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研究
作者:金春燕
作者(外文):CHIN, CHUN-YEN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戴瑞坤
李威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荀子天人之分虛一而靜化性起偽制天命而用之Xun Zi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the Distinctiveness of Heaven and Manthe Distinctiveness and Unity of Heaven and Manadapting the law of heaven and making use of i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傳統儒家孔孟思想在天人關係論,主張「天人合一」,其精神建立在道德心性論,將「天」和「人」放在一起,天道與人道合而為一,孟子主張人有仁義禮智四端,不是由外鑠而成,而是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通過正心、養性、反身而誠的內省功夫,與「天道合一」的境界。荀子因時代動亂,看到人性的欲惡,則提出「明於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相分理論,強調的「分」,是人應順應自然與天地相參,進而達到「合」的思想。在人性論方面,主張性惡,須隆禮重法、化性起偽,改造人的自然本性。至於如何化性起偽,成就善道,乃是透過「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並且要靠後天環境積習改造、守恆專一、以「誠」養心,從虛一而靜以致大清明,勤勉力行,使人性達到道德仁義至善的目的,並成就人文世界之臻至境界。
本論文乃試圖從《荀子》32篇文本中,蒐羅出荀子「天人分合」思想的理論依據並與孔孟思想作比較,以梳理出荀子「天人分合」思想的哲學系統與治國思想,以探討荀子「天人分合」思想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創新與貢獻,期許這篇論文不只是研究中國哲學思想的一環,更是作為個人、經濟、社會國家行政策略的原動力。
Traditionally,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developed from Confucianism and Mencius’ theory,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based on moral mind-nature theory. It combines with the “Heaven” and “Man”, deal-ing with the harmony between both. Mencius advocated human beings possess four human natures, including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These natures are not developed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stead, humans keep in-trinsic natures and cultivate the qualities to follow the rules of God. Through main-taining one’s integrity, developing kindness, and having sincere self-reflection, one can reach spiritual realm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trend, Xun Zi propose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eaven and Man“, which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roles of heaven and man and adapting the law of heaven. The “Distinctiveness” serves a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Unity.” The so-called “Distinc-tiveness” implies that humans should follow the rules of nature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mother earth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nity.” In terms of the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Xun Zi believes that human nature is evil, and therefore to shape one’s nature, morality and the force of law helps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human’s kind-ness. As to how to transform human’s nature and cultivate kindness, one should re-ceive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law and moral guidance. Besides, relying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e should be nurtured to form habits, to be single-minded, per-severant, and to maintain inner peace with honesty. One must be open, calm, and at-tentive to acquire knowledge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from outside world, and by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human nature accomplishes the goal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therefore, it ensures justice and peace in the human world.
Through analyzing thirty-two texts from Xun Zi, this curr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ationale behind Xun Zi’s theory of “the Distinctiveness and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related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eories. By organizing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the Distinctiveness and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is study further reveals how Xun Zi’s academic theory helps to innovate and contributes to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The researcher hopes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help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but motivates individuals,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ategy making in the country.
