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家庭共學模式之地方教育實踐研究 —「悅讀工作坊讀書會」個案研究
作者:周國民
作者(外文):CHOU,KUO-MI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雅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地方教育實踐家庭共學實踐社群學習經驗local pedagogic practicefamily co-learningcommunity of practicelearning experi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家庭共學模式之地方教育實踐研究—「悅讀工作坊讀書會」個案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一個家庭共學社群之集體行動的地方教育實踐,透過分析共學社群個案從組成到實際運作之歷程,呈現此家庭共學社群之完整面貌,並評析其產生之價值與效益。首先,研究者對家庭共學與實踐社群之相關理論研究做文獻探討,藉以建構本研究之先前理解。接著,採用個案研究法,全面蒐集此個案讀書會家長重構教育圖像與共學課程關係,家庭共學社群地方教育實踐之完整歷程及其親子學習經驗,從中分析該社群之價值功能及學習效益。根據研究分析與文獻的對話,提出研究結論,並根據結論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研究及家庭共學實踐之參考。研究結論如下:
壹、理念重構同村共養家庭共學-展現地方教育實踐美學
貳、社群共學課程實踐以在地為圖像-落實地方本位教育
參、社群共學共遊組織學習共同體-樹立家庭共學典範
肆、共學社群效法實驗教育精神-運用隱式教學補足官方教育
伍、運作實踐星群相互參與-達成理念傳達及智庫分享
陸、社群合作學習傳遞社會文化資本-強化社群成員學習效益
柒、文化及社會資本落差與藩籬-造就共學社群邊界與壓力
The study of the local pedagogic practice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a family co-learning
-Case study of ‘Happily Reading Workshop Reading Club’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pedagogic practice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a family co-learning community;by analysing it’s process from formation to operation, the whole picture and value of the family co-learning community were presented. First, to construct the prior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f family co-learning and community of practice. Second, by case study method,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magies of the parents toward reconstructing education and family learning subjects in this study circl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ir local pedagogic practice, and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analyze the value and benefit of this practice community. The conclusions of my study as follows:
(a) The ideas reconstructions of community supports and family co-learning exhibited the aesthetics of local pedagogic practice.
(b)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co-learning subjects achieve place-based education based on local images.
(c) Learning community set a model for organizing a family co-learning system.
(d) Co-learning community imitated the spirit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to replenish the vacancy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by implicit teaching.
(e) By the constellations of practice mutual engagement with others, they were able to communicate the idea and shared repertoire.
(f) Commun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transferred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to reinforc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commumity members.
(g) The gap of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became the boundaries and stress of co-learning community.
Key Words: local pedagogic practice, family co-learning, community of practice, learning experi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與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5,81-9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科研與決策,324。
方雅慧(2008)。「我」與「我們」-女性社區工作者社群意識的修鍊軌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文科、王智宏(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茹萱(2016)。家族聚會加入音樂活動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佩玲(2009)。親子共學之英語研究。 高醫通識教育學報,4,18-44.
