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評點之遞嬗與跨界現象研究
作者:張哲愿
作者(外文):Chang,Che-Yua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游志誠
徐華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評點古文評點家劉辰翁李贄孫鑛何焯吳淇Commentary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Liu Chen-weng (劉辰翁)Li Zhi (李贄)Sun Kuang (孫鑛)He Zhuo (何焯)Wu Qi (吳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評點之遞嬗與跨界現象研究
摘 要
本論文著重研究評點發展中產生之「遞嬗」與「跨界」的現象。在評點的發展過程中,評點家與評點家之間有所聯繫,其呈現出的評點文本,無論在術語與評點方法上,皆有所承繼與變化,是為「遞嬗」現象;另一方面,評點家在執行評點時,常出現以同一概念或術語,在經史子集四部之間遊走,跨越四部學術界線,此即本論文欲探究之「跨界」現象。
本論文寫作以朝代劃分為經,以當時能凸顯遞嬗與跨界現象的評點家為緯。
先以宏觀視野關照諸代評點發展特色,再進一步探究能體現一代評點特色之專家,透過對其評點作品的分析,建構其評點特點,或有不同學界以往之新認識。暨此,於宋擇古文評點家、劉辰翁;於明選李贄、孫鑛;於清舉何焯與吳淇。對上述專家之研究除闡釋其評點手法與特色之外,尤其重視傳承與影響,包括對前代評點家之接受或反動,以見評點之「遞嬗」發展。除此,另一論述重點即針對一代或具代表性的評點家,所表現出的「跨界」評點特色分析,無論是評點方法或術語,其跨部運用,皆本論文耙梳之重點,具現評點發展中「跨界」現象。期許經過以上研究,凸顯評點發展之連續性,尤其遞嬗與跨界更是其中的重要現象,藉此廓清評點發展的面貌。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ntary
A Focus on the Phenomenon of Transition and Cross-boundary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ransition" and "cross-boundary"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nta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mentary, there are connections among critics, and commentary texts presented by them are inherited and changed in terms of terminology and commentary methods, which is a phenomenon of "gradual change" or “tran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critics often use the same concept or terminology in Jing Bu(經部), Shi-pu(史部), Zi-Bu(子部), and Ji-Bu(集部), crossing the four academic boundaries when performing their commentary. This is the "cross-boundary" phenomenon tha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by dynasties, in which critics who highlighted the phenomenon of transition and cross-boundary are specified. First, take a macro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generations of critiques, and then further explore the critics who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eration of critiqu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r critique works, construct their critique characteristics, or have new understandings from the past in academic circles. While performing the analysis, the spotlights are shed o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 Liu Chen-weng (劉辰翁) in Song Dynasty, Li Zhi (李贄) and Sun Kuang (孫鑛) in Ming Dynasty, and He Zhuo (何焯) and Wu Qi (吳淇) in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of the above-mentioned critics not only interprets their criticizing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fluence, including the acceptance or reaction of the critic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to see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ommentary. In addition, another focus of the discussion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undary" of a generation or representative critics. Whether it is used in commentary methods or terminology, the cross-border application, presenting the phenomenon of "cross-bounda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ntary, i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t is hoped that the above research will highlight the continu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ntary, especially the transition and cross-boundary a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ntary.
