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崑劇《西廂記》演繹研究:從明清到當代
作者:洪逸柔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Yi-J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曾永義
陳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西廂記崑劇折子戲乾嘉傳統全本戲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KunquDrama FragmentTradition in Qianjia PeriodWhole Edition of the Dra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西廂記》自元代問世以來,不僅成為戲曲文學的經典之作,更在場上源遠流長,明清至當代盛演不衰。期間演變受到劇本體製轉換、聲腔劇種交流、崑劇家門成熟、演劇環境與審美習慣變遷,以及歷代演員的傳承與創造等因素影響,致使南北《西廂》由全本到摘錦,逐漸發展成以家門表演為重、娛樂性大於抒情性的崑劇折子戲。本文前兩章分別耙梳該劇「表演文本」與「表演體系」的嬗變脈絡,前者探究自元代至清代南北《西廂》在場上流行劇目與臺本內涵的演變與交融,了解乾嘉時期「臺本發展相對穩定」的意義,並以明清宮廷中的《西廂》演劇作為補充及對照;後者則梳理乾嘉時期至近現代表演體系的發展歷程、師承脈絡與演變法則,釐清該劇場上表演樣態「變」與「不變」的原則與規律,以此掌握該劇「表演傳統」之精髓,提供當代《西廂記》折子戲在傳承與創新中的參考。第三章則在前兩章的研究成果下,總結出《西廂記》案頭與場上分歧發展的傾向,以此觀察當代崑劇全本《西廂記》不易成功的原因。並實際分析四部當代全本《西廂記》在愛情主題與表演傳統之間的權衡取捨,探討其間成果與得失,總結出當代崑劇全本《西廂記》可以嘗試的新方向。
This thesis aims to clarify the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from Ming Qing dynasty until now, and thus propos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whole ed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drama to develop. Upon released,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s considered as a classic of literature and has been played continuously from Ming Qing dynasty until the modern period. However, it has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change of script 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tunes from various genres of drama, maturity of Kunqu Jiamen,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aste in beauty, and heritage and creations of actors and so on. All these turned both south and north versions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from a whole edition into Kunqu Drama Fragments featuring mainly the performance of Jiamen and a drama more of entertainment rather than of lyrical affection. To verify these factor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ripts and system of performance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inspects the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requently played repertoires and essence of contents of both south and north version from late Yuan to Qing dynast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cripts in Qianjia period. Also, the dramas played in the court of Ming Qing dynasty are compared as complementary materials. The latt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mentorship of actors and transforming rules of the performing system from Qianjia period to modern period to verify the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of the onstage performance so a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performing traditions as a reference of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drama fragments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vergent tendency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etween scripts and onstage performances so as to elucidate difficulties of success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as a contemporary Kunqu in whole edition. Furthermore, four contemporary dramas are analyzed in the aspect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heme of romance and the performing traditions to discuss the pros and cons and to conclu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whole ed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Kunqu drama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to evolve.
一、文獻資料
丁汝芹。2004.1。〈同治年間清宮演劇〉。《中華戲曲》。頁75-85。
