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英國漢學家霍克思之元雜劇翻譯與研究
作者:張敏慧
作者(外文):CHANG, MIN-HUI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霍克思元雜劇翻譯英國漢學David HawkesYuan Zaju (Chinses drama)translationBritish sin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英國漢學家霍克思(David Hawkes, 1923-2009)透過漢學家的視野,投入元雜劇翻譯與研究,其研究成果反映出值得探討的跨文化研究義涵。本論文深入探討霍克思的元雜劇翻譯與研究,綜觀梳理其元雜劇研究內涵,並將其元雜劇研究成果歸納為三個層面,包含:一、霍克思論述中西方劇場文化的辯證;二、全真教祖師之形象塑造與全真雜劇研究;三、元雜劇劇本翻譯與改編等論題。本文依序論述其研究成果與貢獻,為中國傳統戲曲研究脈絡提供另一面向的辯證與參照。
霍克思提問,「吊科」如何在元雜劇舞臺上表演,在其論述過程則呈現中西方劇場文化辯證的現象,包括:演員與角色、舞臺機關裝置、劇場規模。霍克思的論述難以提出解答,然而本文以為,他的提問反映出中國元雜劇的藝術特質與歐洲戲劇藝術的差異,以及他為西方觀眾提問的立場。關於全真教祖師之形象與全真雜劇研究,霍克思是透過雜劇的描述為線索,探究歷史上的全真祖師,而他針對雜劇內容提出的觀點與論述,同時也蘊含了全真雜劇研究的意義;因此,本章探討霍克思投入全真雜劇研究的淵源,其次探討全真雜劇中的馬丹陽與王重陽形象;最後探討霍克思的全真雜劇研究蘊含的意義。關於霍克思的英譯改編劇本《柳毅與龍女》,本文首先討論霍克思的劇本如何符合元雜劇的體製規律。其次討論霍克思翻譯曲辭和賓白的不同策略,他採取自由意譯的方法翻譯曲辭,足以清楚傳達曲辭的義涵,卻失去曲牌原有的句式;至於賓白,霍克思決定重新編寫英語對白,藉此移除演員「自報家門」的慣例,也向英語觀眾說明、解釋雜劇中的中國文化知識。最後討論霍克思透過翻譯策略改編劇本,他以〈柳毅傳〉的故事情節取代元雜劇《柳毅傳書》的部分情節,因此轉變了《柳毅與龍女》劇本,包括:人物形象轉變、由寫意舞臺轉變為寫實舞臺,與說書人的功用。
This thesis examines British sinologist David Hawkes’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of Yuan Zaju. After reviewing his research of Yuan Zaju, this thesis categorized them into three aspects: 1. the argumen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ater culture in Hawkes’ analysis; 2. the formation of Quanzhen Masters’ images and the research of Quanzhen plays; 3.the translation and adaption of Yuan Zaju plays. Each categor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by doing so,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provide different viewpoints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rama (xiqu).
Hawkes raised the question of how they hang up a person on Yuan Zaju’s stage. It shows that he constantly referred to European drama and theaters in his discussion, including actors and roles, stage resources, and theater scales. As a result of that, he hardly offered an answer to his question. This thesis would argue that his discussion reflects differences of the nature of arts between Yuan Zaju and European drama, and the fact that Hawkes asked such question on behalf of Western audience. For the images of Quanzhen Masters and the research of Quanzhen plays, Hawkes discovered the historical Quanzhen Master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m in Zaju plays. Also,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research of Quanzhen plays could be revealed through his discuss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reason why he wa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of Quanzhen plays. Next,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images of Ma Dangyang and Wang Zhe in the descriptions of Quanzhen plays. The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Hawkes’ research of Quanzhen plays. For 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 first, 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how it achieves the standards of Yuan Zaju in terms of the form and regular pattern. Next,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Hawkes’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song parts and for spoken parts. He translated song parts freely, which is able to deliver their meanings clearly. However, the English lyrics have lost the form structure of original songs (qupai) instead. As for spoken parts, Hawkes had decided to rewrite English dialogue in order for him to avoid actors introducing themselves every time when they make their appearances on stage. He would be able to explain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existed in Zaju plays to Western audience as well. Next to it, Hawkes adapted 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 by u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e replaced certain parts of original plot of Yuan Zaju with the story of Liu Yi Zhuan. As a result, 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 has transformed in terms of the change of characters’ images, the symbolized stage turned into a realistic one, and the use of the Narrator.
一、中文古籍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初9月新1版)
﹝金﹞王重陽:《重陽全真集》卷二,收錄於《道藏》第2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金﹞王重陽:《重陽全真集》卷三,收錄於《道藏》第2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金﹞王重陽:《重陽教化集》卷一,收錄於《正統道藏》第43冊太平部交字號計九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再版)
﹝元﹞王利用:〈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收錄於﹝元﹞李道謙:《甘水仙源錄》,《正統道藏》第33冊記傳類息字號計十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再版)
﹝元﹞李道謙:《七真年譜》,收錄於《道藏》第3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元﹞李道謙:《甘水仙源錄》,收錄於《正統道藏》第33冊記傳類息字號計十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再版)
﹝元﹞秦志安:《金蓮正宗記》,收錄於《正統道藏》第5冊譜籙類騰字號計十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再版)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錄於《正統道藏》第8冊記傳類鹹字號計十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再版)
﹝元﹞劉天素、謝西蟾:《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收錄於《道藏》第3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元﹞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收錄於《正統道藏》第5冊譜籙類騰字號計十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再版)
﹝元﹞劉祁:《歸潛志》,武英殿刻本影印,收錄於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之六十九(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出版)
﹝元﹞鍾嗣成:《錄鬼簿》,收錄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10月再版)
﹝明﹞臧懋循:《負苞堂文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8(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初版)
﹝清﹞沈青崖編:《陝西通志》,收錄於﹝清﹞紀昀、永瑢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二版一刷)
﹝清﹞蔣溥《欽定盤山志》卷九,收錄於﹝清﹞紀昀、永瑢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二版一刷)

