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蔡明貴
作者(外文):TSAI, MING-KUEI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鄭崇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學校效能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Learning organizationSchool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之現況;探析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中,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探究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彼此間之關係;驗證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與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情形。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在參考相關文獻後建立研究架構,自編〈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以新北市210所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為調查對象,共抽取72所學校共計1,014位教師做為樣本,總計收回843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13%。蒐集問卷資料後透過SPSS及AMO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線性迴歸及結構方程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及驗證各變項間之適配度情形。依據調查問卷之統計分析結果,歸納主要研究發現及結論如下:
一、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整體現況達到高程度,各層面表現中以願景規劃與賦權增能最高,而資源創價與績效評估最低。
二、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習型組織之整體現況達到高程度,各層面表現中以自我成長精進最高,而系統思考強化最低。
三、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效能之整體現況達到高程度,各層面表現中以教學專業品質最高,而行政運作績效最低。
四、 新北市國小教師因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校長性別與學校校長在校服務年資,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整體或部份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 新北市國小教師因不同年齡、學校規模、學校校長性別與學校校長在校服務年資,知覺學習型組織整體或部份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 新北市國小教師因不同性別、學校規模、學校校長性別,知覺學校效能整體或部份層面有顯著差異。
七、 國小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學校效能三者間具有顯著之高度正相關,校長科技領導結合學習型組織之發展,對學校效能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
八、 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對學校效能具有顯著之預測力。
九、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之徑路關係模式具有良好之適配性,檢定獲得支持且能解釋主要變項間的關係。
十、 學習型組織在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機、國民小學校長,以及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tatu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n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by teacher’s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Finally, it assesses the proper fit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o achieve the goal, this study adop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 The investigative questionnaire of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the main tool in use. 1,014 teachers from 72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were surveyed and 843 valid results were returned, resulting in 83.13% response rate.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each aspect, with the highest score appears in "Vision planning and empowerment" and lowest score appear in "Resourc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2. The learing organiz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shows high performance in each aspect, eith the highest score appears in "Self-growth and refinement" and lowest appears in "System Thinking Enhancement".
3.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school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shows high performance in each aspect, with the highest score appears in "Quality of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lowest appears in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s of " technology leadership " in whole or in part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by school size, gender of the school principal, and years of service of the school principal.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s" in whole or in part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by age, school size, gender of school principal, and years of school service of school principals.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 in whole or in part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by gender, school size, gender of school principal, and years of school service of school principal.
7.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s is highly beneficial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8. P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s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pathways in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s was well adapted and validated with support and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jor variables.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as directly mediated by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future research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文霖(2013)。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資訊融入教學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佳琦(201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怡仁(2010)。臺南縣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王素貞(2014)。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市。
王精文、蕭婉鎔(2004)。建構學習型組織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4),29-49。
王銘慧(2016)。中國式領導、組織文化、學習型組織對組織創新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江佳齡(2019)。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i-VISA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江俊賢(2015)。國中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永續經營關係之研究─以組織學習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世揚(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依純(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怡佳(2008)。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的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45-52。
吳明隆(2013)。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3)。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秋蓉(2018)。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知識管理、組織文化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1997a)。有效能的學校。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7b)。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1-7。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臺灣教育,619,2-13。
吳清山(2005)。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51(2),133-139。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
吳清山、林天祐(1996)。教育名詞-教育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2,68。
吳清山、林天祐(2004)。全面品質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7,160。
吳清山、林天祐(2006)。科技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71,195-196。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吳清山等人(2018)。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臺北市:學富。
吳耀騰(2008)。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呂盈瑩(2018)。運用智慧創客教育KTAV學習食譜 提升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清輝(2015)。桃園市國小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巫孟蓁(2019)。國民小學校務發展計畫、績效目標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建居(2012)。創新領導、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行銷策略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毓聖(2018)。系統思考及系統基模應用於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蕙年(2006)。高級中等學校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麗珍(2011)。國小校長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汪昭芬(2000)。組織學習、知識創造、知識蘊蓄與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科技製造業、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之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周宗正(2016)。國民中學教育行政人員協同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孟珈卉(2018)。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後設分析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官柳延(2014)。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志忠(2000)。科技。教育大辭書。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A7%91%E6%8A%80
林怡均(2014)。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明地(2011)。創新經營帶來生存新希望。師友月刊,534,14-18。
林芳瑜(2016)。技術型高中教師學習型組織知覺、教師自我效能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林奕成(2018)。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彥宏(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思行(2015)。以修訂的UTAUT 模式探討3C 產品使用者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哲瑋(2018)。宜蘭縣國小校長科技領導之個案研究:以行動學習推動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益昌、周談輝(2004)。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建構與案例。臺北市:全華圖書。
林智偉(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林寬豪(2018)。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麗惠(201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智慧領導、教師創客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郁仁(2019)。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資訊素養、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邱清池(2011)。學習型組織程度、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邱皓政(2015)。量化研究法(二版):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修訂版。臺北市:雙葉。