丁汝芹。2009。《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上海崑劇團編。2002。《振飛曲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1985。《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編。2011。《2011跨越與實踐: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中國國家圖書館。2011。《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止雲居士選輯,白雲山人校。1987。《萬壑清音》。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王文章主編。2013。《傅惜華藏古典戲曲曲譜身段譜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
王世貞。1959。《曲藻》。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王永敬主編。2013。《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王安祈。2001.5。〈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4
期。頁225-257。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
王安祈。2012。《崑劇論集──全本與折子》。臺北:大安出版社。
王安葵、余從主編。2005。《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戲曲小說禁毀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季烈、劉富樑編撰。1925。《集成曲譜》。臺北:進學書局。
王季烈。1971。《螾廬曲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芷章。2006。《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芷章。2014。《清代伶官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政堯。2014。《清代戲劇文化考辨》。北京:燕山出版社。
王家熙、許寅整理。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菊艷。2008.12。〈《西廂記》的接受學審視與觀照〉。《麗水學院
學報》第三十卷第六期。頁53-57。
王傳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1987。《丑中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2000。《西廂記》。臺北:里仁書局。
王實甫著,王驥德校注。2002。《新校注古本西廂記》。《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17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實甫著,戊午金臺岳家刻本。1961。《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臺
北:世界書局。
王實甫著,何壁校刻。1961。《北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王實甫著,李贄評。2006。《重校北西廂記》。黃仕忠、金文京、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十四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實甫著,金聖嘆批注。2007。《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北京:線裝書局。
王實甫著,凌蒙初校注,孔祥義標點。2010。《西廂記》。魏同賢、安平秋主編。《凌蒙初全集》第拾冊。蘇州:鳳凰出版社。
王實甫著,徐士範刊。2006。《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黃仕忠、金文京、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十六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實甫著,槃薖碩人增改。1963。《定本西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西廂記》。劉世珩輯。《暖紅室匯刻傳奇.附錄第十三種》。揚州:江蘇廣陵刻印社。
王鋼、王永寬。1991.4。〈《盛世新聲》與臧賢——附說《雍熙樂府》與郭勛〉。《文學遺產》第4期。頁92-98。
王韜。1976。《淞隱漫錄》。臺北:廣文書局。
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1983。《王驥德曲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白雲生。2002。《白雲生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伏滌修。2008。《《西廂記》接受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伏滌修、伏蒙蒙輯校。2012。《西廂記資料彙編》。合肥:黃山書社。
冲和居士選輯。1984。《怡春錦》。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吉州景居士選輯。1984。《玉谷新簧》。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
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朱有燉。1958。《誠齋樂府》。吳梅輯。《奢摩他室曲叢.雜劇之
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朱昆槐。2004。《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朱建民。2013。《穆藕初與崑曲》。臺北:秀威資訊。
朱建民輯選。1992。《《申報》崑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崑劇志編輯部。
朱為總。2001.2。〈崑劇鑼鼓的歷史嬗變¬——從「崑戲京鑼」現象談
起〉。《音樂藝術》第三期。頁52-55。
朱家溍。2009。《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朱家溍、丁汝芹。2014。《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故宮出版
社。
朱崇志。2007.2。〈戲曲選本所收《北西廂》考論〉。《戲曲研究》第七十三輯。頁120-130。
江蘇省演藝集團編。2006。《1699.桃花扇:中國傳奇巔峰》。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余治平。2013。《昇平署崑劇折子戲改編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余漢東編著。2001。《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臺北:國家出版社。
吳新雷。2009。《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
吳禮權。1995。《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斗。1984。《揚州畫舫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
李日華著,毛晉輯。2007。《繡刻演劇南西廂定本》。《六十種曲》第二套。北京:中華書局。
李日華著,萬曆富春堂本。1954。《南調西廂記》。鄭振鐸主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四函。上海:商務印書館。
李紅英。2010.4。〈昇平署與清宮曲本檔案〉。《文史知識》。頁99-
104。
李惠綿。2008.12。〈明清以來〈拾畫〉、〈叫畫〉折子戲文本及其演
