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課程觀與教科書之研究
作者:陳香吟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陳榮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社會領域社會領域教科書課程論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social fieldsocial field textbooksurriculum theory12-year state educationcurriculum cuidelin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實施,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編制與審定及審查過程,社會各界各自解讀內容,對於綱要中不同名詞定義與詮釋標詮釋有落差,因此造成爭議與衝突;因此藉由分析課程綱要研修變遷,審查過程解讀立場的差異,凸顯制度中不同權力位階的制衡與妥協。本文期能透過文獻探討分析,並訪談課綱研修委員、課綱審議委員、教科書編輯、教科書審查委員、教科書主管單位研究員、不同縣市與職務的實務專家,合計19為訪談對象,藉由意見交互檢證,解析臺灣新課綱設另為軟性課綱,但其授權執行過程之制度與詮釋標準,實際顯示出權力不對等,凸顯出臺灣看似追求民主,但卻未能有穩定健全的研究與回饋機制,去平衡意識形態的衝突,故最後呈現在教科書送審進度急迫,社會領域教學者職前培訓匱乏,在職調訓與補機制片面化等現象。
近20年來臺灣社會領域教科書的編制,開放民間版本編制後,每逢遇到「意識型態爭議」,對「課綱的制定與審議」、「教科書的編輯與審查」、「課堂教學的詮釋與實施」出現落差,這些落差經研究分析呈現出系統性問題,社會領域教學,不僅涉及教學者對學科內涵的理解與教學法的運用,更受課程綱要解讀研修及審查歷程影響,演變過程涉及權力結構的衝擊、共識凝聚與妥協的調適。因此,社會教科書受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法律、人類學、哲學等學科本質影響,亦因知識取得的途徑多元化,教室中學生學習雙峰現象,因此對領域課程綱要解讀,及教材內容分析,可剖析領域綱要與教科書內容及實施之關係,藉以解套教科書研編與使用過程,社會權力結構衝擊之解釋,並能從系統分析中尋找解決方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year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the compilation, approval and review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outline and textbooks in the social fiel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ent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re is a gap in the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terms in the outline, which causes disputes and conflicts. ;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in the curriculum syllabu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positions during the review process, it highlights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compromises of different power levels in the system. In this issu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ith syllabus training committee members, syllabus review committee members, textbook editors, textbook review committee members, textbook supervisory unit researchers, and practical expert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cities and positions, a total of 19 interviewees were interviewed. Cross-examination, analysis of Taiwan's new curriculum as a soft curriculum, but the system and interpretation standards of the autho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ctually show power inequality, highlighting that Taiwan seems to pursue democracy, but it has not been able to have a stable and sound system Research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are used to balance ideological conflicts, so in the end there are phenomena such as urgent textbook submission, lack of pre-service training for teachers in the social field, and one-sided on-the-job training and supplementary mechanisms.
In the past 20 years, Taiwan's social science textbooks have been compiled. After the private editions were opened, whenever "ideological disputes" were encountered,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beration of the syllabus", "the editing and review of textbook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 These gap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Teaching in the social field not only involves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but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course of course outline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and review. The evolution process involves The impact of power structure, the adjustment of consensus cohesion and compromise. Therefore, social textbooks are influenced by the essence of history, geography, politics, economics, law,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etc. Analysis ca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eld outline and textbook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extbook research, compilation and use, explain the impact of social power structure, and find solutions from system analysis.
