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
作者:吳旻旻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in-min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寄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香草美人寄託楚辭比興風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4
「香草美人」指的是由屈原所創立,一個借香草、美人意象以寄託身世之感的文學傳統,它既是一種創作手法,同時也是一種解讀方式。
為呈顯此一傳統之演變軌跡與代表意義,本文分為七章。首章說明問題意識,並界定此傳統必須具備的四項特質:抒情主體、喻託手法、好修精神、不遇之感。第二章討論「香草美人」意識如何在漢代被漸次發掘進而確立:西漢士人以「擬騷」的型態突顯「善惡對比」及「不遇」主題,東漢士人繼而將文本中的意象一一找出背後的喻意,最後王逸《楚辭章句》結合詩學、讖緯觀念,提出「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成為「香草美人」傳統重要里程碑。
第三、四章探討創作問題,考察屈原之後,詩人如何承襲及轉化香草美人的創作手法,並分析作者、讀者、文本共構出何種對話環境與對話關係。第三章漢魏六朝時期以建安為分野,前期以宋玉、司馬相如、張衡等為代表,後期則以曹植、阮籍、陶淵明、謝靈運為代表,並指出東後中葉以後,士人在文學集團、世家大族的環境下薰陶出「我輩意識」,這樣的「知音語境」對於造就文多隱蔽的阮籍,或是欲辯忘言的陶淵明有著深刻影響。至於唐代,詩人們運用香草美人手法創作,在「感遇」、「豔情」兩種典型之外,復開創出「情景」、「敘事」兩種變型,詩歌之寄託跟詩人生平遭遇不再緊緊綁在一起,詩歌的美感與影響力成為詩人追求的鵠的。
第五、六章則探討詮釋問題。唐代李善及五臣的《文選注》雖然方法不同,然共同延續了漢代香草美人閱讀模式,他們聯繫字面與言外的語意關連,如香草作為比德君子的象徵,臣子事主猶如婦人事夫,揭示文字之外隱微的作者情志;晚唐五代之詩格變本加厲,建立出一套物象喻意系統。宋人不滿於物物皆有所託,於是揚棄這套模式,發展出「編譜繫年」的新讀法。元明清時期,學者承襲漢、唐、宋之詮釋方法,廣泛箋注歷代詩文集,完成大量香草美人詮釋,其中不乏融入自身遺民經驗,形成詮釋與原典情志映照之情形;然而香草美人之詮釋亦引來穿鑿附會或以偏概全的質疑,於是宋代以降另一種熟讀、活參讀法,導出「詩不必解」命題,從相反角度促成讀者脫離作者本意而重新賦予作品新的意義的權力,最後遂有譚獻「作者之心為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主張的提出。
最後一章結論,本文以為香草美人傳統從創作到詮釋,主張詩貴含蓄,形成特殊美感,又關注君臣師友、興亡盛衰,透過這些作品的閱讀,無形中薰陶出一種士大夫人格,因此香草美人不僅是文學傳統,亦是文化建構。
這樣的研究,不僅是考察一個特定的文學傳統,也藉此揭示們今日閱讀一個古典文本時,中間必須穿越的無數隱形視界;並重新思考創作與批評之間的曖昧重疊,期許更多的詮釋可能。
(壹)專著
一、 總集
蕭統《文選》古迂書院刊本
郭茂倩《樂府詩集》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台北:學海 1984年版
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 掃葉山房石印本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劉逸生選注《唐人詠物詩評注》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年8月
〔清〕許槤評選、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1月
二、 別集
黃節《魏文武明帝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黃節《阮步兵詠懷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載明揚《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8年5月
郝立權《陸士衡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再版
陶澍《陶靖節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2月再版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9月
郝立權《謝宣城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再版
陳冠球編注《謝宣城全集》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年12月
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
彭慶生注《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任國緒箋注《盧照鄰集編年箋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劉開揚箋注《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
儲仲君校注《劉長卿詩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0月
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三、 文學史、詩歌總論
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6月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任二北《詞學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台灣各圖書館無此書)
吉川幸次郎著 劉向仁譯《中國詩史》台北:明文書局1983年4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何西來《文格與人格──藝術風格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年8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4年
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李建中《臣妾人格》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7月
汪耀進編《意象批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修訂版,原上卷1954年出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new window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學術出版社1978.10(四版)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台北:文津2000.4
徐洪興《朋黨與中國政治》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2new window
徐復觀等《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1980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9年5月
袁濟喜《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袁濟喜《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郝躍南《道的承擔與逃逸──六朝與唐代文論差異及文化闡釋》成都:巴蜀書社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台北:雲龍1991年2月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9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節末《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張毅《瀟灑與敬畏──中國士人的處世心態》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8月
