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
作者:鄭雪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Xue-Hua Zhe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朝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莊周阮籍迴盪玄冥天均凝神現象學詮釋學逍遙遊詩意道說意象神貴之道自然適性王夫之郭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7)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6
  本論文選擇「遊」意識的經典文本〈逍遙遊〉及其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文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語境化」、「意象分析」、「個案研究」、「三重向度」等研究方法,致力於以下兩個主要的工作:一是〈逍遙遊〉原創性的彰顯;二是〈逍遙遊〉詮釋經驗與方式的分析。前者開展為文化語境和文本特性兩個面向的闡述,希望對於經典的重建工作提供較切合文化傳統及經典本身特性的研究進路;後者開展為經典文本、歷史境域、詮釋者自我形象、詮釋方法與觀點等互文脈絡的描述分析,希望一方面以詮釋史作為思想史的一種方法,探究思想變異創新的脈絡和機制,一方面從具體的詮釋經驗和方式發掘詮釋學方法論的豐富意涵。
  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其內容大要如下:
  「緒論」的部分共分為五個項目,第一項標題為「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建立」,旨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在於匯入中國經典詮釋學的研究趨勢,概述中國經典詮釋學的興起背景及發展面向;第二項標題為「〈逍遙遊〉作為「遊」意識的經典」,說明選擇〈逍遙遊〉及其詮釋文本作為研究對象的理由,以及此一研究的重要性;第三項標題為「本論文的命篇與選題」,說明以「非常的行旅」命篇的用意所在,以及以「變世情境」作為選題的基本原則;第四項標題為「前行研究成果的回顧」,擇要概述前行研究成果作為本論文參照系統的重要觀點;第五項標題為「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說明本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語境」、「意象分析」、「個案研究」及「三重向度」,以及本論文的各章結構大要。
  第一章題為〈「道」的裂變〉,旨在說明身為戰國變世情境的知識份子,莊周的「遊」意識作為一種對於人之存在的追問與應答,乃通過對於當時文化語境之深刻理解而有所超越突破。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宇宙王制與禮樂傳統」描述在西周以禮樂傳統為核心的文化語境裡,政治權力系統接合「天命」、「道德」、「聖王」等話語,以神聖修辭凝塑了「華夏天下」的「政治─文化」共同體意識。第二節「即器存道與捨器言道」勾勒春秋戰國時代學術裂變的狀況,描繪知識份子世界觀和自我形象的改變,說明其中的關鍵在於孔子的「哲學突破」使「人」成為思想的主題,而「天下」意識由「政治─文化」意涵轉化出存有論意涵,成為知識份子證成自我的實踐場域。諸子繼起,以「天下有道」為其共同的現實關懷,「言道」是思想的競技,也是話語權力的爭逐。第三節「與『道』的詮釋學遭遇」通過諸子思想式寫作的目的和敘述方式之比較,揭示莊周超越天下意識而朝著宇宙意識的轉向──遊於方之外,基於這樣的「方外」意識,莊周返回無所遮蔽的「道」,其「言」乃是與「道」的詮釋學遭遇,而「遊」的哲思、行動與言說乃是一場「揭蔽」的自由深戲。
  第二章題為〈與『道』深戲〉,旨在描述〈逍遙遊〉如何通過「意象」的中介,以「詩意道說」的召喚結構透顯「遊」之諦義。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意象的流動」,順著〈逍遙遊〉的文本脈絡進行意象分析,著重分析意象的結構方式,以及將其可能的力量、意義及功效予以豁顯。〈逍遙遊〉全文依意象結構類型,可分為兩個子意象系統:第一個子系統以「鯤╱鵬」的意象起興,然後不斷進行互文改寫,串連各種參照對比的喻象,建構層遞辯證的喻義脈絡,最後導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論斷;第二個子系統運用對話情境及喻中有喻的方式,進行喻象意蘊的分解、伸展與轉換。此一子系統又可依主題而分為兩部分,前半以「帝王╱神人」的意象為核心,跨越俗世以「天下」為存有實踐場域的人為設限,後半則以「大瓠╱大樗」的意象為核心,中止世智的判斷,破除「用」的迷思與執著,揭示「無用之用」的玄智。第二節「詩意的迴盪」,針對〈逍遙遊〉文本世界裡的大鵬與大木兩個意象所引起的詩意迴盪現象予以描述分析,從神話學視野所開發的莊學研究,對於大鵬與大木的原型分析將作為本文的參照系統,但是,興發詩意迴盪的意象與沈睡於潛意識的某種原型(archetype)雖然有所關聯,但兩者並非因果關係(causal),興發詩意迴盪的意象並非來自過去,它有其自身的存有與動力,因此,在詩意迴盪裡,遙遠的過往或許藉由意象乍現而回響起來,但是這些回聲在當下折射出的深度,乃是存有的直接產物。而本文的探索所著重的並不是回聲的出處,而是意象觸發詩意語言,語言興發迴盪體驗的當下所折射的存有深度。
  第三章題為〈阮籍的逍遙義〉,選擇魏晉變世情境中首度讓〈逍遙遊〉在當時的歷史時刻賦活生命力的文本──阮籍〈大人先生傳〉作為第一個詮釋文本的研究個案。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大人先生傳〉的批判意識」,由〈大人先生傳〉中「大人先生」對「君子」、「隱士」、「薪者」的對話,探討阮籍在魏晉變世的極限情境裡,由所屬社群與個體的緊張關係而逼顯的存在反思,此一存在反思作為基本的問題意識,使其理想世界的形構乃是一種對現實社會權力本質的反諷和抵制。第二節「〈大人先生傳〉的表意方式」,由「大人」的命題、對話的運作機制以及空間意象的隱喻等三方面,探討〈大人先生傳〉如何通過表意方式的選擇與安排,以充滿個人風格的寫作來闡發逍遙的旨趣。第三節「〈大人先生傳〉的核心觀念」,探討〈大人先生傳〉用以闡發逍遙旨趣的兩個核心觀念──「自然」與「神」,通過與相關文本的鏈結和比較,說明「自然」作為「名教」的反話語,指向原始的太初世界,而「神」作為人與「自然」的通路,則是一種極私密的內在體驗。最後,結語部分指出〈大人先生傳〉在莊學史上的貢獻及影響,並肯定其對於當代性的應答。
  第四章題為〈郭象的逍遙義〉,選擇魏晉變世情境中影響輻射最為深廣的郭象〈逍遙遊注〉作為第二個詮釋文本的研究個案。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郭象逍遙義的問題視域」,指出郭象以個體自由的現實關懷為其問題意識,而對〈逍遙遊〉進行創造性詮釋。從相關文本的鏈結,說明郭象的問題意識出自以現象世界為存在整體界域的世界圖式,根據此一圖式郭象批判了「貴無」、「崇有」等玄學本體論話語,在當時的思想競賽裡,標誌了新的理論制高點。第二節「〈逍遙遊注〉的詮釋方法」,探究郭象詮釋方法的基本原則和操作程序。從〈逍遙遊注〉在語詞、句式、意義的增生或轉移等方面的詮釋實踐,分析「辨名言理」與「寄言出意」兩種詮釋方法的操作過程和效果。第三節「郭象逍遙義的理論形構」,鏈結文本中不斷集結的關鍵詞如「自然」、「性」、「理」、「玄冥」等,說明郭象「適性說」和「聖人論」的理論形構──前者賦予「適性逍遙」以本體論和價值論的理據,論證個體性分自足的必然性,進而肯定個體各依其性分而實現其存在的合理性;後者是關於實踐的理論,論述跡冥圓融的聖人如何達致「適性逍遙」的理念目標。最後結語的部分指出適性逍遙義為魏晉時期自然與名教的統合,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野,並使道家思維模式的自然主義達到高峰。
