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張坤宏
作者(外文):CHANG, KUEN-HUNG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靖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學校效能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school public relations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school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7)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如何運用科技領導,有效發展學校公共關係、推動組織創新經營,進而提升學校效能,是目前校長校務經營上的重要議題,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現況,並分別針對不同的背景變項在各變項上的差異情形加以探討;其次,分析四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本研究試圖對這些因素的影響進行驗證。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和分析的對象,編製「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抽取高雄市32所公立國民小學362位國小教師為樣本,蒐集的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法、Pearson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結果發現: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效能、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學校公共關係和組織創新經營對學校效能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組織創新經營在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扮演部分中介角色。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to promot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se four variables. Finall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se variables and verifi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samples are 362 teachers selected from 32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The study analyzes the survey data by various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novation management plays a partially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end,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to provide concrete advices for reference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王文霖(2013)。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資訊融入教學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new window
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王宇良(2007)。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家長會成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如哲(2005)。知識經濟時代學校管理的創意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2,297-303。
王材源(2004)。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王菘民(200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組織氣氛與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第56-124頁)。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田福連(2010)。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及其評量指標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new window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台北市:該會。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原作者:Bruner, J)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1年)。
吳芊萱(2008)。不同性別國小校長推動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兩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定哲(2003)。國民小學在職人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吳怡佳(2007)。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高雄市:易習圖書。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的願景: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38,42-52。
吳明清(2000)。談組織效能之提昇與校長角色。教師天地,46,48-51。
吳勁甫(2003)。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吳思華(2003)。新時代的創意經營。教育研究,106,11-19。
吳春助(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吳清基(1995)。教育與行政。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23(2),60-68。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5)。公共關係。教育研究,131,155。
吳清山、林天佑(2006)。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71,196-196。new window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141,58-74。new window
吳進榮(2000)。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天下。
沈琪(2007)。台北市幼稚園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汪忠獻(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芳茹(2010)。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台灣教育發展論壇,2,77-98。
李映嵐(2011)。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家明(200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銷管理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建居(2012)。創新領導、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行銷策略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麗珍(2011)。國小校長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邱玉梅(2013)。教育大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林芳妤(2014)。利用Lewin變革模式建構領導行為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
林和春(2014)。全方位推動學校創新經營。台灣教育,687,2-8。
林虹妙(2005)。台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林孟琪(2012)。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秋鳳(2015)。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逢祺(2004)。教育規準論。台北市:五南。
林貴芬(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明地(2006)。教育公共關係。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第391-420頁)。台北市:五南。
林佳蓉(2013)。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對學校與社區公共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元照。
林新發、王秀玲、汪宗明、顏如芳(2006,4月)。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73-91頁),澳門大學。
林碧文(2013)。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周效萱(2012)。台中市國民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台中市。
洪秀熒(2003)。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范秀珠(2009)。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范揚文(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范熾文(2013)。運用組織創新以提升學校效能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32,35-47。new window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高子梅(譯)(2014)。世界咖啡館:用對話找答案、體驗集體創造力,一本帶動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修練書(The World Café:Shaping Our Futures Through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原作者:Juanita Brown, Ph.D, David Isaacs)台北市:臉譜(原著出版年:2014年)。
段立國(2007)。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現況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徐易男(2008)。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徐潔如(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荊溪昱(1989)。淺談科技教育。中學工藝教育,22(10),6-9。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二版)。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2)。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之角色與策略。中等教育,53(3),64-83。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張奕華(2006)。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心理研究,29(1),1-27。new window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2(3),58-74。new window
秦夢群、莊清寶(2012)。台灣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及其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5(2),163-192。new window
孫俊國(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新北市。
陳木金(2005年9月)。混沌系統動力學對中小學校長培育課程的啟示。海峽兩岸中小學校長培育與校務評鑑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易昌(2005)。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建興(2010)。高雄縣國中校長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冠蓉(2006)。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昭蓉(2012)。知識創新、資訊素養、終身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高中職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鈞泓(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屏東縣。
