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王、林、蔣、戴楚辭專著研究
作者:詹詠翔
作者(外文):Chan, Yung-Hsi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怡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王夫之林雲銘蔣驥戴震楚辭通釋楚辭燈山帶閣注楚辭屈原賦注楚辭學詮釋學注釋學Wang Fu-ZhiLin Yun-MingJiang JiDai ZhenThe General Studies in Chu CiChu Ci DengShan Dai Ge Zhu Chu CiThe interpretation of Qu Yuan’s FuChu Ci StudyHermeneuticsAnnotation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王夫之《楚辭通釋》、林雲銘《楚辭燈》、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以及戴震《屈原賦注》在清代《楚辭》學佔有重要的地位。從歷時性角度來看,四家生命歷程橫跨有清一代前期約一百五十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吾人可思考:首先,從「《楚辭》學史」角度論,這段百餘年的學術思想,對《楚辭》學研究的影響為何?再者,縮小視角由「《楚辭》學」論之,人生歷練、學識養成是如何影響四家對《楚辭》的看法?而四家注《騷》專著之特色為何?在詮釋《楚辭》的角度上有何異同?最末,有清一代乃中國傳統學術總整理階段,四家注《騷》專著之成果對《楚辭》學發展的影響又是何者?此等皆是吾人研究四家《楚辭》專注之目的所在。
本論文首章除說明前述動機與目的外,並回顧歷來研究成果,介紹研究方法。歷來研究成果旨在整理與四家有關專書、博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之成果;研究方法則以注釋學、詮釋學為主軸,搭配文本分析、歸納法,以及歷史研究法等,建全研究準備工作。第二章介紹清代學術與《楚辭》研究。就大環境而言,清政府官方立場對於當時學術風氣有著絕對的影響,故吾人藉由分析代表官方態度的《四庫全書總目》,從而得知官方如何看待《楚辭》相關研究。而小環境而言,清代學術風氣承繼自明末以來的反心學思潮,漸次走向以考據學為主導的《楚辭》研究。
其下自第三章至第六章,則分別研究王夫之《楚辭通釋》、林雲銘《楚辭燈》、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以及戴震《屈原賦注》。研究體例參考注釋學,首先採「知人論世」之歷史研究法,分析四家作者出身背景、成長經歷,以及學術成就,以明作者身處時局背景;其後介紹各家注《騷》專著之成書經過與歷來重要版本;再次則專論各書之體例,分為「篇目序文」、「註評內容」兩部分,前者介紹各書目次順序及序文性質,後者則始論文字、聲韻、訓詁,再論章句,終論義理,以充分掌握各書特色。最終則進一步由詮釋學角度分析各書之詮釋特色,由詮釋目的與態度、真理本質與文本型態、詮釋原則與操作方法六大面向入手,以收統整之功。
第七章則分別比較王夫之與戴震、林雲銘與蔣驥兩組學者。王、戴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皆長於經學,將哲學思考融入《楚辭》專著中,值得分析;林、蔣仕途乖違,二人皆有意藉注《騷》事業,寄託個人情志,二人皆長於文學分析,其《楚辭》專著亦值得比較。第八章則為結論。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Exgesis of Wang Fu-Zhi’s The General Studies in Chu Ci and Chu Ci Deng by Lin Yun-Ming, also Shan Dai Ge Zhu Chu Ci by Jiang Ji as well as The Exgesis of Dai Zhe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 Yuan’s Fu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dissertation aim to: first, what has been the influence of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this period of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n the research of Chu Ci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u Ci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of “Chu Ci studies”will be narrowed down to explore how life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have influenced the views of the four schools of thought on Chu Ci.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the four schools' monographs on Sao?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gar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u Ci?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annotation study and hermeneutics are the main focus, together with textual analysis, inductive method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etc.,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reparation of research. The results demonstrating each of the four schools' monographs on Sao has its own representative value in annotation study and hermeneutics , especially in the purpose and attitude of interpretation, the nature of truth and the type of text, th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operation.