出規律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頁221-268。
李惠綿。1998。《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惠綿。2006。《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鑒賞》。臺北:國家出版社。
李紫貴。1992。《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李舜華。2006。《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開先。1982。《詞謔》。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北京:中國劇出版社。
李漁。2002。《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
李慧中編。1997。《馬少波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李曉。2011。《古典戲曲與崑曲藝術論》。臺北:國家出版社。
李雙芹。2009.4。〈試論《西廂記》在明清時期的舞臺演出〉。《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四期。頁1-3。
汪世瑜著,章驥、程曙鵬主編。1993。《藝海一粟——汪世瑜談藝錄》。香港:金陵書社。
汪詩珮。2008.1。〈「程式」與「即興」的交響:從「元刊雜劇」談元雜劇的表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編。《戲劇學刊》第七期。頁
7-40。
汪詩珮。2000。《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北縣:學海出版社。
沈世華口述,張一帆編撰,鈕驃審讀。2016。《崑壇求藝六十年——沈世華崑劇生涯》。北京:北京出版社。
沈德符。1980。《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沈德符。1982。《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劇出版社。
沈寵綏。1982。《弦索辨訛》。《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北京:中國劇出版社。
沈寵綏。1982。《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北京:中國劇出版社。
阮祥宇選輯。1993。《樂府萬象新》。李福清、李平編:《海外孤本晚明戲曲選集三種》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之標選輯。1984。《吳歈萃雅》。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1988。《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周錫山。2014。《西廂記注釋匯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岳美緹口述。楊汗如編撰。2006。《臨風度曲:崑劇巾生表演藝術》。臺北:石頭出版社。
岳美緹。2008。《巾生今世──岳美緹崑曲五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怡庵主人編。1925。《崑曲大全》。上海:世界書局。
林佩怡。2005。《二十世紀《西廂記》戲曲研究》。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儀。2014.1。〈論徐炎之、張善薌在臺灣的崑曲薪傳及表演特
色〉。國立臺灣大學主編。《戲劇研究》第十三期。頁99-144。
林宗毅。2004.7。〈重評李日華《南西廂記》〉。《文學新鑰》。第二期。頁21-35。
林宗毅。2012。《《西廂記》二論》。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林幸慧。2009.1。〈主旋律的音量:「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對大陸戲曲的影響〉。《民俗曲藝》165期。頁90-145。
玩花主人編選,錢德蒼續選,汪協如點校。2005。《綴白裘》,汪協如據四教堂刊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祁彪佳。1959。《遠山堂曲品》。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祁彪佳,黃裳校錄。1957。《遠山堂明曲品劇品校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青木正兒。1966。《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青溪菰蘆釣叟選輯。1987。《醉怡情》。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
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侯玉山口述,劉東升整理。1991。《優孟衣冠八十年》。廣東:中國藝術出版社,1991。
俞振飛。1987.8。〈崑劇表演藝術的審美觀〉。《大成》第一六五期。頁14-15。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1964。《掌故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縮印
本。
故宮博物院編。2001。《故宮珍本叢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洛地。2006。《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
洛地。2010。《崑——劇.曲.班.唱》。臺北:國家出版社。
洪惟助。2002。《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臺北:國家出版社。
洪惟助。2002。《崑曲辭典》。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中心。
洪惟助。2010。《名家論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
洪逸柔。2015.7。〈「失傳」的折子――〈草橋驚夢〉表演嬗變〉。《戲劇學刊》第二十二期。
胡文煥選輯。1987。《群音類選》。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胡忌、劉致中。1989。《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
范景文。2005。《文忠集》。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
印。《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00》。北京:商務印書
館。
韋樂。2015。《《西廂記》評點研究(清代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首都圖書館輯。2001。《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