參考文獻
壹、主要研究文獻
(先按本論文篇章次第排序;每家著作先以四部、再次以所評點對象年代,最後
以出版時間等條件排序)
一、古文評點家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鴻學出版社,1989 年。
﹝宋﹞樓 昉:《崇古文訣》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4 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5 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宋﹞謝枋得:《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收於《宛委別藏》第109 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宋﹞王霆震編:《古文集成前集》,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9 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二、劉辰翁
(一)史
〔宋〕倪思編,〔宋〕劉辰翁評:《班馬異同》三十五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251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明〕許相卿輯,〔宋〕倪思撰,〔宋〕劉辰翁評:《史漢方駕》三十五卷,明嘉
靖十六年李元陽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 冊,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二)子
〔南朝宋〕劉義慶編,劉應登注,﹝宋﹞劉辰翁評:《世說新語》,元至元二十四
年(1287)劉應登原刊元坊肆增刊評語本。
(三)集
〔唐〕王維撰,〔宋〕劉辰翁評,〔明〕顧起經註:《類箋唐王右丞詩集》,明嘉
靖三十五年無錫顧氏奇字齋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 冊,臺
170
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唐〕杜甫著,〔宋〕劉辰翁:《集千家註批點補遺杜工部詩集》,臺北:大通書局,
1974 年。
〔唐〕韋應物著,〔宋〕劉辰翁評:《須溪先生校本韋蘇州集》,日本寶永三年(1706)
刊本。
〔唐〕孟郊著,〔宋〕劉辰翁:《孟東野詩集》,明萬曆間吳興凌濛初刊朱墨套印本
〔唐〕李賀著,〔宋〕劉辰翁評:《箋註評點李長吉歌詩》,收於《四庫全書珍本》
第22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年。
〔宋〕王安石著,劉辰翁評:《箋註王荊文公詩》,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宋〕蘇軾著,王十朋集,劉辰翁評:《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詩》,
元廬陵刊本。
〔宋〕陳與義著,劉辰翁評:《須溪評點簡齊詩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83 年。
三、李贄
(一)經
﹝明﹞李贄:《四書評》,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九正易因》
,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
(二)史
﹝明﹞李贄:《藏書》,臺北:學生書局,1974 年。
﹝明﹞李贄:《藏書》,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00 年。
﹝明﹞李贄:《續藏書》,臺北:學生書局,1974 年。
﹝明﹞李贄:《續藏書》,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史綱評要》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三)子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宋﹞劉孝標注,劉強會評輯校:《世說新語會評》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171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 年。
﹝明﹞李贄:《續焚書》,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續焚書》,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初譚集》,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39 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明﹞李贄:《老子解》,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庄子解》,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孫子參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因果錄》,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永慶回答》,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柞林紀譚》,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道古錄》,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 年。
﹝明﹞李贄:《闇然錄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0 年。
陳曦鐘等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年。
(四)集
﹝明﹞李贄:《李溫陵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年。
﹝明﹞李贄:《李卓吾批評幽閨記》、《李卓吾批評玉合記》,收於林侑蒔主編:《中
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2 年。
四、孫鑛
(一)經
〔明〕孫鑛撰:《孫月峰先生批評詩經》/《孫月峰先生批評書經》/《孫月峰先
生批評禮記》,明末天益山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50
172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漢〕董仲舒撰,〔明〕孫鑛等評:《春秋繁露》,西湖沈氏花齋刊本明天啟乙丑
(五年,1625 年)。
〔晉〕杜預、〔宋〕林堯叟合注;〔明〕鍾惺、孫鑛、韓范評點:《春秋左傳杜
林合注》,清刊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年
〔宋〕朱申撰,〔明〕孫鑛批點:《春秋左傳詳節句解》,朝鮮舊刊本。
(二)史
〔漢〕司馬遷撰;〔明〕孫鑛評:《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天益山堂刻本崇祯九年
(1636 年)
〔漢〕班固撰;〔明〕茅坤評選過錄〔明〕孫鑛評語:《漢書鈔》吳興茅氏原刊本,
明萬曆己丑(十七年,1589 年)。
〔漢〕班固撰;〔漢〕班昭補;〔明〕孫鑛評:《孫月峯先生批評漢書》,明末葉
句章馮元仲刊本。
〔唐〕房玄齡等撰/孫鑛等人批語:《晉書》,明末葉錢塘鍾人傑刊本。
〔宋〕倪思撰,舊題〔宋〕劉辰翁評,〔明〕孫鑛增訂:《補訂班馬異同》,清百尺
樓鈔本。
(三)子
〔周〕列禦寇撰,〔明〕孫鑛評:《列子冲虛真經》,明末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三經
音義本,收於《無求備齋列子集成》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 年。
〔周〕荀況撰; 〔唐〕楊倞注; 〔明〕孫鑛評:《荀子》會稽錢光彭刊本,明天啟
丙寅(六年,,1626 年)。
〔魏〕王弼註; 〔明〕孫鑛評:《老子道德經》,收於《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
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 年。
〔北齊〕劉晝撰,〔唐〕袁孝政注,〔明〕孫鑛評:《劉子》,舊鈔本。
〔明〕孫鑛:《孫鍾二先生評六子全書》,明天啟間本衙刊本,收於《無求備齋諸
子文庫》,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 年。
〔明〕孫鑛等評:《韓非子批》,收於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明天啟間刊《六子
全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年。
