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畫象胡漢戰爭圖的構成、類型與意義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作者:刑義田
作者(外文):Hsing, I-tie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9
頁次:頁63-132+226+a8-a9
主題關鍵詞:胡漢戰爭圖漢代畫象石構成類型與意義Sino-barbarian battleHan pictorial stnoe carvingsIcon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
  • 點閱點閱:143
自上個世紀初,武氏祠畫象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注意以後,漢畫中的戰爭圖就成為一個經常被討論的主題。過去的學者由於引用的材料、關注的焦點、角度和解讀的方法不盡一致,得到許多歧異甚大的結論。本文首先檢討中外學者一些歧異的說法,接著以榜題、類型、格套和意義脈絡分析的方法,釐清過去的分歧,並提出對胡漢戰爭圖意義的理解。 胡漢戰爭圖的畫象構成最少包含可以組合在一起,也可以獨立存在的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交戰圖」;另一部分是「獻俘圖」。此外,「狩獵圖」有時也和胡漢戰爭圖出現在共同或相鄰的畫面中。交戰、獻俘和狩獵三部分的畫面有時甚至交雜在一起,成為內容十分繁複的一個整體結構。事實上目前可考的胡漢戰爭圖,畫面上因加入了種種次要或屬於裝飾性的構成因素而顯得複雜多變。依構圖的佈局和繁簡,約略可分為「基本型」和「複合型」兩大類。基本型和複合型又可因佈局和背景的有無,分別作進一步的分類。 漢墓或祠堂中出現的胡漢戰爭圖,幾無例外,都在表現漢人如何擊敗胡人,贏得勝利;獻俘圖則在彰顯勝利的成果。二者意義一貫,可分可合。不論分合,它們都是透過一種格套化的圖象,表現一些當時人共同的期待和心理。 這一畫象題材出現時應有它創作時原本的意義,但在時間的過程裡,因人因地,衍生和附加的意義可以不斷增加而多重化,甚至可以因過於流於形式,特定的寓意變得模糊,裝飾的意味反而變得較重。胡漢戰爭圖原本是反映飽受邊患和徭役之苦的華夏之人對戰勝胡人,天下太平,得免於徭役的普遍期望。但西漢末至東漢初,胡漢戰爭圖的內涵已有了更多衍生的意義。其一是被用來象徵掃除升仙或進入死後世界旅途上的障礙,其二是用來歌頌死者在「武」的一面,符合允文允武的官員典型。而兩者都可能是這類畫象會出現在墓或祠堂中的理由。我們也不排除還有其它的理由和意義。
期刊論文
1.Laufer, Berthold(1912)。Five Newly Discovered Bas-Reliefs of the Han Period。T'oung Pao,13,107-112。  new window
2.周世榮(1990)。馬王堆漢墓的「神祇圖」帛畫。考古,10,925-9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邢義田(20040600)。允文允武--漢代官吏的一種典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2),223-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邢義田(20000300)。漢代畫象中的「射爵射侯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1-66+221-2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任日新(1981)。山東諸城漢墓畫像石。文物,1981(10),1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勞榦。論魯西畫像三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又新、蔣英炬(1986)。武氏祠〞水陸攻戰〞圖新釋。文史哲,3,6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uyvendak, J. J. L.(1938)。An Illustrated Battle-Accou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T’oung Pao,34,249-264。  new window
9.Soper, Alexander Coburn(1954)。King Wu Ting’s Victory over the ‘Realm of Demons’。Artibus Asiae,17(1),55-60。  new window
10.趙成甫、赫玉建(1993)。胡漢戰爭畫像考。中原文物,2,1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衛星(1995)。論兩漢與西域關係在漢畫中的反映。考古與文物,5,55-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思禮(1999)。從莒縣東莞漢畫像石中的七女圖釋武氏祠〞水陸攻戰〞圖。莒縣文史,10,20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ulling, A. G.(1966)。Three Popular Motifs in the Art of the Eastern Han Period: Lifting the Tripod, the Crossing of the Bridge, Divinities。Archives of Asian Art,20,25-53。  new window
14.(1967)。Historical Plays in the Art of Han Period。Archives of Asian Art,21,20-38。  new window
15.(1969)。All the World’s A Stage: A Note。Artibus Asiae,31(2)/31(3),204-209。  new window
16.James, Jean M.(1988)。The Iconographic Program of the Wu Family Offering Shrines (A. D. 151-ca.170)。Artibus Asiae,49(1)/49(2)。  new window
17.王思禮(1958)。山東肥城漢畫象石墓調查。文物參考資料,4,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蔣英炬(1998)。晏子與孔子見老子同在的畫像石。中國文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展岳(1981)。記涼臺東漢畫像石上的〞髡笞圖〞。文物,10,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松長(1993)。馬王堆漢墓帛畫〞神祇圖〞辨正。江漢考古,1,8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紹明(1996)。〞天公行山〞鏡。中國文物報,4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邢義田(2002)。格套、榜題、文獻與畫象解擇--以失傳的「七女為父報仇」漢畫故事為例。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83-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貴龍、王建勤、墓群相關出土資料參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2001)。綏德漢代畫像石。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游(1989)。急就篇。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從軍(2002)。漢畫像石。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臨沂市博物館(2002)。臨沂漢畫像石。濟南市: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北京歷史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5)。望都漢墓壁畫。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巳奈夫(1992)。石に刻まれた世界。東京:東方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田夫。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愛國(1998)。不為觀賞的畫作。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容庚(1936)。武梁祠畫像錄。北平: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土居淑子(1986)。古代中國の畫象石。古代中國の畫象石。日本,東京: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Powers, Martin J.(1991)。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New Haven。  new window
12.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昭燏、蔣寶庚、黎忠義、南京博物院、山東省文物管理處(1956)。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昉(1997)。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Wu, Hung(1989)。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魏堅(1998)。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松長(2001)。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2)。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逯欽立(1982)。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信立祥(2000)。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蔣英炬、吳文祺(1995)。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安平東漢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南陽文物研究所(1990)。南陽漢代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清)葉昌熾(1994)。語石。語石。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Chavannes, E.(1913)。Mission Archél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Mission Archél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Paris。  new window
27.土居淑子(1995)。武氏祠畫像石「水陸交戰圖」の一解釋。古代中國考古.文化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杉原たく哉(1987)。漢代畫像石に見られる胡人の諸相─胡漢交戰圖を中心に。早稻田大學文學院文學研窗科紀要別冊(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偉超。中國畫像石概論。中國畫像石全集(1)。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信立祥。中國漢代畫像石の研究。中國漢代畫像石の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山東漢代畫像石精萃.鄒城卷。山東漢代畫像石精萃.鄒城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敦原。漢畫像石未詳歷史故事考。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北京圖書館金石組(1998)。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金石拓片菁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金石拓片菁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巳奈夫(1989)。畫象鏡の圖柄若干について。漢代の神神。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胡文輝(2000)。馬王堆《太一出行圖》與秦簡《日書.出邦門》。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雲鵬,馮雲鵷(1963)。金石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非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尚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淮南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易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安居香山,中村璋八(1978)。重修緯書集成,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春秋公羊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呂宗力、欒保群(2001)。中國民間諸神。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