侯貴蘭(2013)。創新經營與學習型組織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紀勝涵(2010)。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胡夢鯨(1999)。學習型學校的發展:以美國加速學校與我國補習學校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范凱雯(2019)。以多層次觀點探討學習型組織與單位績效之關係-以動態創業能力為中介變項、環境競爭性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夏明義(2011)。公立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孫本初(2001)。知識管理-組織發展新利器。人事月刊,32(4),8-22。
徐玉珊(2007)。國內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組織、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徐發斌(2012)。國民小學校長邀約領導、組織認同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秦夢群(1999)。校長職前教育之分析與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29,11-16。
秦夢群(2013)。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張奕華(2006)。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1),1-27。
高士傑(2015)。幼兒園主管轉型領導、學習型組織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63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02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102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3)。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87443/。
張弘奇(2010)。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地區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張坤宏(201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奕財(2018)。智慧學校校長科技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奕華(2003)。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4,83-95。
張奕華(2006)。科技領導理論基礎與培訓課程範例。教育研究月刊,150,59-74。
張奕華(2007)。學校科技領與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奕華(2010)。校長科技領導─模式、指標與應用。臺北市:洪葉文化。
張奕華(2017)。智慧教育之教師專業發展理念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奕華、吳權威(2017)。智慧教育之教師專業發展:理念與案例。臺北市:網奕資訊。
張奕華、張敏章(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66,30-50。
張奕華、許丞芳(2009)。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7,23-48。
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學校科技領導向度與指標發展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1),161-187。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盈霏(2006)。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敏章(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瓊瑤(2014)。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總綱.pdf
教育部(2008b)。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26/97.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pdf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http://depart.moe.edu.tw/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pdf
教育部(2018)。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教育部(2019)。教師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教育部統計處(2020)。中華民國教育統計,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cation_Statistics/109/109edu.pdf
曹志宏(2003)。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章康義(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耀嘉(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臺北市:允晨文化公司。
許丞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顏輝 (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相利(2018)。海洋教育之智慧創客學校研究-以新北市鼻頭國小使用KTAV學習食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心怡(2016)。花蓮縣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授權領導與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玉玫(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芃均(2016)。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怡華(2018)。新北市國中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政大學報,45,119-149。
陳易昌(2006年)。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俐蓉(2017)。以UTAUT2模型探究影響教師使用創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建興(2010)。高雄縣國中校長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彥宏(2018)。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i-VISA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美玲(2019)。學校行政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鈞泓(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嘉珮(2015)。國小校長科技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麗如、洪湘欽(2012)。二個中介因子中介效果檢定之研究-以 CNLR 法為例。遠東學報,29(2),181-192。
曾柏瑜(201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績優團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曾若玫(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黛玲(2015)。臺南市國民小學運用學習型組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9-72。
黃秀霞 (2013)。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建翔(2014)。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淑滿(2010)。學習型組織文化對教師學習與教學效能之影響─以苗栗縣公立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榮豐(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108年新北市教育統計年報,https://www.ntpc.edu.tw/uploaddowndoc?file=edudata2/202007011051270.pdf&filedisplay=108%E5%B9%B4%E6%96%B0%E5%8C%97%E5%B8%82%E6%95%99%E8%82%B2%E7%B5%B1%E8%A8%88%E5%B9%B4%E5%A0%B1.pdf&flag=doc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雪華(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027/
楊智婷(2018),組織文化、學習型組織對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 -以宜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楊進成(2000)。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溫榮坤(2006)。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連祺(2003)。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2,151-152。
詹仁財(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鄒玉雪(2012)。國小教師運用知識管理建構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管孟忠、王錦泰(2007)。以系統動態學模式建置專案管理決策支援系統之分析,2007資訊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開南大學資管系。
臺北市教師研究中心。臺北市109年度優質學校評選作業說明。http://tpqs.tp.edu.tw/fle/upload/DSC20191210104826THZ/FLE20191210105145HDW.pdf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師大書苑。
趙志揚(2003)。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齊若蘭(譯)(2010)。必要的革命:個人與組織如何共創永續社會(原作者:Senge, P., Smith, B., Kruschwitz, N., Laur, J. & Schley, S.)。臺北市:天下遠見。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謹瑜(2010)。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需求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
蔡明芬(2007)。國民小學校長學校行銷組合策略運用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崇趁(2011)。教育經營學導論-理念、策略、實踐。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2)。教育經營學:六說、七略、八要。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 (2015)。家長教育學:「順性揚才」一路發。臺北市:心理。17-18、131。
鄭崇趁 (2017)。校長領導新航向:知識價值領導及智慧創客領導,2017東亞地區校長學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鄭崇趁 (2018a)。教育4.0:新五倫.智慧創客學校。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8b)。論教育4.0的新師資培育政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73‒98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鄭崇趁 (2020)。進升領導。載於林新發、朱子君(主編)。教育領導的新議題(350-372頁)。臺北市:元照。
蕭文智(2012)。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怡婷(2016)。國小學校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蕭雪玲(2016)。國民中學學校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賴昭貴(200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郁淇(2008)。探討Podcasting採用因素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戴慧冕(2017)。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2014)。教育行政學(四版),139-140。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斌(2012)。高級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 (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蕭文智(2013)。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 以學校 ICT 運用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291-324。
謝靜蕙(2008)。一位創校女校長自我實現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佳容(2013)。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創新經營、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鍾政淦(2016)。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韓佩玉(2015)。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知識分享、教師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妙娟(2018)。國民小學校長微觀政治領導、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文吉(2016)。一位離島教育園丁的生命故事及其教育價值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希哲、張順發,(2003)。學校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高雄師大學報,15,261-285。
羅翎尹(2016)。以系統思考提升解決問題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羅雅屏(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變革接受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蘇衍丞(2017)。雲林縣國小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蘇銘勳(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氣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貳、外文部份
Alanoglu, M., & Demirtas, Z. (201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evel,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4(4), 35-44.