〔明〕孫鑛等評:《韓非子集評》,明萬曆6 年(1578 年)無門子、陳深序刊朱墨
套印本,收於《無求備齋諸子文庫》,1987 年。
〔明〕孫鑛撰:《孫月峰三子評》(老子、莊子華真經、列子),收於《中國子學名
著集成珍本》初編,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8 年。
173
(四)集
〔南朝梁〕蕭統編,〔明〕孫鑛評,〔明〕閔齊華註:《孫月峰先生評文選》,明末
烏程閔氏刻本影印,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7 冊,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明〕孫鑛評:《選四大家》四卷(韓柳歐蘇四家),明末刊本。
〔明〕楊慎編;〔明〕孫鑛評:《古今翰苑瓊琚》,明天啟元年(1621 年)餘姚孫氏
刊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第4 冊,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 年。
〔明〕孫鑛:《姚江孫月峯先生集》,清嘉慶十九年(1814 年)孫元杏刊本。
〔明〕孫鑛等輯,《今文選》,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322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明〕孫鑛:《月峰先生居業次編》,明萬曆四十年呂胤筠刻本,收於《四庫禁燬
書叢刊》集部第126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
[明]孫鑛評;[明]閔齊華注:《文選瀹註》,明天啟間(1621-1627 年)烏程
閔氏原刊本。
五、何焯
(一)經
〔唐〕唐玄宗註,﹝宋﹞何焯批:《孝經註疏》九卷,明崇禎2 年(1629 年)海
虞毛氏汲古閣刊十三經註疏本。
(二)史
〔漢〕桑欽(撰) 〔清〕何焯評:《水經注箋》,明萬曆乙卯43 年(1615 年)西
楚李長庚刊本。
(三)子
〔漢〕揚雄(撰),〔清〕何焯評:《太玄經》,明嘉靖甲申3 年(1524 年)郝梁萬
玉堂覆刊宋兩浙茶鹽司本。
〔宋〕陳善撰,〔清〕何焯校:《捫蝨新話》,鈔本。
〔宋〕史虛白,〔清〕何焯手校,《釣磯立談》,清揚州使院重刻楝亭十二種本。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何焯等註:《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明〕馮班撰;〔清〕何焯評:《鈍吟雜錄》,收於《叢書集成初編》第223 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174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四)集
〔南朝梁〕蕭統撰,〔清〕何焯評:《文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長洲葉氏
海錄軒刊朱墨套印本。
〔南北朝〕庾信撰,〔清〕何焯墨筆點校:《庾開府詩集》,明嘉靖間沛國朱曰藩編
刊本。
〔唐〕高仲武輯,〔清〕何焯校:《中興間氣集》,日本天保八年(1837 年)烏絲欄
朱墨鈔本。
〔唐〕李商隱著,﹝宋﹞何焯校語:《李商隱詩集》,清康熙間海鹽胡氏刊唐音戊
籤本。
〔唐〕李商隱撰,〔清〕朱鶴齡註;〔清〕程夢星刪補;〔清〕何焯批語:《重訂李
義山詩集箋註》,清乾隆9 年汪增寧東柯草堂刊本。
〔唐〕韓愈撰〔清〕顧嗣立刪補,〔清〕朱彜尊、何焯評:《昌黎先生詩集注》,
清光緒九年(1883 年)廣州翰墨園刊朱墨藍三色套印本。
〔宋〕周弼(編)〔清〕何焯評:《唐三體詩》,清康熙間(1662-1722 年)錢塘高
氏刊本。
〔金〕元好問撰,〔清〕何焯手書題記:《遺山先生文集》,明成弘間李省齋刊本。
〔金〕元好問,〔清〕錢謙益、何焯評:《唐詩鼓吹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戴表元(撰)〔清〕何焯(過錄):《剡源戴先生文集》,明萬曆元年周儀重輯刊本。
〔明〕胡震亨(編)、〔清〕何焯批校:《唐音癸籤》,清康熙乙丑(24 年,1685 年)
海鹽胡氏家刊本。
〔明〕方一元(編)、〔清〕何焯批校:《唐詩紀》,明翻刻萬曆間(1573-1644 年)
吳琯刊本。
〔明〕張羽撰,〔清〕何焯手校:《張來儀文集》,清道光間小環福地過鈔何焯校
黃丕烈跋本。
〔清〕何焯撰:《義門先生集》十二卷附錄二卷,清道光三十年姑蘇刻本,收於
《續修四庫全書》第142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何焯撰:《語古齋披華啟秀》,清初何氏手稿本。
〔清〕何焯撰:《庚子銷夏記校評》,鈔本。
六、吳淇
(一)集
175
〔清〕吳淇著:《六朝選詩定論》,﹝清﹞康熙八年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補編》集部第11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清〕吳淇著;汪俊、黃進德點校:《六朝選詩定論》,揚洲:廣陵書社,2009 年。
貳、其他古籍參考文獻
(先以時代為序,次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東漢﹞趙岐注,孫奭疏: 《孟子正義》,阮元重刻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
書館,1982 年。
﹝東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 《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東晉﹞陶淵明著,楊家駱主編: 《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2000
年。
﹝唐﹞
李商隱著,劉學鍇彙評: 《匯評本李商隱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年。
杜甫原作,郭紹虞集解: 《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杜 甫撰,仇兆鰲注: 《杜少陵集詳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
殷璠編、評,王克讓注: 《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年。
高仲武著: 《中興間氣集》,收於《唐人選唐詩(十種)》影印四部叢刊本,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新一版。
﹝南朝宋﹞劉義慶撰,朱鑄禹彙校集注: 《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年。
﹝南朝梁﹞劉勰著,紀曉嵐評: 《紀曉嵐評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
社,1997 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 《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 《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文選(附考異)》,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
年印胡克家刻本。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文選註》六十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1329 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 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 《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83 年印﹝元﹞陳仁子刻茶陵本。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 《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年。
〔宋〕
王應麟著;翁元圻等注: 《全校本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朱 熹: 《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 年。
176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 《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1971 年。
周 密: 《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周弼撰,釋圓至注: 《箋注唐賢三體詩法》,臺北:廣文書局,1972 年。
林之奇: 《尚書全解》,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經部第17 冊,臺北:
