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貫道疑問解答》之宗教敘事分析
作者:李紀勳
作者(外文):LEE, CHI-HSU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莊宏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一貫道南屏道濟張天然敘事分析神話與儀式I-Kuan-TaoNan-Pin Dao-Ji BuddhaZhang Tianrannarrative analysismythology and ritual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摘要
臺灣一貫道的蓬勃發展是有目共睹,且其對於臺灣社會的助益亦是眾所肯定。根據道中記載一貫道的興盛始於一貫道第十八代祖師張天然(1889-1947)領導道務的時代。因其對於道務的改革與開創,使得一貫道成為當時全國性的宗教,並開始向世界各地傳佈。張天然領導一貫道時期正式頒定了《一貫道疑問解答》(1937)做為一貫道的宗教教義與道務規範之手冊。此書是由南屏道濟飛鸞降世並領導一貫道前賢所共同創作,爾後廣泛流傳,成為了一貫道的宗教經典。
由於過去一貫道各道場前賢與學界先進的積極互動與努力開拓,當前一貫道於各學術領域之相關研究已經積累出了豐碩的成果。綜覽過往有關一貫道各層面的學術研究,其主要是以歷史、哲學或者是社會科學調查等人文範疇為首要,然而,針對於一貫道的宗教經典之於敘事研究的分析與探討則尚屬開創初階。經典敘事研究其主要是針對於文本的內在結構進行深刻的探索,若能運用其分析方法與理解模式將可開顯出文本的結構本質及其內涵意義。另一方面,以宗教研究而論,宗教經典當中的教義思想與信仰準則通常是宗教信仰之基礎,其將會對於宗教的發展運作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對於信仰者將能提供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引導。
本研究以經典敘事研究理論並結合宗教研究理論及概念,嘗試分析一貫道的宗教經典《一貫道疑問解答》,期望透過敘事研究的結構性分析方法以及宗教研究概念的詮釋與理解,而能開顯出一貫道之宗教經典所蘊涵的宗教神聖顯現模式與信仰發展特質。
Abstract
I-Kuan-Tao has flourished in Taiwan for a long tim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aiwan has also been acknowledged. The prosperity of I-Kuan-Tao sta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Zhang Tianran, the 18th patriarch, was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 The revolutionary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at the time led to not only the rapid growth of I-Kuan-Tao in China but also the global expansion to the world. Zhand Tianran published a book titled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I-Kuan-Tao, as the doctrines and dogmas of practices for the followers. The book was constructed together by the initiated members who received and wrote down revelations from the gods, and became a religious scripture later with its wide circulation.
Thanks to the extensive research and active dialogue between scholars and masters, the study on I-Kuan-Tao has at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and rich results. However,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s basically oriented towards liberal arts,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fields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tudy. The narrative analysis of religious scriptures has barely been explored; the relating study is, thus, in its infant stage.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narrative approach is valuable to religious study in two ways. First of all, it offers a method to analyze religious texts. The text analysis display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ideas and theo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rrative approach propose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hat explicitly highlights the doctrines and beliefs stated in the religious scriptures, which, as the basis of religious belief, may serve as the guidelines for the follower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o put such perception into daily life.
The present study integrates the narrative analysis approach and the theories of religion study to analyze the scripture 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I-Kuan-Tao. The purposes are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r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the exploration of religious texts, and to further reveal the features of religious sublime contained in the scripture.