一、傳統文獻
(一)《楚辭》類
[清]王逸撰,黃靈庚點校,《楚辭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7年。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章句補注》,岳麓書社,長沙:2013年。
[宋]朱熹撰,黃靈庚點校,《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5。
[宋]朱熹,《楚辭辯證》,岳麓書社,長沙,2013年。
[明]陳第著,康瑞琮點校,《屈宋古音義》,中華書局,北京,2008年。
[明]汪瑗集解、熊良智等點校,《楚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7年。
[明]陸時雍,《楚辭疏》,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1986年。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莊嚴文化事業公司,臺南,1997年。
[明]周拱辰撰、黃靈庚點校,《離騷草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9年。
[清]李陳玉撰、王舒雅點校,《楚辭箋注》,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2017年。
[清]王夫之撰、楊新勛點校,《楚辭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8年。
[清]林雲銘,《楚辭燈》,廣文書局,臺北,1971年。
[清]林雲銘撰、于淑娟點校,《楚辭燈》,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9年。
[清]蔣驥撰、于淑娟點校,《山帶閣注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9年。
[清]戴震撰,戴震研究會編纂,《戴震全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1年。
[清]戴震撰、孫曉磊點校,《屈原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8年。
[清]胡濬源撰、宋清秀點校,《楚辭新注求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9年。
[清]丁晏撰、黃靈庚點校,《楚辭天問箋》,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8年。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廣文書局,臺北,1971年。
[清]陳本禮撰、慈波點校,《屈辭精義》,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7年。
[清]王闓運,《楚辭釋》,廣文書局,臺北,1972年。
[清]林仲懿,《離騷中正》,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莊嚴文化事業公司,臺南,1997年。

(二)古籍類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6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北京,1962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8年。
[漢]劉向撰,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中華書局,北京,2001年。
[魏]王弼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00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1年。
[唐]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慶出版社,重慶,1990年。
[宋]晁補之,《雞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86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0年。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齊魯書社,濟南,1992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南,1995年。
[明]陳第著,康瑞琮點校,《毛詩古音考》,中華書局,北京,2008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世界書局,臺北,1962年。
[清]顧炎武著,《亭林文集》,《叢書彙編》,華文書局,臺北,1970年。
[清]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岳麓書社,長沙,1996年。
[清]江永撰,《古韻標準》,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
[清]林雲銘著,《莊子因》,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2011年。
[清]戴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修訂本》,黃山書社,合肥,2009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北京,2013年。
[清]蔣汾功,《讀孟居文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3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北京,2014年。
[清]凌廷堪,〈戴東原先生事略狀〉,收入[清]戴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修訂本》,黃山書社,合肥,2009年。
[清]朱駿聲撰,《傳經室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5年。
[清]邵懿辰撰,邵章續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上海古籍出版,上海,1979年。
[清]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北京,2010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中華書局,北京,1988年。
[清]王其淦、吳康壽條,湯成烈等纂,《武進陽湖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1991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中華書局,北京,1981年。
[清]陳衍,《福建通志‧文苑傳》,中華書局,臺北,1964年。
[清]陳衍,《閩侯縣志‧卷七十一,文苑上》,成文出版社,臺北,1966年。
[清]胡樸安,《戴先生所錄書考》,《叢書集成續編》,新文豐出版社,臺北,1988年。
[清]程????初集注,程朱昌、程育全編,《戰國策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3年。
[清]楊立誠,《四庫目略》,中華書局,臺北,1970年。

二、近人書目
(一)專著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北京,1962年。
章太炎,《檢論》,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朱維錚點校,《章太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4年。
王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2004年。
王孝魚,《船山學譜》,中華書局,北京,2014年。
王泗原,《楚辭校釋》,中華書局,北京,2014年。
王晫,《今世說》,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上海,1957年。
王寧,《訓詁學原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北京,1996年。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聯經出版公司,臺北,2004年。
史墨卿,《楚辭文藝觀》,華正書局,臺北,1989年。
司馬朝軍,《文獻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2010年。
左松超等著,《訓詁論叢》,中國訓詁學會出版,臺北,1997年。
立之,《《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巴蜀書社,成都,2005年。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3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上海2003年。
朱碧蓮,《楚辭論學叢稿》,文史哲出版社,臺北,2000。
江華,《清代儒學大師:惠棟與戴震》,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2017年。
何宗美、張曉芝,《《四庫全書總目》的官學約束與學術缺失》,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2017年。
何冠標,《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聯經出版公司,臺北,2005年。
何冠標,《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灣學生書局,臺北,1991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三民書局,臺北,2016年。
吳宏一,《清代詩話考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臺北,2006年。
吳承學,《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1年7月)。.