世界書局,1986 年。
金履祥選編: 《濂洛風雅》,《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新一版
晁補之: 《雞肋集》,收於《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86 冊,臺北:世界書局,
1990 年。
陳師道: 《后山居士詩話》,《叢書集成初編》排印《百川學海》本,上海:商務印
書館,1939 年。
陳 善: 《捫虱新話》上集,《叢書集成初編》排印《儒學警悟》本,上海:商務印
書館,1939 年。
陳簡齋著,鄭因百合校彙注: 《陳簡齋詩集合校彙注》,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1975 年。
趙孟奎: 《分門纂類唐歌詩》,收於《宛委別藏一一一、一一二冊》,臺北:商務印
書館,1981 年。
劉後村: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收於《宛委別藏一○九冊》,臺北:商務
印書館,1981 年。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卷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第700-702 冊,臺
北:商務印書館,1985 年。
蘇 軾: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金]王若虛: 《滹南遺老集》,《叢書集成初編》排印《畿輔叢書》本,上海:商
務印書館,1935 年。
﹝元﹞
方回撰,李慶甲集評校點: 《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方 回: 《桐江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 年
方 回: 《桐江續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5 年。
方回撰,紀昀刊誤: 《瀛奎律髓刊誤》,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14 冊景印《懺華
盫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年。
方回撰,紀昀刊誤,諸偉奇、胡益民點校: 《瀛奎律髓》排印本,合肥:黃山書社出
版,1994 年。
戴表元撰,黃宗羲選點定: 《剡源先生文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1 冊,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明〕
李 詡: 《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沈雲翔輯: 《楚辭評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 冊,臺南:莊嚴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177
胡震亨: 《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
凌稚隆輯校、李光縉增補、
〔日〕有井範平補標:
《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 年。
凌稚隆輯: 《漢書評林》,北京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年。
曹 安: 《讕言長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
梅之熉: 《春秋因是》,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28 冊,臺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陳祚明: 《采菽堂古詩選》,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湯顯祖等原輯;袁宏道等評注: 《虞初志》,收於柯愈春編纂:《說海》據民國十
三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排印,北京:人民日
報出版社,1997 年
楊 慎: 《世說舊注》,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函海》本,上海:商務印書
館,1936 年。
楊一清: 《石淙詩稿二十卷》,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65 冊,北京:北京
出版社,2000 年。
楊慎著,王仲鏞箋證: 《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劉履等: 《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0 年。
鍾 惺: 《鍾惺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
第65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
鍾 惺: 《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歸有光: 《歸震川評點本史記》,光緒二年(1876 年)武昌張氏校刊本。
歸有光: 《諸子彙函》,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26 冊,臺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清〕
于光華集評: 《評注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年。
王堯衢著,單小青、詹福瑞點校: 《唐詩合解箋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王士禛: 《居易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9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
王夫之: 《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收於《船山全書》第14 冊,長
沙:嶽麓書社,1996 年。
王夫之撰、戴鴻森點校, 《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
王定安: 《求闕齋弟子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51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全祖望: 《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 《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阮 元: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
178
況周頤: 《蕙風詞話》,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 年。
金聖嘆: 《金聖嘆全集》,上海:錦文堂印康熙己亥年版,1719 年。
金聖嘆: 《金聖嘆評點才子全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 年。
紀昀等: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孫洙選,近人鴛湖散人輯: 《唐詩三百首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年。
袁 枚: 《隨園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年。
袁 枚: 《小倉山房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70 年。
袁 枚: 《隨園詩話》(含補遺),臺北:廣文書局,1779 年。
袁 枚: 《小山倉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張廷玉: 《明史》,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3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章學誠: 《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章學誠撰,﹝民國﹞葉瑛校注: 《校讎通義》,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年。
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臺北:大俊圖書有限公司,1982 年。
