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析論鄭玄正禮說──以《儀禮》進行開展
作者:林秀富
作者(外文):LIN,HSIU-FU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趙中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鄭玄正禮《儀禮》禮典Zheng XuanZheng-LiYiliCeremonyWe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鄭玄正禮說隱身在經注當中,是鄭玄注經的先行理論,最早注意到的學者是孔穎達和賈公彥。正禮說是一個以《儀禮》禮典為基底的禮學理論,相關的研究自然地呈現在《儀禮》研究當中,少為現代學者所注目。
以經注存在的正禮說,在研究上具備相當的挑戰性。透過鄭玄注經使用「正禮」例證的解析,得到其理論以《儀禮》禮典為基底架構,再透過孔穎達、賈公彥以下學者使用鄭玄正禮說研究的成果,嘗試推演、建構正禮說的理論內涵。
首先,對於正禮進行定義。
正禮是禮的標準,同時也是價值判斷的標準。具有四種特性:
(1)從根源性來說:正禮做為禮的標準,內容包括禮制和禮典,來源於諸經,主要是《周禮》和《儀禮》,更精確地說就是周公制禮作樂之禮。
(2)從標準性來說:正禮說有一個標準的禮典,即正禮禮典;還有一個標準禮制,即正禮禮制。正禮禮典來源於《儀禮》禮典文本,因此,透過《儀禮》禮典文本形式與內容的研究,可以得到正禮說的實質內涵,並可據以進行理論結構的分析、推演。正禮禮制則來源諸經,以《周禮》和《儀禮》為主。
(3)從整體性來說:透過《儀禮》禮典的進行,正禮說有了禮的現場。禮現場對於禮的形式與內容都進行了規範,具備定義身份的功能,以及禮義限定的功能。因此,正禮做為禮的標準,對於禮現場,具有價值判斷的功能。
(4)從理想性來說:《儀禮》禮典以嫡正的人倫關係為範本,因此,定義人的身份與關係的正禮,就以嫡正人倫關係為理想。唯有自身與人倫對偶關係的身份內涵都依正禮完成,才能被稱為正禮。因此,正禮說蘊涵了對於人倫理想的追求。
其次,為各章內容概述: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討論禮學研究的文獻困境與需求,提出鄭玄正禮說,及前人研究成果概述、研究方法。
第二章 奠基《儀禮》的鄭玄正禮說
本章討論鄭玄正禮說的定義,奠基的標準禮典及其特性。
第三章 正禮禮典的結構、功能與意義
本章討論正禮說禮典的結構與功能。正禮禮典具備三重結構:禮典──章──節。正禮禮典有定義、選擇、轉換、擱置、及展示身份的功能。
第四章 正禮禮典空間建構的方式與意義
本章討論正禮說禮典空間的建構與解構,以及禮典空間的表義系統。「為位」是禮典空間的建構;「徹」,是禮典空間的解構。禮典空間的建構,透過定位、定向、定序,形成一個有秩序的禮典世界。經過定性的禮典空間,以「位」標誌禮典成員的身份與倫理關係,以「席」標誌成員的權利關係。几席相將,定義不可見的神、靈魂的存在。恆居主位的主人,標誌著正禮禮典的主導者是人。
第五章 正禮禮典時間建構的方式與意義
本章討論正禮說禮典時間的建構與禮典時間的表義系統。禮典時間標誌著禮典中亡者、亡者魂魄的身份,以及生者與亡者親疏關係與感情變遷、變化。禮典時間軸呈現的禮典展演的特質,是春秋時代「觀威儀」的基礎。
第六章 正禮禮典結構整合及其功能
本章討論正禮說禮典主要結構元素界限的重合,產生結構元素的整合與功能互滲,並形成正禮禮典親親、尊尊二重結構核心的概念。
第七章 正禮說的天下圖像與正禮應答
本章討論正禮說禮典結構整合概念推致的天下圖像,以及鄭玄正禮說的天下治理。正禮說以正禮定義主體性,以正禮應答定義客體性,以二者均為正禮,達到天下治理的目的。
第八章 結論
本章總結正禮說研究成果、影響,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Zheng Xuan’s (鄭玄)theory of Zheng-Li (正禮)is defined as the standard of rite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criterion for value judgment. As a criterion for rituals, the content includes rituals and rituals, which originate from the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In terms of form, it is based on the ceremony of Yi Li (《儀禮》)as a model, and it is a practical and on-site . The connotation of Zheng-Li , including content and form, is a criterion for value judgment and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judging the behavior of the role of the public domain.