凌虛子選輯。1984。《月露音》。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凌蒙初選輯。1987。《南音三籟》。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凌蒙初。1959。《譚曲雜札》。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孫崇濤。2000。《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孫崇濤。2001。《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徐大椿。1982。《樂府傳聲》。中國戲曲研究院編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徐文昭選輯。1987。《風月錦囊》。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文昭選輯,孫崇濤、黃仕忠箋校。2000。《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徐玉蘭。1957.10.3。〈寫在重演《西廂記》的時候〉。《解放日報》。
徐扶明。1997。《元代雜劇藝術》。臺北:學海出版社。
徐扶明。2010。《崑劇史論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
徐沛主編。2002。《中國戲曲表演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徐凌雲口述,管際安、陸兼之整理。1960。《崑劇表演一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徐凌雲。1961.11。〈崑劇中的「丑」行〉。《上海戲劇》。頁25-31。
徐復祚。2002。《南北詞廣韻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743.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桑毓喜主編。1960。《崑曲劇目索引彙編》。蘇州:蘇州室戲曲研究室。
桑毓喜。《幽蘭雅韻賴傳承:崑劇傳字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桑毓喜。2008.5。〈挖掘寶藏 搶救遺產——對從事崑劇資料工作的回顧〉,《藝術百家》。第五期。頁168-171。
馬少波殷啟聖選輯。1984。《堯天樂》。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殷溎深原稿,張餘蓀校訂。1921。《西廂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
海上漱石生。1928.6。〈梨園舊事鱗爪錄〉,《戲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頁1-12。
秦淮墨客選輯。1984。《樂府紅珊》。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馬少波。1953。《戲曲改革論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馬少波。1985。《馬少波新劇作》。寧夏:人民出版社。
馬齊等輯。1996。《萬壽盛典初集》。北京:古籍出版社。
高儒。2005。《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人和。1995。《《西廂記》論證》。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允和著,歐陽啟名編。2006。《崑曲日記》。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次溪編。1988。《清代梨園燕都史料》。北京:中國藝術出版社。
張季芳、李乾山、曹文瀾、陳金雀、方五官等抄。《崑弋身段譜》。周明泰藏。今藏上海圖書館。
張庚。1986。《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出版社。
張啟豐。2005.1。〈戲曲表演版本研究芻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編:《戲劇學刊》第一期。頁53-71。
張淑香整理。2013。〈崑劇《西廂記》劇本〉,未出版,呂佳提供。
張敬。1961。《明清傳奇導論》。臺北:東方書店。
張祿。1972。《詞林摘艷》。北縣:鼎文書局。
張毅主編。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
張衛東著,陳均編。2012。《賞花有時,度曲有道——張衛東論崑曲》。臺北:秀威資訊。
曹雪芹原著,馮其庸校注。1984。《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梁谷音。2009。《我的崑曲世界:梁谷音畫傳》。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
梅益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北縣:錦繡出版社。
梅蘭芳述,許姬傳、許源來記。1987。《舞臺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許子漢。1999。《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許姬傳。1995。《京劇藝術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郭勛。1966。《雍熙樂府》。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
郭精銳、高默波。2000。《車王府曲本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郭英德、王麗娟。2006。〈《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編纂年代考〉,《文藝研究》第八期。頁57-64。
陳芳。2007。《花部與雅部》。臺北:國家出版社。
陳芳。2010。《崑劇的表演與傳承》。臺北:國家出版社。
陳建平。2012.3。〈明清時期《南西廂》的舞臺傳播考述〉。《戲曲研究》八十六輯。頁44-65。
陳彬。2006。《萬里巡行:周志剛、朱曉瑜伉儷的戲曲藝術》。臺北:陳彬出版。
陳彬主編。2012。《水磨25.奼紫嫣紅開遍》。臺北:水磨曲集崑劇團。
陳寧。2010.10。〈《西廂記》在元明清的傳播綜述〉。《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五期。頁90-92。
陳慶煌。1993。《《西廂記》的戲曲藝術》。臺北:里仁書局。
陳曉東。2014.5。《王實甫《西廂記》臺本及舞臺演出研究》。蘇州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
陸萼庭。2005。《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
寒聲、賀新輝、范彪主編。1992。《西廂記新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曾永義。2007。《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
曾永義。2009。《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
曾永義。2016。《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
曾長生口述,蘇州戲曲研究室紀錄整理,徐凌雲、貝晉眉校訂。1963。《崑劇穿戴》第一集。蘇州市:戲曲研究室編印。
游宗蓉。2007.7。〈戲曲「科諢」義界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一期。頁173-205。
無名氏。1971。《燼宮遺錄》。沈雲龍編。《明清史料彙編》第七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無名氏選輯。1987。《萬家合錦》。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無名氏選輯。1987。《歌林拾翠》。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無名氏選輯。1987。《樂府歌舞臺》,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無名氏選輯。1987。《賽徵歌集》。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焦循。1982。《劇說》。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劇出版社。