黃宗羲: 《姚江逸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0 冊,臺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 《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
楊守敬: 《日本訪書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93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 年。
葉昌熾: 《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熊賜履: 《經義齋集》,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經義齋藏版。
劉熙載: 《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80 年。
錢謙益: 《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錢謙益著,錢仲聯標校: 《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錢謙益著,錢曾箋注,
錢仲聯標校:
《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嚴可均校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顧炎武著,
劉九洲注:
《新譯顧亭林文集》,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0 年。
〔今〕
丁福保編: 《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王榮孫: 《孫月峯先生年譜》,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年。
何文煥: 《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吳文治主編: 《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吳文治主編: 《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吳家駒注釋: 《新譯人物志》,臺北:三民書局,2006 年。
杜松柏主編: 《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年。
179
沈善洪主編: 《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施議對譯注: 《人間詞話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年。
郭紹虞編: 《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傅振倫等編: 《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傅增湘: 《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傅璇琮: 《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虞云國整理本,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年。
臺靜農編: 《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嚴可均輯校: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漢魏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日﹞弘法大師: 《文鏡秘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 年。
〔日〕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
三、古典文論專著
于光華: 《評註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年。
王汝梅、張羽: 《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王叔岷: 《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年。
王叔岷: 《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年。
王書才: 《明清文選學述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王能憲: 《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顧易生、蔣凡著: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6 年。
王夢鷗: 《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1 年。
王夢鷗: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年。
王禮卿: 《唐賢三體詩法詮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年。
朱東潤: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朱萬曙: 《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朱榮智: 《文氣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吳承學: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呂正惠: 《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年。
呂光華: 《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年。
李威熊: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周裕鍇: 《宋代詩學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7 年。
周慶華: 《詩話摘句批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
周興陸: 《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年。
180
尚學鋒、過常寶等著 《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林 崗: 《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林海權: 《李贄年譜考略》,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8 年。
孫琴安: 《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年。
孫琴安: 《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5 年。
徐華中: 《何焯詩評研究》,新北:駱駝出版社, 1992 年。
徐華中: 《評點學與義門讀書記研究》,臺北:樂學書局,2010 年。
徐華中: 《傅山評點方法新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 年。
高 亨: 《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79 年。
中央圖書館編: 《標點善本題跋集錄》,臺北:中央圖書館,1992 年。
張 健: 《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張世君: 《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張伯偉: 《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張伯偉: 《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張伯偉: 《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上海出版社,2005 年。
張利群: 《辨味論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張哲愿: 《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評點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 年。
張高評: 《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張高評: 《宋詩綜論叢編》,臺北:麗文文化公司,1993 年。
