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代主要別集散文研究
作者:陳蕾安
作者(外文):Chen, Lei-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金榮華
李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金代別集金代散文金代文學滏水集趙秉文元好問遺山集王若虛滹南集王寂拙軒集王庭筠黃華集李俊民莊靖集楊奐還山遺稿遺山先生集九金人集滹南遺老集滏水文集還山集Jin Dynasty LiteratureMain anthologies in the Jin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中國散文史上自先秦,下至民國,各朝皆有其特色。金(1117~1234)以女
真族建國,歷一百二十餘年之經營發展,文物制度粲然可觀;其散文亦經無數文士苦心經營,追宗唐宋,仰鑽漢魏,迨金盛世時期方能穩健自樹一派,成為北宋古文運動之遺緒。觀金代別集中散文可知,金之文人皆轉益多師,加以汲取韓愈、歐陽脩、蘇軾等人之文學觀,並融合北方既有真摯、奔放之風格,與積極創作之態度,遂能使金散文自張其軍,獨樹一格。
惜金之別集在數量上,抵之於宋,復扼於元,隨歷代兵火之際,多任憑其散
佚,乏人問津;而金之散文在藝術特色上,掩於唐宋古文之光芒,相形而見弱,多被歷代學人所遺漏,其價值終未能獲肯定。雖金代別集已百不存一,其中之散文仍為中國散文史之重要一環,若乏積極之研究,則在文學史上終未能完整呈現發展之統緒。
有鑑於此,筆者碩士論文即以趙秉文散文研究為題,知趙氏為金代名士中一
隅,其散文創作務實而璞美,上承唐、宋,下開元、明、清,反映一時散文之發達;遑論其他未能保有文集而名聞於當代之散文大家,更多有可觀者矣。故就讀博士班時間,即積極蒐集金代相關之資料,舉凡期刊、論文、專書等,以儘可能不遺漏為原則,加以統整梳理與分類,再配合既有之金代文本,加以研析。
今之研究對象,先採現有文集存留,其文集有足夠份量以資研究的散文為優
先;以作家之主要文學活動為依據,分為「借才異代期」、「國朝文派期」及「遺民餘音期」三期;惟「借才異代期」之文人別集多已散佚,或雖有殘存別集,卻沒有足資研究之散文數量者,故本論文仍以「國朝文派期」及「遺民餘音期」兩期之主要別集散文為主要研究範圍。
今仍存有別集之「國朝文派期」作家有:王寂、王庭筠、趙秉文與王若虛四
家;「遺民餘音期」則有李俊民、元好問及楊奐三家。本論文第三章專研究「國朝文派期」別集散文,包括王寂《拙軒集》中的20 篇散文;王庭筠的《黃華集》中的5 篇散文;趙秉文《滏水集》中149 篇散文;王若虛《滹南集》中的40 篇散文。第四章則專研究「遺民餘音期」別集散文,包括李俊民《莊靖集》中113篇散文;楊奐《還山遺稿》中17 篇散文,以及元好問的《遺山集》254 篇散文。
然此七家別集散文,文體或有不均者,難以呈現作家整體寫作之風格,是為
一難;作家在金代以散文著作名聞一時者,文集多未有留存,故研究之過程中,發現有難以反映金代散文之真實質量,或難以呈現散文傳承及演變完整之脈絡,此又為一難。雖然,金代別集散文仍有研究之價值,茲分述本論文各章節之研究
內容如下:
第一章: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詳述研究範圍及對象,簡介金代
現存文集流傳之概況,與目前金文學相關研究之成果;探討金文學與金散文分期之概況,簡介歷代分期觀點;並以此概況為依據,提出新的金散文分期觀點。
第二章:第一節探討金代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教育科舉制度、君王態度對
散文的影響;第二節則專就金流行之宗教對散文的影響進行論述,並針對金代新興道教全真教對金代散文之主題與文風之影響為研究。
第三章、第四章:以現存有別集之作家及其散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第三
章,專就「國朝文派期」別集散文,即:王寂《拙軒集》、王庭筠《黃華集》與趙秉文《滏水集》與王若虛《滹南集》四部別集中之散文為研究對象;第四章則專就「遺民餘音期」中之李俊民《莊靖集》、楊奐《還山遺稿》與元好問《遺山集》三部別集中散文為研究對象。其中,元好問散文資料最為豐富,且參考資料眾多,其生平若前賢已有論述者,則簡略帶過,降低其比重。每部別集為一節,每節就其別集內散文創作之歷程概論其生平行誼,並歸納分類其散文內容,董理其散文特色。
第五章:據研究之成果,歸納分析金代散文之承先與啟後,包括對宋散文與
文學理論之繼承和開創,以及對元散文可能的影響;並分析金散文家之獨特性與共性,董理金散文成果之共同特色,進而呈現其承上啟下之功。
附 錄:附錄一:專論偽齊時期(天會八年至十五年)間散文,並依序逐篇
考證繫年;附錄二:探論金代「中州」與「國朝文派」之定義;附錄三:整理金代主要別集作家散文作品之繫年(1117~1260),若能依內文或其他相關資料考證其年份者,則加註於後。
A research on the prose works by main anthologies in the Jin
Dynasty
一、古籍:
【別集】(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宋)蘇轍《欒城集》(《四部叢刊初編》子部,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年。
(金)王寂撰《拙軒集》((清)吳重熹輯:《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8月臺一版。
(金)王庭筠撰《黃華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33冊,文學類,景印《遼海叢書》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
(金)趙秉文:《滏水集》((清)吳重熹輯:《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8月臺一版。
(金)王若虛:《滹南集》((清)吳重熹輯:《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8月臺一版。
(金)李俊民:《莊靖集》((清)吳重熹輯:《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8月臺一版。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清)吳重熹輯:《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8月臺一版。
(金)楊奐:《還山遺稿》(《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元別集類.第93冊,頁755~806;據明嘉靖元年宋廷佐刻本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金)元好問撰;(清)施國祁箋注:《元遺山詩集箋註》(《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22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年南潯瑞松堂蔣氏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郝經:《陵川集》(《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別集類,第399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別集類,第399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元)王惲撰:《秋澗集》(《四部叢刊正編》第66冊;據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弘治翻元本景印),臺北:臺灣商務,民國68年。
(元)姚燧:《牧庵集》(《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0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李祖陶評選:《元遺山文選》(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漢籍文集》第十一輯,景印清同治八年奎文書屋藏刊本)昭和五十三年十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據清嘉慶二十年蔣攸銛刻本影印)
(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影印,子部.雜家類)