琴隱翁選輯,王繼善補讎。1984。《審音鑑古錄》。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程萬里選輯。1984。《大明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華傳浩口述,陸兼之整理。1979。《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馮夢禎。1616。《快雪堂集》。明萬曆四十四年黃汝亨等金陵刊本。
黃文華選輯。1984。《八能奏錦》。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文華選輯。1984。《詞林一枝》。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文華選輯。1993。《樂府玉樹英》。李福清、李平編:《海外孤本晚明戲曲選集三種》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仕忠、大木康主編。2013。《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稀見中國鈔本曲本叢刊》。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南丁。1929.3。〈吹弄漫志〉。《戲劇月刊》第一卷第十期。頁1-5。
黃婉儀。2015.1。〈《新鐫歌林拾翠》考述──兼論文選型散齣選本〉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主編:《戲劇研究》第十五期。頁1-46。
黃儒卿選輯。1984。《時調青崑》。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旛綽。1982。《梨園原》。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九集。北京:中國劇出版社。
楊緒容整理。2014。《王實甫《西廂記》匯評》。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長海。2009。《長生殿:演出與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葉堂。1795。《西廂記曲譜》,乾隆六十年重鐫。
葉堂。1987。《納書楹曲譜》。王秋貴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葉盛。1966。《東水日記》。沈節甫輯。《紀錄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董倫初修,解晉重修,胡廣等復修,黃彰健撰。1964。《明太祖實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董康。1959。《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夢畹生編。2000。《粉墨叢談》。北京:中國書店。
熊稔寰選輯。1984。《徽池雅調》,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褚人獲。2000。《堅瓠八集》。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會:《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清》第一九五冊。北京:中國書店。
趙山林。2008。《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春寧。2005。《《西廂記》傳播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劉月美。2009。《中國崑曲裝扮藝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君錫選輯。1984。《樂府菁華》。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潘之恆著,汪效倚輯。1988。《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蔡毅編著。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
蔣星煜。1982《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蔣星煜。2007。《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蔣星煜。2009。《西廂記的研究與欣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鄭傳鑒。1999。〈崑劇傳習所的風風雨雨——傳字輩老人鄭傳鑒回憶錄〉。重慶市藝術研究所編。《渝州藝譚》第一期。
鄭鄤。2000。《峚陽草堂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6》。北京:北京出版社。
鄭騫。2012。《鄭騫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
鋤蘭忍人選輯。1987。《玄雪譜》。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據梧子。2009。《筆夢》。丁祖蔭輯。《虞陽說苑》甲編。北京:國家圖書館。
錢南揚。1956。《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謝伯陽編纂。2016。《全明散曲(增補版)》。濟南市:齊魯書社。
謝美婷。2010.7。〈明清《西廂記》的改編及其演出與地域之關係〉。《黑河學刊》第七期。頁42-43。
鍾嗣成、賈仲明著,浦漢明校。1996。《新校錄鬼簿正續編》。成都:巴蜀書社。
叢肇桓。2015。《叢肇桓談戲:叢蘭劇壇》。臺北:威秀資訊。
羅冠華。2012.2〈《西廂記》的折子戲改本及其改編規律(下)〉。《大舞臺》。頁25-27。
羅冠華。2012.3。〈表演視角下的《西廂記》民間改本探究〉,《華夏藝壇》。頁19-20。
羅冠華。2012.4。〈《西廂記》的折子戲改本及其改編規律(上)〉。《社科縱橫》第二十七卷第四期。頁99-100。
釋道態。1987。《天童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徑三藏版編輯。《明版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顧兆琳。2015。《崑劇曲學探究》。上海:中西書局。
顧起元。198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顧聆森。2015。《崑曲唱演與劇論——《聆森崑曲論集》續編》。臺北:國家出版社。
顧篤璜、管騂。2010。《崑劇舞臺美術初探》。臺北:國家出版社。
顧篤璜。1987。《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顧篤璜。2013。《崑劇表演藝術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龔正我選輯。1984。《摘錦奇音》。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麟慶。1981。《鴻雪因緣圖記》。臺北:廣文書局。
鬱岡樵隱、積金山人輯。2013。《綴白裘合選》。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主編。《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清代編集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影音資料