張高評: 《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張夢機: 《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86 年。
張夢機: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新北:駱駝出版社,1997 年。
章培恒: 《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郭紹虞: 《宋詩話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年。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郭紹虞: 《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陳良運: 《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二版。
陳 垣: 《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傅璇琮 《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曾守仁: 《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新北:花
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年。
曾祥芹、張維坤等: 《古代閱讀論》,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
游志誠: 《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年。
游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臺北:華正書局,2013 年。
181
黃 侃: 《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年再版。
黃 節: 《曹子建詩注(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黃 霖: 《文心雕龍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葉德輝: 《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年。
詹杭倫: 《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褚斌杰: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 年。
劉良明: 《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劉繼保: 《紅樓夢評點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年。
潘柏澄: 《方虛谷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年。
蔡 瑜: 《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 年。
蔡英俊: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年。
蔡振念: 《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錢鍾書: 《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二版。
錢鍾書: 《宋詩選註》,臺北: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 年。
錢鍾書: 《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 年。
駱鴻凱: 《文選學》,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譚 帆: 《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龔鵬程: 《江西詩杜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年。
龔鵬程: 《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龔顯宗: 《歷朝詩話析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 年。
龔顯榮: 《詩話續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 年。
四、現代文論專著
(一)原文書、中譯本
布勒克(Alan Bullock)編:《現代思潮大辭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London:Collins,1981 年。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著;盧慈穎譯:《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臺北:三言
出版社,2006 年。
佛克馬(Douwe Fokkema)、蟻布思(Elrud Ibsch)合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
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7 年。
伊麗莎白‧佛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板橋:
駱駝出版社,1994 年。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臺北:久大文化
182
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輪──
誤讀圖示》,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 年。
漢斯‧姚斯(Hans Robert Jauss):《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Aestha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明尼波里斯: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82 年。
漢斯‧姚斯(Hans Robert Jauss):《邁向接受美學》(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明尼波里斯: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82 年。
漢斯‧姚斯(Hans Robert Jauss)原著,朱立元中譯:《審美經驗論》,北京:作家
出版社,1992 年。
漢斯‧姚斯(Hans Robert Jauss)原著,顧建光等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年。
湯普金斯編(Jane P. Tompkins):《讀者──反應批評》(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巴爾的摩: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80 年。
巴赫汀(M. M. Bakhtin):《對話的想像》(The Dialogic Imagination),德州大學出
版社,1981 年。
英格登(Raman Ingarden):《文學藝術作品:本體論,邏輯與文學理論界限的研究》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Borderlines of Ontology ,
Logic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伊凡斯頓(Evanston):西北大學出版
社,1973 年。
拉曼‧塞爾登(Raman Selden)編,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
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
社,1994 年。
羅蘭‧巴特(R. Barthes):《意象、音樂、文本》(Image , Music , Text),克雷司
(Clasgow):柯林斯(Collins)出版社,1977 年。
羅里‧賴安(Rory Ryan)等著,李敏儒等中譯:《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導引》,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年。
斯坦列‧費希(Stanley Fish)原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
版有限公司,1993 年。
