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
作者:林汝黛
作者(外文):LIN,JU-TAI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文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Yunlin county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school evaluationmeta- evalu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校務評鑑品質攸關教育品質,然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迄今尚無後設評鑑檢討其評鑑品質,故亟待進行後設評鑑探討之。本研究旨在探討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認同度與差異、相關及影響關係模式,具體目的如下:1.建構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的後設評鑑之研究架構。2.探討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認同度及差異。3.分析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與構面認同度的相關情形。4.分析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認同度之影響關係模式。
本研究以自編之「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調查問卷」對四類教育人員(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組長、教師),進行資料搜集,有效問卷回收32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4%。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論有其貢獻。
二、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中高度認同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女性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評鑑過程」、「評鑑結果」認同度高於男性;校長對「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過程」、「評鑑結果」及「運用與改善」高於主任、組長、教師;13-24班受試者對「評鑑設計」、「評鑑結果」、「運用與改善」高於12班以下者。
三、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與各構面認同度間具有高度正相關。
四、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指標認同度具有直接及中介效果網絡狀影響關係。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雲林縣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小學校推動與實施校務評鑑之參考。
The quality of school evalu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meta- evaluation to review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quality of Yunlin county evalu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meta- evaluation and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e relationship model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 Yunlin county. The specific purposes was as follows:1. Construc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meta- evaluation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 Yunlin county. 2. Explore the education personnel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unlin county’s thought about the recognition and difference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3.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meta-assessmen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 dimension identity of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 Yunlin county. 4. Analyze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model of the metric recognition of the meta-assessment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n Yunlin county.
In this study, the self-edited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unlin county"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about four types of educators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m leaders, and teachers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32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covery rate was 74%.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meta-assessment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 Yunlin count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valuation.
2.Most of the education personnel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unlin county highly agree tha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meta-assessment. Female educators have a higher recogni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n “evaluation proces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than male educators. The principal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assessment planning", "assessment design", "assessment proces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than directors, group leaders, and teachers. Subjects in schools with 13-24 classes have higher degree on "Assessment design", "assessment result",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than subjects in schools with class 12 or below.
3.There i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meta-assessment and the identity of each dimension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unlin county.
4.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meta-assessment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 Yunlin county has a direct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network-lik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giv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Yunlin county's competent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o promote and implement school evaluation.
丁怡仕(2011)。九十七年度大學系所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學生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王如哲(2010)。校務評鑑的「能」與「不能」。評鑑雙月刊,26,62。
王明源(2008)。大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以教育部93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
王美惠(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校務評鑑教學觀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王慧君(2011)。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白惠嵐(2017)。校務評鑑對學校效能改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朱筱婷(2011)。臺北市優質學校方案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江素幸(2014)。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入班觀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何芳錫(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吳妙娟(2009)。澎湖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實施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佩詩(2020)。私立職業訓練機構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後設評鑑指標認同程度及其影響關係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吳佳珊(2014)。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新北市。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66。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133。
吳清山和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鑑和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58-60。
呂佳霓(2008)。師資培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李忠霖(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特殊教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李淑慧(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瑞剛(2007)。新竹市公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研究所,新竹市。
李達平(2010)。屏東縣國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李緒武(1993)。教育評鑑的意義與發展。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12)。臺北市:南宏。
周世明(2014)。幼兒園基礎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研究所,新北市。
周明華(2009)。我國技術學院綜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周崇儒(2008)。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專業內涵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和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
林文榮(2004)。臺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調查及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劭仁(2000)。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例怡(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林東征(2008)。我國高級中學校務評鑑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林信耀(2014)。我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結果之效度檢核與改進研究-以政治學門評鑑報告之內容分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秋全(2010)。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北市。
林素娟(2015)。臺中市國小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探討-以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縣。
林淑娟(2011)。我國大學系所評鑑結果之後設評鑑-評鑑報告可信賴度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林雅芬(2016)。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林漢庭(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林錫輝(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彩玲(2011)。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決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邱忠浩(2006)。我國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邱錦興(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金娣、王剛(2002)。教育評價與測量。北京市:教育科學。
柯雅菱(2007)。完全中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紀寶惠(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胡斯淳(2003)。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學校評鑑後設評鑑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孫月眉(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徐淑惠(2009)。苗栗縣試辦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後設評鑑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研究所,新竹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與實務部份。臺北市:五南。