一、古籍 (依朝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93.02。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10.09。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4.07再版。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06。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南市:靝巨出版社,1984.09。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2009.01。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11.12。
〔清〕孫詒讓: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0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市:世界書局,2003.10。

二、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邦雄、成溢岑、高柏園、楊祖漢:《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28.01 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18.04。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18.04。
王慶光:《荀子與黃老道家異趨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08.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8.01.16。
王凱:《老子道德經釋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王曰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14卷,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總2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曰美:《孔子研究》第1卷,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總2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全七冊,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志躍:《先秦儒學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10。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09。
王祥齡:《荀子的超越性思維》,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08。
王清祥:《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 1994.09。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02。
方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0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安德明:《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04第一版。
伍振勳:《荀子正名釋義》,北京:大北京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九輯,2010。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9。
朱曉鵬:《老子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07。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新北市:康德出版社,2005.11。
匡業明:《柳宗元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
匡業明:《韓愈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下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02一版。
李申:《天人合一說》,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12第一版。
李申:《上帝─儒教的至上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04。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04第四版。
李哲賢:《荀子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10。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08.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10修訂再版。
李雄揮:《孔子哲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86.05。
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李明輝:《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10。
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88.04六版。
何敬群:《莊子義繹》,臺北:正生書局,1971.04。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學生書局,2014.03。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12。
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09。
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12。
吳康:《孔孟荀哲學》上下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02第三版。
吳康等著:《孟子思想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02初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93.10五版。
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09。
吳文璋:《荀子「樂論」之研究》,台南市。宏大出版社,1992.01。
吳汝鈞:《儒家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12。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04。
周紹賢:《荀子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5.07再版。
林希逸:《莊子口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07三版。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06。
南懷瑾:《易經繫別講》上下傳二冊: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08。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二版。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11初版七刷。
梁韋弦:《孟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07初版。
胡毓寰:《孟子本義》,臺北:正中書局,1982.05.五版。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08. 。
胡適:《中國古代思想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3.05。
侯外盧、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08 。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先秦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12。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9第一版。
袁宙宗:《莊子學說體系闡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06再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10。
袁信愛:《人學省思》,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5.06。
孫叔平:《中國哲學史稿》,上海:新華書店,2000.1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1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09。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02。
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04。
陳政揚:《明清《正蒙》思想詮釋研究:以理氣心性論為中心》,臺北:2017.10。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04。
陳光連:《荀子分義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12.一版。
陳大齊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一、二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01初版。
陳訓章:《孟子管窺》,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02初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10. 5刷。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臺北:中華書局,2009.02。
陳德和主編、王邦雄等著:《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12。
陳正雄:《荀子政治思想研究》,永和市:文津出版社,1980.08。
陳玉林:《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6.01.10。
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9一版。
梁韋弦:《孟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07初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社,2018.01。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08出版。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1.2刷。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93.10.再版。
張豈之:《中國學術思想編年》〈秦漢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西安:2005.01.一版。
張秋升:《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之現代詮釋》,濟南:齊魯書屋.2005.07第一版。
張立文:《氣》,臺灣學生書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2。
張立文:《天》,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11。
張立文:《心》,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11。