參考書目
一、一貫道書籍
北海老人,《北海老人五書》,板橋:正一,1996。
吳靜宇,《浮生餘夢》,北市:經典出版社,2000。
明德出版社,《一貫薪傳》,新北中和:明德出版社,2012。
金 樑,《彌勒祖師一大事因緣記》,臺北:圓晟,1993。
南屏道濟等著,《一貫道疑問解答》,新北市:正一,2007.10再版。
南屏道濟著述、天然老師編著(統籌)、崇華堂(原印),《一貫道疑問解答》,北市:三德,年代未詳。
活佛師尊著、孟穎譯註,《性理題釋教材教本》,臺南:靝巨書局,1995。
祈裕修著、蕭安樂編輯,《道義百問》,北市:木柵天恩宮,1996。
葛景濤,《興毅年鑑》,彰化:千冊,2007.6三版。
慕 禹,《一貫道概要》,中和: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2002。
興毅純陽聖道院編輯,《禮節簿暫訂完整本》,高雄:一貫道興毅純陽聖道院,2000.1再版。
濟公活佛,《性理題釋》,高雄:合信印經處,年代未詳。

二、一般書籍
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民間宗教語信仰》,新北市:博揚文化,2000.11。
申丹,《敘事理論探賾》,臺北市:秀威,2014.09。
安德魯、尼古拉著;王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6。
托多羅夫(法)著;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一版二刷。
西川直子(日)著;王清、陳虎譯,《克里斯托娃-多元邏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宋光宇,《天道鈎沉》,臺北:元祐,1984年。
宋光宇,《天道傳燈(上、下冊),中和:王啓明,1996。
宋光宇,《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7.6。
亞里斯多德著;劉效鵬譯著,《詩學》,臺北市:五南,2012.4。
杰拉德‧普林斯著;橋國強、李孝弟等譯,《敘述學辭典(修訂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9。
林本炫,〈社會學有關「新興宗教運動」定義的意涵〉,《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臺北市:內政部編印,2003,頁49-58。
林萬傳,《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靝巨,1986年。
林榮澤,《一貫道學研究,首卷:歷史與經典詮釋》,新北市:一貫義理編輯苑,2013。
韋恩•布斯(美)著;付禮軍譯,《小說修辭學》,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馬西沙、韓秉方著,《中國民間宗教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8。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著;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市:唐山,1991.5。
張 容,《法國當代文學》,臺北:遠流,1993年9月1日初版一刷。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
陸仲偉,《一貫道內幕》,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9。
陸仲偉,《中國祕密社會.第五卷,民國會道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0。
曾仰如,《宗教哲學》,臺北市:商務,1986。
蒂費納‧薩莫瓦約(法)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城邦文化,1995.5初版一刷 2005.7二版一刷。
劉湘蘭,《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北大出版社,2011。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分析〉,《臺灣當代新興宗教〈卷之二〉》,北縣貢寮:靈鷲山佛學中心編印,1996。
鄭志明,《先天道與一貫道》,板橋:正一,1989。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市:三民,修訂五版,1993.8。
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陳支平主編,《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臺民間信仰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瞿海源,〈解析新興宗教現象〉,《解嚴前後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1989。
羅蘭•巴爾特(法)著;李幼蒸譯,〈敘事結構分析導論〉《符號學歷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市:臺灣書店,1997.3。
Louis Dupré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市:幼獅,
1996.9初版二刷。
Louis P. Pojman著;楊素娥譯,《宗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市:聯經,2000.6。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新店:桂冠,2000。
Niklas Luhmann著;周怡君等譯,《社會的宗教》,臺北市:商周,2004。
Prasenjit Duara(杜贊奇)著;王憲民等譯,《從民族國家救拯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7重印。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市:書林,1993。

三、敘事理論專書
丁 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7.09初版。
申 丹,《敘事理論探賾》,臺北市:秀威,2014.09。
西摩•查特曼(SymourChatman)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3.6。
林子淳,《敘事傳統信仰:對漢語神學社群性身份之尋索》,香港:道風,2010.12。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市:若水堂,2014.2。
范浩沙(Kevin J. Vanhoozer)著;左心泰譯,《神學詮釋學》,新北市新店:校園書房,2007.12。
韋恩‧布斯(美)著;付禮軍譯,《小說修辭學》,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1993.8。
高宣揚,《結構主義》,臺北:遠流,1994年8月1日新版三刷。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之研究》,臺北市:書林出版社,1998。
梁 工,《聖經敘事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
傑哈‧簡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廖素珊等譯,《辭格第三集》,臺北市:時報文化,2003。
雅各布•盧特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小說與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9。
黃懷秋,《神聖的探問:經典宗教學家引論》,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2013.10。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城邦文化,2005.7。
簡奈特著;史忠義譯,《簡奈特論文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12。
羅伯特‧休斯(Robert Scholes)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1995年1月初版一刷。
James Phelan&Peter J. Rabinowitz主編;申丹、馬海良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一版一刷。
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四、臺灣碩博士論文