紐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康聿岑(2012)。我國99學年度科技大學專業類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學生觀點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張文忠(201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宜蘭縣。
張文潔(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張玉漢(2011)。博物館後設評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素偵(2004)。我國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評析。國教新知,51(1),51-70。
張清濱(2007)。學校經營。臺北:學富文化。
張富媛(2017)。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人員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張植珊(1979)。教育評鑑。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做法。教師研究月刊,91,30-31。
張銘堅(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臺南市。
張釋心(2006)。桃園縣私立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曹榕浚(2003)。桃園縣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莊忠儒(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莊筱玲(2003)。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消費者導向評鑑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莊文照(2019)。雲林縣三所國小校長執行校務評鑑實踐學校分布領導的描繪(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許敏榮(200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後設評鑑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許榮麟(201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實用技能學程訪視後設評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藝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許韡穎(2002)。特殊教育後設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6)。當評鑑育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與評鑑月刊,2,19-42。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評鑑與解放。臺北市:五南。
郭秋成(2017)。技術型高中校務評鑑實施遭遇阻礙、對校務運作及未來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陳正偉(2012)。我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制度的非意圖結果與後設評鑑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宜蘭縣。
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臺北市:五南。
陳玉瑩(2011)。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坤松(2002)。臺南市國中小行政人員對校務評鑑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怡寧(2016)。大學系所自我評鑑之後設評鑑指標建構研究-以JCSEE方案評鑑標準為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璇(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信翰(2007)。我國大學校院系所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奕安(2014)。臺北市高級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美怡(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與學校績效責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恩茂(2005)。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實施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陳淑樺(2008)。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陳惠美(2014)。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陳惠美(2016)。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1,49-66。
陳惠鈺(2008)。建構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後設評鑑檢核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發忠(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人員中教師代表評鑑專業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菁徽(2015)。屏東縣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第六版)。臺中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錦玉(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陳鴻賢、朱奕潔(2012)。校務評鑑之省思與展望。學校行政,77,246-254。
陳惠美(2016)。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1,49-66。
陳寶山(2013)。學校如何執行校務評鑑政策-以新北市國小為例。學校行政,86,151-178。
陳慧蓉. (2016). 大學質性評鑑的挑戰: 系所與外部專家評鑑觀點的一致性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2),75-109.
曾文錄、湯志民、李珀、馮清皇、楊慶齡、賴文堅、楊雯、鄧鈞文(2001)。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立及評鑑實施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曾淑惠(2008)。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燦金(2001)。臺北市如何落實校務評鑑。教育研究,91,17-21。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游家政、曾祥榕(2004)。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53-94。
湯志民(2003)。臺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0,22-27。
賀宏偉(2006)。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辜敏郎(2008)。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後設評鑑指標建構研究–以ESSE觀點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鈕文英(2015)。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雲林縣政府(2011)。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手冊。雲林縣: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2014)。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手冊。雲林縣: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2018)。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取自教育部107年5月30日臺教授國部字第1070048837E號函。
馮怡萍(2011)。高雄地區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玉幸(2006)。校務評鑑實施歷程組織文化現象與變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黃宇庭(201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後設評鑑標準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政傑(1994a)。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政傑(1994b)。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4)。課程評鑑概念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9,209-224。
黃韻寧(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耀農(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標準之再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耀輝(2012)。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倫理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楊正淇(2009)。花蓮縣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花蓮縣。
楊振昇(2001年,11月)。析論當前教育評鑑之因進與前瞻─鉅觀觀點之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所主辦,「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新竹市。
楊琬湞(201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葉連祺、楊家榆(2010)。國中小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指標及其影響關係模式。教育學刊,35,167-202。
鄔世榮(2014)。屏東縣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廖家偉(2019)。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後設評鑑指標及其影響關係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廖淑惠(2013)。宜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2007~2010年(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宜蘭縣。
趙祝凌(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市。
趙康伶(2006)。高雄市幼稚園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研究所,臺南市。
潘淑華(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潘雅惠(2006)。高雄市幼稚園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屏東縣。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6。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文杰(1992)。學校評鑑的正用與誤用。臺灣教育,504,42-45。
蔡文賢(2005)。高雄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蔡先口(2015)。海外臺灣學校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蔡宜蓁(2006)。宜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後設評鑑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花蓮市。
蔡錦庭(2007)。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蔡麗華(201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後設評鑑標準與權重體系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鄧茜榕(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鄭怡萱(2014)。美國WASC對我國校務評鑑的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82-89。
鄭美華(2016)。臺南市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臺南市。
鄭崇趁(2007)。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淑惠(2016)。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校務評鑑運用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033-069。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鄭進斛(201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59-88。
鄭姿蓉(2015)。少子化趨勢下的學校行銷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76-177。
鄭新輝(2002)。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經翰(2016)。建立常設且完備的後設評鑑機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65-59。
盧呈謹(2013)。彰權益能評鑑模式應用於校本課程發展之後設評鑑-以奈米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盧思妤(2009)。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盧增緒(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
盧增緒(1995a)。中國教育學會。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增緒(1995b)。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3-59)。臺北市:師大書苑。
薛又綸(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英(2016)。校務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
魏雅瑜(2017)。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新舊方案研究:100年度版及105年度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羅文全(2005)。臺北市高職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研究所,臺北市。
羅凱臨. (2016). 幼兒園基礎評鑑之後設評鑑—受評人員觀點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12), 111-116.

