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京劇教育之過去與未來-從「復興劇校」到「臺灣戲曲學院」之發展與變遷論說
作者:馬薇茜
作者(外文):Ma, Wei-Chien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曉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京劇復興劇校京劇教育臺灣戲曲學院藝術Jing-Ju OperaFu Hsing Opera Schoolaka Fu Hsing Dramatic Arts AcademyJing-Ju Opera EducationTaiwan Opera AcademyakaTaiwan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sA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京劇教育在臺灣的發展,與中國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等有著密不可分的牽繫與關連。自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京劇演藝也在那段時間前後開始在臺灣發展,從外來文化進而移植,到落地深耕,至今仍未間斷。從臺灣京劇教育的發展過程與轉變軌跡中,處處可以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京劇在臺灣和中國各有不同的發展歷程,看似有新的變數與新面貌,但事實上探其脈絡,臺灣京劇教育卻保有傳統戲曲最原始的本質與深層面向的影響。隨著時代變遷、兩岸交流互動,我們可察覺京劇在臺灣,從演出到培育人才,京劇傳承已建立特有的教育體系,尤其「復興劇校」在臺灣京劇教育發展史上更是極其重要的一部份。近三十年來,「復興劇校」又從京劇延伸到民俗技藝、戲曲音樂、臺灣歌仔戲、客家戲、劇場藝術等,影響深遠。本研究藉著記錄「復興劇校」在臺灣京劇教育發展的歷史,並探究其未來發展前景,期待對臺灣戲曲教育及傳承發展面向及未來以求更臻完善。
綜觀臺灣京劇發展幾番轉變:原私立「復興劇校」1957年創辦,期間有軍方支持經營的「三軍劇校(隊)」、「國光藝校」皆是國家政策支持,迄今皆已解散合併,劇隊成為「國光劇團」,劇校併入「臺灣戲曲學院」;而「復興劇校」則是唯一從民間私人經營進而改隸,納入正規教育體制,轉由國家支持京劇教育的推展與發展經營的學校。「復興劇校」從私立「復興劇校」、「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到「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改制、併校、升格,在轉換過程中,京劇傳承持續延伸,京劇人才培育方向並未改變,而且學校位階提升,從小學到大學十二年的學制別具特色,可以理解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京劇教育的推動,不僅是國家文化政策,也是帶動臺灣藝文發展的重要指標。
The development of Jing-Ju Opera education in Taiwan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Chinese history,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Si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in 1949, the Jing-Ju Opera performing arts had also begun to develop in Taiwan around that time. From the transplanta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to the deep cultivation, it has not stoppe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nge trajectory of Taiwan's Jing-Ju Opera education.
Jing-Ju opera in Taiwan and China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history. It seems that there are new variables and new appearances, in fact to explore its context, Taiwan Jing-Ju Opera education retains the most primitive essence and deep-level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opera. As the times change and cross-strait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we can perceive that Jing-Ju Opera has established a uniqu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from performing to cultivating talents. In particular, the "Fu Hsing Opera School"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ng-Ju Opera education in Taiwan.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Fu Hsing Opera School" has extended from Jing-Ju opera to folklore skills, opera music, Taiwanese opera, Hakka opera, theater art, etc.,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is study record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 Hsing Opera School" in Taiwan's Jing-Ju Opera education, and explor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Taiwan's opera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in most perfect.
