等層面)與其「臺灣媒體使用行為」有顯著關聯。
二、結論
(一)大眾傳播媒介對2012年總統大選的影響,主要對兩岸民眾的政治訊息的認知、意見和態度層面,對於臺灣選民投票行為僅造成些微影響。事實上,此次大選無論在「兩岸政見議題立場」或「投票決定」上,選民「媒體使用行為」,都不敵「政黨傾向」的影響來得強大。這說明了在強固「政黨傾向」下,選民選擇性的「媒體暴露行為」較大眾傳播媒介的「議題設定」功能更為有力;不只印證了「政黨傾向」在2012年總統大選投票行為中仍扮演最為關鍵角色;也證實了大眾傳播媒介主要的功能「只是在於增強而非改變閱聽人現有行為」。此外,在「選民之政黨傾向、媒體使用行為、兩岸政見議題立場對投票決定的影響」的多元洛基迴歸模式中,「政黨傾向」對「投票決定」的影響,更高於對「兩岸政見議題立場」的影響,換言之,即選民「政黨傾向」對2012年總統大選的影響,主要在閱聽人之行為層面,其次則為認知、意見和態度層面。
(二)本研究經由對「選民之政黨傾向、媒體使用行為、兩岸政見議題立場及投票決定等四者關係」的探討發現,大眾傳播媒介對2012年總統大選選民「兩岸政見議題(九二共識、ECFA、臺灣共識)立場」的影響方面,以「九二共識立場」的影響為最顯著,此影響在「選民之政黨傾向、媒體使用行為、兩岸政見議題立場對投票決定的影響」的多元洛基迴歸模式中,亦相同程度地反映在「九二共識立場」對「投票決定」的影響上,惟在該模式中,對「投票決定」影響最大者係「ECFA立場」(影響程度等同政黨傾向),其次為「臺灣共識立場」,再次為「九二共識立場」。顯見經濟因素等同政黨認同因素對選民投票行為亦具極強大的影響力,足以勝過大眾傳播媒介所造成的影響。不過,大眾傳播媒介對「九二共識立場」的影響仍有效地影響了選民的「投票決定」,吾人可謂,2012年總統大選雖非是對「九二共識」的一次公投,但卻可稱得上是對「ECFA」的一次公投,「九二共識」對馬英九的勝選亦發揮了一定的助力。而事實上,「兩岸政見議題」無論是「ECFA」、「臺灣共識」或是「九二共識」都對2012年總統大選選民之「投票決定」造成了相當顯著的影響。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iwanese voters’“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media usage behavior,” “voting decisions,” and whether their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edia’s related reporting stand 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on the mainland people’s “Taiwan media usage behavior” and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opinions,”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results of Taiwan’s study in the present study regard a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In order to verify whether the study’s four hypotheses can be established, this study used the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four newspapers’ reporting stand on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the 1992 Consensus, ECFA, Taiwan Consensus) in the election period, and an exit polls and follow-up telephone interviews of Taiwanese voters’, additional questionnaires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ed mainland Chinese people. Factor analysis, chi-square analysis,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and reached the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s follows:
THE MAIN FINDINGS
(1)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Liberty Times, Apple Daily the four newspapers media’s reporting position on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the 1992 Consensus, ECFA, Taiwan Consensus),” in which both the “1992 Consensus”and “ECFA” issues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osition, but the “Taiwan Consensus” issue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Taiwan voters’ “media usage behavior” and their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voting decision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in which the correlation with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was higher than “voting decisions.”
(3)During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Taiwan voters’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media’s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coverage stand” they used.
(4)The mainland people’s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 including four aspects: ‘support for the cross-strait discourse,’ ‘support for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unfavorable on cross-strait current status,’ and ‘favorable on cross-strait progress’),” and their “Taiwan media usage behavior”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CONCLUSION
(1)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mass media’s influence on the peopl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was mainly in the political awareness, opinion and attitude aspects, on Taiwan voters’ voting behavior caused only a slight impact. In fact, this election influenced either on Taiwan voters’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or their “voting decisions,” Taiwan voters’ “media usage behavior” influence less than their “party identification”. This showed due to Taiwan voters’ strong “party identification”, made their selective “media exposure behavior” to be more effectively than the mass media’s “Agenda-Setting” function; not only confirmed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its effect on voting behavior 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was still to play the most crucial role; also confirmed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to enhance rather than changing the audience existing behavior.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 ‘party identification,’ ‘media usage behavior,’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influenced on ‘voting decisions’ ” in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ffect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on “voting decis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In other word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voters’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was mainly on their behavior level, lesser on their cognitive, opinions and attitudes levels.