沃爾夫岡‧伊塞爾(Wolfgane Iser):《隱含的讀者:從班揚到貝克特散文小說的交
流模式》(The Implied Reader : Pattr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巴爾的摩: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4 年。
183
沃爾夫岡‧伊塞爾(Wolfgane Iser):《閱讀活動:反應美學理論》(The act of reading :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巴爾的摩: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8
年。
沃爾夫岡‧伊塞爾(Wolfgane Iser)原著,霍桂桓等中譯:《閱讀活動:審美響應
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年。
沃爾夫岡‧伊賽爾(Wolfgane Iser)原著,金元浦中譯:《閱讀活動》,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二)中文書
司有侖主編: 《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年。
朱立元: 《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吳岳霖: 《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
年) 》,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 年。
孟 樊: 《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
二版。
林一民: 《接受美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年。
金元浦: 《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
洪材章等編: 《閱讀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年。
馬以鑫: 《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年。
張廷琛編: 《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年。
張首映: 《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張德政主編: 《外國文學知識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年。
郭宏安: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曾祥芹: 《閱讀學原理》,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
葉易主編: 《走向現代化的文藝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8 年。
蔡源煌: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 年8 版。
龍協濤: 《文學讀解》,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年。
龍協濤: 《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
年。
龍協濤: 《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羅 青: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五、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
(一)學位論文
184
丁 燁: 《何焯文選評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中村加代子: 《劉辰翁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3 年。
田金霞: 《方回瀛奎律髓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4 年。
吳牧雲: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 年。
吳珮文: 《沈德潛「詩教」觀研究──以詩歌評選為論述文本》,臺南:成功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呂湘瑜: 《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8 年。
李文赫: 《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 年。
李春燁: 《毛聲山評點琵琶記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 年。
周益忠: 《宋代論詩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年。
周 蕾: 《中興間氣集詩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林明昌: 《古文細部批評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 年。
林雅玲: 《清三家西遊評點寓意詮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2 年。
侯美珍: 《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4 年。
胡淑冰: 《孫鑛批評詩經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6 年。
徐 菁: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8 年。
翁碧慧: 《明代戲曲「湯評本」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年。
張秀惠: 《南宋古文評點研究》,臺北:政治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張洪海: 《詩經評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
年。
張盼盼: 《孫鑛左傳評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年。
185
張晏菁: 《劉辰翁莊子南華真經點校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8 年。
張曼娟: 《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89 年。
張舒雲: 《王船山選評三李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年。
張曙光: 《中國古代敘事文本評點理論研究──以金聖嘆評點為中心的現代闡
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許清雲: 《方虛谷之詩及其詩學》,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年。
郭玉雯: 《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年。
陳民裕: 《凌稚隆史記評林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 年。
陳昭吟: 《宋代詩人之「影響的焦慮」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7 年。
陳韻妃: 《李贄戲曲評點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年。
單贏田: 《何焯義門讀書記之題識研究 : 以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為範疇》,
彰化:彰化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景獻力: 《明清古詩選本個案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5 年。
游千慧: 《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臺南:成功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游惠君: 《王夫之「唐詩評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年。
焦印亭: 《劉辰翁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7
年。