Take an observation at the several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ing-Ju Opera in Taiwan: The original private "Fu Hsing Opera School" was founded in 1957. During the period, the "Tri-Service Opera School (Team)" and "Guoguang Art School" operated by the military were supported by national policies and have been disbanded so far. After the merger, the theater team became the "Guoguang Opera Troupe", and the opera school was merged into the "Taiwan Opera Academy"; and the "Fu Hsing Opera School" was the only one that changed from private operation to the formal education system. It was transferred to the state to support the promotion of Jing-Ju Opera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Fu Hsing Opera School" from "private "Fu Hsing Opera School", "National Fu Hsing Opera Experimental School", to "National Taiwan Opera Academy", then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s ", has run its conversion of the completion of restructuring, merging and upgrading. During the process, the Jing-Ju Opera inheritance continues to be extended however, the direction of Jing-Ju Opera talent cultivation has not been changed. The school hierarchy rank has been upgraded with the twelve-year school system. It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education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university.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under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of Jing-Ju Opera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country cultural policy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culture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依姓氏筆畫為序)
1.王士儀:《試論國劇高等教育學程規劃與發展》(兩岸表演藝術教
育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2.王安祈:《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臺灣京劇新紀元》(臺北市:相
映文化出版),2008年4月。
3.王安祈:《為京劇體系發聲》(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1月。
4.王安祈:《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市:北
市文化局),2002年12月。
5.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年。
6.王安祈:《臺灣京劇史照》(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國立國光
劇團),1999年12月。
7.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市:文建會),1995年。
8.王慶琪:《戲劇生涯:王振祖先生家傳》(臺北:國劇月刊社),
1981年6月。
9.白其龍:《文武崑亂不擋:京劇名旦季教育家梁秀娟》(臺北市
秀威資訊),2018年。
10.李蓮珠:《走過半世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元年暨創校五十週年紀念
專刊》(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4月。
11.李殿魁,劉慧芬編:《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12.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市:
臺原出版社),1997年10月。
13.林鋒雄:《我國戲曲教育芻論》(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1981年
10月。
14.馬少波,章力揮,陶雄,曾白榮,胡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
(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1月。
15.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
(臺北市:南天書局),2006年。
16.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
司),2000年。
17.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18.連雅堂:《臺灣通史(修訂校正版)》(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
書編審委員會),1985年1月。
19.梁在正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十》(臺北市: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7年12月。
20.陳守讓:《麻辣校長:鋼索上的精彩人生》(臺北市:威秀資訊),
2013年。
21.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2004年9月。
22.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印:《劇藝學校國劇科課程標準》(臺灣:教育
部社會教育司),1989年6月。
23.教育部編印:《劇藝學校國劇科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社教
司),1989年6月。
24.曾永義:《戲曲經眼錄》(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
會),2002年9月。
25.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學藝出版社),1994年
6月。
26.張光濤,曹俊麟:《國劇職業學校課程科目表》(臺北市:國立復興
劇藝實驗學校),1985年。
27.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月。
28.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11月。
29.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1年1月。

二、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為序)
1.王安祈:〈臺灣京劇發展的脈絡〉《傳統藝術雙月刊》第十一期,
2001年2月。
2.王素真:〈臺灣戲曲一甲子〉《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創校60週年口
述歷史輯錄》,臺北市:戲曲學院,2017年。
3.李連珠:〈走過半世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元年暨創校五十週年紀念
專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4月。
4.周明泰:〈京戲近百年瑣記〉《平劇史料叢刊》,1929年11月。
5.鍾傳幸:〈戲曲~學以致用吧〉《演藝術雜誌》第四十六期,1996年8
  月。
6.徐宗鴻:〈回眸戲曲教育殿堂.首部曲:張瑞濱校長治校紀實〉,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初版,2015年12月。
7.郭小莊:〈欣見劇校教育展新機〉《復興劇藝學刊》第八期,1994
年4月。
8.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元年專輯〉,戲專
風華, 2000年7月。
9.齊如山:〈五十年來的國劇〉《齊如山文集》第四集,石家莊:河
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10.鄭榮興:〈蛻變起飛:戲曲教育世紀改革十二載紀實〉,慶美園文教
基金,2016年4月。
三、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為序)
1.尹崇儒:《復興京劇永矢弗諼:論曹復永先生之藝術生涯》,淡江
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2.林顯源:《傳統戲曲在臺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侯剛本:《臺灣京劇教育與就業現況之研究1949-1999》,中國文化
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4.高小仙:《從三民主義文化建設論我國文藝發展─以一九五○~一九
九○年我國國劇發展為實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1年。
5.黃慧芬:《臺視「國劇社」電視戲曲研究(1963-1988)》,中國文
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6.楊宗陶:《國家京劇團之設置與營運研究-由國光、臺灣戲專兩京劇
團之整併談雙軌體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8.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臺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
範圍》,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9.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中
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