上海崑劇團。2002。《中國崑曲精品集粹:顧曲周郎、佳期》。上海:上海錄像公司。VCD。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監製。1993。《崑劇選輯》第一輯。VHS。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監製。1996。《崑劇選輯》第二輯。VHS。
北方崑曲劇院製作,蔡瑤銑、許鳳山、董瑤琴主演。1982。《西廂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0Hexeu1uIY。
北方崑曲劇院。2002。《北方崑曲劇院老藝術家舞臺藝術》。北京:東方影音公司。DVD。
北方崑曲劇院製作,王振義、蔡瑤銑、史紅梅演出。2004。《西廂記》。北京:文化藝術音樂出版社,VCD。
北方崑曲劇院製作。王振義、魏春榮、倪泓演出。2008。《大都版西廂記》,未出版,北崑副院長曹穎提供。DVD。
江蘇省崑劇院。2002。《秣陵蘭薰、秣陵蘭蘊崑曲精選合輯》。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DVD。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製作。1997。《中國崑劇藝術團精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發行。DVD。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製作。2003。《中國崑劇名家經典名劇匯演》。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發行。DVD。
宋泮萍、巫佩君、王建慧主演。2004。《寄柬》。清韻曲社首演於臺北之錄影。未出版。水磨曲集崑劇團宋泮萍提供DVD。
浙江崑劇團。2003。《崑劇百折:幽蘭飄香,傳世盛秀》。杭州: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DVD。
海外崑曲社傳習班。2017上傳。海外崑曲社教學錄像:《西廂記.佳期》樂漪萍、溫宇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365071/。
梁谷音主演。1985錄影,2012上傳。《西廂記.佳期》【十二紅】梁谷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IsBbAEtL0。
葉肇鑫製作。2013。《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上海:浦睿文化出版社,2013,DVD。
臺灣崑劇團。2009。《美意嫻情──2008崑劇名家匯演》。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09。
臺灣崑劇團。2016。《蘭谷名華──2009崑劇名家匯演》。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臺灣崑劇團。2017。《西牆寄情──2011崑劇名家匯演》。中壢:國立中央大學。DVD。
蘇州崑劇院。2009。「崑曲走進校園──2009臺灣行」政治大學《南西廂記》。
http://www.xitaizi.com/view/v17080.html。

三、訪談紀錄
白先勇。臺北:布蘭梅德國下午茶館。2017.3.15 2:00 – 5:00 pm。
呂佳。臺北:凱薩飯店 1615號房。2017.5.1 9:30 – 11:30 am。
周志剛、應平書、宋泮萍。臺北:寧波同鄉會。2016.12.14 10:00 – 11:00 am。
岳美緹。臺北:第一大飯店。2013.2.3 10:40 – 11:00 am。
梁谷音。臺北:捷絲旅尊賢會館706號房。2017.4.17 10:00 – 11:00 am。
楊莉娟。臺北:臺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圖書館。2016.11.2 3:00 – 4:30 pm。
溫宇航。臺北:西本願寺八拾捌茶輪番所。2016.10.10 2:00 – 4:00 pm。

四、網路資料
北崑官網。大都版《西廂記》的分場大綱。資料來源
http://www.beikun.com/jmjj/jdzx/201606/20160614/j_201606141530130004312.html 。
呂佳。2008.1.8。〈滬上行〉。呂佳的崑曲部落格。資料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51e59010088pv.html。
李特。2008.10.16。〈《西廂記》以透明玻璃搭臺,舖陳一地浪漫花瓣〉。《竟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016/n260061696.shtml。
和璐璐。2008.7.25。〈北崑「大都版」《西廂記》首次出現楔子樣式〉。《北京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0725/n258368738.shtml。
唐雪薇。2008.10.9。〈時尚版崑曲《西廂記》內容和形式最接近原著〉。《北京娛樂信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009/n259928252.shtml。
唐雪薇。2008.11.12。〈崑劇《西廂記》亦幽默,詩意開場顯時尚〉。《北京娛樂信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112/n260581890.shtml。
馬靜。2008.10.27。〈大都版《西廂記》:崑曲回歸元朝?〉。《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聞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odpp.gov.cn/wmzh/2008-10/27/content_14745753.htm。
新京報。2012.12.10。〈蘇崑版《西廂記》注重愛情糾葛〉,《新京報》,新聞來源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2/12/10/238318.html。
歡煙編輯。2008.7.21。〈崑曲大都版《西廂記》超強陣容打造經典〉。《搜狐娛樂》。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0721/n258273698.shtml。
歡煙編輯。2008.9.8〈時尚崑曲——大都版《西廂記》開幕國際戲劇季〉。《搜狐娛樂》。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0908/n259434860.shtml。
歡煙編輯。2008.9.24。〈崑曲名家一對一指導大都版《西廂記》演員〉。《京華時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0924/n259729033.shtml。
歡煙編輯。2008.11.6。〈《西廂記》保利劇院上演,精緻舞美屢傾倒觀眾〉。《東方早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106/n260469770.shtml。
歡煙編輯。2008.11.11。〈《西廂記》舞臺似T臺,主演服裝窮盡各種色系〉。《竟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111/n260560519.shtml。
歡煙編輯。2008.11.12。〈大都版《西廂記》或盛讚,國人應為崑曲感到驕傲〉。《搜狐娛樂》。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112/n260601068.shtml。
歡煙編輯。2008.11.12。〈《西廂記》重現七百年元雜劇精髓,揭幕戲劇季〉。《搜狐娛樂》。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1112/n260601076.shtml。
歡煙編輯。2008.11.13。〈《西廂記》痴人唱夢,拉開戲劇、舞蹈演出季大幕〉。《竟報》。新聞來源http://yule.sohu.com/20080923/n259708908.s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