壹、 中文文獻
3版本國小課本送審遭退主因是「分科設計」(2022年11月12日)。鏡新聞。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aGrVxKp?utm_source=lineshare
3出版社小五教材須重編潘文忠:不符課綱無關去中(含影音採訪)(2022年11月12日)。民視台語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vrV9gcYns
3大出版社傻眼!疑未去中國化小五社會課本退回重編(含影音採訪)(2022年11月12日)。中天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57_Va7jRI
3大出版社傻眼!疑未去中國化小五社會課本退回重編(含影音採訪)(2022年11月12日)。中視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zhOxOyB_20
丁儷蓉(2005)。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之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央社(2022年11月11日)。「未去中國化」遭退?國小社會課本破天荒全被要求重編國教院駁:不符新課綱。中天新聞網。https://ctinews.com/news/items/q9WP2jLQxm
王順平、吳念蓉(2010)。東亞暨華人區域義務教育政策之研究—韓國義務教育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編號:NAER-99-24-C-1-01-07-1-08),未出版。
王建堯(2008)。1949年後我國國小社會課程之研究--以Rugg的社會重建觀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韻齡(2022年11月24日)。新課綱小五社會課本大改版!老師不會教,學生更難學?親子天下媒體中心。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317
王麗雲、甄曉蘭。社會取向教科書政策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艾波(Michael W.Apple)(2002)、王麗雲譯。意識形態與課程。臺北市:桂冠。
朱美珍、何思瞇(2015)。從統編本到民編本臺灣中小學教科書編輯歷程之研究。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656-005-),未出版。
朱美珍(2015年3月)。中小學教科書口述歷史研究側記──回顧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的改編。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108&content_no=2474
朱美珍、鄧毓浩、黃欣柔(2016)。威權洪流下的民主波濤:國中公民教科書五十年課程觀之蛻變。載於周淑卿等人(編),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口述史的研究(239-274頁)。國家教育研究院。
朱美珍、陳劍涵(2017)。日、美英文教科書設計分析。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養導向教材設計研討會:國外教科書案例分析。
朱美珍(2018)。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公民篇)教科書課程觀之演變。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G-2-02-00-1-02),未出版。
任凱、王佳煌(譯)(2005)。J. Lofland & L. H. Lofland著。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臺北市:湯姆生。
何思瞇、詹美華(2016)。常與變:國中歷史教科書課程觀之發展。載於周淑卿等人(編),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口述史的研究(275-310頁)。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文富、尤淑慧(201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理念與目標之擬議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2-03-1-04),未出版。
李侑珊(2022年11月11日)。國小社會課本送審重編遭疑「去中化」教育部曝原因。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221111004612-260405?chdtv
李侑珊(2022年11月11日)。國小社會課本送審重編遭疑「去中化」教育部曝原因。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livenews/ch/chinatimes/20221111004612-260405
李侑珊(2022年11月12日)。國小社會課本首度出現3家被退回重編 書商:公文內容十分模糊。CTWANT網路新聞。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19518
李芯(2022年11月12日)。國教院將3家出版社小五社會課本退回重編,潘文 忠:與「去中國化」、意識形態完全無關。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TNL MEDIA GROUP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7063
李侑珊(2022年11月12日)。國小社會課本被強硬退書業界質疑幕後黑手是他。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112002069-260405?chdtv
李森永、李仰桓(2019)。領綱研修與社會互動發展機制。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1-05),未出版。
李涵鈺、陳麗華(2005)。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課程與教學,8(4),35-56。
李雅婷(2005)。社會轉化與美感創造—探析社會重建論的課程關懷。課程與教學,8(2),41-52。
李駱遜(2019)。核心素養在課室落實的推動與轉化因應──以國中社會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為例。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5-03),未出版。
李麗玲、朱美珍(201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運作歷程之研究。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12-G-1-01-00-1-03),未出版。
林信志、楊國揚(201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基準之研究。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12-G-1-01-00-1-03),未出版。
林碧雲(2008)。社會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曉雲(2022年11月24日)。3家出版社小學社會教科書被退教長:不符合課綱必要規定。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133666
林曉雲、張維真、楊綿傑(2022年11月11日)。南一、康軒、翰林教科書被退件國教院:非因「去中國化」。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120519
林曉慧、沈志明(2022年11月12日)。小五社會教科書 3版本不符領域統整遭退審。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09039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周淑卿、歐用生、潘文忠、林彥辰、劉靜文、李欣、林佳筠、莊淑琳(2013)。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發展之口述歷史研究(1952至2001年):知識論與課程觀的演變。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36-G-1-02-00-1-02),未出版。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淑卿、楊國揚、章五奇(2014)。國小社會教科書之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36-G-1-02-00-1-02),未出版。
周淑卿、李駱遜、楊俊鴻、涂慶隆(2014)。整合二子計畫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在國民小學實施之課程轉化探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3-48-A-1-01-02-1-07),未出版。
周淑卿(2015)。治絲益棼的課程政策: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的紛擾。教育研究月刊,250,5-17。http://doi.org/10.3966/168063602015020250001