Anderson, R. E., & Dexter, S. (2005).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1), 49-82.
Aten, B.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California's SB 1274 restructuring schools. 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iley, G. D. (1995). Leadership & Technology: What school board members need to know. Alexandria, VA: 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
Beck, M. (1989). Learning organisations–how to create them.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21,21-28.
Beckman, T. (1997).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IASTED). Banff: 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
Brooking, A. (1996). IC. Core asset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enterpris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1-10.
Chang, I. H. (2002). Assessing principals' leadership in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ies: An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olumbia, Missouri: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Cheng, E. C., & Ko, P. Y. (2012).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a learning study community. KED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9(1).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Cohen, W. M., & Levinthal, D. A. Deming, wE (1981). Out of the crisis.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5, 53.
Coleman, J. S. (1968).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tegrated Education, 6(5), 19-28.
Collis, B. (1988). 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 Issues and ideas. California: Wadsworth.
Creighton, T. (2003). The principal as technology leader.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Daft, R. L. (2016).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California: Cengage learning.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Egmir, E., & Yoruk, S. (2013). The Effectiveness level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coaching characteristic on school's be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Online Submission, Mevla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3(1), 120-133.
Evans, J. R., & Lindsay, W. M. (2002).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quality. Cincinnati: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Forrester, J. W. (1994). System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soft OR. System Dynamics Review, 10(2‐3), 245-256.
Forrester, J. W. (1961). Industrial dynamics. Cambridge, Mass, US.
Galbraith, J. K. (1969). The affluent society. London: Hamilton.
GARVIN, A. D.,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 (4), 78-91.
Hair, J., Black, W., Babin, B., Anderson, R., & Tatham, R.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London, U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Halperin, S. (1965).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 Jewish Education, 36(1), 24-27.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6(2), 91-100.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2018). 2018 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 Retrieved January 12,2021, https://www.iste.org/standards/for-educators
Kamath, G. B. (2006). Understanding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 A case study of infosys technologies Lt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3(3), 268-292.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Lau, R. S., & Cheung, G. W. (2012). Estimating and comparing specific mediation effects in complex latent variable model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5(1), 3-16.
Levine, D. U. (1992). An interpretive review of US research and practice dealing with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25-47.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Edited by Dorwin Cartwright.). Retrieved January 12,2021, from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51-06769-000
Marquardt, M. J.(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Mavridis, D. G., & Kyrmizoglou, P. (2005).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formance drivers in the Greek banking sector. 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8(5), 43-62.
Meadows, D. H. (2008).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Chelsea,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Moore, G. C., & Benbasat, I.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92-222.
Murphy, D. T., & Gunter, G. A. (1997).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 importance of administrative support. Education Media International, 34(3), 136-139.
Purkey, S. C., & Smith, M. S.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27-452.
Richmond, B. (1997). The “thinking” in systems thinking: How can we make it easier to master. The Systems Thinker, 8(2), 1-5.
Rogers, E. 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chmeltzer, T. (2001). Training administrators to be technology leaders. Technology and Learning-dayton, 21 (11), 16-22.
Schultz, L. E. (2000). Qualities of an exceptional leader.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19(2), 93-103.
Senge, P. M. (1990).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nge, P., Kleiner, A., Roberts, C., Ross, R., Roth, G., Smith, B., & Guman, E. C. (1999). The dance of change: The challenges to sustaining momentum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38(5), 5-58.
Shrout, P. E., & Bolger, N. (2002). 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proced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7(4), 422.
Sterman, J. (2000). Business dynamics. New York: McGraw Hill.
Taylor, S., & Tod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176.
Ulrich,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 competence x commit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39(2), 15-27.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425-478.
Weber, G. (1971). Inner-ci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 Four successful schools(CBE Occasional Papers. No. 18.).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
Yee, D. L. (2000). Images of school principal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eadership.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3), 287-302.
Yorulmaz, A., & Can, S. (2016). The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directors.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11(1), 47-61.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ustralia: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Zack, M. H. (1999).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0(4), 45-5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