  第五章題為〈船山的逍遙義〉,選擇明末變世情境中「得莊之深微」的王夫之〈逍遙遊通〉、〈逍遙遊解〉作為第三個詮釋文本的研究個案。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船山通解〈逍遙遊〉的詮釋起點」,指出船山之通解〈逍遙遊〉乃以「盡人道之極致」為其詮釋起點,此一起點的立定,既源於船山學術使命的基本關懷,亦是一決定生命核心的此在事件。在此詮釋起點上,船山以生命體驗和〈逍遙遊〉展開關乎存在整體界域的對話,一方面進行自我形象的確認,一方面實踐學術價值的創造。第二節「船山通解〈逍遙遊〉的詮釋方法」,分別就語言層次、心理層次和存在層次的「詮釋循環」,闡析船山方法意識與詮釋實踐在詮釋學方法論上的豐富意涵,並彰顯其創造性思想在詮釋、批判、重建的循環過程中,匯入傳統之流,成為一股伏潛的能量。第三節「船山逍遙義的核心觀念」,探討船山逍遙義的兩個核心觀念「天均」與「凝神」,指出其創造性詮釋的終點在於開顯和合動幾的生活世界,在此一終點上,是一個開放的、無盡的存在場域,生命如何完成逍遙之遊,在於人如何守護、承擔、參與生活世界這個人類唯一的存在家園。最後結語指出船山逍遙義展現了鮮明的人文關懷,這樣的詮釋不僅會通莊子之道於儒學,同時也是對儒學的轉化。
  「結論」的部分,分為三個項目總結本論文的論述,第一項標為「四種智慧觀景」,針對「經典」及「經典詮釋」的「重建」工作,總結地說明莊周、阮籍、郭象、王夫之等思想家對於人如何體現無限自由之「遊」的存在追問,所開展的四種智慧觀景,並以對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此一核心命題的詮釋,點出後三者與莊周智慧觀景之間的差異;第二項標為「創造性的詮釋」,針對具體的詮釋經驗和方式,總結地說明四個文本作為創造性詮釋的「越界」行動,強調〈逍遙遊〉及其詮釋景觀以其烏托邦功能形成一特殊意義的「經典詮釋傳統」。
none
一、古籍原典
《史記》,《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左傳》,《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周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孟子》,《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尚書》,《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後漢書》,《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晉書》,《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荀子》,《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55
《詩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書》,《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論語》,《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墨子》,《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55
《韓非子》,《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55
《禮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王 充:《論衡》,《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55
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1996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84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朱情牽:《老子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
吳則虞點校、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侖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林雲銘:《莊子因》,台北:廣文書局,1967
宣 穎:《南華經解.莊解小言》,台北:廣文書局,1978
康和聲輯印:《王船山先生墨寶四種》,1942
張安治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焦竑,李劍雄點校:《澹園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66
劉義慶,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台北:華正書局,1989
劉熙載:《藝概.文概》,台北:久博圖書公司,1986
慧 皎:《高僧傳》,台北:廣文書局,1976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二、當代論著
(一)專書
甲、中國哲學、哲學史、思想史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new window
吳 銳:《中國思想的起源》,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胡 適:《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new window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new window
陳少鋒:《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乙、史學、文化、社會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
余英時:〈意識形態與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new window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新華書局,1955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傅斯年:《傅斯年選集》,台北:文星書店,1967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葉啟政:〈理論和實踐的搓揉──關於「知識份子」的社會理論雛形〉,《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丙、莊子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王叔岷:《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池田知久,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9