王冠文(2009)。家庭觀眾運用美術館教育資源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25年典藏精粹」展覽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思峰、陳凱銘(2002)。實務社群對創造力的理論影響與政策意涵。社會教育學刊,31,235-266。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41-63。
王秋萍(2002)。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簡介。教育研究月刊,102,138-139。
王國馨(2002)。小大讀書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惠英(2015)。實驗教育平民化:跨越社會階層,降低共學經濟門檻。未來Family,5。
王雅玄、周國民(2007)。國小學童真的享有教育機會均等嗎?從家長的社會資本檢視學童的階層化問題。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7年11月23-24日主辦「公義社會與教育行政革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瑞賢(2008)。補習之外,中產階級家庭的地方教育實踐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
王蕙樺(2003)。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田中岳(2001)。複式教學還有很強的生命力:中國教育學會複式教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年會綜述。中小學管理,1。
田萬順(2006)。淺談複式教學的新模式:垂直互動。甘肅農業,10。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 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鍾啟泉譯)。臺北市:親子天下。
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黃郁倫譯)。臺北市:親子天下。
何雅雯(2013)。從實務社群觀點探討塵市音像讀書會志工社群之學習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6(2),233-261。
吳俊憲(2016)。實驗教育三法:內容、影響及其應有的認知。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習,22,1-4。
吳素雲(2006)。台南縣英語親子共學班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4),1-3。
吳清山(2015)。「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58,42-58。
吳清山、林天佑(1997)。在家自行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6,84。
吳筱芸(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在不同科學學習社群中的角色差異。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呂傑華、鐘蕙伃(2000)。宜昌國小教師成長團體運用實踐社群策略之個案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167-222。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淑華(2014)。「學習者社群」的實作:應用在華語師資培訓的教學。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25-48。
李玉華(2016)。親子共學:從家內互動、大小公民覺醒、教育改革,到社會性別共作。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7,63-67。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收錄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5-68。
李延昌(2007)。圖形組體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運用研究~以輔導團教學實務社群發展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阮志偉(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參與實務社群之程度、工作滿意與行政效能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忠信(2000)。學校推展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家庭共學方案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國民(2014,5月)。家庭共學實踐社群創造教育資本之個案探究。論文發表於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之「第二十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弱勢學生、社會正義與教育機會均等—再思多元文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育社會研究所。171-200。
林佩璇(2000)。個案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239-264。
林佳靜、胡庭禎(2006)。建構學習型虛擬實踐社群之理論基礎。弘光學報,49,163-171。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27,259-279。
林明地(2006)。校長領導與學校社區塑造。載於張鈿富(主編),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頁111-126)。台北市:高等。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 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 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淑玲、廖永靜(1999)。Senge學習型組織模式在家庭教育上的應用—學習型家庭教育初探。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報告。嘉義:嘉義師範學院。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邱天助(1993)。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2版)。台北:桂冠。
岳修平、梁朝雲(2015)。綜整學生、教師與教學情境考量的遠距教學預測模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2(1),33-57。
俞文釗(2000)。學習型家庭:社會變遷中的家庭新模式。應用心理研究,5,7-11。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姜添輝(2010)。不均等教育結果的成因:理性資本與不同社會階級家長的教育行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6,19-26。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查琴芳(2009)。混齡班主題區域活動的實施方略。早期教育,46-47。
柯麗霞(2008)。國小教師數學實踐社群之研究∼以天真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如玉(2013)。地方教育學探究:Sobel、Theobald 與Smith 的觀點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6(1),115-138。
洪雪卿(2008)。臺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iEARN Taiwan 實務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紀家雄(2013)。中小學校長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領導核心技術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85,156-172。
胡幼慧、姚美華(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141-158
徐婉玲(2017)。親子共學中運用教學媒體學習與學習內涵之特性分析研究:以「Baby 愛自然」之學習內容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唐慎思(2000)。自家教學。教育研究月刊,79,54-56。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高文彬、傅岳邦(2009)。公務人員學習與行為改變之研究-從社會互動角度。公共行政學報,30,1-32。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291-308
高翠鴻(2012)。興味淋漓,其樂也陶陶:「學習共同體」理念在班級經營的應用。新北市教育,5,35-39。
彭漣漪、王惠英(2015)。不一樣的上學之路:教育新選擇。未來Family,5。
張召雅(2011)。運用實踐社群於教保場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秀美(2006)。情意鷹架者的實踐知識-以LAIN 網路學習社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益勤(2014)。「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進入公校體制。2017年10月15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2231
張淑卿(2002)。母親參與親子讀書會對性別關係態度改變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曉萍(2012)。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法於國民小學親子交通安全教育之教案設計。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未出版,新竹市。
張瀞文、陳雅惠(2013)。自學2.0,啟動庶民教改。載於親子天下雜誌編輯群(主編),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台北市:天下雜誌。
張麗芳(2001)。試論創建學習型家庭的八大關係。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24-37。
張繼元(2005)。六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認同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14a)。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8年3月17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2#lawmenu
教育部(2014b)。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8年3月17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410#lawmenu
教育部(2014c)。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2017年10月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3188
莊淇銘(2009)。共學共遊,培養知識社會競爭力。載於黃能得著放學後才是關鍵!共學共遊啟發孩子未來大能力。新北市:野人文化。
許宏儒(2004)。Bourdieu 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2
許秀玲(2007)。六位數學實習教師教學知識變遷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惠茹(2013)。學校實踐社群學習經驗之探究:以一所西拉雅特色國小為個案。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瑞芬(2015)。繪本教學在新住民親子共學上之行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連寶貴(2011)。英語親子共學與補習班英語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淑雅(2014)。實務社群成員相互投入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嘉義分苑生命教育工作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添財(2015)。 臺灣教育的另類思考:實驗教育三法。 2017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14656/1.