吳旻旻,《漢代楚辭學研究—知識主體的心靈鏡像》,花木蘭文化出版社,新北,2009年。
宋永培,《當代中國訓詁學》,廣東教育出版社,廣州,2000年。
李中華,朱炳祥,《楚辭學史》,武漢出版社,武漢,1996年。
汪耀楠,《注釋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10年。
汪耀楠,《注釋學綱要》,語文出版社,北京,1991年。
肖箑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2002年。
周秉高,《楚辭原物》,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2008年。
周秉高,《楚辭探析》,五南書局,臺北,2016年。
周秉高,《楚辭解析》,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2003年。
周建忠、湯漳平主編,《楚辭學通典》,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漢,2002年。
周建忠著,施仲貞補,《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2011年。
周振甫,《文章例話》,蒲公英出版社,臺北,出版年不詳。
周發源、劉曉敏、王澤應主編,《船山學刊百年文選》,岳麓書社,長沙,2015年。
周葦風,《楚辭發生學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桂林,2008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3年。
周調陽,〈王船山著述考略〉,《王船山學術討論集》,中華書局,北京,1965年。
易重㢘,《中國楚辭學史》,湖南出版社,長沙,1991年。
林安悟,《中國人文詮釋學》,臺灣學生書局,臺北,2009年。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聖環圖書,桃園,1997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88。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一輯,《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二輯,《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三輯,《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四輯,《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注》,《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屈原賦今譯》,《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2年。
柯混瀚,《陳本禮《屈辭精義》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新北,2011年。
柳燕,《《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2013年。
洪湛侯,《楚辭要籍解題》,馬茂元主編,《楚辭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84年。
洪漢鼎,《論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8。
范金民,《科第冠海內,人文甲天下:明清江南文化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2018年。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發微》,中華書局,北京,2020年。
孫巧雲,《元明清楚辭學史》,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杭州,2013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1999年。
孫熙國,《先秦哲學的意蘊:中國哲學早期重要概念研究》,華夏出版社,北京,2006年。
孫黨伯、袁春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94年。
徐志嘯,《楚辭綜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4年。
徐道彬,《戴震考據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合肥,2007年。
柴德賡,《清代學術史講義》,商務印書館,北京,2013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灣商敄印書館,臺北,1966年。
馬茂元,《楚辭注釋》,馬茂元主編,《楚辭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85年。
高秋鳳,《天問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新北,2008年。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範疇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6年。
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大學出版社,杭州,1990年。
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3年。
崔富章,《楚辭書錄解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年。
崔富章總編輯,《楚辭學文庫》,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2003年。
常森,《屈原及其詩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2年。
張力文,《戴震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14年。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北京,2002年。
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1986年。
張暉,《中國詩史傳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北京,2012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商務印書館,上海,1930年。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8年。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3年。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文津出版社,臺北,2002年。
陳怡良,《屈騷審美與修辭》,文津出版社,臺北,2008年。
陳怡良,《楚辭天問研究》,第一書局,臺南,1981年。
陳煒舜,《屈騷纂緒》,台灣學生書局,臺北,2008年。
陳煒舜,《明代前期楚辭學史論》,台灣學生書局,臺北,2011年。
陳慶元、陳昌強、陳煒點校,《謝章鋌集》,吉林文史出版社,長春,2009年。
傅錫壬,《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臺北,198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桂林,2005年。
彭林主編,《清代學術講論》,廣西師範大學,桂林,2005年。
彭毅,《楚辭詮微集》,台灣學生書局,臺北,1999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里仁書局,臺北,2008年。
曾廣源,《戴東原轉語釋補》,海事編譯局,出版地不詳,1929年。
游國恩著,游寶瓊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中華書局,北京,2008年。