莫礪鋒編《神女之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2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型態的知識份子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陳貽焮《論詩雜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馮必揚等《士思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11new window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台北:正中書局 1994年12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2月
葉維廉《中國詩學》三聯書店1992年new window
葉維廉《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台北:時報1980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葛曉音《八代詩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董乃斌《文化紊流中的文學與文士》1995年12月
暢廣元編《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書局1989年5月(二版)
趙明等編《兩漢大文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劉小楓編《中國文化的特質》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2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9月
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5
劉澤華編《士與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台北:文津1996.3
潘知常《眾妙之門──中國美感心態的深層結構》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7月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諸國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1月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錢仲聯《夢苕盦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錢鍾書《管雎篇》1-5冊,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
繆鉞《詩詞散論》台北:開明書店1953年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
韓經太《中國詩學與傳統文化精神》成都:人民出版社1990年
韓經太《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2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德﹞Wolfgang Kubin 著馬樹德譯《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四、 魏晉南北朝
《三曹資料彙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丁福林《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孔繁《魏晉玄學和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7月new window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9月new window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文初《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李建中《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李國熙《庾信後期文學中鄉關之思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new window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10月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可刪)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7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5月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國立編譯館主編、黎明文化公司印行1998年12月
洪順隆《從隱逸到宮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10月
孫康宜著 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9月new window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張可禮《建安文學論稿》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
張可禮著《東晉文學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原版: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許東海《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9月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
陳義成《漢魏六朝樂府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教基金會1976年10月
陳慶元《中古文學論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鐘凡《漢魏六朝文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臺一版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景蜀慧 《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1991.11(四川大學1991歷史博士論文)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創新》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4月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new window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1996年1月
劉師培撰、程千帆等導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蔡義忠《中國八大詩人》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8年4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new window
鄧仕樑 《兩晉詩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1月
蕭合姿《江淹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月new window
蕭華榮《華麗家族──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10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鍾優民《陶學發展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1987年3月
〔日〕鈴木修次《漢魏詩的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 昭和42年3月
〔日〕森野繁夫《六朝詩的研究》東京:第一學習社 昭和51年11月
〔日〕興膳宏撰、彭恩華譯《六朝文學論稿》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五、 隋唐
