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祖堂集」「得 」字句用法探究:兼論「得」字句的演變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王錦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n-huei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1
頁次:頁491-527+553-554
主題關鍵詞:祖堂集變文'得'字句結果補語可能補語動貌補語結構助詞結構助詞可能式Zhu Tang JiBian-wenSyntactic position of 'de'Resultative complementPossible complementAspect complementStructural particleStructural particle possibility indicat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108
Other
1.呂叔湘(1944)。與動詞後得與不有關之詞序問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岳俊發(1984)。“得”字句的產生和演變。語言研究,1984(2),10-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祝敏徹(1958)。先秦兩漢時期的動詞補語。語言學論叢,2,1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平(1989)。“動詞+得+賓語”結構的產生和發展。中國語文,1989(2),126-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梅祖麟(1991)。從漢代的「動、殺」、「動、死」來看動補結構的發展--兼論中古時期起詞的施受關係的中立化。語言學論叢,16,11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廷池(19990300)。漢語複合詞研究:複合動詞〞X加〞與〞X得〞。華文世界,91,20-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祖麟(1981)。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語言研究,創刊號,6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福祥(1998)。重談「動+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了」的產生。中國語文,1998(6),452-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力量(1991)。《西遊記》中的‘得’字句。淮陰師專學報,6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思明(1991)。《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古漢語研究,8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平(1984)。《世說新語》和《百喻經》中的動補結構。語言學論叢,14,129-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訥、石毓智(1999)。漢語動補結構的發展與句法結構的嬗變。中國語言論叢,2,83-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遠漢(1997)。近代漢語結果式“得”字句。古漢語研究,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祝敏徹(1960)。‘得’字用法演變考。甘肅師範大學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祝敏徹(1963)。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蘭州大學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子瑜(1994)。敦煌變文中的三種動補式。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58-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潘允中(1980)。漢語動補結構的發展。中國語文,5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月華(1980)。可能補語用法的研究。中國語文,246-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曹廣順(1986)。《祖堂集》中的「底(地)」「卻(了)「著」。中國語文,1986(3),192-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法高(1975)。中國語法札記。臺北。349-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廷池(1999)。如何研究漢語複合動詞:以‘X加’與‘X得’為例。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錦慧(1997)。敦煌變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健萍(1957)。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語法論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堅、江藍生、白維國、蔣紹愚(1992)。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祝敏徹(1996)。近代漢語句法史稿。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重規(1983)。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敦煌學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田聖山(1980)。祖堂集索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力(1958)。漢語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叔湘、江藍生(1985)。近代漢語指代詞。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允中(19821100)。漢語語法史概要。鄭州:中洲書畫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un, Chao-Fen(1996)。Word-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吳福祥(1996)。敦煌變文語法研究。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德熙(1983)。語法講義。北京: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8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太田辰夫、蔣紹愚、徐昌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太田辰夫、江藍生、白維國(1991)。漢語史通考。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志村良治、江藍生、白維國(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靜,筠二禪師(1984)。祖堂集,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漢集全文資料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