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收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李錦全、曹智頻:《莊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沈清松:〈莊子的語言哲學初考〉,《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1986
郎擎霄:《莊子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new window
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new window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探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錢 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錢 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丁、魏晉玄學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呂 凱:〈阮籍與《大人先生傳》研究〉,收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new window
周大興:〈阮籍的名教空間與大人先生的神貴空間〉,收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4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蓓蓓:〈「名教」一詞的產生及其相關問題〉,收於《文史論文集》(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new window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於《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
馮芝生、容肇祖等編:《中國歷代哲學文選•兩漢─隋唐編》,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new window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戊、船山學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new window
侯外廬:《船山學案》,長沙:嶽麓書社,1982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縣:七略出版社,2000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62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96new window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己、中國詮釋學
王中江:〈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三聯書店,2003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王晴佳:〈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new window
王曉波:〈「崇本舉末」與「崇本息末」:王弼對老子哲學的詮釋〉,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
成中英編:《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成中英編:《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成中英編:《本體與詮釋》第三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李清良:《中國闡釋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杜維明:〈軸心文明與多元現代性〉,劉述先主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沈清松:《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
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存有的詮釋學探源》,台北縣新店市: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2new window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6
姜廣輝主編:《經學今詮》(初、續、三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2002
洪漢鼎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陳少明:〈《齊物論》注疏傳統中的解釋學問題〉,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三聯書店,2003
陳少明編:《經典與解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湯一介:《和而不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
葉維廉:《飲之太和》,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董洪利:《古籍的闡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蔡振豐:〈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new window
庚、其他
安延明:《狄爾泰的歷史解釋理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2003new window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收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張岱年主編:《中國思想大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new window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new window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4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滕守堯:《對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new window