(2)This study explor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of Taiwan voters’ ‘party identification,’ ‘media usage behavior,’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and ‘voting decisions,’ ” found that the mass media 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fluenced on Taiwan voters’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the 1992 Consensus, ECFA, Taiwan Consensus) position,” in which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was on the “1992 Consensus posi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 of “Taiwan voters’ ‘party identification,’ ‘media usage behavior,’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position’ influence on their ‘voting decisions’ ” in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at Taiwan voters’ “media usage behavior” influenced on their “1992 consensus position,” and the influence also to the same extent reflected in the result that Taiwan
voters’ “1992 consensus position” effected on their “voting decision,” but in this mode the most affect to “voting decisions” was the “ECFA position” (Its impact was equivalent to “party identification”), followed by the “Taiwan Consensus position,” again for the “1992 consensus position.” Obviously, the economic factor equates party identification factor on voting behavior
also has a strong influence large enough to overcome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mass media. However, 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on the voters’ “1992 Consensus position” was still effective in influencing their “voting decisions,” indeed, though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n't a referendum of the “1992 Consensus,” but it can be said a referendum of the “ECFA,” while for Ma Ying-jeou's victory, the “1992 Consensus” is also a timely boost to play the finishing touches. In fact,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whether its "ECFA", "Taiwan Consensus" or "1992 Consensus" on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voters’ “voting decisions” has caused quite a significant impac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McQuail, Denis著,陳芸芸、劉慧雯譯,2011。《McQuail’s大眾傳播理論》(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臺北:韋伯文化。
Severin, Werner J. & Tankard, James W. Jr.著,羅世宏譯著,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Uses)。臺北:時英。
中時晚報,1994/9/8。〈美參議員批柯林頓 改善對臺關係「做得不夠」〉,《中時晚報》,版2。
中時晚報,1999/5/8。〈北約大烏龍 轟掉中共大使館〉,《中時晚報》,版1。
中國時報,1999/6/25。〈中共禁止美國軍機降落香港〉,《中國時報》,版14。
中國時報,2001/1/6。〈接受華郵專訪-錢其琛:邦聯制可討論〉,《中時新聞資料庫》。
中國評論,2012/2。〈(社論)九二共識:蔡英文與民進黨不可承受之重〉,《中國評論》,第170期,2012 年2 月,頁1。
中華徵信所編,2010。《ECFA關鍵報告》。臺北:中華徵信。
王正寧、朱真楷、楊毅,2011/12/31。〈九二、臺灣共識PK雙英互批騙人〉,《中國時報》,版A4。
王莫昀,2011/12/29。〈「對自己好」 王文淵挺九二共識 強調ECFA要向前走 關鍵在擴大兩岸交流〉,《中國時報》,版A4。
王寓中,2010/4/25。〈雙英辯今登場 全民檢驗ECFA 朝野領袖首次政策辯論〉,《自由時報》,版A1。
王景弘,1982/8/14。〈與我合作生產戰機 雷根保證不使中斷〉,《聯合報》,版1。
王銘義,2013/10/28。〈兩岸經貿論壇達成19條《共同建議》〉,《中國時報》,版A13。
王濟川、郭志剛編著,2004。《Logistic迴歸模型 : 方法及應用》。臺北:五南。
王顥穎,2014/5。〈2012總統大選選民投票決定之重要影響因素:「九二共識」與「政黨傾向」〉,《展望與探索》,第12卷第5期,頁71-99。
丘昭琪,1994/9/10。〈美國學界看華府對臺新政策〉,《聯合報》,版2。
冉亮,1994/9/8。〈美國柯林頓總統批准美國對臺政策檢討〉,《工商時報》,版1。
外交部編,1982。《外交部聲明及公報彙編(民國七十一年)》。臺北:外交部。
石之瑜,1998。《兩岸關係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朱小明,2012/1/15。〈外媒:兩岸政策 公投勝利〉,《聯合晚報》,版A4。
朱建陵,2011/1/21。〈聯合聲明見端倪三不消失 臺灣問題不再緊迫〉,《中國時報》,版A2。
自由時報,2011/2/18。〈主權絕對不能買賣〉,《自由時報》,版A2。
何思因,1990/10。〈比較政黨認同研究〉,《問題與研究》,第29卷13期,頁62-72。