二、戲曲文本與史籍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冊一,四部備要,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冊四,四部備要,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
中華書局編輯部:《元曲選外編》冊三(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5月臺一版)
中華書局編輯部:《全元散曲》(上)(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第四冊(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出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九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十二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十三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二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三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三編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再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外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再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7月五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金史並附編七種》第三冊(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出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初版)

三、中文專書

丁禮卿:《中國孤兒:五幕悲劇》(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26-27。
方豪:《中西交通史》第五冊(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1月初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入《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初版)
王國維:《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1月初版)
王震邦:《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初版)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出版)
任二北、青木正兒、唐圭璋:《元曲研究》乙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2版修訂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月初版)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4月初版)
朱芳慧:《當代戲劇鑑賞與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6月初版)
何寅、許光華主編:《國外漢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吳錫德:《翻譯空間》(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2月初版)
宋莉華編:《當代歐美漢學要著研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2月出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6月出版)
杜定宇編:《英漢戲劇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I》(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8月初版)
林以亮:《紅樓夢西遊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9月初版)
段馨君:《西方經典在台灣劇場:改編與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初版)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Airiti Press Inc.,2010年4月初版)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唐昱:《元雜劇宗教人物形象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年出版)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3月初版)
孫歌、陳燕谷、李逸津:《國外中國古典戲曲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初版)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一刷)
徐扶明:《雜劇藝術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徐雪輝:《文化視角下的元雜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初版)
張弘:《中國文學在英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上)(臺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三版)
梁淑芳:《王重陽詩歌中的義理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初版)
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收錄於《陳援菴先生全集》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出版)
陳垣:《道家金石略》收錄於《陳援菴先生全集》五(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出版)
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與母親唐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4月第一版)
陳偉:《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戲劇藝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陳慶麒編纂:《中國大事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臺一版)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10月初版)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4月初版)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4月初版)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初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4年初版)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3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
曾永義、王安祈選注:《元人散曲選詳注》(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3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初版)
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8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學》(二)《藝術論與批評論》(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5月初版)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賀昌群、孫楷第:《元曲研究》甲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2月初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初版)
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和馬丹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劉正:《圖說漢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月一版)
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一版)
樂黛雲、陳珏、龔剛編選《歐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6月初版)
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初版)
鄭騫:《景午叢編──上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1月初版)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羅錦堂:《元雜劇本事考》(臺北:順光出版公司,1976年4月再版)
羅麗容:《中國神廟劇場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初版)
羅麗容:《戲曲面面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一刷)