鄭明萱:《多向文本》,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
應 奇:《後自由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
羅 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2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辛、西方譯著
葛瑞漢(A. C. Graham),張海晏譯:《論道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9
克勞德•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2001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2003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郝大維(Hall, D. L.)、安樂哲(Ames, R. T.),施忠連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第一卷,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劉安雲譯:《人的宗教》,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牟宗三譯:《判斷力之批判》,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陳曉林譯:《自由四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雷敏•亞罕拜格魯(Ramin Jahanbegloo),楊孝明譯:《以撒•柏林對話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
弗雷澤(J. G. Frazer),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95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陳維剛譯:《我與你》卷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
博藍尼、浦洛施(Michael Polanyi、Harry Prosch),彭淮棟譯:《意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杜夫潤(Mikel Dufrenne),岑溢成譯註:〈文學批評與現象學〉,收於《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new window
默西亞.埃里亞德(Mircea Eliade),廖素霞、陳淑娟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
彼德•柏克(Peter Burke),賈士衡譯:《知識社會學──從古騰堡到狄德羅》,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理查•邏逖(Richard Rorty),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勒范恩(Robert Levine),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等譯:《時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羅洛•梅(Rollo May),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
(二)期刊論文
王建元:〈《莊子》中的詮釋觀〉,《當代》第七十一期,1992.3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壹卷第壹期,2004.9new window
王鍾陵:〈《莊子》中的大木形象與意象思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十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8new window
李美燕:〈郭象注莊子逍遙遊的詭辭辯證〉,《屏東師院學報》第八期,1995.6new window
杜維明:〈身體與體知〉,《當代》第三十五期,1989.3.1
林文彬:〈王船山援莊入儒論〉,《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04.6new window
林俊宏:〈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台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六期,2002.6new window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台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2.12new window
張 灝:〈從世界文化史目樞軸時代〉,《二十一世紀》第五十八期,2000.4
陳 贇:〈形而上與形而下:以顯隱為中的理解─王夫之道器之辨的哲學闡釋〉,《清華學報》新三十一卷第一、二期合刊,2001.3(實際出版日期為2002.4)
陳 贇:〈從有無到隱顯:王船山與儒學範式的轉換〉,《孔孟學報》第八十一期,2004.9
陳昌明:〈莊子的語言哲學與文學的思考〉,《古典文學》第十集,1988.12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期,2004.5new window
楊自平:〈《莊子》「逍遙」概念義涵的探討〉,《哲學與文化》第廿六卷第九期,1999.9new window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12new window
劉 光:〈莊子言與不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蔡幸娟:〈從〈小雅•北山〉談《詩經》雅頌篇章中的「大一統」天下觀的呈現〉,《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3.6
嚴壽澂:〈莊子、重玄與相天─王船山宗教信仰述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十五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9.9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林文彬:《王船山莊子解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徐聖心:《莊子的三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陳黎君:《郭象哲學體系中「自然」概念之探義》,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龔卓軍:《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