黃暖瑗: 《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 年。
楊桂芬: 《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趙俊玲: 《昭明文選評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博士論文,
2008 年。
劉懋君: 《兩宋文話述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蔡娉婷: 《劉辰翁評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186
蔡 瑜: 《宋代唐詩學》,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
鄭友吉: 《何焯書學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鄭豔玲: 《鍾惺評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所博士論文,2005 年。
賴靜玫: 《劉辰翁詩歌評點析論──以唐代詩歌為研究中心》,新北: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賴靜玫: 《劉辰翁評點韋應物、李賀詩比較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2018 年
謝旻琪: 《明代評點詞集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鍾錫南: 《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4 年。
簡貴雀: 《姚合詩及其極玄集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1 年。
(二)單篇論文
王書才: 〈四庫全書總目與評點學關系新論〉(《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09 年9
月第5 期(總第156 期),頁146-149。
王增斌: 〈唐末宋初「詩格書」綜論〉,《文史知識》1993 年第2 期,頁113-
116。
王德明: 〈方回的「格」論及其對晚宋詩風的批判〉,收於《宋代文學叢刊》第
五期,1999 年12 月,頁161-171。
伊塞爾(Wolfgane
Iser),單德興譯:
〈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十二
期,1991 年5 月,頁94。
朱易安: 〈略論唐詩學發展史的體系建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
年第12 期,頁137-145。
朱秋娟: 〈何焯詩歌評點之學芻議──以何評義山詩為例〉,《江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 卷第6 期,2008 年12 月,頁118-121。
朱修春: 〈清初學者四書中的經義及典籍考辨舉證〉,《中國文化研究》2005
年春之卷,頁150-156。
吳光興: 〈「河岳英靈集」的地域性、派別性問題──兼及「開元十五年」新
解〉,《文學評論》,2012 年第2 期,頁178-180。
吳承學: 〈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文學評論》
1995 年第1 期,頁24-33。
吳承學: 〈四庫全書與評點之學〉,《文學評論》2007 年第1 期,頁5-12。
杜 若: 〈方回詩論〉,《台肥月刊》第24 卷第5 期,1983 年5 月,頁37-44。
周興陸: 〈世說新語劉辰翁評點考辨〉,收於氏著《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南
京: 鳳凰出版社,2011 年,頁259-274。
187
林維杰: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
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 年3 月,頁109-
130。
林韻梅: 〈紀昀批瀛奎律髓三則讀後〉,《中國語文》第64 卷第6 期,1998 年
6 月,頁36-42。
侯淑娟: 〈北曲雜劇對宋詞之跨界傳播析論──以篇章借鑒為範圍〉,《東吳中
文學報》第21 期,2011 年5 月,頁203-237。
胡幼峰: 〈馮班的詩體論評析〉,《輔仁國文學報》第8 期,1991 年6 月,頁
71-100。
孫克寬: 〈方回詩與其詩論〉,《中國詩季刊》第8 卷第4 期,1977 年12 月,
頁90-112。
馬耀民: 〈「眾聲喧嘩」與正文的口述性〉,《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二期,
1990 年7 月,頁163-182。
張伯偉: 〈古代文論中的詩格論〉,《文藝理論研究》1994 年第4 期,頁62-
71。
張夢機: 〈方回批杜牧詩繹說〉,《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四卷 ,1986 年,
頁79-91。
曹新華: 〈論劉辰翁的小說評點修辭思想──以《世說新語》評點為例〉,《山
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9 卷第2 期,2004 年,頁64-69。
許清雲: 〈瀛奎律髓拗字類五言律詩解析〉,《銘傳學報》第20 期,1973 年3
月,頁293-306。
陳滿銘: 〈意象研究與跨界整合──以篇章意象組織為例作觀察〉,《彰化師大
國文學誌》第31 期,2015 年12 月,頁1-38。
陶 敏: 〈唐人選唐詩與《唐人選唐詩》(十種)〉,《古典文學知識》1994
年第4 期,頁100-106。
景獻力: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對《選》詩的重新闡釋〉,《福建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1 期(2009 年),頁70-74。
曾紹皇: 〈試論明清時期文學名著的「集評」現象〉,《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第5 期,頁59-70。
游志誠: 〈中國文學批評中意義詮釋的途徑〉,收入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
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年。
游志誠: 〈再用物色理論分析《文選》遊覽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
集》抽印本,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1994 年。
游志誠: 〈國家圖書館藏紀昀評點《玉台新詠》殘稿本證論〉,《淡江中文學
報》第24 期,2011 年6 月,頁55-57。
楊 梅: 〈 從「良知」到「真」──李贄哲學思想的心學淵源〉,《四川教育
學院學報》第24 卷第6 期,2008 年6 月,頁38-39。
188
楊玉成 〈文本、誤讀、影響的焦慮──論江西詩派的閱讀與書寫策略〉,收於
《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
生書局,2002 年,頁354-355。
楊玉成: 〈劉辰翁:閱讀專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三期「宋代文化專
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 年6 月,頁199-248。
楊玉成: 〈聲口:明清之際文學評點的多音性〉,南投:政大中文系、暨大中文
系合辦「百年論學」講論會(抽印本),2010 年12 月4 日。
楊勝寬: 〈從《河岳英靈集》不選杜詩說到殷璠的選詩標準〉,《中國古代、近
代文學研究》1994 年第7 期,頁299-303。
趙俊玲: 〈今存孫鑛《文選》評本述略〉,《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15 卷第5 期,2009 年8 月,頁97-100。
趙俊玲: 〈從《孫月峰先生評文選》看孫鑛的復古思想〉,《南陽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0 卷第11 期,2011 年11 月,頁78-82。
劉 強: 〈劉辰翁與《世說新語》〉,《古典文學知識》2010 年第1 期,總第
148 期,頁61-70。
潘建國: 〈《世說新語》元刻本考──兼論「劉辰翁」評點實系元代坊肆偽
托〉,《文學遺產》2009 年第6 期,頁65-77。
蔡鎮楚: 〈唐人詩格與宋詩話之比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 年第1
期,頁266-271。
蔣成德: 〈金聖嘆反李承葉的心理分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0 卷第5
期,2004 年9 月,頁47-52。
龍 光: 〈江西殿軍方虛谷〉,《江西文獻》第87 卷,1977 年1 月,頁61-6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