何思因,1992/7。〈我國選民的政黨偏好〉,《東亞季刊》,第24卷第1 期,頁51-62。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李欣芳,2010/4/15。〈反ECFA 大遊行 6.6上街頭〉,《自由時報》,版A2。
李欣芳,2010/4/28。〈蔡英文:力推公投 否決ECFA〉,《自由時報》,版A2。
李欣芳,2012/2/9。〈兩岸論述 綠營不應躁進〉,《自由時報》,版A4。
李欣芳、黃維助,2009/7/20。〈連署破門檻ECFA公投 今遞件提案〉,《自由時報》,版A1。
李欣芳、陳璟民,2011/2/16。〈臺灣共識 蘇兩點堅守兩岸底線〉,《自由時報》,版A4。
李欣芳、蔡文正,2011/2/18,〈臺灣共識說 蘇:勿陷一中框架〉,《自由時報》,版A6。
李欣芳、陳慧萍,2012/1/16。〈黨內兩岸政策 綠湧檢討聲〉,《自由時報》,版A3。
李英明,2012/4/20。〈讓民國與共和國和平共處〉,《旺報》,版C5。
李書良,2011/1/21。〈美方重申臺灣關係法〉,《工商時報》,版A4。
李銘義,2001。《兩岸政治互動之研究(1995-2000)》。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沈劍虹,1981/10/03。〈使美八年紀要〉,《聯合報》,版4。
周世雄 ; 洪墩謨,1991/2。〈當前美國與中共關係中的「臺灣問題」〉,《美國月刊》,第5卷第10期,頁75-79。
周世雄,1994。《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臺北:五南。
周志懷,2012 /12。〈十八大報告對臺工作論述深刻揭示和平統一進程與方向〉,《中國評論》,第180期,頁4-8。
周陽山,2000/3。〈兩岸的新變數?新契機?--是恐嚇?是警告?〉,《兩岸雙贏》,第14期,頁6-8。
周陽山,2001 /2。〈四重聯盟與兩岸統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105期,頁21-22。
周陽山,2003 /3。〈「四重同盟」與中國統一〉,《海峽評論》,第147期,頁37-40。
周陽山、徐瑜、黃筱薌、曾復生、劉復國,周繼祥主持,2011/11。〈點評中共17屆『6中全會』[座談會]〉,《中共研究》,第45卷第11期,頁110-129。
林少予,1994/9/9。〈外交部官員表示,美國此時宣佈調整對臺關係〉,《中時晚報》,版1。
林正義,2004/12。〈美國對臺政策檢討的意義〉,《理論與政策》,2004 年冬季號,頁3-14。
林孟婷,2010/4/25。〈人民作主苦行開拔 要求公投ECFA〉,《自由時報》,版A2。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金池。2012/1/12。<選舉章魚哥 票數誤差不到1%>,《中國時報》,C1。
林恕暉、彭顯鈞,2011/12/3。〈蔡︰當選後 將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自由時報》,版A3。
林祖嘉、譚瑾瑜,2011/10/30/。〈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貿合作契機〉,發表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
林國炯,2012/2。〈2012年臺灣大選面面觀〉,《海峽評論》,第254期,頁26-29。
林瓊珠,2008/6。〈議題、候選人評價、黨派意識--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投票行為研究〉,《臺灣民主》,第5卷第2 期,頁59-89。
初國華,2011/3。〈臺海兩岸九二共識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第26期,頁181-198。
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臺北:生智。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
邵宗海,2011。《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臺北:五南。
邵宗海,2012/9。〈中國大陸所提「兩岸一國論」之政治意涵〉,《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9期,頁1-6。
邱瓊平,2012/1/3。〈張榮發:臺灣共識就是臺獨 我當然不同意〉,《聯合晚報》,版A3。
施正鋒,2001。《臺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臺北:前衛。
施燕華,2004/12。〈淺談中美建交公報的翻譯〉,《海峽評論》,第168期,頁40-42。
柯達昱,2009。《三種投票日當天選舉預測方法之績效評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雅慧,2009/6。〈北、高網路選民大不同?--媒介使用、媒介重要性評估與政治犬儒主義、投票行為之關連性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2期,頁31。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著,相藍欣譯,2007。《大趨勢:2020年的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原著網址:www.cia.gov/nic。
胡玉立,1994/09/09。〈不滿意有四項 代表處名稱現階段先接受美不支持我參與聯合國 錢復最不滿〉,《聯合報》,版3。
徐火炎,1991/1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臺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第1期,頁1-57。
徐火炎,2001/9。〈一九九八年二屆臺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第13期,頁77-127。
徐銘謙,2012。《中共對臺政策變遷之研究(1990-2012.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蕙萍,2010/3。〈「胡六點」宣佈後中共對臺的宣傳策略與作用--(2008年至2009年)〉,《復興崗學報》,第97期,頁97-119。
翁秀琪,200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
馬驥伸,1996/12。〈新聞報導正確性的探討〉,《新聞鏡周刊》,第425期,頁26-28。
張五岳、朱新民、范世平、陳明通、陳一新,周繼祥主持,2012/1。〈我總統大選後兩岸關係發展走勢[座談會]〉,《中共研究》,第46卷第1期,頁109-133。
張如倫,2002/5。〈從錢其琛談話--論兩岸之互動〉,《國防雜誌》,第17卷第11期,頁42-53。
張如倫,2005/7/1。〈從《臺灣關係法》檢視美國對兩岸政策之演變〉,《陸軍月刊》,第41卷第479期,頁30-40。
張亞中,2008/10。〈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中國評論》,總第130期,頁12-18。
張亞中,2010。《兩岸政治定位探索》,臺北:生智。
張亞中,2012/2。〈馬英九面對歷史定位的選擇〉,《中國評論》,第170期,頁4-9。
張宗智,2001/10/20。〈布江首度約會交朋友,就端出中共最不愛聽的臺灣關係法〉,《聯合報》,版2。