方瑜《沾衣花雨》台北:遠景1982年
田耕宇《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9月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
李浩《詩史之際──唐代文學發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汪籛《隋唐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月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馬茂元《馬茂元說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 《唐詩的魅力》 上海古籍1989年11月
張伯偉編《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郭揚《唐詩學引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傅錫壬《唐代黨爭與文學的關係》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
黃美鈴《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1982年2月
葉慶炳《唐詩散論》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1月 三版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劉開揚《唐詩的風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6月
劉遠智《陳子昂及其感遇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4月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new window
鄭騫、方瑜等著《中國古典詩歌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2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1993年
韓理洲《陳子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重慶初版,1996年4月臺二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上)(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美﹞倪豪士編選《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美〕Stephen Owen著 賈晉華譯《初唐詩》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六、 宋元明清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6月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月new window
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台北:文津2000new window
周裕鍇 《宋代詩學通論》 成都:巴蜀書社 1997年1月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中唐─北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1991年
張松如編《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健《清代詩話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月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7年3月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一)、(二)、(三)高雄:復文1988年5月
黃啟方《宋代詩文縱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2月new window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1989年杭州大學博士論文)
趙齊平《宋詩臆說》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1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增訂版)new window
〔日〕吉川幸次郎 著 鄭清茂 譯 《元明詩概說》 台北:幼獅1986年6月
〔日〕吉川幸次郎 著 鄭清茂 譯 《宋詩概說》 台北:聯經1977年4月
(二)學位論文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74年new window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7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79年new window
朱美郁《清常州詞派比興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0年
馬美娟《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寄託」》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1年
張紫君《六朝詩歌中的「女性書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7年
(三)單篇論文
卞良君〈古代宮怨詩和閨怨詩〉《文史知識》1989-9(總99)
方祖燊〈宋齊樂府詩解題〉《國文學報》5期1976.6new window
方瑜〈李商隱的情念之美〉《當代》16期1987.8
王立〈原型與流變: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概觀〉 《江海學刊》1989-2
王立〈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悲秋主題〉《社會科學輯刊》1987-1
王立〈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惜時主題〉《中州學刊》1988-1
王先霈〈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文學評論》1993-1
王列生〈論讀者與作者的轉換生成〉《南京大學學報》1988-3
王玫〈宮體詩現象的女性主義詮釋〉 《學術月刊》1999-5
王建元〈以「興」為中心的文學批評系統〉《當代》44期1989.12
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期1997new window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5卷1期 1987.6new window
王淳美〈西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之研究〉《南台工專學報》14期1991.7
王毅〈中國士大夫藝術思維方式得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文學遺產》1989-4
王謝燕〈論唐人的宮怨詩〉《前鋒》1974-4
申自強〈論審美觀照的意象選擇〉《中州學刊》1989-6
白堅〈美人香草寄深清﹣﹣夏完淳「長歌」賞析〉《中國文化月刊》117期1989.7
安希孟〈理性、直覺和慾望──浪漫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自我〉《中國文化月刊》235期1999.10
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 期1993.6new window
朱少雄〈從宮體到徐庾體之流變考〉《黃埔學報》25輯 1993.6new window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文史學報》29期1999.6new window
吳功正〈唐代詩人審美心理研究〉《文學遺產》1987-6
呂正惠〈早期五言詩與楚辭──曹植、謝靈運詩中的「美人」意象〉《第一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1997年4月19、20日