周淑卿、章五奇(2016)。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教科書研究。9(1),37-70頁。
周淑卿(編)(2018)。萬豁爭流匯江海:小學社會課程發展史。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珮儀、鄭明長(2016)。邁向多元典範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課程與教學季刊。19(3),1-26頁。
周祐萱(2022年11月12日)。國小社會課本3家被退重編出版社批:去中國化(含影音採訪)。TVBS新聞網。
https://news.tvbs.com.tw/life/1960403
洪若烈(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修訂意見之調查研究。國教學報,2,51-71。
洪若烈(1999)。社會科課程發展模式。載於秦葆琦等人(編),國民小學社會與鄉土教學研究專輯(1-15頁)。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洪若烈(1986)。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理想內涵研究。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洪若烈(2000)。課程統整途徑初探:以社會領域為例。研習資訊,17(1),20-27。
洪若烈、歐用生、葉興華、林沂昇(201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雛型擬議之前導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2-00-1-01),未出版。
洪麗卿、劉美慧、陳麗華(2021)。國小三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探究任務」內涵之分析—以探究為本的觀點。教科書研究,14(3),43-77。http://doi.org/10.6481/JTR.202112_14(3).02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洪詠善、盧秋珍(201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屬性與作用之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2-02-1-03),未出版。
洪詠善、歐用生(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發展過程關注課題之 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A-2-03-00-1-03),未出版。
俞文婕(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教科書編寫與審定運作之影響-以社會領域為中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范信賢(編)(2013)。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國家教育研究院。
秦葆琦、李慧娟、吳淑惠、林欣誼(2010)。國民中小學領域/學科組成之探討。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3-02-1-07),未出版。
唐淑華(2017)。培養閱讀素養,何必遠求?從設計一本「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學課本開始。教科書研究,10(2),1-32。
孫依萍(2006)。日本中學道德教科書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民國110年04月19日)修正公布。
教育部(2016)。105年度課審會【審議大會】第1次會議會議紀錄。https://shs.k12ea.gov.tw/site/ccess/category?root=147&cid=172&page=10&oid=1852
教育部(2018)。107年度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專題報告: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及配套措施。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59/60387/b3917b40-0fda-4794-a59c-6f4301daa7ce.pdf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課綱/16-社會/16-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2012)。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說明手冊。
許育典、許文耀(2018)。論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程序的正當行政程序要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1-24頁。
許添明、洪詠善、范信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教材教學研發與課程轉化之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3-48-A-1-01-00-1-02),未出版。
許敏溶(2022年11月11日)。首例!國小社會課本送審「3版本退回重編」 出版社批:去中國化。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1111/2378290.htm
許維寧(2022年11月12日)。小學教科書也去中國化?教長駁:不合原則才要求重編。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759619
張復萌(2020)。教科書制度的變革與挑戰。教科書研究,13(3),119-151。https://rh.naer.edu.tw/handle/67c26
陳世文(2018)。科學探究怎麼做?借鏡法國IBSE的經驗。科學研習,57(6),6-15。https://rh.naer.edu.tw/handle/ec8er
陳世文(2021)。探討教師對教科書科學探究之知能與效能。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21-009-C-1-1-A6-08),未出版。
陳至中(2022年11月12日)。3出版社被要求重編教科書 潘文忠:主因是分科。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6759578
陳妙娟(2010)。日本義務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24-C-1-01-06-1-07),未出版。
陳明萱(2022年11月24日)。小學社會課本遭疑「去中國化」 教長釋疑!強調沒有意識形態(含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影片)。壹蘋新聞網。https://tw.nextapple.com/life/20221124/EA234DEA8387CE4642FC5D05D6FB73FF
陳政偉(2022年11月11日)。3出版社被要求重編教科書國教院:不符新課綱。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11110353.aspx
陳淑娟、李麗玲、李素君(2017)。國民小學教師教科用書使用現況之研究。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6-12-G-2-01-00-1-04),未出版。
陳麗華、蕭憶梅、林于仙、周筱亭、林欣誼(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與實驗機制之擬議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1-13-A-1-01-05-1-10),未出版。
陳麗華、彭增龍、李涵鈺(2008)。教科書價格相關議題評析及其後效例證。教科書研究,1(1),49-82。
陳麗華、葉韋伶(2018)。學習者中心取向教材設計之規準與案例分析—以美國社會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11(1),1-36。
陳麗華、詹寶菁(編)(2020)。素養導向系列叢書:國小社會教材教法。教育部。
陳劍涵、朱美珍(2017)。美國EFL教科書。教科書研究,10(2),188-192。
陳國川(編)(2020)。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國家教育研究院。
單文經(2005a)。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1(1),1-30。
單文經(2005b)。美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爭議始末。師大學報教育類,50(1),1-25。
單文經、鍾鴻銘(2005)。《二十六期年刊》在課程史上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8(4),77-90。