張宗智,2006/4/21。〈布胡白宮會談,布希不支持臺獨〉,《聯合報》,版A1。
張宗智、賀靜萍,2002/2/23。〈布希盼有生之年 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聯合報》,版1。
張卿卿,2002/5。〈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第9 卷第1期,頁1-39。
張麟徵,2012/12。〈以拖避變 從中共十八大報告談臺灣的對策〉,《海峽評論》,第264期,頁22-25。
曹長青,2010/4/25。〈拒絕ECFA,臺灣走向世界〉,《自由時報》,版A8。
曹郁芬,1994/09/09。〈美國檢討對華政策後堅守一個中國政策〉,《中國時報》,版2。
曹郁芬,2006/4/21。〈布希向胡保證:美對臺政策不變〉,《自由時報》,版A3。
曹郁芬,2011/1/21。〈歐胡會暗較勁 歐巴馬重申臺灣關係法〉,《自由時報》,版1。
曹郁芬、編譯魏國金,2009/11/18。〈歐巴瑪口頭提臺關法,美中聲明未見〉,《自由時報》,版A2。
曹景行,2012/2。〈成功拯救馬英九〉,《明報月刊》,第47卷第2期,頁43-44。
梁偉賢,2003/1。〈為誰服務--老闆、集團、黨派、還是讀者?--傳媒操守的個案與理論〉,《新聞學研究》,第74期,頁73-93。
盛杏湲,2010/11。〈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第17卷第2期,頁1-33。
盛杏湲、黃士豪,2006 /9。〈臺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85-127。
莊淑媚、洪永泰,2011/11。〈特定政黨不認同:臺灣地區民意調查中關於政黨認同的新測量工具〉,《選舉研究》,第18卷第2期,頁1-29。
莊朝榮,2009/10。〈在東協區域整合趨勢下看兩岸經濟合作〉,《亞洲政經瞭望》,第32卷第10期,頁103-106。
陳品皓,2009 /1 /17-18。〈媒體使用與議題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經濟議題為例〉,發表於「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8L)」2008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
陳思豪,2012/1/14。〈隔岸觀選「有民主參與感」,大陸學者:臺灣大選有水平〉,《聯合報》,版A10。
陳冠霖,2012。《閱聽人政黨傾向、投票行為與選擇性接觸媒體之關聯性研究─以2010年五都大選為例》。臺北: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恆鈞,1997/7。〈The Impact of the Mass Media on Public Opinion〉,《民意研究季刊》,第201期,頁75-90。
陳津萍,2006/3。〈胡錦濤對臺策略研析與我國因應措施〉,《憲兵半年刊》,第62期,頁118-131。
陳桂清,2012/12。〈淺析「一個中國框架」〉,《中國評論》,第180期,頁27-32。
陳淞山,2012/2。〈臺灣大選的反省與未來的政治變局〉,《中國評論》,第170期,頁15-16。
陳陸輝,2000/11。〈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109-141。
陳陸輝、耿曙,2008/3。〈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臺灣民主》,第5卷第1期,頁87-118。
陳雅芃,2011/12/31。〈蔡英文的臺灣共識存在嗎?〉,《聯合報》,版A17。
陳義彥,1990/6。〈一九八八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民抉擇之影響因素〉,《美國月刊》,第5卷第2期,頁35-54。
陳義彥,1994/12。〈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探析〉,《政治學報》,第23期,頁81-132。
陳義彥、蔡孟熹,1997/12。〈新世代選民的政黨取向與投票抉擇--首屆民選總統的分析〉,《政治學報》,第29期,頁63-91。
陳憶寧、羅文輝,2006/7。〈媒介使用與政治資本〉,《新聞學研究》,第88期,頁83-134。
陳龍騰,2005/6。〈美、中、臺三邊互動與兩岸關係〉,《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2 期,頁161-179。
陳龍騰,2011/1/20。〈美中蜜月「望簽全面合作文件」〉,《聯合報》,版17。
彭芸,1985/9。〈傳播、民意與民主政治〉,《東方雜誌》,第19卷第3期,頁12-21。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 : 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
彭芸,2007/5。〈我國民眾媒體內容偏好與其政治態度之關連性研究〉,《選舉研究》,第14卷第1期,頁85-117。
彭基原,2008。〈鶯歌報曉天下知〉,《新新聞》1098A,頁68-71。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編著,2002。《大眾傳播與社會Q & A》。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臺北:風雲論壇。
游盈隆,1984/12。〈投票行為研究的緣起與發展〉,《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8期,頁193-229。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 : 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臺北:月旦出版社。
童振源,2011/12。〈ECFA的爭議與成效〉,《國家發展研究》,第11卷第1期,頁97-129。
童振源、陳碩廷,2004/12。〈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33-46。
黃中平,1998/8/29-30。〈美國因素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與制約〉,「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夏潮基金會。頁23-1~18。
黃中平,1999。〈美國因素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與制約〉,夏潮基金會主編,《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351-382。
黃國樑,2010/12/6。〈陸委會主委首度闡述大陸政策基調─賴幸媛:捍衛臺灣民主等7核心利益〉,《聯合晚報》,版A4。
黃新生,2000。《媒介批評 : 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黃慕也、張世賢,2008/3。〈政治媒介藉由政治效能、政治信任對投票行為影響分析--以2005年選舉為例〉,《臺灣民主》,第5卷第1期,頁45-85。
楊開煌,2009 /11。〈從政治定位看兩岸關係60年〉,《海峽評論》,第227 期,頁29-32。
楊開煌,2012/12。〈綜觀中共十八大〉,《海峽評論》,第264期,頁18-21。