呂正惠〈論李商隱詩、溫庭筠詞中「閨怨」作品的意義及其與「香草美人」傳統的關係〉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7卷1期1989.6new window
宋美樺〈欲解還結: 文學∕情色∕色情〉《當代》16期1987.8
李西建〈中國古代文藝功能觀的文化學分析〉《人文雜誌》1989-1
李孟君〈唐代詠女性詩所反映的婦女現實生活--以后妃、宮人、姬妾、娼妓為例〉《建國學報》17期1998.6
李瑞騰〈自君之出矣──一種定型的閨怨情詩〉《文藝月刊》166期1983.4
李豐楙〈遊戲與嚴肅:六朝詩的兩種面向〉《「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文哲所2000
沈志方〈論鄴下樂府的主題類型〉《古典文學》12期1992.10
周杉 〈文學聲譽的涵義〉 《九州學刊》3卷2期1989.6
周來祥、儀平策〈論宋代審美文化的雙重模態〉《文學遺產》1990-2
周裕鍇〈中國古典詩歌的三種審美範型〉《學術月刊》1989-9
林正三〈唐代宮詞概論〉《德明學報》8期1991.11
林淑貞〈雜歌謠辭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中國學術年刊》17期1996.3new window
林麗娟〈王陽明詩中的美人意象〉《國文天地》15卷10期(總178)2000.3new window
邵培仁〈論藝術接受者的審美選擇機制〉《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1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23卷1期1993.3new window
柯慶明〈從「現實反應」到「抒情表現」──略論「古詩十九首」與中國詩歌的發展〉《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1999.6new window
胡曉明〈論中國懷鄉詩的人文精神〉《文史哲》1990-4
范軍〈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地理環境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3
唐翼明〈試用新批評理論解讀王昌齡「閨怨」〉《國文天地》12卷1期1996.6new window
孫秋雲 陳寧英〈由美色、美人談古人的審美觀〉《歷史月刊》131期1998.12
孫康宜〈「樂府補題」中的象徵與託喻〉《中外文學》21卷1期(總241)1992.6new window
孫康宜〈性之代喻──介紹一部轟動歐美文壇的近著兼論文學批評的趨勢〉《中國時報》1981.10.31第31版
孫康宜〈性別的困惑──從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期1998.8new window
徐復觀〈傳統的文學思想中詩的個性與社會性問題〉《文星雜誌》2卷3期1958.7
徐儒宗〈元初的遺民詩社─月泉吟社〉《文學遺產》1986-6
袁毓林〈比喻結構的轉換生成研究初探〉《杭州大學學報》16卷1期1986.3
高若蘭〈試論張籍詩中的婦女形象〉《大陸雜誌》95卷2期1997.8
高莉芬〈落入人間的仙子--論漢魏詩歌中的織女〉《國文天地》16卷3期(總183)2000.8new window
康正果〈試論杜甫的詠物詩〉《大陸雜誌》91卷1期1995.7
張浩遜〈唐代宮怨詩綜論〉《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89年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15卷10期1987.3new window
張淑香〈邂逅神女解《老殘游記二編》逸雲說法〉《語文、情形、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6.4
張節末〈美學史上群己之辯的一段演進──從言志說到緣情說〉《文藝研究》1994-5
張顯清〈明代社會思想和學風的轉變〉《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2
許東海〈白詩與香草美人--白居易花木、女性諷諭詩中的楚「騷」身影與新變風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4期 2001.12new window
陳世雄〈魏晉思婦詩比興意義新詮〉《中國文化月刊》245期2000.8
陳江〈文化學理論和宋代文化研究〉《史學月刊》1989-3
陳伯海〈唐代文人的生活道路與詩歌創作〉《學術月刊》1987-9
陳躍紅〈語言的激活─言意之爭的比較詩學分析〉《文學評論》1994-4
陶慕寧〈論元明兩朝雜劇士人形象所反映的社會文化思潮之歧異〉《天津師大學報》1989-5
彭先進〈也談「自君之出矣」(王融)的多義性〉《中外文學》2卷12期1974.5new window
費維廉(Craig Fisk)〈主管與批評理論──兼談中國詩話〉《中外文學》6卷11期1978.4new window
費臻懿〈從「詩經」的「白華」「采綠」--淺談後代閨怨詩的演變〉《建國學報》13期 1994.6
黃永武〈古典詩中的美人幻象〉《中華文藝》15卷5期1978.7
黃依林〈論唐代宮怨詩〉《廣西社會科學》1996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4號1990-6
黃瑞卿〈明代中後期士人棄學從商之風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2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輯刊》第1卷1985.10
楊柳〈如何確解李商隱詩──評近年來研究李商隱詩的一些問題〉《古代文學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2
董乃斌 〈李商隱詩的語象──符號系統分析──兼論作家靈智活動的物化形式及其文化意義〉 《文學遺產》1989-1
董乃斌 〈闡釋者的文化意識與心靈歷程──以李商隱詩歌之闡釋為中心〉 《福建論壇》1988-1
詹福瑞〈中國古代詠物詩說的理論探索〉《河北大學學報》1986-4
鈴木敏雄著、李紅譯〈由謝靈運詩與楚辭的關係看他的表現特色〉《世界華學季刊》3卷2期
廖美玉〈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自我放逐意識──由幾首「佳人」詩談起〉《成功大學中文學報》1期 1992.11new window
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聞一多全集‧唐詩編上》18-28頁
趙仲牧〈論中國古代審美理論的寄託範疇〉《思想戰線》1990-6
趙其鈞〈略論抒情詩的興旺與唐絕句的敘事藝術〉《國文天地》11卷1期(總121) 1995.6new window
趙逵夫〈離騷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92-4
雒啟坤〈詩言志與興、觀、群、怨考〉《文藝研究》1995-4
劉志琴〈晚明時尚與社會變革的曙光〉《文史知識》1987-1
劉若愚作 莫勵鋒譯〈中國詩歌中時間、空間和自我〉《古代文學理論》1981-10
蔡英俊〈李賀詩的象徵性結構試探〉《中外文學》4卷7期 1975.12new window
蔡淑玲〈德希達的「隱喻」觀─解構本意〉《當代》57期1991.1
鄭華達〈「敬順」與「悔嫁」--唐代閨怨詩的社會意識〉《大陸雜誌》97卷4期1998.10
鄭毓瑜〈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漢學研究》13卷2期(總26)1995.12new window
盧燕平〈略論李白詩以意驅象的特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李白研究論叢》2
蕭振邦〈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暨《人物志》的美學意義〉《人文學報》9期1991.6new window
韓理洲〈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簡說唐代的「宮怨詩」〉《人文雜誌》1985-6(總38期)
韓經太〈從抒情主體的心態模式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質〉《文學遺產》1987-6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北:莊嚴出版社1995年
簡政珍〈隱喻及換喻──以唐詩為例〉《中外文學》12卷2期1982.7new window
譚潤生〈初唐樂詩析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期1999.3new window
龔鵬程〈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4期(總36)1999.12new window
﹝美﹞安妮.比勒爾著 躍進譯〈臺鏡早生塵──南朝情詩中的宮廷婦女肖像〉(上、中、下)《古典文學知識》1995-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