The theory of Zheng Li is based on the text of Yi Li,and used the standard ceremony as a structural model.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is also based on the ceremony structure.
The main formal structure of the theory of Zheng Li is the form of ceremony , the space of ceremony and the time of ceremony . The form of ceremony, the space of ceremony and the time of ceremony in the structure have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ng meaning in the theory of Zheng Li . The expression of this meaning is mainly to define the identity of personnel.
The form of ceremony defines the identity of the ceremony personnel, and can select, shelve and convert the identity of the ceremony personnel. the space of ceremony defines the ceremonies as "Wei(位)," and forms an image of the order in the ceremonial space, which becomes the identity and relational image of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ceremony. the time of ceremony symbolizes the identity of the dead and the dead in the ceremon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the changes in feelings.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ceremony, including the form of the ceremony, the space of the ceremony, the time of the ceremony are all bounded. The boundary of the three is coincident with one another, which results in the interac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structural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t the theory of Zheng Li to produce a dual core structure, namely Qin Qin(親親)and Tsun Tsun(尊尊).
In addition, the elements of the ritual structure have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it can be translated into concepts. The way to expand the ceremony space can be pushed by the "Wei(位)" and "Wei Su(位序)" to the image of the whole world.
The method of Zheng Xuan’s theory of Zheng Li(正禮) to govern the world is to govern the world by governing "Wei(位)." The governance rules of the theory are based on Zheng Li(正禮)to regulate people's identities and roles. At the same time, each person actively completes his own identity and role. When a person completes his or her own identity and role, he or she will produce its own requirements for the corresponding identity and role. Therefore, the theory implies the pursuit of ethical ideals.
一、古籍
(一)禮學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魏‧繆龔,《皇覽逸禮》,漢魏遺書鈔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3616(原書來源:哈佛燕京圖書館)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18(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黃榦、楊復,《儀禮經傳通解續》,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2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楊復,《儀禮圖》,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00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楊復撰:林慶彰校定:葉純芳、橋本秀美編輯,《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民100.09
﹝宋﹞車垓,《內外服制通釋》,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09(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 王應麟輯、惠棟考補,《增補鄭氏周易》,摛澡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337(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元﹞吳澄,《儀禮逸經傳》,叢書集成新編,北京市 ::中華,,1985
﹝元﹞吳澄,《禮記纂言》,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22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45(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元﹞汪克寬,《經禮補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46(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明﹞劉績,《三禮圖》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555(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明﹞郝敬,《儀禮節解》,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497(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影印古籍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47(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78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姜兆錫,《儀禮經傳內編》,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514(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姜兆錫,《儀禮經傳外編》,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559(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鄂爾泰等奉敕撰,《欽定儀禮義疏》,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104(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江永,《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808(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諸錦,《饗禮補亡》,槐廬叢書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063(原書來源:哈佛燕京圖書館)
﹝清﹞盧文弨,《儀禮注疏詳校》,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612(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吳廷華,《儀禮章句》,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287(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胡匡衷,《儀禮釋官》,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652(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77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古籍影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628(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淩廷堪著,彭林點校,《禮經釋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75.04