陳嘉珮(2015)。國小校長科技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45-62。
陳慧玲(1990)。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陳慧玲(1991)。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模式與策略。現代教育,6(3),89-102。new window
郭書萍(2011)。以Lewin三階段變革模式探討組織變革策略-以個案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法令規章。取自http://edu.law.moe.gov.tw/。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教育統計查詢網。取自https://stats.moe.gov.tw/。台北市:教育部。
張玉台(2005)。學校創新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弘勳與蔡雅琳(2015)。學校運用公共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模式與策略。學校行政,100,146-176。
張明智(2008)。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行政創新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明輝(2003,6月)。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班手冊(頁37-43),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new window
張奕華(2006)。科技領導理論基礎與培訓課程範例。教育研究月刊,4,59-74。new window
張奕華(2007)。教師科技標準與教學策略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59,80-89。new window
張奕華(2008)。校長科技領導:角色任務、模式與案例分析。教師天地,152,26-35。
張奕華(2010)。校長科技領導-模式指標與應用。台北市:洪葉文化。
張奕華、蔡瑞倫(2007)。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65,33-53。
張奕華、張敏章(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66,30-50。
張奕華、吳怡佳(2011)。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結構關係之驗證。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1,1-28。new window
張奕華、顏弘欽(2012)。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學校行政,79,178-198。
張盈霏(2006)。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慶勳(2007)。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市:五南。
張寶誠(2002)。再談創新。能力雜誌,558,12-13。
莊文照(2011)。山林傳奇話翠湖:ㄧ位男性校長領導柔性特質展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莊光復(2011)。台南市私立完全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榮大學,台南縣。
許佑民(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莫淑淳(2010)。少子化下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縣。
章康義(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彭瓊瑤(2002)。國民中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市。
曾毓婷(2013)。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黃仁祈(2002)。企業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企業核心能力間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秀媛(譯)(2009)。急迫感:破局致勝的關鍵。(原作者:John P. Kotter)。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年)。
黃佳鈴(200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24,52-58。new window
黃昆輝(1992)。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
黃啟峯(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課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建翔(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台灣教育,591,16-25。
黃雅琳(200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凱杰(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靖文、方翌(2014)。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組織學習之中介效果。教育學誌,31,39-79。new window
黃懿慧(2001)。公共關係之「關係」研究-研究方向的省思與展望。廣告學研究,17,21-44。new window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145,59-72。new window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台北市:天下。
楊嘉玲(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育絲(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孟姍(2007)。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原作者:Thomas L. Friedman)。台北市:雅言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年)。
詹仁財(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梁維貞(2007)。國小校長領導風格、學校公共關係與家長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連祺(2003)。國小校長領導能力理論、評量和分類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260-007),未出版。
鄭志隆(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趙基宏(1992)。企業公共關係運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趙嬰(1996)。公共關係。台北市:五南。
趙麗君(2005)。苗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潘慧玲(2006)。教育效能與教育革新。載於謝文全等(合著),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第469-495頁)。台北市:五南。
劉鎮寧(2007)。課後托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心理。
劉威志(2008)。嘉義縣國民小學在職人員學校公共關係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劉維奪(2001)。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行政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正凡(2012)。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投入、學校公共關係與近三年學生人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縣。
蔡安繕(2015)。學校創新經營:以溪崑國中雲世代教學工作坊為例。學校行政,100,127-145。
蔡易均(2013)。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蔡明芬(2007)。國民小學校長學校行銷組合策略運用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new window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蔡錦燕(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家長會成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賴益進(2005)。台灣省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蕭文智(2012)。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宏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蕭惠玲(2014)。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鍾佳容(2013)。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創新經營、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謝育容(譯)(2006)。創新者的思考。(原作者:大前研一)。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5年)。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謝傳崇、邱世方(2014)。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學校創新氣氛為中介變項。台灣政策論壇,17(2),105-137。new window
戴安台(200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韓佩玉(2015)。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知識分享、教師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魏秋宜(1998)。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魏惠娟(1998)。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5-43。
羅彣玢(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羅清俊(200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如何做好量化研究(頁78)。台北市:威仕曼。
蘇冠華(2002)。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bramovitz, M., & David, P. A. (1996).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rise of intangible investment. In OECD (Ed.),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p.35-60). Paris: OECD.
Afshari, M., Bakar, K.A., Luan, W.S., Samah, B.A.,& Fooi, F.S.(2008).School leadership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03474)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h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 US: Westview Press.
Anderson, R. E.,Dexter, S. L.(2005).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1), 49-82.
Aten, B.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leaders hip in California‘s SB 1274 restructuring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1996) Dissertation International, 57(4), 1576.
Bagin, R.(1985). Evaluating your school PR investment.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4650)
Bailey, G. D. (1997). What technology leaders need to know: The essential top 10 concept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5(1), 57-62.
