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作者:鍾雲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東亞文明研究叢書;76
ISBN:9789860150414
主題關鍵詞:儒教儒學理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5
期刊論文
1.鍾雲鶯(19990800)。試論「學庸淺言新註」對「格物致知」之詮解。中華學苑,53,203-2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雲鶯(20070600)。清末民初民間教派對「格物致知」的解讀--以光月老人、王覺一、楊毅廷為例。漢學研究,25(1)=50,403-4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源林(20071200)。劉智《天方性理》對宗教「他者」的建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4(2),54-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mes, Roger T.(19840600)。孔子思想中宗教觀的特色:天人合一。鵝湖,9(12)=108,4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展良(2003)。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新宋學,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國翔(200603)。宗教對話:儒學第三期開展的核心課題。孔子研究,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仰恩(20040600)。經文.閱讀.新眼光--試論「新眼光讀經運動」的詮釋學。玉山神學院學報,1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柯若樸(20020900)。「民間儒教」概念之試探--以臺灣儒宗神教為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4,3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雲鶯(20061200)。論一貫道「本」與「非本」之思想的解經模式--從《論語》的幾則解釋談起。世界宗教學刊,8,39-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克銘(20011200)。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2)=39,3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儒賓(20050900)。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59,3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孝悌(19900600)。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299-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瑞玲(19931200)。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105-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包筠雅(19930900)。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6,30-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鍾雲鶯(20060600)。論一貫道《學庸淺言新註》的注疏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163-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正治(19860900)。中國民間處世思想的探索與批判。鵝湖,12(3)=135,22-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進興(19970700)。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23,184-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儒賓(20010600)。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1)=38,10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藝曦(20060600)。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4(1)=48,235-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俊傑(20011200)。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臺大歷史學報,28,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儒賓(20020600)。論孟或六經--近世東亞儒家思想史上兩種類型的回歸經典運動。清華學報,32(1),87-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儒賓(20061200)。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儒賓(20040300)。宋儒的靜坐說。臺灣哲學研究,4,3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展良(20040600)。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33,7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俊傑(19990600)。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臺大歷史學報,23,395-4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豐楙(19961000)。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5=7,137-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豐楙(19960900)。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9,9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展良(19990600)。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臺大歷史學報,23,239-2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吳展良(19991200)。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24,10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蔡彥仁(19970600)。評Wilfred Cantwell Smith, «What Is Scripture? A Comparative Approach» (何謂聖典﹖一個比較觀點)。新史學,8(2),251-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洪美華(199102)。明末清初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雲鶯(2003)。試論臺灣一貫道對《大學》之詮釋。第三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玉柱(2007)。一貫道讀經運動的推廣與現況。2007經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年5月18日)。桃園: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段致成(2008)。北海老人《談真錄》之「內丹」思想初探。2008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崇正基金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2007)。先秦儒家身體觀中的兩個功能性概念。臺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雲鶯(2007)。清末民國民間儒教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臺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夏明玉(2001)。民國新興宗教結社--萬國道德會之思維與變遷(1921-1949)(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建弘(2007)。經典與實踐--當代臺灣讀經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又銘(19920000)。大學思想證論(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雲鶯(1995)。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純武(1996)。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enderson, John B.(1991)。Scripture, Canon, and Commentary: A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and Western Exeges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許慎、段玉裁、魯實先(1998)。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聖。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陸象山(1987)。陸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水精子。清靜經圖註。臺北縣三重:大興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希張。五教合編道德淺說合訂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扶鸞書籍(1983)。大學證釋。嘉義:玉珍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扶鸞書籍。學庸淺言新註。臺北縣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唐君毅(1992)。文化意識與宇宙探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榮捷(1884)。王陽明與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俊傑(1987)。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毅廷(1978)。三家合参--毅一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述先(1990)。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震(1974)。孟子字義疏證。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立文(2006)。探索信息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岑溢成(1986)。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杜維明(2003)。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孟穎(1986)。論語心德。臺南:靝巨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山愚人(1982)。性理心法。嘉義:玉珍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夢湖(1988)。性理釋疑選讀小註。嘉義市:玉珍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詹長順(1998)。中庸心法通論。高雄市:合信印經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錢穆(1986)。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1992)。清代哲學。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黃百家(1987)。宋元學案。