馮如瑄(2004)。日本歷史認識問題之研究-以中學歷史教科書分析為中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彭致翎、王立心(2019)。教科書出版、審查、選用暨認可制。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B1-03),未出版。
彭致翎(2019)。第一至四學習階段社會領域常用字詞和句型之分析研究。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B4-05),未出版。
彭富源、張素貞(2005)。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理念與實踐之探究 — 社會重建的觀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93-112。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婉琪(2007)。國小教師參與教科書設計與編輯之專業發展研究—以優質教科書編輯工作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黃敏惠、方起年(2022年11月12日)。小學社會科去中國化?國教院:讓歷史擺脫國族。華視新聞。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211/202211122109586.html
曾大千、李麗玲(2019)。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查基準建構。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B1-02),未出版。
曾大千、宋峻杰(2019)。課程綱要法制程序及其規範作用之研究。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8-12-C-2-10-00-1-10),未出版。
曾世杰、黃政傑、李大偉、范信賢、李文富、林沂昇(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06-A-1-02-00-1-09),未出版。
葉盈君(2013)。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政策之研究。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12-G-1-01-00-1-03),未出版。
楊秀菁、李台元(201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及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之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A-2-09-00-1-14),未出版。
楊秀菁(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機制與關注課題之研究(一)。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A-2-08-00-1-13),未出版。
楊秀菁、謝名娟(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轉化與落實。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6-04),未出版。
楊秀菁、范信賢、秦葆琦、何思瞇、張淑惠、余政賢、涂慶隆(2015)。整合一子計畫五: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教材及教學模組之發展與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4-28-A-2-01-01-1-11),未出版。
楊俊鴻(2022)。108課綱中「領域」與「跨領域」之意涵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0),14-17。
楊國揚、何思瞇(2013)。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機制整合研究。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研究計劃編號NAER-102-12-G-1-01-00-1-03),未出版。
楊國揚、張復萌、葉盈君(2013)。國民中小學審定本教科圖書計價作業制度研修計畫。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未出版。
楊國揚(2018)。教科書出版者自我評鑑機制之研究。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G-2-05-00-1-05),未出版。
楊國揚、宋峻杰(2019)。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認可制之模式建構。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B1-04),未出版。
楊智穎、歐用生(2012)。教科書百年演進歷程與脈絡:教育思潮。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1-30頁)。高等教育。
楊智穎(2015)。課程史研究。臺北:學富文化。
楊智穎(2018)。課程學者職責的歷史性分析。《教育論叢》6,39-50。
詹美華、宋家復(編)(2018)。歷史閱讀素養教學設計之理念與實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https://rh.naer.edu.tw/handle/xd4c6
詹美華、李涵鈺(2018)。「像史家一般閱讀」教學設計與實作歷程之挑戰與反思。載於詹美華、宋家復(編),歷史閱讀素養教學設計之理念與實例(65-100頁)。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
詹美華(2019)。教科書編輯者與審查者對於落實核心素養之教科書設計的詮 釋與實踐──國中藝能學科。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7-02),未出版。
詹美華(2020)。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教學的挑戰:教師的課程覺知與教學詮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2),63-94。
董秀蘭(2010)。臺灣變遷趨勢對K-12課程的影響: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7-00-3-01),未出版。
甄曉蘭、王立心(2016)。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臺灣意象的轉變與教師的教學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計畫(編號:MOST105-2410-H003-069-MY2),未出版。
甄曉蘭、王立心、陳昀萱(2015)。百年來中學歷史教科書國族想像的勾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計畫(編號:MOST104-2410-H003-052),未出版。
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趙宥寧(2022年11月24日)。小學5年級社會遭疑「未去中化」退回重編 教長重申:誤解了。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789174
趙鏡中、林欣誼、黃仁柏(201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實施與配套中對教材 編製與審查之規範探討。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4-01-1-11),未出版。
塗宥騏、陳麗華(2014)。教科書審定委員對教科書設計的關注焦點探討:以國小中年級社會領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1(1),115-163。
劉欣宜(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議題融入課綱的決策歷程與關注課題之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A-2-13-00-1-18),未出版。
劉欣宜(2019)。國民小學課綱推動的運作與關鍵要素。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3-01),未出版。
劉美慧、楊俊鴻、尤淑慧(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連貫與統整之擬議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1-13-A-1-01-02-1-07),未出版。
蔡清田、陳延興、梁玲銀、葉雅卿(2010)。K-12中小學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與各領域之連貫體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5-00-2-11)。
歐用生、洪孟珠(2004)。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9,225-246。
歐用生(1989)。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文景。