葉明德,1993/1。〈中共對外交暨對承認中華民國之立場及其演變〉,《東亞季刊》,第24卷第3期,頁54-69。
葉明德,1995/12。〈中共政局與兩岸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1期,頁73-83。
葉德正、林金池,2012/1/12。〈求快求準 民調電話轟炸鶯歌〉,《中國時報》,版C1。
葛永光,2004/1。〈從戰略競爭者到戰略合作者:美國對華政策的變遷對兩岸及區域安全的影響〉,《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1期,頁27-40。
熊玠,2012/2 。〈總統大選對臺灣的啟示兼論國民黨未來的制高點〉,《海峽評論》,第254期,頁39-44。
管婺媛,2011/12/29。〈宋:馬錯過九二共識送進國會的時機〉,《中國時報》,版A2。
趙大興,1997/2。〈美國對臺政策與中美關係〉,《海峽評論》,第74期,頁11-16。
趙念渝,2012 /12/2。〈2012中美關係老問題 新動向 換思路〉,《海峽評論》,第254 期,頁8-13。
劉文斌,2010 /2。〈「胡六點」週年展望兩岸關係--兩岸悲情衝撞難解〉,《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2期,頁1-9。
劉正山,2009 /11。〈2008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2009 年11 月,頁51-70;
劉永祥,2011/10/26。〈解讀和平協議 美學者:公投讓北京不安意〉,《聯合報》,版A10。
劉其筠,1998/07/01。〈柯林頓申明對臺新三不,在上海發表演說,相信兩岸對話終能開花結果〉,《經濟日報》,版2。
劉其筠,1999/07/22。〈柯林頓警告兩岸勿走向動武,白宮記者會上表示,不確知李總統談話真意 重申對兩岸事務「三個支柱」〉,《聯合晚報》,版1。
劉屏,2009/11/17。〈小柯布希大談臺灣關係法,歐卻迴避〉,《中國時報》,版3
劉嘉薇,2009/1/17-18。〈媒介抑鬱論或良性循環論?媒介影響民眾政黨支持之定群追蹤分析〉,發表於「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8L)」2008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頁1~27。
潘錫堂,2002/2/27。〈美、中、臺三邊互動與兩岸關係〉,《中央日報》,版7。
蔡孟妤、陳柏廷,2012/12/12。〈臺北會談 民進黨、陸官員首度公開交流〉,《中國時報》,版A13。
蔡明憲,2004/10/16。〈由臺灣的國防安全看亞太區域安全合作〉,「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國際研討會,頁31-41。
鄭宏斌、林政忠,2011/11/25。〈BBC專訪 蔡:若當選 不會廢除ECFA〉,《聯合報》,版A2。
鄭貞銘,1977/11。〈傳播媒介對政治系統的影響〉,《法論月刊》,第7期,頁49-52。
鄭貞銘,1981/7。〈大眾傳播媒介在選舉中的功能〉,《展望》,第176 期,頁86-88;
鄭貞銘,1985/9。〈大眾傳播的功能與社會責任〉,《廣播與電視》,第48 期,頁38-40。
鄭貞銘,2001/8。〈建立新聞傳媒的公信力〉,《人文學報》,第25 期,頁45-55。
鄭閔聲,2012/12/13。〈臺北論壇今登陸 團員藍綠混搭流〉,《中國時報》,版A4。
鄭翰林編譯,2001。《大眾傳播理論Q & A》。臺北:風雲論壇。
鄭繼文、施孝瑋、舒孝煌,2006/4。〈驚爆1996—兩岸擦槍、幸未走火,臺海飛彈危機發展始末〉,《全球防衛雜誌》,第260期,頁22-29。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丕雲,1994/12/16。〈中共:三通是兩岸自己的事「拒裴納往訪不是放慢腳步〉,《聯合報》,版10。
盧世祥,1992/9/4。〈善用籌碼 爭取F-16C、D戰機〉,《經濟日報》,版3。
戴肇洋,2010/9。〈從兩岸簽署ECFA立場論後續待解決之問題〉,《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6卷第9期,頁83-91。
聯合報,1994/9/9。〈社論:由駐美單位更名談中美關係的發展〉,《聯合報》,版2。
聯合報,2001/10/20。〈臺灣問題各說各話,江澤民稱美中將展開高層戰略對話〉,《聯合報》,版1。
謝璦竹,2012/12/23。〈孫亞夫:十八大後 逐步破解政治難題〉,《工商時報》,版6。
瞿毓峯,2007/3。〈胡錦濤主政後的對臺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憲兵半年刊》,第64期,頁138-152。
顏建發,2003/4。〈北京應適時調整「江八點」,與時俱進〉,《交流》,第68期,頁11-13。
魏鏞,2002/9-10。〈邁向民族內共同體--臺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頁1-55。
龐建國,2011/10。〈九二共識:芝麻開門或緊箍咒?--評蔡英文「十年政綱」的兩岸政策〉,《中國評論》,第166期,頁35-39。
龐建國、李允傑、吳東野、楊開煌、蔡宏明,張京育主持,2011/2。〈兩岸政治與經濟關係展望[座談會]〉,《中國評論》,第158期,頁70-80。
龐解,2012/8。〈「臺灣共識」與2012年總統大選〉,《中山學報》,第32期,頁1-10。
羅文輝 、王慧馨 、侯志欽,2007/11。〈2004年臺灣報紙總統選舉新聞之政治偏差〉,《選舉研究》,第14卷第2 期,頁95-120。
羅文輝、黃葳威,2000/5。〈2000年總統選舉公民營報紙新聞之比較研究〉,《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頁1-20。
羅印冲、許紹軒,2012/1/13。〈包道格:馬若連任 中美臺鬆一口氣〉,《聯合報》,版A1。
羅祥喜,2004。〈臺灣內部對於兩岸政治定位的看法〉,張亞中主編,《兩岸政治定位探索》。臺北:生智。頁198-205。
蕭怡靖,2006。〈臺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至2004年〉,《臺灣民主》,第3卷第4期,頁37-70。
譚中,2006/5。〈胡布會談後中美關係展望〉,《海峽評論》,第185期,頁30-40。
嚴安林,2012/12。〈高舉統一旗幟 全面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對臺政策解讀〉,《中國評論》,第180期,頁9-11。
蘇永耀,2011/1/21。〈臺學者:美對中讓步 臺有邊緣化危機〉,《自由時報》,版A4。
蘇起、鄭安國主編,2002。《「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蘇詩敏,2002。《美國柯林頓政府對臺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罗慧,2008/11。〈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理论月刊》,第111 期,页123-127。

二、英文部分

Abramson, Paul R., John H. Aldrich & David W. Rohde, 2007.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2004 and 2006 Elections. Washington, D. C.: CQ Press.