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勞思光(2006)。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朱熹(1978)。河南程氏遺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俊傑(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何晏、邢昺(196001)。論語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許地山(1986)。扶箕迷信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立勝(2005)。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莊吉發(2002)。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來(1997)。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俊傑(200710)。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潘德榮(20020900)。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慧如閑人(1996)。大學性理闡義。正一善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鍾雲鶯(2001)。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玄同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立文(1988)。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麗珠(20050000)。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Ricoeur, Paul、林宏濤(1995)。詮釋的衝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黎靖德、王星賢(1987)。新校標點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何秀煌(1988)。文化、哲學與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Jordan, David K.、Overmyer, Daniel L.(1986)。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台北:敦煌。  new window
45.徐復觀(1983)。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林萬傳(1986)。先天道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林國平(1992)。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王志成(199612)。解釋與拯救--宗教多元哲學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Smith, Wilfred Cantwell、董江陽(2005)。宗教的意義與終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Buber, Martin、陳維剛(1991)。我與你。臺北:久大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吉岡義豊、余萬居(1985)。中國民間宗教概說。華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俊傑(2006)。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7)。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爾敏(2002)。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爾敏(1995)。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熊月之(1995)。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蒙培元(1989)。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志剛(1995)。走向神聖--現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蔡仁厚(1994)。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立文(1989)。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杜維明、陳靜(20020000)。儒教。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林啟屏(20040000)。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來(1993)。宋明理學。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廖炳惠(19930000)。里柯。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姜廣輝(1994)。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麗珠(19990000)。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來(1990)。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曾春海(1988)。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劉述先(1984)。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鍾彩鈞(1993)。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紀祥(1988)。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Berling, Judith A.(1980)。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e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9.佐野公治(1988)。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梁其姿(19970000)。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韓秉芳、馬西沙(1992)。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Senge, Peter M.、Scharmer, C. Otto、Jaworski, Joseph、Flowers, Betty Sue、汪芸(2006)。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牟宗三(199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李慶(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焦循(1985)。雕菰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Tillich, Paul、魯燕萍(1994)。信仰的動力。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Eliade, Mircea、王建光(2002)。神聖與世俗。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黃俊傑(1986)。儒家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劉又銘(20000000)。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Senge, Peter M.、郭進隆(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Tillich, Paul Johannes、龔書森、尤隆文(1993)。系統神學。東南亞神學院協會臺灣分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周與沈(2005)。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朱熹、郭齊、尹波(1997)。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張載、章錫琛(1983)。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黃進興(1994000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朱熹、鵝湖月刊社(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瑞玲(1992)。臺灣民間善書的心理意涵。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焦循(1966)。論語通釋。無求備齊論語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光月老人(1987)。四書說約。三教心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扶鸞書籍(1993)。三教真傅。孔教真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ingarette, Herbert、彭國翔、張華(2002)。《論語》中自我的問題。孔子:即凡即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水上雅晴、林慶彰(2006)。焦循《論語通擇》--乾嘉期的漢學批判。論語思想史。臺北:萬纖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淑珍(2001)。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中國經典設擇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倪劍青(2005)。身體:在心性與政治之間--從《大學》的「修身」觀念談起。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崑將(2004)。朱子對《論語‧顔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繼起爭議。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馮達文(2004)。従朱子與陽明之《大學》疏解看中國的詮釋學。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黎志添(2001)。宗教經典與哲學詮釋學: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較觀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鍾雲鶯(2006)。一貫道對「格物致知」之詮釋及其所呈現的宗教意義。宗教、文學與人生。桃園:元智大學中語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豐楙(1999)。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彭國翔(2006)。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宗教觀--以陽明學為中心的考察。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笑敢(2003)。經典詮釋體系的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長林(1993)。說「氣」。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豐楙(1999)。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儒賓(2004)。《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湯淺泰雄、盧瑞容(1993)。「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又銘(2005)。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慶堃、段昌國(1985)。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述先(1995)。由當代西方宗教思想如何面對現代化問題的角度論儒家傳統的宗教意涵。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