陳志平(2007),苗栗縣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踐社群運作之行動研究。中臺學報,19(1),103-124。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 ─ 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79-98。
陳珊華(2004)。小學生文化資本之累積與作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振興(2007)。國民小學實踐社群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釗文(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實踐社群與學校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推動海洋教育種子學校為例。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陳淑美(2014)。實踐社群理論下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2),87-114。
陳雅惠(2017)。大膽想像學習的未來。親子天下,94,52-55。
陳瑞琳(2007)。從方案規劃觀點評析親子共學英語的實施。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5,39-61。
陳經燁(2011)。國小學童親子共學Scratch程式設計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曉蕾(2008)。台灣在家自學十週年。亞洲週刊,22(39),50-52。
曾于晏(2006)。全控機構的學習-從實踐社群的觀點看海軍義務役男。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曾淑枝(2002)。變遷環境中的學習型家庭。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89-106。台北:師大。
雅德賽思理想教育發展協會網頁(2017)。雅德賽思教育內容: 2至18歲「理想教育」實踐研發。2017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asks.org.tw/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黃永和(1999)。「情境學習:合法周邊參與」一書的要意與啟示。國教之聲,32(3),47-53。
黃永和(2008)。「實務社群」在教學專業發展的應用。國民教育,48(4),50-59。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黃孝宗、蔡俊彥、黃臺珠(2012)。國小二年級資深與實習教師科普寓言教學之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3,47-70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新北:左岸文化。
黃冠達、張純、幸曼玲(2015)。國小教師參與閱讀理解教學實踐社群與其專業成長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57-80。
黃迺毓(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黃啟菱(2015)。《臉書當紅揪團平台》親子共學團play groupq:PO文就成團,為自己和孩子尋找好玩伴。未來Family,5。
黃國鴻(2011)。從實務社群觀點分析資訊種子教師團隊之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8(1),27-32。
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台灣教育,593,16-25。
黃富順(2003)。家庭學習。家庭生活手記(頁5-8)。台北:教育部。
黃富順主編(2004)。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燕鳳(2010)。親子共學生命教育之研究---以成長團體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馨慧(2002)。台灣家庭教育實施內涵與其變遷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1-28。台北市:師大。
楊仁壽、卓秀足(2007)。從實踐中反映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介入模式。應用心理研究,33,175-198頁。
楊玉絹(2014)。父母持續參與親子讀書會的動機與學習成長探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惠君譯(2004)。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台北市:商周出版。
詹盛如(2013)。個案研究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1-25。
廖永靜(2000)。學習型家庭建構芻議。成人教育,55,7-16。
廖俊傑(2007)。六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實踐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世雄(2015)。台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台北市:五南。
劉美君(2006)。工科研究生的學習樣貌―一個情境學習的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美玲(2011)。新移民親子華語補救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鎮寧(2001)。學習型家庭方案規劃之內涵分析研究。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232-26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
蔡美玲(2005)。實踐社群在國民中學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品德教育推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意涵。課程研究,8(1),1-14。
蔡進雄(2004)。學校競爭力的關鍵:論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提升。初等教育學刊,17,105-122。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麗萍(2012)。父母親參與小提琴親子共學動機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學習態度、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親子天下雜誌(2012)。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對台灣教育的三個觀察。2017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jsessionid=951EA7F31FA9358572C6F3247B21866A?id=5043740&page=1
賴春妍(2007)。從學習者成為鷹架者──社群觀點探看身分轉變的學習。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敬中(2017)。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玲玲、蔡至欣(2009)。在家自學者網路論壇資訊行為初探:以讀經教育論壇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6 : 3 ,403-436
謝靜惠(2014)。增進學童能源素養之研究 -以雲林縣饒平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童為例。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簡至悅(2015)。嘉義縣小型國民小學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簡頌沛、吳心楷(2008)。高中實習教師的實務參與及身分轉變:情境認知觀點的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6(2),215-237。
薛曉華(2006)。另類教育的理念溯源及其與當代新興教育思潮的邂逅。論文發表於「另類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台灣另類教育學會與政治大學教育系,1-16。
魏惠娟(1998a)。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5-43。
魏惠娟(1998b)。從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模式評析我國成人識字方案。成人教育,36,17-24。
魏惠娟(1998c)。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1999a)。學習型家庭方案的規劃與實施。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6,23-28。