【總集】(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金)元好問編撰:《中州集》,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影印元延祐乙卯年刊元建安廣勤堂修補本。
(元)蘇天爵編:《元文類》(《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總集類;第480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清)莊仲方編:《金文雅》(《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22冊。景印光緒辛卯七月江蘇書局重刊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一版。
(清)張金吾編:《金文最》(《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24、25冊;景印光緒八年粵雅堂開雕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一版。
(清)郭元釪原編:《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七十二卷,目錄一卷,卷首二卷(《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八四.總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史料方志】(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金)劉祁撰;崔文印點校:《歸潛志》(《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第1版。
(宋)楊堯弼撰:《偽齊錄》(《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宋)無名氏:《劉豫事迹》(據清刊本影印),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宋)徐夢莘編:《三朝北盟會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宋)宇文懋招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15~116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4年。
(宋)無名氏撰:《劉豫事迹》,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據清刊本影印。
(宋)楊堯弼撰:《偽齊錄》(《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76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元)脫脫:《金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臺六版。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19冊,景印清光緖五年(1879)定州王氏謙德堂刊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一版。
(明)宋濂等主編:《元史》,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
(清)張景堂纂;張縉璜修:《確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4年臺一版,影印民國20年排印本。
(清)衛萇纂修:《乾隆栖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北京:鳳凰出版社、上海書社、巴蜀書社共同輯之,2006年。
(清)謝應起等修《宜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光緒七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
(清)畢沅編《續資治通鑑》,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間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排印本。
(清)梁淸遠:《雕丘雜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三十八,雜家類五;景印太平閣藏書本)
(清)施國祁:《史論五答》(《叢書集成續編》第2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

