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學校到職場的性別區隔--以臺灣航太教育與產業為例
書刊名:科技博物
作者:林玉萍
作者(外文):Lin, Yu-ping
出版日期:2001
卷期:5:5
頁次:頁50-63
主題關鍵詞:職場的性別臺灣航太教育航太產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
  • 點閱點閱:5
     航太產業是一種連結軍、工、學的複合體工業(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它在21世紀的今天,已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舉凡國際通訊、國防安全、旅遊運輸、太空探索都需要使用航太產品和相關服務,近年來全球航太工業產值已達1,850億美元以上,臺灣每年產值也超過10億美元,從業人口近11,500人左右。這樣的產業給人的印象又常常和「科技的」、「理性的」、「男性的」概念放在一起,因此除空服員、行政人員外,其他從業人員多是男性,這種職業上的性別區隔現象,是傳統男女分工觀念使然?或其他因素造成?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從這一具有"男性氣概"的行業中,觀察職場上性別區隔現象如何形成?其中尤重在「教育」方面的因素。中外婦女的勞動形式向來隨社會大環境的變遷而調整,如西方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或戰後嬰兒潮湧現,臺灣也因戰爭或國家經濟政策的推動,而讓婦女從事不同形式的勞動,雖然女性不乏有出外工作的機會,但長久以來,女性所從事的總是低薪、低工作保障、類家務性的工作,這種情形必須等到婦女受教育權的平等方見改善。1960年代婦運的推動促使各國在婦女受教育的機會普遍開放,但在學門科別的選擇上,女性與男性還是有不同的傾向,尤其與科學有關的理工科極少受女性青睞,臺灣航太教育的情況尤其如此,本文將探討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哪些?教育上的性別區隔直接影響職場的人力分佈,因此臺灣航太產業女性航太專業人員極少,雖然傳統男╱女分工觀念,及工作性質也是影響因素,但吾人認為教育上的性別區隔才是重要的始作甬者。 職場上的性別區隔並非先天不可顛破的宿命,反而許多時候它會侷限工作上多向發展的可能,形成制度面和專業能力上陳腐的窠臼,所以希望本文研究能提醒大家在教育及傳統觀念上有所反省與突破,以消除性別區隔現象。
期刊論文
1.林玉萍(1997)。談戰後美國軍援與我國軍機的發展。空軍學術月刊,493,60-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大為(1999)。融會在玉米田裡的「非男性」科學--關於「女性科學」的哲學論爭與新發展。歐美研究,29(2),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次可(1988)。制定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計制度之回顧。審計季刊,9(1),1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懿梅(19990100)。對「女性主義知識論」的哲學反省。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2,6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1996)。加工出口區之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加工出口區之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方俊育(2000)。技術或政治--台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1945-1986)(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雅慧(1994)。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花妹(1996)。「自主」工會運作的性別政治--台南紡織廠工會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葛震歐(1983)。加工出口區的創設。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錫鏞(1991)。圖解科技政策學。台北:嵐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1998)。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台北: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翠(1993)。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經濟部技術處。1990-2000產業技術白皮書。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珊•威爾、陳君儀(1998)。一個女飛行家的失蹤。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顧誦芬、史超禮(1998)。世界航空發展史。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Eisenhart, Margaret A.、Finkel, Elizabeth(1998)。Women's Scienc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 window
9.Rossiter, M.(1982)。Women Scientists in America: Struggles and Strategies to 1940。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new window
10.谷蒲孝雄、雷慧英(1995)。臺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麗蓉(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宛澍(1994)。設計與性別:哪裡是家的核心?。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