魏惠娟(1999b)。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
魏惠娟、梁明皓(2009)。組織領導、文化與結構對成人教育機構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學習型組織的觀點。中正教育研究,8(1),1-39。
羅廷瑛、張景媛(2014)。科學讀寫親子共學--以原住民低語文成就的學童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0,169-200。
嚴春財(2004)。實務社群在學校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應用。學生事務,43(1),68-71。
蘇岱崙(2015a)。重建「同村共養」的美好。親子天下,70,153。
蘇岱崙(2015b)。親子共遊、共玩、共學怎麼選。親子天下,70,156-157。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55(3),99-129。
蘇源恭(2008)。James S. Coleman 理性選擇理論及其教育蘊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外文部分
Alison I. Griffith and Dorothy Smith (2007)。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呂明蓁、林津如、唐文慧譯)。 台北:高等教育。(原著出版於2005)
Baum, H.S. (2003). Community action for school refor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ernstein, B (2005)。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王瑞賢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0)。
Bernstein, B (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王瑞賢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Bernstein, B. (1990).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4: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London, UK: Routledge.
Bernstein, B. (1996/2000).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Bigelow, B. (1996). How my schooling taught me contempt for the Earth. Rethinking schools, 11(1), 14-17.
Bodner-Johnson, B.(2001). Parents as adult learners in family-centered early education.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146(3), 263-269.
Bourdieu, P. (1977a).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487 -511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Bourdieu, P. (1977b).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4 ).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 -260). Connecticut: greenwood.
Bourdieu, P.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okfield, S. D.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own, J. S. & Duguid, 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of-practice: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2, 40-57.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S.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ochran, M. (1987). Empowering families: An alternative to the deficit model. In K.Hurrelmann, F. Kauffmann, & F. Losel (Eds.), Social intervention: Potential and Constraints (pp. 105-120). New York: De Gruyter.
Cochran, M., & Dean, C. (1991). Home-school relations and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 261-269.
Coleman, J. S. (1987). Families and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6), 32-38.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s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Cummings, P. J. (2006). Beyond collegiality: Inside the practice of systemic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a public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al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 S. High School Stud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89-201.
Emirbayer, M., & Goodwin, J.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 1411-1454.
Hansman, C. (2008). Adult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Situating theory in practice. In C. Kimble, P. Hildreth& I. Bourdon (E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ducators, Volume 1 (pp. 293-309).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Harris, R., & Simons, M. (2008). Becoming one of them: The experience of institution-based educators providing training in companies in Australia. In C. Kimble, P. Hildreth& I. Bourdon (E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ducators, Volume 1 (pp. 213-231).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Huber, N. S. (1998). Leading from within: Developing personal direction. Malabar, FL:Krieger Publishing.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1994).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ed.). New York: Pergamon.
Illich, I.(1971).Deschool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aer& Row.
Jones, C., & Esnault, L. (2004). “The metaphor of networks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on and practice, ” In Brook, S. Banks, P. Goodyear, V. Hodgson, C. Jones, V. Lally, D. McConell & C. Steeple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 pp. 317-323. Lancaster: Lancaster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Kapel, D.E., Gifford, C.S., & Kapel, M.B.(Eds)(1991). American educators’ ncyclopedia. New York: Greenwood.