Angang, Hu, 2011. China in 2020: A New Type of Superpower.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owers, Thomas A., 1973/9. “Newspaper Political Advertising and Agenda-Setting Func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 50, pp. 552-556.
Campbell, Angus, Phliip E. Converes, Warren E. Miller &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ampbell, Angus, Phliip E. Converes, Warren E. Miller & Donald E. Stokes, 1964.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linton, Bill, 1997/11/3. “Joint United States-China Statement,”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 Vol. 33, No. 44, pp.1680-.1683.
Cohen, Bernard C.,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Berkeley, Calif. : 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ingli, Shen, 2012/ Fall. “A Review of China-U.S. Relations (1979-2018):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ashington Journal of Modern China, Vol. 10, No. 2, pp. 34-52.
DeFleur, Melvin L. & Sandra J. Ball-Rokeach,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Donohue, G. A., P. J. Tichenor & C. N. Olien, 1975/1. “Mass Media and the Knowledge Gap: A Hypothesis Reconsider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 No. 1, pp.3-23.
Feldman, Stanley & Alan S. Zuckerman, 1982/7. “Partisan Attitudes and the Vote: Moving Beyond Party Identific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15, No. 2, pp.197-222.
Festinger, Leon,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Franklin, Charles H. & John E. Jackson, 1983/12. “The Dynamic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7, No. 4, pp. 957-973.
Funkhouser, G. Ray, 1973/ Spring. “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7, No. 1, pp.62-75.
Gamble, Teri Kwal & Michael W. Gamble, 2005. CONTAC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ory, Practice, and Context. New York: Boston, NY: Houghton Mifflin.
Grant, J. Tobin, Stephen T. Mockabee & J. Quin Monson, 2010/12/1. “Campaign Effects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 63, No. 4, pp. 811-821.
Hillygus, Dione Sunshine, 2003. Understanding Receptivity to Presidential Campaigns: Voter Decision-making in Election 2000.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
Holmes, Justin W., 2009. 21st Century Media Effects: Choice, Predisposi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Agenda Setting and Priming. Dis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sota, USA.
Hovland, Carl I., Irving L. Janis & Harold H. Kelley, 1982.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Iyengar, Shanto & Donald R. Kinder, 1987. News that Matters: Agenda-Setting and Priming in A Television Age.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ckson, John E, 1975/5. “Issues, Party Choices, and Presidential Vo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9, No. 2, pp. 161-185.
Katez, E. & P. F. Lazarsfeld, 1955. Personal Influence: 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s. Glencoe, IL: Free Press.
Key, Valdimer Orlando Jr., 1966.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Rationality in Presidential Voting, 1936-1960. Milton C. Cumming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apper, Joseph T., 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Glencoe, Ill., Free Press.
Lau, Richard R., David Andersen, Hannah Holden & Kevin Worrall, 2006/8/31-9/3 “Changing Patterns of the Presidential Vote Choice, 1980 - 2004,”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2 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hiladelphia. pp.1-22.
Lazarsfeld, Paul F., Bernard Berelson & Hazel Gaudet, 1968. The People's Choice :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3rd e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ee , Alfred McClung & Elizabeth Briant Lee, 1972. 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Prepared for the Institute for Propaganda Analysis. New York : Octagon Books.
Li, Xin & Verner Worm, 2011/3. “Building China's Soft Power for a Peaceful Ris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6, No.1, pp. 69-89.
Lippmann, Walter,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Maisel, L. Sandy, 1987. Parties and Elections in America: The Electoral Proces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McCombs, Maxwell E. & Donald L. Shaw, 1972/Summer.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6, No. 2, pp. 176-187.
McGuire, William J., 1968. “Selective Exposure: A Summing Up,” in R. P. Abelson, E. Aronson, W. J. McGuire, T. M. Newcomb, M. J. Rosenberg & P. H. Tannenbaum, eds., Theories of Cognitive Consistency: A Sourcebook.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pp. 797-800.
McLeod, Jack M., Lee B. Becker & James E. Byrnes, 1974/4. “Another Look At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1, No. 2, pp. 131-166.
McQuail, Denis,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London Thousand Oaks : Sage Publications.
Mercado Gasca, Lauro Ignacio, 2000. A Model of Electoral Behavior at the Local Level in Mexico: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Image and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s. Dis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onnecticut, USA.
Metin, Irem & Selin Metin, 2011/6. “The Advances in the Hist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Vol. 1, No. 6, pp. 131-136.
Schramm, Wilbur, 1971/8/25.“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s,” in W. Schramm & D. F.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v. ed.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p. 3-346.
Severin, Werner J. & James W. Tankard, Jr., 2001. Communication Theories :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5th ed. New York : Longman.
Shaw, Donald L. & Maxwell E. McCombs, 1977.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St. Paul : West Pub. Co.