張立文:《性》,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11。
張立文:《變》,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11。
張立文:《道》,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05。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18.09。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06。
黃懐信、李景明:《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屋,2004.12第一版。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11。
黃公偉:《孔孟荀哲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5.01。
黃釧:《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09二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下),臺北:三民書局,2012.06四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5.11。
程發軔等著:《儒家思想研究論集》一、二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05初版。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學生書局,1985.10初版。
曾暐傑:《性惡論的誕生-荀子「經濟人」視域下的孟學批判與儒學回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9.06。
賀榮一:《孟子之王道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07。
楊春梅:《儒家文化思想研究》,總21卷,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20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08再版。
楊亮功等:《四書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07。
楊柳橋:《荀子詁譯》,臺北:仰哲出版社,1987.09。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2.05。
楊伯竣:《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11。
塗可國、劉廷善《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屋,2015.06第一版。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07。
熊公哲:《荀卿學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07。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12初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09。
蔡錦昌:《從中國古代思考方式論較荀子思想之本色》,臺北:1989.03。
廖名春:《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06。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04。
劉蔚華、趙宗正:《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12。
劉瀚平:《儒家心性與天道》,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12.31。
劉文起:《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04。
鮑國順:《荀子學說新論》,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08。
錢穆:《墨子、惠施公孫龍》,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09 2刷。
儲昭華:《明分之道─從荀子看儒家文化與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07 2刷。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04。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05.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12.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譚宇權:《孟子學術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02初版。

三、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祥齡:〈釋論荀子人定勝天「勝」義思想之開展〉,臺北:孔孟學報,第83期,2017.09。
孔德成:〈荀子的禮學〉,臺北:孔孟月刊,第24卷,第12期,1971.04。
李哲賢:〈荀子禮論之特質研究〉,臺北: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12期,1994.12。
李宜錦:〈荀子人性論分析〉,臺北:孔孟月刊,第56卷第11、12期,2018.08。
宋志明:〈荀子的禮學、人學與天學-兼論荀孟異同〉,北京:東岳論叢,第30卷
第1期,2009.01。
吳康:〈荀子論禮樂〉,臺北:孔孟學報,第20期,1967.04。
吳康:〈荀子哲學思想〉,臺北:孔孟學報,第22期,1968.04。
吳康:〈荀子論王霸〉,臺北:孔孟學報,第22期,1971.09。
陳大齊:〈荀子所說的義〉,臺北:孔孟學報,第21期,1971.04。
陳堅:〈荀子性惡再探析〉,山東:江南學院,第16卷的1期,2001.03。
陳良武:〈出土文獻與《荀子‧成相》〉,福建:長安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8.09。
陳葉新:〈「是天人分合」還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關係再考察〉,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14卷總51期。
陳光連:〈荀子生命觀探析─兼論對孔子、老莊的批判融通〉,安徽:〈道德與文明〉,2008年第1期,頁60。
周紹賢:〈荀子議兵〉,臺北: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4 期,1988.04。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臺北: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03。
周天令:〈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義疏〉,臺北:孔孟月刊,第26卷第1期,1988.04。
施銘燦:〈荀子欲望論〉,臺北: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期,1990.01。
夏春梅:〈勸學篇在荀子內聖架構中之地位〉,臺北:孔孟月刊,第55卷第3、4期,2016.12。
侯婉如:〈荀子之認識論〉,臺北: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1996.05。
孫旭鵬:〈荀子天人觀新論─政治哲學的視角〉,江蘇:北方論叢第1期,2016.。
許慧如:〈先秦儒家對商周時期「天人思想」之繼承與創新〉,《有鳳初鳴年刊》,2015.10。
鄧秀屏:〈荀子性惡論的批判〉,臺北:孔孟月刊。第26卷第11期,1989.03。
馮耀銘〈荀子的正名思想〉,臺北: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4 期,1989.04。
蔡仁厚:〈荀子的認識心及其義用〉,孔孟學報,第26期,1973.09。
簡淑慧:〈分的起源及其在荀子思想系統中的地位〉,臺北:孔孟月刊,第29卷第5期,1991.09。
楊素珍:〈荀子禮論與其政治思想的關聯〉,臺北:孔孟月刊,第34卷第2期,1995.05。
楊秀宮:〈荀子倡議「不求知天」的意義與價值-轉向「統類」思維的研究〉,邯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15.09.。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臺北: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6 期,1998.06。
鮑國順:〈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臺北:孔孟學報,第62期,1998.09。
韓德民:〈荀子性惡論的哲學透視〉,臺北:孔孟學報,第76期,2010.09。
張德蘇:〈荀子的「法後王」與儒學的走向政治〉,山東:管子學刊,2005年第4。
張亨:〈荀子法後王解〉,臺北:孔孟月刊,第1卷第3期,1962.07。
張蕾:〈《荀子‧成相》的文學價值〉,江西:安徽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 2011.02.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台北市: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二期,2007.01。
劉昱:〈從孟荀心性論異同看尋子的社會建構〉,山東: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2期,2011.12。
儲昭華:〈關於荀子思想特徵與地位的再認識〉,河北學刊‧哲學天地,第5期,2012。

四、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劉文起:《荀子正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
劉騰昇:《荀子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張靜如:《荀子思想中的人、社會與政治》,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柳熙星:《荀子哲學的秩序性建構及其困境》,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伍振勳:《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意義新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王靈康:《荀子哲學的反思,以人觀為核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禮彰:《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洪巳軒:《《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夏春梅:《內聖與外王─荀子的人文化成之道》,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景黼:《從假物到自得─《荀子》由禮見理的學習向度》,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李欣霖:《荀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張胤賢:《齊、魯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以「禮義源頭」、「稷下學風與光明思想」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曾暐傑:《孟子之後─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及其儒學回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王淑理:《荀子之政治哲學與其人性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范家榮:《先秦儒家論「情」思想之研究─以《論語》、〈性自命出〉、《孟子》、《荀子》為核心家榮》,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葉冰心:《荀子的人觀—以社群倫理為核心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