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良渚文化的太陽之「氣」和鳥
書刊名:故宮學術季刊
作者:林巳奈夫
作者(外文):Hayashi, Minao
出版日期:2003
卷期:20:4
頁次:頁1-14+225
主題關鍵詞:良渚文化太陽之氣杜鵑BirdCh'iLiang-chu cultureTaiT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60
在中國歷史時代,有以昇起的狀線紋來表示「氣」的畫法,也有以圓形渦卷紋來表示的例子。這些表現方式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良渚文化有在月牙形弧的中央帶尖的圖形,〈晉書.天文志〉記載這種圖形是稱作「戴」的暈,認為這表示「德」。所謂「德」是使萬物生長的東西。 良渚文化的「戴」常和鳥一起出現,且常被小渦卷紋環繞著的。鳥和戴都是太陽之氣的表現,這種寫屬於杜鵑科(cuculidae)的大杜鵑(cuculus canorus)和杜鵑(cuculus saturatus)之類之寫,在太陽之「氣」最盛的初夏時期出現,並給予農民適時播種的信號。
期刊論文
1.林巳奈夫(1973)。佩玉と綬--序說。東方學報,4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巳奈夫(1989)。中國古代の遺物に表はされた「氣」の圖像的表現。東方學報,61,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牟永抗(19950600)。東方史前時期太陽崇拜的考古學觀察。故宮學術季刊,12(4),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巳奈夫(2000)。曾侯乙墓內棺の画像につえて。泉屋博古館紀要,17,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聞一多(1934)。天問釋天。清華學報,9(4),873-8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向明(1992)。良渚文化、鳥蛇樣組合圖案試析。東南文化,199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金鵬(1998)。紅山文化「勾雲形」類玉器探討。考古,1998(5),50-64+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維昌(1992)。良渚文化陶器紋飾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6,389-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光直(1981)。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考古與文物,1981(2),53-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4)。中國考古文物之美─文明曙光期祭祀遺珍,遼寧紅山文化壇廟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宣佩、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2000)。福泉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熙(1965)。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華東(1998)。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reenler, Robert(1990)。Rainbows, Halos, and Glories。Rainbows, Halos, and Glories。Cambridge。  new window
其他
1.(唐)房玄齡(1990)。晉書,臺北=Taipei。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西漢)司馬遷(1990)。史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東漢)許慎(1965)。說文解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南朝梁)宗懍(1983)。荊楚歲時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光直(1983)。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