四、中文單篇文章

杜欣欣:〈文學、翻譯、批評:從貝爾曼翻譯評論看馬若瑟之《趙氏孤兒》〉,《編譯論叢》第三卷第二期(2010年9月),頁61-99。
汪詩珮:〈文本詮釋與文化翻譯:元雜劇《老生兒》及其域外傳播〉,《民俗曲藝》189(2015年9月),頁9-62。
林文月:〈〈歸鳥〉幾隻──談外文資料對古典文學研究的影響〉收錄於《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9月初版),頁114-141。
林文月:〈祝賀老同學的生日禮物〉序文,收錄於《鄭清茂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13年3月初版),頁i-ix。
林春城:〈韓中文學翻譯和文化翻譯的政治學〉,《漢學研究通訊》第38卷第1期,總149期(2019年2月),漢學研究中心,頁1-9。
林瀛鳳:〈歌劇研究〉,《臺中師專學報》,(1985年8月),頁293-340。
唐代劍:〈王喆生平事迹考述〉,《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頁27-36。
宮筱筠:〈閹伶的顛倒乾坤──以Farfallino為例探討閹伶扮演的女性角色〉,《高雄師大學報》第34期(2013年),頁55-70。
殷琴:〈淺析中西方傳統歌劇中的人文精神──以《奧菲歐》與《白毛女》為例〉,《學術探索》,(2012年9月),頁166-168。
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霍克斯《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收錄於劉士聰主編:《紅樓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頁123-131。
高益榮:〈文人棄儒歸道的無奈抉擇──元雜劇神仙道化劇的文化透視〉,《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一期,總第72期(2004年),頁69-74。
張進德、張韶聞:〈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再認識──兼論元代神仙道化劇興盛的原因〉,《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學院版)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頁36-43。
張靜二:〈國外學者看《西遊記》〉,收錄於李達三、劉介民主編:《中外比較文學研究》第一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頁482-490
張鯤:〈從《紅樓夢》兩英譯本看翻譯目的對翻譯策略的影響〉,收錄於劉士聰主編:《紅樓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頁93-106。
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頁309-336。
鄢秀:〈D. Hawkes與中國語文〉,《語文建設通訊》第75期(2003年9月),頁54-58。
劉建基:〈班雅民的翻譯理論研究在臺灣〉,《廣譯》,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翻譯中心,(2008年1月第1期),頁221-235。
蔡玲婉:〈盛唐贈縣令詩的人物形象與文化意蘊〉,《人文研究學報》第49 卷第1期(2015年),國立臺南大學,頁49-70。
鄭素春:〈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真性思想與儒、佛會通〉,《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2012年),頁137-168。
魏芳:〈翻譯策略:譯者在特定翻譯情境下的選擇──《紅樓夢》兩種譯本文化內容的翻譯策略比較〉,劉士聰主編:《紅樓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頁107-121。

五、學位論文

王麗耘:《中英文學交流語境中的漢學家──大衛‧霍克思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董怡均:《現存元代度脫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雷慧慧:《霍克斯柳毅傳書中的操縱性》(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六、中文英譯著作

[英]G.F.赫德遜:《歐洲與中國》,李申、王遵仲、張毅翻譯,何兆武校訂(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6月二版)
史景遷著,阮淑梅譯:《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臺北:臺灣商務,2000年出版)
史景遷著,陳恒、梅義征譯:《利瑪竇的記憶宮殿》(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1月二版)
布雷希特著,彭鏡禧、鄭芳雄合譯:《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初版)
皮姆(Anthony Pym)著,賴慈芸譯:《探索翻譯理論》第二版(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10月初刷)
沙海昂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臺二版一刷)
派翠克‧威肯(Patrick Wilcken)著,梁永安譯:《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臺北:衛城出版,2012年1月初版)
莎士比亞原著,彭鏡禧譯注:《哈姆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0月初版)
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七、英文專書