﹝清﹞張惠言,《儀禮圖》,同治九年楚北崇文書局重刊本(日本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書)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37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夏炘,《學禮管釋》,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38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曹元弼,《禮經學》,古籍影本,清光緒34年奏進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511(原書來源:北京大學圖書館)
﹝清﹞曹元弼,《禮經校釋》,古籍影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489(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二)其他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南朝宋﹞范瞱撰,《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88.4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市:宏業書局,民69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晉﹞孔晁,《逸周書》,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747(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市:鼎文書局,民88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管子(三)》,臺北市:台灣商務,民45
﹝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民70
﹝唐﹞韓愈,《韓文公文抄》,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6467(原書來源:谷歌圖書)
﹝宋﹞劉敞,《七經小傳》,續古逸叢書第47冊,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9213(原書來源:哈佛燕京圖書館)
﹝宋﹞胡安國,《春秋傳胡氏傳》,乾隆御覽本四庫全書薈要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0(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7(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朱熹、﹝清﹞李光地、﹝清﹞熊賜履《御纂朱子全書》,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99(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黃榦,《勉齋集》,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4(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40(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縣:漢京文化,民69。
﹝元﹞吳澄,《吳文正集》,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270(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明﹞朱睦(木挈),《授經圖義例》,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5390(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臺北市:國泰文化事業公司,民69
﹝清﹞朱彝尊,《經義考》,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01(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253(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考異》,欽定四庫全書本,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064(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段玉裁撰,《斷句套印本說文解字注》,臺北縣:漢京文化,民72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影印古籍,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628(原書來源:浙江大學圖書館)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市:臺灣商務,1997
﹝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9
﹝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9(2006重印)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3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臺北市:藝文,民93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6(2013.11重印)
二、專著
(一)禮學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丁凌華,《五服制度與傳統法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
王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3
任銘善,《《禮記》目錄後案》,齊魯書社,1982
吳宏一,《鄉飲酒禮儀節簡釋》,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吳達芸,《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2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李曰剛,《三禮論文集》,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民國70.1
李秀娥,《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民95
李秀娥,《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市:晨星,2015.03
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55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12
沈其麗,《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周聰俊,《三禮禮器論叢》,臺北市:文史哲,民100.1
周聰俊,《祼禮考辨》,臺北市:文史哲,民83
周聰俊,《饗禮考辨》,臺北市:文史哲,民100.1
施隆民,《鄉射禮儀節簡釋》,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2,(儀禮復原研究叢)
孫世洋,《先秦禮樂文化與《詩經》研究初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12
孫詒讓,《大戴禮記斠補》,文史哲出版社,民77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民98.12
張光裕著,《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臺北市:臺灣中華,,民75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張光裕著,《儀禮士昏禮儀節研究》,臺北市:臺灣中華,,民75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許子濱,《《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
陳瑞庚,《士昏禮服飾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章景明,《殷周廟制論稿》,臺北市:學海出版社,民68
彭林:《三禮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
彭林譯注,《儀禮》,北京:中華書局,2012.6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市:臺大,民86
曾永義,《儀禮車馬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曾永義,《儀禮樂器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黃啟方,《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研究》,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楊士賢,《慎終追遠──圖說台灣喪禮》,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8.11
楊天宇,《儀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02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民99.12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
劉師培,《禮經舊說(二)》,《劉申叔遺書本》,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1777&by_collection=18&page=1(原書來源:哈佛燕京圖書館)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鄭良樹,《儀禮宮室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0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魯士春,《先秦容禮研究》,台北縣:天工書局,1998

(二)其他
王仁祥,《人倫識鑑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民97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民80.09