王延平,《從《皇母訓子十誡》談一貫道的修行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王承祺,《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王勝民,《一貫道基礎忠恕在臺之探討》,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左震宇,《一貫道信徒皈信行為之探討:以新竹發一奉天宮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朱秀芳,《一貫道的經典詮釋與社會實踐:以基礎忠恕組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學程,2014。
朱俊誠,《一貫道興毅組今彰道在臺灣中部的發展》,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何穎怡,《一貫道信徒傳播媒介使用與認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余如珍,《宗教觀光之探討:以玉山寶光聖堂為例》,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吳雅惠,《一貫道在日本的發展與受容之研究-以發一崇德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2018。
吳靜宜,《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紀勳,《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李清勳,《一貫道的顯化研究-以一貫道基礎組道場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
李惠娟,《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學生道團之研究:以台北學界伙食團與宣教關係為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瑞祥,《玉山寶光聖堂祭天樂舞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育慶,《一貫道入(求)道程序儀式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道場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7。
林鈺勝,《臺灣一貫道佛堂儀式空間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榮澤,《天道普渡-一貫道的興起(1930-1950)》,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一貫道「發一靈隱」的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柯兆展,《一貫道分支寶光紹興朝體系化發展所面臨經營課題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孫玉中,《一貫道聖與俗之相關探討:以全真道院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徐嘉鴻,《成人經典學習經驗之研究−以一貫道發一崇德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家梅,《宗教倫理秩序的整合關係:以一貫道寶光崇正奠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紹城,《老水還潮:一貫道發一崇德在尼泊爾傳道之社會文化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郭思慧,《宗教經驗對一貫道諮商師的成長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1。
郭家豪,《宗教觀光導覽解說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高雄市六龜區一貫道神威天臺山道場為研究主體》,正修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所碩士論文,2012。
陳俊廷,《一貫道「基礎忠恕」道場學界班形成與發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9。
彭國全,《一貫道在神聖宗教經驗之探討:以基礎忠恕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黃仁威,《一貫道基礎忠恕道院視覺識別設計創作報告》,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文,2011。
黃衍馨,《一貫道女性捨身人員之研究:以寶光組嘉義宮賓素食館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郁雯,《臨終處境的信仰與希望:以一貫道道親臨終陪伴經驗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2004。
黃國城,《成人參與一貫道活動對其智慧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道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2009。
黃意靜,《一貫道回文訓文研究−以〈行契天道為合人性〉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楊弘任,《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董坤耀,《臺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廖善慈,《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祭祖儀式及其音樂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劉碧霞,《一貫道結緣訓文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
蔡中駿,《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羽筑,《一貫道寶光建德學界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2。
蔡佩紋,《一貫道女性戀愛經驗之敘說探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
蕭玉敏,《一貫道浩然浩德組開壇訓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8。
謝明勳,《一貫道前人生涯發展歷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
鍾雲鶯,《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鍾權煌,《一貫道常州組來臺灣發展之歷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桂弘,《從「一貫道」、「先天大道」到「彌勒大道」:談「文化 組」的發展》,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五、期刊論文
王 萌,〈融攝與對話-佛教與科學關係的兩種表現形式之比較〉,《普門學報》第20期,2004年3月,頁75-91。
李紀勳,〈一貫道宇宙觀與宗教「中心」之探究-以一貫道「三曹普渡」教義及其實踐進行分析〉,《一貫道研究》第七期,2018年8月,頁178-204。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彰化師範國文系《國文學誌》,第7 期,2003 年12 月,頁85-114。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47-158。
李麗娟,〈文本互涉與聖經詮釋〉,《輔仁宗教研究》,第十九期,2009年秋,頁151-166。
李權文,〈當代敘事學的奠基之作—評熱拉爾.熱奈特的《敘事話語》〉,《山花》,4期,2009年,頁153-154。
洪銘謙,〈一貫道的「在地化」發展與「文化傳承」〉,《一貫道研究》第三期(2014年6月),頁198-227。
唐偉勝,〈美國修辭敘事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唐偉勝等主編,《敘事(第四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8,頁169-217。
酒井忠夫著;張淑娥譯,〈民國初期之新興宗教運動與新時代潮流〉,《民間宗教》,第一期,1995.12,頁1-36。
張家麟,〈人文學或宗教學的視野〉,《一貫道研究》第七期,2018年8月,頁8-31。
張澤兵,〈纖緯敘事探究〉,《敘事叢刊(第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頁285-299。