Strömbäck , Jesper, & Adam Shehata, 2007/10. “Structural Biases in British and Swedish Election News Coverage,” Journalism Studies, Vol. 8, No. 5, pp.798-812.
Stroud, Natalie Jomini, 2006. Selective exposure to partisan information.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USA.
Stroud, Natalie Jomini, 2008/9. “Media Use and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Selective Exposure,” Political Behavior, Vol. 30, No. 3, pp. 341-366.
Taiwan Affairs Office &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2003.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and the Taiwan Issu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2, No. 2, pp. 732-746.
Tichenor, P. J., G. A. Donohue & C. N. Olien, 1970/Summer.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4, No. 2, pp. 159-170.
“U.S. Policy Options for the Cross-Strait Conflict,” 2005/8.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7, No. 4, pp. 331-336.
Wang, Ding-Ming, 2000. Vote Selling Regimes and Electoral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1996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Di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Texas, USA.
Winter, James P., 1981. “Contingent Conditions in the Agenda-Setting Process,” in G. Cleveland Wilhoit,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 Beverly Hill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pp. 235-243.
Wolcott, Harry F., 1994.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 Sage.
Zillmann, Dolf & Jennings Bryant, 1985. “Selective Exposure Phenomena,” In D. Zillmann & J. Bryant, eds., Selective Exposure to Communic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pp. 15-26.

三、網路資料

ECFA網,n. d.。〈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重要事件推動進展一覽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網站》,
ECFA網,2001/10/25。〈關於ECFA成效之說明〉,《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網站》,

ECFA網,2009/7/29。〈「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報告〉,《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網站》,
大紀元,2004/6/6。〈八一七公報及六項保證 裡根重大的對華政策〉,《大紀元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4/6/6/n560372.htm >。
文匯報,2012/4/15。〈兩岸下一步 王毅提「六個繼續」〉,《文匯報網站》,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n. d.。〈「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1993年8月]〉,《新華網》,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9/5。〈「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1993年8月]〉,《人民網》,
中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08/6/6。〈海協就所謂“九二香港會談基礎問題”發表談話 (2004-11-14)〉,《中國臺灣網》,200904/t20090420_872554.htm>。
中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12/29。〈「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2000年2月21日]〉,《人民網》,
< 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1/14/20000522/72540.html>。
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12/11/26。〈王毅在“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網站》,
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唐樹備在“九二共識”2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12/11/26。〈陳雲林在“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網站》,
< http://big5.gwytb.gov.cn/wyly/201211/t20121126_3391668.htm>。
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13/10/11。〈张志军在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共中央臺办、国务院臺办」網站》,
中国广播网,2008/12/31。〈胡锦涛在纪念《告臺湾同胞书》30周年会上讲话(全文)〉,《Sina新闻中心》,
中国新闻网,2011/3/25。〈王毅:求同存異是“九二共识”的精髓所在〉,《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江八点〉,《中国网》,2002年9月22日,
中國新聞網,2002/1/24。〈北京纪念"江八点"7周年 钱其琛发表讲话(全文)〉,《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2011/12/29。〈海基會批蔡英文"臺灣共識":內容不明 空白支票〉,《中國新聞網》,
中新网,2005/4/30。〈臺报:胡锦涛四项新主张于"胡四点"侧重点不同〉,《新华网》,
中國電視,2012/1/6。〈2012 總統大選第三場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12/1/6中視)〉,《youtube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1/2。〈中華民國一○二年元旦總統祝詞〉,《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10/16。〈中華民國102年國慶總統講話〉,《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
公共電視,2012/12/3。〈2012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第1場完整內容〉,《公共電視網站》,
公共電視,2011/12/30。〈2012 總統大選第二場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11/12/30公視)〉,《youtube網站》,
民主進步黨,2014/1/9。〈中國事務委員會通過「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民主進步黨網站》,< 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6942>。
自由時報,2010/4/25。〈ECFA辯論登場 雙英火藥味十〉,《自由電子報》,
自由時報,2010/4/27。〈闡述ECFA 雙英向國際發聲〉,《自由電子報》, %E6%B2%BB>。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n.d.。〈兩岸協議執行成效專區〉,《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2611&CtNode=7361&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n.d.。〈兩岸協商:兩岸歷次會談總覽〉,《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19&nowPage=3&pagesize=1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n.d.。〈重大政策措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9。〈國家統一綱領及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摺頁)(中英文版)〉,《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網站,出版品查詢》,