Kilpatrick, W. H. (1918). The project method.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16(4),319-335.
Kilpatrick, W. H. (1927).School method from the project point of view .In M. B. Hillegas (Ed.), The classroom teacher(pp.203-240). Chicago: Teacher Inc.
Knoll, M. (1997). The project method: 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origi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34(3), 59-80.
Kubiak, C. (2003).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perspective on school-based learning communities,” (Report No. NLCs-30th September, 11). Programmed research Nottingham,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NCSL).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4), 73-85.
Lareau, A. (2003).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ve, J&Wenger, E(2002)。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王文靜譯)。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1)。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sser, E.,& Storck, J. (2001).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BM Systems Journal, 40(4) , 831-841.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alls, CA: Sage.
Lyman, I. (1998). What’s behind the growth in homeschooling. USA Today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August 8, 2012, from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272/is_n2640_v127/ai_21114547
Madden, S. B. (1991, July). Learning at hom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to homeschoolers.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7(7), 23-25.
McCann, E. P. (2003). Passion and persistence: A study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isconsin, USA.
Merriam, S. B.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od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5).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In M. Welton (ed.), In Defense of the Lifeworl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dult Learn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ezirow, J. (1997).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to practice. In P. Cranton (E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action: Insights from practice (pp. 5-1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 Associates (1990). Fostering Critical Reflection in Adulthood: A Guide to Transformative and Emancipatory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ezirow, J., & Associates. (2000).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tchell, J., McKenna, S., & Young, S. (2008). Improving practice in Australi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 through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C.Kimble, P. Hildreth& I. Bourdon (E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ducators, Volume 1 (pp. 127-141). Charlotte, NC:Information Age.
Morgaine, C. A. (1992). Alternative paradigms for helping families change themselves. Family Relation , 41(1), p.12-18
Ozdamli, F., & Uzunboylu, H. (2015). M-learning adequacy and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6(1), 159-172.
Paechter, M., Maier, B., & Macher, D. (2010). Students’ expectations of, and experiences in e-learning: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course satisfac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4(1), 222-229.
Patrice Bonnewitz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孫智綺編譯)。台北:麥田(原出版年2002)。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 (3rd Ed.). Thousands Oaks, California: Sage.
Reay, D. (1998) Cultural reproduction: Mo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In M. Grenfell & D. James (Eds.), Bourdieu and education: Acts of practical theory, 55-71. London: Falmer Press.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vai, A. P. (2002).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classroom communit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5(3), 197-211.
Sato, M. (2006). Education Reform of Japanese Schools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Educational research, 27(1), 49-53.
Sato, M. (2012). Project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www.jica.go.jp/project/english/indonesia/0800042/news/general/120903.html
Senge, P. M. (1993).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譯)。台北:天下。(原著出版於1990)。
Senge, P. M., Roberts, C., Ross, R. B., Smith, B. J. & Kleiner, A. (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Currency.
Senge, P.,C. Roberts, R. Ross, B. Smith, G. Roth, & A. Kleiner (1999). The dance of change. New York: Doubleday Currency.
Sergiovanni, T. J. (1996). Leadership for the schoolhouse: How is it different? Why is it importa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mith, G. A. (2002). Place-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 PhiDelta Kappan, 83(8), 584-594.
Sobel, D. (2004). Place-Based Education: Connecting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 Great Barrington, MA: The Orion Society.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Doubleday/Currency.
Storck, J., Hill, P. A.(2000).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strategic commun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2), 63-74.
Strauss, A., and Cobin, J.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88)。
Vygotsky,L.S.(1978).Mind and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lls, M. I., & Dellinger, A. B. (2011). The effect of type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perceived learning among 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32(6), 406-410.
Wenger, E. (1997).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Identity . Training, 34(2),38-39.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 M. (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illiams, B. (1998). The genius of pla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793.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44793.pdf
Woodhouse, J. L., & Knapp, C. E. (2000). Place-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pproach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80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