郭忠生,〈兜率天與諸佛出世(上)〉,《正觀》第六十三期,2012年12月,頁5-189。
陳幼慧,〈韓雨霖道長大陸時期與臺灣早期一貫道的傳播〉,《一貫道研究》第7期,2018年8月,頁32-69。
陳致宏,〈《左傳》晉楚弭兵及其「隱含作者」-由敘事學角度析論〉,《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3期,2002.9,頁1-28。
黃東陽,〈杜光庭《道教靈驗記》的聖俗反思〉,《東吳中文學報》,二十五期,2013.05,頁51-76。
黃懷秋,〈對話學與宗教研究〉,《輔仁宗教研究》,第十九期,2009。
楊弘任,〈「五教同源」論述的社會建構:從民初救世團體到當代一貫道〉,《中國大陸研究》,第 63 卷・第 4 期,2020.12,頁1-38。
葉世祥,〈柏拉圖:西方敘述學的源頭〉《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五期,1996,頁2-7。
劉怡君,〈國內一貫道學位論文的綜合回顧〉,《華人宗教研究》第三期,2014年5月,頁208-222。
賴功歐,〈禪宗公案敘事的方式、宗旨及其格調〉,《敘事叢刊(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頁61-72。
謝居憲,〈一貫道「一以貫之」之思想管窺〉,《一貫道研究》第七期,2018年8月,頁70-96。
鍾雲鶯,〈基礎忠恕前人袁翥鶚在北臺灣的傳道歷程與影響〉,《第十屆「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20.12.23,頁165-190。
麗塔•夏蓉,〈身體的小說化:論醫學與敘事的互補〉,唐偉勝等主編,《敘事(第四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8,頁63-87。
Prasenjit Duara(杜贊奇)著;鄭程文譯、曹新宇主編,〈比較視野下的宗教與世俗主義: 歐洲、中國及日本〉,《新史学》,北京:中華書局,2019.10,頁223-254。

六、英文書籍與期刊論文
Allen, Graham, Intertextuality,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0.
Bettis, Joseph D. ,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Eight Modern Descriptions of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London: S.C.M. Press, 1969.
Billioud, Sébastien. "Yiguandao's Patriarch Zhang Tianran (1889-1947): Hagiography, Deification and Production of Charisma in a Modern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The Making of Saint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ed. David Ownby, Vincent Goossaert, and Ji Zh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209-240.
Booth, Wayne C. "Resurrection of the Implied Author: Why Bother?."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ed.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 Rabinowitz, Oxford: Blackwell, 2005, pp.75-88.
Booth, 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Bosco, Joseph. "Yiguan Dao: ‘Heterodoxy’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The Other Taiwan, 1945 to the Present, ed. Murray A. Rubinstein, NY: M.E. Sharpe, Inc., 1994, pp.423-444.
Brown, Iem. "Agama Buddha Maitreya: Modern Buddhist Sect in Indonesia." 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Ethnography Columbus 9 ,1990, pp.67-81.
Clart, Philip(柯若樸),〈The Image of Jesus Christ in a Chinese Inclusivist Context: I- kuan Tao’s Christ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religious Dialogue〉,鍾雲鶯主編,《宗教.文學與人生》,桃園:元智大學中文系,2006,頁279-313。
Clart, Philip. "The Phoenix and the M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Spirit Writing Cults and Popular Sects in Taiwan."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5.1(1997), pp.1-32.
Duara, Prasenjit., "The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 and Pan-Asianism.",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12, no.1 (Spring 2001), pp.99-130.
DuBois, Thomas David(杜博思). The Sacred Village: Social Change and Religious Life in Rural North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Jordan, David K.& Overmyer, Daniel L., 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Taipei, Cave Books Ltd., 1986.
Kristeva, Juli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 ed. Toril Moi,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86, pp. 35-61.
Lim, Francis Khek Gee.(林克宜) "“We Are Not a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and Religious Territoriality of the Yiguan Dao (Unity Way) in Singapore.", Proselytizing and the Limits of Religious Pluralism in Contemporary Asia, ed. Juliana Finucane & R. Michael Feener, Singapore: Springer Verla, 2014, pp.171-189.
Lin., Ching-chih(林敬智) , "I-Kuan Tao (Yiguandao) under the Shadow of Nationalism: Traitors? Conspirators? Traditionalists? Loyalists?",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in Chinese Societie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233-252.
Pettit, J. E. E. "The Many Faces of the Golden Sire: Books And Readers in the Early Yiguan Dao."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44.1 (2016): 35-72.
Raschke, Carl A. Postmodernism and the Revolution in Religious Theory Toward a Semiotics of the Event,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