江口尚純著,馮曉庭譯,〈劉敞《七經小傳》略述──以〈詩經小傳〉的論說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三期,頁61-73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市:允晨文化,民92
吳濤,《「術」、「學」紛爭背景下的西漢《春秋》學:以《穀梁傳》與《公羊傳》的升降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9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臺北市:文津,民81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1992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開明書店,民37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6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新研──歷史的剖面》,北京:中華書局,2010.8
李宗侗,《李宗侗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上海古籍,1990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75.10
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原著,李幼蒸譯,《野性思維》,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
李維斯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92
林秀富,《論《春秋》的屬辭比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河合隼雄(Hayao Kawai);梅廣芳譯,《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省:四穿辭書出版,1998
徐建新,《古代國家的等級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徐建新,《西南研究論》,昆明市: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民79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市:臺灣學生,民79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市:臺灣商務,2013.12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75.11
曾志偉,《《春秋公羊傳》三科九旨發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4.07
曾棗莊、劉琳等編,《全宋文》,中國XML資料庫,http://140.114.113.168:8080/exist/apps/cxd/index.html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8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市:漢京文化,民76
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斌,《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市:三民書局,1982.4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75.9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法﹞福柯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
﹝美﹞羅伯‧索科斯基(Robert Sokolowaski);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市:心靈工坊,2004
Diane K. Osbon作;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6
三、學位論文:
工藤卓司,《近百年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16.03
杜正勝,《空間、力與社會》,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84
林素娟,《先秦至兩漢婚姻禮俗與制度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徐富昌,《武威儀禮漢簡文字編》,臺北市:國家,2006
陳緒波,《《儀禮》宮室考》,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05
章景明,《周代祖先祭祀制度》,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62
楊治平,《朱熹的禮教世界》,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104.07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鄭雯馨,《論《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101
羅健蔚,《鄭玄會通三《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104.07
四、調查報告:
林秀富,《臺灣臺南市東山區南溪里二重溪林家人生禮儀調查報告》,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蕭放教授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4AZD120)」,2014-2018
五、期刊論文:
王柏中,〈試論漢代陵寢祭祀及其對宗廟祭祀的影響〉,《鞍安師範學院學報》,2000-12,2(4),頁18-20。
王啟發,〈《禮記‧月令》與古代自然法思想〉,免費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hi138.com
季旭昇,〈《禮記‧曾子問》「三月廟見」考辨〉,《中國學術年刊》,第九期,1987.06,頁51-70
林宏佳:〈兩周金文「死司」、「死事」探義〉,《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733-754
林秀富,〈正禮與私燕之禮的差異─論孔穎達解經觀點的思維邏輯〉,《經學研究集刊》,第16期,頁135-158,2014.05
林秀富,〈從《儀禮經傳通解》編纂談朱熹的「儀禮」概念〉,《經學研究集刊》,第23期,頁‧,2017.11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研究〉,《漢學研究》,第21 卷,第1 期92.06,頁47-76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頁171-216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新聞稿,〈儒家儀禮復原計劃 —一項涵蓋學術研究、藝術創新、數碼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30613,http://wikisites.cityu.edu.hk/sites/media/pr/Pages/2012031303.aspx
唐啟翠,〈「五方之民」敘事中的空間模式再探──以《禮記‧王制》為中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08
唐啟翠,〈聖俗之間:《禮記‧明堂位》的禮儀空間探討〉,《百色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9.02
記者吳楠報導:〈「《儀禮》復原計畫」開拓經典研究新途徑〉中國科學在線, 2013.09.11,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jishizixun/84710.html;
張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關研究〉,《紀念中國社會科學育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歷史研究所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4,頁69-91
張經科,〈朱熹《家禮》及其《儀禮經傳通解》之〈家禮〉辨異〉,《第十一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73,2014
黃榆惠,〈喪禮空間轉換之象徵意義探討──以《儀禮‧士喪禮》為討論核心〉,《中國文學研究》第32期,2011.7,頁43-73
楊希枚,〈論先秦姓族和氏族〉,《紀念中國社會科學育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歷史研究所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4,頁19-30
葉國良,〈《儀禮》周旋禮容探微〉,《臺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12
葉國良,〈儀禮士昏禮 3D動畫的研發〉,《科學發展月刊》,第29卷第5期,2011.01,頁335-338
葉舒憲,〈《山海經》神話政治地理觀〉,《民族文化》,第3期,1993,頁60-75
虞萬里,〈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110-174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禮』〉,《燕京學報》新三期,(1997.08),頁55-112
鄭雯馨,〈從鄭玄經注談「周公制禮」的學術意義〉,《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11,頁197-228
鄧國聲,〈鄭玄《儀禮注》訓詁術語釋義例闡微〉,《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戴璉璋先生榮退紀念專刊》,第二十期,2002.0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顧遷,〈楊復《祭禮》與“通禮”學術傳統——讀《祭禮·天神篇》札記〉,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http://chuansong.me/n/242642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