【書目】(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景印適園叢書第二集,吳興張氏采輯善本彙刊),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清)紀昀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清)倪燦撰,盧文弨補:《補遼金元藝文志》(《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十八冊,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刻廣雅書局叢書本影印),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

【年譜】(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清)王樹枬編:《閑閑老人詩集》(《陶盧叢刻二十六種》)清光緒~民國年間新城王氏刊本,1875年。
(清)凌廷堪:《元遺山先生年譜》(收於《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本)。
(清)施國祁:《遺山先生年譜》(收於《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
(清)翁方綱:《元遺山先生年譜》(《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清)余集編:《元遺山先生年譜略》(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35冊頁141~146,據清道光十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
(清)李光廷撰:《廣元遺山年譜》(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同治刻本影印,2002年。

二、近人著作:
【專書】(以人名筆劃順序排列)
丁如明:《遼金元散文》,北京: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散文寶庫》系列,2000年12月。
孔凡禮編:《元好問資料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1版。
牛貴琥:《金代文學編年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明蓀:《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槐下書肆、花木蘭文化出版社聯合出版,2005年3月。
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3月。
李正民:《元好問研究論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李宗慬:《新編王庭筠年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李修生:《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4月。new window
周惠泉:《金代文學發凡》,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惠泉:《金代文學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林宜陵:《金末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詩學考察》,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
林明德撰:《金源文學家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金毓黻輯編:《黃華集年譜》(《叢書集成續編》景印《遼海叢書》第三冊,收在卷八附錄中),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
姚奠中主編;李正民增訂:《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增訂本,2004年1月第1版。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陳蕾安:《趙秉文散文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編》,臺北:稻香出版社,2003年10月。
楊家駱編撰《新補金史藝文志》(附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金史并附編七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6月4版。
劉浦江編:《20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0月。
閻鳳梧主編,賈培俊、牛貴琥副主編:《全遼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繆鉞編:《元遺山年譜彙纂》,發表於1935年,收於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附錄中。

【論文】(以人名筆劃順序排列)
胡幼峰:《金詩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6年。
蔡維倫:《王寂及其文學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鄭靖時:《王若虛及其詩文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4。
鄭靖時:《金代文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7年。new window

【期刊】(以人名筆劃順序排列)
牛貴琥:〈金代文學與金代社會〉,《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第14卷第6期。
王基:〈元遺山早期文論著作簡論〉,《中國韵文學刊》總第8期,頁48。
王曉楓、王志華:〈元好問碑志銘詩的文學成就〉,《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總第42期)。
陳蕾安:〈偽齊時期散文及其繫年考〉,《東亞漢學研究》第3號,2013年9月,頁188~197。
陳蕾安:〈試論金代「中州」與「國朝文派」定義〉,《東亞漢學研究》第2號,2012年5月,頁350~360。
陶晉生:〈金代的用人政策〉,《食貨月刊》8.11期 ,1979年 ,頁521~531。
喬芳:〈元好問碑志分類研究〉(《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第9卷第4期)。
褚玉晶:〈楊奐詩文集之存本〉,《文獻季刊》,2007年4月第2期。
劉鋒燾:〈艱難的抉擇與融合〉,《文史哲》,2001年第1期。
鄭靖時:〈「金源一代坡仙」--趙秉文〉,《中興大學中文學報》民國80年1月 第4卷,頁171。new window
薛瑞兆:〈《金文最》校札〉,《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月,第13卷,第1期。
魏崇武:〈光明俊偉,尚新求變--簡論金末元初楊奐的散文〉,《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魏崇武:〈略論金末元初李俊民的散文〉,(香港)《新亞論叢》,2005年第1期。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