<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275&CtNode=5836&mp=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7/9。〈大陸政策與工作〉,《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8/3。〈兩岸大事記〉,《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2/22。〈賴幸媛:兼顧臺灣整體利益及弱勢產業,審慎、循序漸進推動「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2009-02-22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3672&ctNode=5649&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3/12。〈賴幸媛:陸委會將針對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進行民意調查,傾聽各界聲音,作為施政參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3743&ctNode=5649&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4/7。〈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政策說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4/19。〈七成民眾認為有必要簽訂ECFA〉,《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3165&ctNode=5649&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3/31。〈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摺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6/29。〈兩岸兩會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與「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第五次江陳會談專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2/8/10。〈第八次「江陳會談」順利完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3/10/22。〈馬總統接見「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我方代表團〉,《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何明國,2012/4/15。〈增進政治互信 陸首提具體內涵〉,《旺報網站》,
林琮盛,2012/4/15。〈強化兩岸互信 王毅提六繼續〉,《旺報網站》,
明報,〈馬英九連任是兩岸政策公投的勝利〉,《新浪香港新聞網站》,2012年1月15日。
美國在臺協會,1972/2/27。〈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公報 (上海公報) - 1972〉,《美國在臺協會網站》,
美國在臺協會,1979/1/1。〈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關係正常化公報) - 1979〉,《美國在臺協會網站》,
美國在臺協會,1979/1/1。〈臺灣關係法〉,《美國在臺協會網站》,
美國在臺協會,1982/8/17。〈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出售武器的聯合公報 - 1982〉,《美國在臺協會網站》,
俄羅斯橋報,2012/1/15。〈擠爆艙 20萬臺胞返鄉投票〉,《俄羅斯橋報網》,
< http://www.ruqiaobao.com/show.asp?id=10340>。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n.d.。〈兩岸關係研究:九二共識的真相〉,《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
財新網,2012/10/29。〈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年10月12日〕〉,《財新網》, < http://china.caixin.com/2012-10-29/100453542_all.html#page2>。
財新網,2012/10/29。〈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年9月
12日〕〉,《財新網》,
財新網,2012/10/29。〈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年11月8日〕〉,《財新網》,< http://china.caixin.com/2012-10-29/100453556.html>。
財新網,2012/10/29。〈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網》,
財新網,2012/11/8。〈十八大在京開幕 胡錦濤作報告〔全文〕〉,《財新網》,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會,2012/8/10。〈第八次「江陳會談」順利完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崔玉賢,2012/1/18。〈從臺灣大選看手機門戶:手機鳳凰網最給力 〉,《飛象網》,
張作錦,2012/1/10。〈收復臺灣島,活捉林志玲:大陸民眾熱情「參與」臺灣總統大選的觀察〉,《世界新聞網》,
張德厚,2011/5/20。〈施政成效浮現 總統支持度上揚〉,《中央廣播電臺網站》,
陳華昇,2009 /2/26。〈對「胡六點」之評估與回應建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 http://www.npf.org.tw/post/1/5487l>。
華盛頓美國之音,1997/10 /24。〈美國總統柯林頓對中國與國家利益演講詞〉,《華盛頓美國之音網站》,
新浪新聞中心,2008/12/31。〈纪念《告臺湾同胞书》30周年,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sina新聞中心》,
新浪論壇,2012/1/9。〈美媒:“臺灣共識”就是臺獨共識!〉,《新浪論壇網站》,
新華網,2012/11/26。〈“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共國臺辦網站》,
新华网,2013/2/25。〈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中共中央臺办、国务院臺办」網站》,
新华网,2013/6/1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中共国臺办网站》,
新华网,2013/7/20。〈习近平电贺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共中央臺办、国务院臺办」網站》,
維基百科,n.d.。〈爽報(臺灣)〉,《維基百科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88%BD%E5%A0%B1_(%E5%8F%B0%E7%81%A3)>。
維基百科,n.d.。〈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維基百科網站》,
维基百科,n.d.。〈辜汪會談〉,《维基百科網站》,
维基百科,n.d.。〈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意調查〉,《维基百科網站》,
維基百科,n.d.。〈臺灣關係法〉,《維基百科網》,
臺灣團結聯盟,2011/9/18。〈臺聯支持臺灣共識 呼籲公投決定〉,《臺灣團結聯盟網站》,
鳳凰新聞,2012/1/4。〈民進黨自稱“臺灣共識”不等於“臺獨”〉,《鳳凰網》,
鳳凰衛視,n.d.。〈曹景行看大選[臺灣大選專題]〉,《鳳凰衛視網站》,
劉性仁,2009/8/11。〈簽訂ECFA對臺灣發展利勝於弊〉,《華夏經緯網》,

聯合報,2012/1/12。〈包道格:92共識是解決歧見的有效方法〉,《聯合新聞網》,
鍾元,2011/5/17。〈馬政府執政3周年 南方朔:應重新檢討ECFA〉,《大紀元網站》,
謝明瑞,2008/11/6。〈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對臺灣的啟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www.npf.org.tw/post/1/4958>。
蘋果日報,2012/1/12。〈包道格:臺灣共識不可行〉,《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魏鏞,1998/7/18。〈從「聯鎖社群」到「民族內國協」〉,《中時電子報》,

Jacobs, Andrew, “Taiwan Vote Lures Back Expatriates i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1, 2012, < http://www.nytimes.com/2012/01/12/world/asia/taiwan-vote-lures-back-expatriates-in-
china.ht ml?pagewanted=1&r ef=asia>.
Jacobs, Andrew, “Former U.S. Diplomat Rattles Taiwan Before Ele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3, 2012, .
Jacobs, Andrew, “Taiwan Election Stirs Hopes Among Chinese for Democracy,”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6, 2012, .
Lord, Winston, “Taiwan policy review,”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September 27, 1994, lord.html>.
Peter Shadbolt, “Taiwan's Expats Seen as Key in Presidential Poll,” CNN, January 14, 2012, .
Staff, Wire, “Taiwan, China Sign Historic Trade Deal,” CNN, June 29,2010,
.
Staff, Wire, “Taiwans President Reelected” CNN, January 14, 2012,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