蘇慧雯(2003)。臺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Alkin, F. (1990). Debates 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Aziz, S., Mahmood, M., & Rehman, Z. (2018). Implementation of CIPP model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t school level: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5(1), 189-206.
Beeby, C. E. (1977). The Meaning of evaluatuon. In current issues in evaluatio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org, M. D., Borg, J. P., & Gall, W.R.(2007).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Boulmetis, J., & Dutwin, P. (2000). The ABCs of evaluation: Timeless techniques for program and project manag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elimsky, E.(1985).Program evaluation: patterns and direc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eng, Y. C. (1996). A school‐base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7(1), 35-61.
Candoli, I. C., Cullen, K., & Stufflebeam, D. L. (1997). Superintend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urrent practice and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 Boston: Kluwer.
Cook, T. D. (1974).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secondary evaluations. In M. W. Apple, M. J. Subkoviak, & H. S. Lufler, Jr. (E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responsibility(pp.155-235). Berkeley, CA: MrCutrhan.
Cook, T. D., & Gruder, C. L. (1978). Meta-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Quarterly, 2(1), 5-51.
Cuttance, P. (1994). Monitoring educational quality through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chool practic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5(2), 101-126.(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487918)
Douglah, M. (1998).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developing a concept of extension program evalu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Extension. Cooperative Extension.
Dubois, P.H. (1970). A history ofpsychologicaltesting. Allyn & Bacon.
Ebel, L.R., & Frisbie, D. A. (1991).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New Delhi: Prentice Hall of India.
Finney, T. L. (2020). Confirmative Evaluation: New CIPP Evaluation Model.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Statistical Methods, 18(2), 30.
Gallegos, A. M., Benjamin, R., Candoli, C., & Wegenke, G. (1993). Consumer report on school evaluation models. CREATE, The evaluation cente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4579)
http://www.uwex.edu/ces/pdande/evaluation.html
Guba, E.G. and Y.S. Lincoln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Gally, J. (1984). The evaluation compon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Granger, A., Grierson, J., Quirino, T. R., & Romano (1965). Training in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management: Manual 4–Evaluation. The Hague: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Guba, E. G., & Stufflebeam, D. L. (1968). Evaluation: The process of stimulating, aiding, and abetting insightful action. In R. Ingle & W. Gephart (Eds.),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
Gronlund, N. E. (1985).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5th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ells, H. R.(1988).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3rded.). New York: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cLauaglin, M. (1990). The rank change agent study revisited: Marco perspectives and mirco realiti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 11-16.
Murphy, J., Hallinger, P., & Mesa, R. (1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Checking progress and assumptions and developing a role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6(4), 616-641.
Matthews, P., Holmes, R. J., Vickers, P., & Corporaal, B. (1998). Aspect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school inspection judgments of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Theory and Practice,4(2), 167e188. http://dx.doi.org/10.1076/edre.4.2.167.6959.
Morgan, G. A. (1986).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 the school systems of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ergamon.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Scheerens,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73.
Scheerens, J., Glas, C., & Thomas, S. M. (2003). Educational evauation,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A systemic approach. Lisse, Nether1ands: Swets, & Zeitlinger.
Scriven, M. (1967).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R. W. Tyler, R. M. Gagne, & M. Scriven (Eds.),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pp. 39-83). Chicago: Rand McNally.
Scriven, M.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meta-evaluation. In P.A. Taylor, & D. M. Cowley (Eds), Readings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Dubuque, lowa: Brown.
Scriven, M. (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Stake, R.E. (2000). Program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In D.L. Stufflebean & G.F. Madaus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pp. 346-362). Boston: Kluwer-Nijhoff.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tlantic City, NJ.
Stufflebeam , D.L., & Shinkfield, A.J.(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
Stufflebeam, D. L. (1978). Meta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valuation and the Health Profession, 1, 9-10.
Stufflebeam, D. L. (1974). Meta-evaluation. (Occasional paper No.3). Kalamazoo, MI: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Evaluation Center.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evaluation models(pp. 117-141). Springer, Dordrecht.
Stufflebeam, D. L., & Nevo, D. (1976, Winter). The availability and importance of evaluation information within the schoo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 203-9.
Stufflebeam, D. L., & Webster, W. J. (1988). Evaluation as a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In N. Boya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p. 569-601).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Stufflebeam, D. L. (2000a).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Madaus, & T. Kellaghan (Eds.),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pp. 279-317).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2000b). The methodology of meta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pp. 457-471).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 (1973).An introduction to the PDK book: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B.R. Worthen, & J.R. Sanders (E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A: Wadsworth.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Tenbrink, T.D.(1974).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New York: McGrew-Hill.
Webster, W. J. (1975). Th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 large urban school distri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Wintling, T. L. (1980).Evaluating occupational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Boston : Allyn& Bacon.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 (1997).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Yorke, M.
Worthen, B.R., & Sanders, J.R.(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