Bassnett, Susan.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Bhabha, Homi K.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Cordier, Henri. 1966. Bibliotheca Sinica Volume III, Volume V.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
Cotterell, Arthur, and Storm, Rachel. 2004.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ythology.
London: Lorenz Books.
Davis, John F. 1817. Laou-Seng-Urh, or An Heir in his Old Age: A Chinese Drama.
London: John Murry.
Davis, John F. 1900. Chinese Literature. London: The Colonial Press.
Du Halde. 1735. Description de la Chine, Tome Troisiéme. Paris.
Giles, Herbert A. 1965.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 and Dover Publications Inc.
Giles, Herbert A. 1973.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Rutland: C. E. Company.
Hawkes, David. 1962. Ch’u Tz’u: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Boston: Beacon Press.
Hawkes, David. 1967.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Hawkes, David. 1973. The Story of Stone Vol.1. England: Penguin Book.
Hawkes, David. 2003. 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 A Thirteenth-Century Zaju
Play by Shang Zhongxi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utcheon, Linda, with O’Flynn, Siobhan. 2006. A Theory of Adaptation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Idema, Wilt., and West, Stephen H. 1982. Chinese Theater 1100-1450: A Source
Book. Wiesbaden: Steiner.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ed and ed. 1992.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London: Routledge.
Liu, Tao Tao, Wong, Laurence K. P., and Chan, Sin-wai ed. 2012. Style, Wit and
Word-Play: Essay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Memory of David Hawkes. New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May, Rachel, and Minford, John. ed. 2003. A Birthday Book for Brother Stone: for David Hawkes, at Eight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Morris, Ivan. 1972.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 New York: Harper Tourchbooks.
Murphy, Arthur. 1759. The Orphan of China: a tragedy as it is perform’d at the
Theatre-Royal, in Drury-Lane. London: Printed for P. Vaillant.
Pavis, Patrice. ed. 1996.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Reichwein, Adolf. 1996. China and Europe: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Contacts in the XVIIIth Century. trans. by J. C. Powell. London: Routledge.
Salguero, C. Pierce. 2014. Translating Buddhist Medicine in Medieval Chin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Waley, Arthur. 1931. 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London and Ashford, Kent:
Headley Brothers.
Waley, Arthur. 1955. 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八、英文單篇文章

Pollard, D. E. 1991. “Review.”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13: 191-193.
Brecht, Bertold. 1961. “On Chinese Acting.” trans. by Eric Bently. The Tulane
Drama Review 6.2: 130-136.
Hawkes, David. 1981. “Quanzhen Plays and Quanzhen Masters.” Bulletin de l’
Ecole Francaise d’ Extreme-Orient 1981: 153-170.
Hawkes, David. 1989. “Chinese Influence in European Drama.” In David Hawkes,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101-111.
Hawkes, David. 1989. “Reflections on some Yuan Zaju.” In David Hawkes,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143-157.
Hawkes, David. 1989.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3-23.
Hawkes, David. 1989. “The Chinese Poetry and The English Reader.”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79-99.
Hawkes, David. 2002. “ ‘The Magic Peaches’: a birthday playlet for Professor
Liu”,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In Wang Gungwu, Rafe de Crespigny, Igor de
Rachewiltz ed., Sino-Asiatica: Papers dedicated to Professor Liu Ts’un-ya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y-fifth birthday.(漢學與亞洲研究──慶賀柳存仁教授八十五歲
紀念)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p.101-119.
Liu, Siyuan. 2011. “A. C. Scott.” Asian Theatre Journal 28.2.
Watson, Burton. 1956. “Book Review 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 by Arthur Wale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6.1: 125-127.

九、其他

Greeting Card from Mabel to David. 27 Oct 03. 1 card. Holograph, signed. On sharing 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 to a young director and wishing to send a copy of Gao’s short stories to David
Internet Archive: https://archive.org/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頁「出版品」《亞洲研究》說明:
https://www2.ihp.sinica.edu.tw/publish5History.php?TM=5&M=5&C=67&V=1
威爾斯國立圖書館霍克思文庫 The David Hawkes Collectio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Wales Website: https://www.library.wales/collections/featured/ethnic-
collections/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網頁:https://www.rsc.org.uk/the-orphan-of-zhao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霍克思資料庫: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en/collection/hawkes
鴻鴻:〈劇情概要〉,收錄於《女武神》歌劇解說手冊,(臺中:臺中國家歌劇院,2017年10月),頁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