湯炳正,《屈賦新探》,貫雅文化公司,臺北,1991年。
湯炳正,《淵研樓屈學存稿》,華齡出版社,北京,2004年。
湯炳正,《楚辭類稿》,貫雅文化公司,臺北,1991年。
黃典誠,《訓詁學概論》,人民出版社,福州,1988年。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 (一) :通論篇》,臺瑪拉雅基金會,臺北,2001年。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 (二) :儒學篇》,臺瑪拉雅基金會,臺北,2002年。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 (三) :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瑪拉雅基金會,臺北,2004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4年。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莊,2003年。
黃霖主編,《文學評點論稿》,鳳凰出版社,南京,2017年。
黃靈庚,《楚辭文獻叢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北京,201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源流出版社,臺北,1982年。
楊金鼎主編,《楚辭評論資料選》,馬茂元主編,《楚辭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85年。
楊金鼎等選編,《楚辭研究論文集》,馬茂元主編,《楚辭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85年。
楊義,《屈原楚辭還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16年。
詹詠翔,《〈離騷〉意象組織論》,花木蘭文化出版社,新北,2013年。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4年。
廖子良主編,《社會科學古文獻情報源指南》,廣西人民出版社,南寧,1992年。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里仁書局,臺北,2008年。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里仁書局,臺北,2010年。
熊良智,《楚辭的藝術形態及其傳播研究》,商務印書館,北京,2016年。
臺靜農,《楚辭天問新箋》,藝文出版社,臺北,1972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06年。
劉昭仁,《戴學小記:戴震的生平與學術思想》,秀威資訊科技,臺北,2009年。
劉梁劍,《王船山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6年。
潘嘯龍,《楚辭舉要》,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蕪湖,2014年。
蔡守湘、江風主編,《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出版社,武漢,199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臺北,1986年。
鄧輝,《王船山道論研究》,湘潭大學出版社,湘潭,2010年。
鄧曉麗,《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2002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里仁書局,臺北,2002年。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2002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97年。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1996年。
戴錫琦、鍾興永主編,《屈原學集成》,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7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允晨文化,臺北,2016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聯經出版,臺北,2020年。
譚帆等,《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3年。
蘇雪林,《天問正簡》,文津出版社,臺北,1992年。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文津出版社,臺北,2005年。
蘇雪林,《屈賦論叢》,南天出版社,臺北,2019年。
蘇雪林,《楚騷新詁》,合記圖書出版社,臺北,1995年。
饒宗頤,《楚辭書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3年。
龔紅林,《屈原廟史料通考》,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2014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灣學生書局,臺北,1992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大安出版社,臺北,1998年。
《中國訓詁學報第1輯》,商務印書館,北京,2009年。
[德]海德格爾(Heidegger, M.)著、丁耘譯,《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08年。
[美]蓋博堅(R. Kent Guy)著、鄭雲艷譯,《皇帝的四庫:乾隆朝晚期的學者與國家》,中國人民出版社,北京,2019年。

(二)學位論文
陳煒舜,《林雲銘及其文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2000年。
章啟輝,《王夫之的《四書》研究及其早期啟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陳煒舜,《明代楚辭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學部哲學博士論文,2003年。
肖治強,《《山帶閣注楚辭》探析》,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年。
陳衛斌,《「天人相繼」—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廖淑玲,《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趙明玉,《宋清楚辭學的連續與轉型——《楚辭集注》、《楚辭通釋》比較研究》,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林姍,《王船山《楚辭通釋》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劉芮康,《戴震《屈原賦注》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燕,《林雲銘《楚辭燈》研究》,漳州師範學院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劉文斌,《清初學術思潮與《楚辭燈》的成書》,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王悅,《林雲銘《楚辭燈》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程飛飛,《林雲銘《楚辭燈》研究》,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賈會曉,《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之時文法注釋傾向研究》,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王偉,《楚文化視閾下的《楚辭通釋》研究》,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張考慈,《林雲銘《楚辭燈》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李玉佩,《王夫之《楚辭通釋》訓詁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楊艷如,《王夫之《楚辭通釋》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三)期刊論文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頁679—712,1993年。