歐用生(1998)。我國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王大修(編),1998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實錄(8-35頁)。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28,373-387。
歐用生(2003a)。課程發展的基本理論。高雄:復文。
歐用生(2003b)。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歐用生(2003c)。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張鍠焜、何思瞇、李麗玲(2014)。國小生活與倫理、道德教科書之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2-36-G-1-02-00-1-02),未出版。
潘文忠、范信賢、何希慧、林沂昇(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擬議整合型研究。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1-13-A-1-01-00-1-05)。
賴協志、朱美珍(2019)。國民小學實踐素養導向教學之教科書使用──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經驗。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7-03),未出版。
戴淑貞(2006)。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鍾鴻銘(2004)。H. M. Kliebard的課程使研究及其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0(1),91-118。
鍾鴻銘(2005)。美國課程改革的歷史辯證。課程與教學季刊,8(4),1-18。
鍾鴻銘(2006)。Rugg教科書之爭議事件。教育研究集刊,52(3),103-139。
謝名娟(2018)。第四學習階段社會領域素養學習成效長期追蹤研究。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107-12-B-1-10-09-1-11),未出版。
謝錦雯(2003)。國小教科書政策之研究:以以薩‧柏林兩種自由為主軸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藍順德(2002)。教科書審定制度運作之問題檢討與改進建議。課程與教學,6(1),13-26、164。
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五南。
羅若禮(2006)。糾結中誕生的歷史教科書—從九五課綱爭議談起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蕭憶梅、吳淑惠(201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學科劃分及其內涵之歷史演變。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9-12-A-1-03-01-1-06),未出版。
蕭憶梅(2011)。歷史認知與學習研究:學生如何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II)。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SC 100-2410-H-656-002-),未出版。
蕭憶梅(2012)。歷史核心能力的教與學──以「神入歷史」為例(I)。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SC 101-2410-H-656-004-),未出版。
蕭憶梅、謝雅琪(2012)。歷史認知與學習研究:學生如何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I)。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SC 99-2410-H-656-001-),未出版。
蘇進棻(2008)。臺灣社會對中小學課程改革觀點與做法之研究。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97-36-b-2-02-00-1-12),未出版。
J.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論衝突。羅若蘋(1995譯)。方智。(原著出版年:1896)
Paul Ricoeur(保羅‧里克爾)。詮釋的衝突。林宏濤(1995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69)
Ronald W.Evans(2008)。社會科的戰爭: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內容(The social studies wars:what should we teach the children?) [國立編譯館主譯;陳巨擘譯]。巨流。(原著出版年:2004)
Strauss, A., & Cobin, J.(1997)。質性研究概論 [徐宗國譯]。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


貳、西文文獻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acmillan Company.網路資料來源 2023年7月1日採自: https://www.schoolofeducators.com/wp-content/uploads/2011/12/EXPERIENCE-EDUCATION-JOHN-DEWEY.pdf
Johnsen, E. B. (Ed.). (1993/2001). Textbooks in the Kaleidoscope: A critical survey of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xts. 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Kliebard, H. M. (2002). Fads, fasions, and rituals: The instability of curriculum change. In H. M. Kliebard (Ed.), Changing course: American curriculum in the 20th century (pp. 76-90). Teacher College Press.
Kliebard, H. M. & Wegner, G. (2002). Harold Rug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treatment of the “Great War” in his textbook series. In H. M. Kliebard (Ed.), Changing course: American curriculum in the 20th century (pp. 61-75). Teacher College Press.
Rugg, H. O. (1921). Needed changes in the committee procedure of reconstructing the social studi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1(9), 688-702.
Rugg, H. O. (1923). Do the social studies prepare pupils adequately for life activities? In G. M. Whipple (Ed.), The twenty-secon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I the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p. 1-27). Public School.
Rugg, H. O. (1926). A prefac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school curriculum. Teacher College Record, 27(7), 600-616.
Rugg, H. O. (1947). Foundations for American Education. World Book Company.
Rugg, H. O. (1950). The teacher in school and society. World Book Company.
Rugg, H. O., & Counts, G. S. (1969).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urrent methods of curriculum-making. In L. A. Cremin (Ed.), Curriculum-making past and present (pp. 425-447). Arno Press & The New York Times.
UNESCO. (2005).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textbooks and learning materials. Paris: UNESC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