Barbara, C. S.(1999). Leadership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Retrieved September 22, 2007, from http://modelschools.terc.edu/modelschools/TEMPLATE/Publications/ PDF/Leadership-EdTech1999.PDF
Baron, R. M.,Kenny, D. 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Cheng, Y. C.(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Hong Kong, China: Graphicraft Typesetters.
Chang, I-hua (2003). Assessing the dimensions of principals‘ effective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Educational Policy Forum, 6(1), 111-141
Creighton, T. (2003). The principal a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housand Oask. CA: Sage
Cutlip,S.M.,Center,A H., & Broom, G. M.(1985).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Daft, R. L.(1989).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St. Paul, MN: West.
Dale, J. D.(1997).The new American school system: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6(1), 34-39.
Damanpour, F.(1991).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a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36-590.
Davis, F. D. &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1989).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 982-1003.
Dillman, D.A. (2000) .Mail and Internet Surveys: The Tailored desigh Metho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Drucker, P. F.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rucker, P. F. (1995).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New York: Penguin.
Duncan, R. B. (1976).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 In R. H. Kilmann, L. R. Pondy & D. P. Slevin (Eds.),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pp. 167-188). New York: North-Holland.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rvin, D. (1993). Managing qu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Gay, L. R. (1992).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errill.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Grift, W. J. C, & Houtveen, A. A. M. (2006). Underperformance in primary school.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3), 255-273.
Grunig, J. E. (2001). Two-way symmetrical public relation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R. L. Heath (Ed.),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pp.11-30).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ge, J. (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Hargreaves, A. (1991). Contrived collegiality: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J. Blasé(Ed.),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pp.46-72). London: Sage.
Hitt, M. A., Middlemist, R. D., & Mathis, R. L. (1983).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effective practice. Saint Paul, MN: West.
Hopkins, T. G. & West (199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NY: MinniWest.
Holiday, A. E. (1988). In search of an answer: What is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11(2), 12-14.
Hoy, W. K., & Ferguson, J. (1989).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In J. L. Burdin (Ed.), School Leadership (pp. 259-274). Thousand Oaks, CA: Sage.
Hoy, W. K., & Miskel, C. G. (200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STE (2004). Tech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15, from http://cnets.iste.org/tssa/pdf/tssa.pdf
Jones, J. J. (1976).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Kindred, L.W. (1976).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chan, T., & Useem, M. (1992).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walski, T. J. (2000). Public relations in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Inc.
Kotler, P. A., & Anderson, A. (1984).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ctice-Hall.
Leonard, D., & Swap, W. C. (1999). When sparks fly: Igniting creativity in group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Y: Harper & Row. p.173
Mang, P. Y. (2000). Strategic innovation: Constantinos markides 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4(3), 43-45.
Morley, L., & Rassool, N. (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 Fracturing the discourse. London: Falmer.
Mortimore, P. (1987). School examination results in ILEA. London: 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
National School Public Association.(1972) .Evaluation Instrument for Education Public Relation Programs. NSPRA, Arlington Va.
OECD (1996).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Author.
Oplatka, I., & Hemsley-Brown, J. (2004). The research on school marketing: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2(3), 375-400.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cott, S. G., & Bruce, R. A. (1994).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chmeltzer, T. (2001). Training administrators to be technology leaders,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15.from http://www.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TL/20016/training.html
Schultz ,L.E.(2000). Qualities if an expectional leader. Human system Management 19, 93-103
Scott, S. G., & Bruce, R. A. (1999).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Sharma, R. (2001). Innovation in schools: Identifying a framework for initiating, sustaining and managing th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3598)
Sergiovanni, T. J. (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 Bacon.
Speed, C., & Brown, M. (2001).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5, from http://www.imet.esus.edu/imet1/speed/action_research_project.htm TEMPLATE/Publications/PDF/Leadership-EdTech1999.pdf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Chapter 7, pp. 117-141). Boston: Kluwer-Nijhoff.
Sumption, M. R., & Engstrom, Y. (1966).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A new approach. New York: McGram-Hil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d.a). Goals 2000: Education America Act.Retrieved July 18, 2003, from http://www.ed.gov/legislation/GOALS2000/TheAct/
Valdez, G.(2004).Technology leadership: Enhancing positive educational change.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5, from http://www.ncrel.org/sdrs/areas/issues/ educatrs/leadership/le700.htm
Wilcox, D. L., & Cameron, G. T. (2006).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8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Wolfe, R. A. (1997).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 405-430.
Wolfendale, S., & Bastiani, J. (2000). 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s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London: David Fulton.
Young, D. J.(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stern Australian rural hing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41
Yukl G. A.(2006).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6th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