王興國,〈王船山《黃書》與近代尊黃思潮的興起〉,《船山學刊》第1期,頁17—21,2013年。
安娜,〈淺析明代唐宋派時文創作特點〉,《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頁103—106,2017年。
朱聞宇,〈武進蔣氏家學與蔣驥學術特色關係考辨〉,《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頁115—119,2015年。
何寄澎、吳旻旻:〈「平心看他語意」—朱熹《楚辭集注》之詮釋理念及其意義〉,《中文學刊》第3期,頁161—184,2003年。
何詩海,〈「惡道」之外—從凡例看明清評點觀的另一面相〉,《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期,頁91—98,2013年。
吳旻旻,〈《楚辭通釋》的楚辭學意義解讀—兼論其於船山詩學之位置〉,《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期,頁159—192,2012年。
李波、王業明,〈清代《莊子》散文評點的學術特徵及方法論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頁1—6,2012年。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收入《中外文學》第8卷第8期,頁168—188,1980年。
李懿純,〈林雲銘《莊子因》解莊特色及其立場探論〉,《東亞漢學研究》第8號,頁190—179。
沈雲,〈談明遺民對屈原及《楚辭》的接受〉,《語文學刊》第5期,頁23—25,2008年。
周積明、雷平,〈清代經世思潮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頁1—10,2006年。
官桂銓,〈林雲銘的生卒年〉,《學術研究》第1期,頁89,1981年。
林俞佑,〈科舉與時文—論清代科舉評點的社會意義〉,《史學彙刊》第28期,頁155—174,2011年。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直釋與旁通〉,《臺大哲學論評》第31期,頁35—110。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頁39—56,2002年。
柯岳君,〈王夫之詩論—性情觀析探〉,《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5卷第2期,頁201—238。
洪漢鼎,〈伽達默爾的前理解學說(上)〉,《河北學刊》,頁53—62,2008年。
徐道彬,〈戴震《屈原賦注》的文學成就〉,《徽學》第3卷,頁286—288,2004年。
康自強:〈王船山內丹思想研究——以〈遠遊〉註為核心的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四十期(秋季號),頁1—26,2018年。
張天杰,〈呂留良時文評選中的遺民心態與朱子學思想〉,《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46—155,2017年。
張民權,〈宋代古音學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76—87,2002年。
張高評,〈比事屬辭與章學誠之《春秋》教:史學、敘事、古文辭與《春秋》書法〉,《中山人文學報》第36期,頁31—58,2014年。
張高評,〈書法、史學、敘事、古文與比事屬辭: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理論基礎〉,《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4期,頁1—33,2017年。
張麗珠,〈戴震「由詞通道」的學術思想體系—以經驗取向的新義理學為論述主軸〉,《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頁157—194,2010年。
許明德,〈明清之際夏允彝之死及相關悼念詩文之敘事策略〉,《漢學研究》第32卷第4期,頁167—191,2014年。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頁197—228,2009年。
陳志信,〈從古文詞章學論戴震的《屈原賦注》〉,《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頁129—184,2018年。
陳志信,〈論戴震「觸事廣類」的研《詩》方法〉,《中國經學》第16輯,頁117—134,2015年。
陳勇,〈王夫之詩歌評選成書考辨〉,《船山學刊》第3期,頁29—31,2010年。
陳祖武,〈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國學研究》卷9,頁295—313,2002年。
陳章錫,〈王船山《楚辭通釋》之文學思想及人格美學〉,《文學新鑰》第9期,頁71—132,2009年。
陳煒舜,〈林雲銘《莊子因》初探—以「歸莊入儒」及「文理相通」為論述中心〉,《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頁41—72,2008年。
黃隆順,〈王船山對奸臣的批判—讀《宋論》〉,《船山學刊》第4期,頁20—25,2000年。
楊端志,〈周易古經韻考韻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1994年。
廖棟樑,〈「文」的譜系:論晚明清初學者對屈辭藝術性的認識〉,《淡江中文學報》第17期,頁121—194,2007年。
劉尊舉,〈「以古文為時文」的創作形態及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第6期,頁144—153,2012年。
劉精盛,〈是非憑物理,褒貶棄因循—爭議王船山《詩經稗疏》的訓詁特色和訓詁理念〉,《船山學刊》第2期,頁40—44,2014年。
劉審吾,〈記衡楊劉氏所藏王船山先生遺藁〉,《船山學報》冊2,頁813—818,2009年。
劉樹勝,〈林雲銘的遺民情結與《楚辭燈》的創作〉,《雲夢學刊》第36卷第3期,頁45—46,2015年。
蔣立甫,〈關於屈原賦注的三個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1994年。
鄭芳祥,〈時文如何取法古文—以《蛟峰批點止齋論祖》為例〉,《淡江中文學報》第39期,頁69—101,2018年。
鄭富春,〈安死自靖,貞魂恆存——從《楚辭通釋》看王船山的生死觀〉,《鵝湖月刊》第33卷第8期,頁19—29,2008年。
鄭麗霞、歐明俊,〈古代「時文」界說之檢討〉,《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79—169,2016年。
戰立忠,〈船山歷代詩歌評選時間考辨〉,《船山學刊》第4期,頁19—21、35,2004年。
蕭敏如,〈清初遺民《春秋》學中的民族意識—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主的考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頁193—232,2008年。
蕭漢明、陳仁仁,〈船山易學哲學體系簡論〉,《船山學刊》第三期,頁6—10,2011年。
戴景賢,〈論戴東原章實齋認識論立場之差異及其所形塑學術性格之不同〉,《文與哲》第10期,頁375—446,2007年。
顏崑陽,〈漢代經學所開顯二種「詮釋典範」及其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東華漢學》第29期,頁1—48,2019年。
[韓國]金淵洙,〈蔣驥家世與生平考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71—73,199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