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模糊美學看西王母神話演化歷程
書刊名:國文學報. 高師大
作者:陳昭昭
出版日期:2006
卷期:4
頁次:頁103-131
主題關鍵詞:模糊美學西王母神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21
期刊論文
1.蔡華(2002)。試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係。貴州民族研究,2002(4),10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福生(200404)。模糊學與模糊美學的現狀與未來。學術界,83,239-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和平(200503)。模糊詩學的命題及其學術語境。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8(1),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忠才(2001)。論模糊美及其中介。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91-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明居(200404)。走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學--模糊美學研究。學術界,83,98-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英豪、朱志榮(200404)。王明居糢糊美學思想述評。學術界,83,247-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月芬、孫林(1997)。漢族西王母神話與藏羌民族猿猴神話的關係。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24-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靜(1998)。兩漢時期的西王母信仰。四川文物(考古研究),1998(6),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淞(19990800)。略論漢代銅鏡中的西王母圖像。藝術學,20,59-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志明(20011200)。臺灣西王母信仰的文化意義。鵝湖,27(6)=318,34-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錫誠(2002)。神話昆侖與西王母原相。西北民族研究,2002(4)=35,176-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錦山(20021000)。西王母神話與西王母圖像(3)--漢代崇道求仙及祠祭西王母之風。故宮文物月刊,20(7)=235,114-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錦山(20021200)。西王母神話與西王母圖像(5)--關於東王公。故宮文物月刊,20(9)=237,94-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錦山(20030100)。西王母神話與西王母圖像(6)--關於仙境崑崙虛。故宮文物月刊,20(10)=238,110-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錦山(20030200)。西王母神話與西王母圖像(7)--西王母圖像諸名物考釋。故宮文物月刊,20(11)=239,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志強(200501)。西王母神話的原型解讀及民俗學意義。青海民族學院(社會科學版),31(1),136-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獻春(200406)。論西王母神話的嬗變。社科縱橫,19(3),104-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賈豔紅(2003)。略論漢代民間的西王母信仰。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8(3),84-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錦山(20030400)。西王母神話與西王母圖像(9)--西王母圖像蘊涵的佛教因素。故宮文物月刊,21(1)=241,106-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崗.堅贊才讓(2003)。《格薩爾》中授記神貢曼杰姆與西王母--藏漢民俗文化交流研究之一。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87-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宗迪(2005)。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淵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7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柳存仁(1996)。中國與神話傳說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與神話傳說研討會。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東方朔(1991)。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澤厚(2000)。華夏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明居(1992)。模糊藝術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assirer, Ernst、于曉(1992)。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喬(1998)。模糊語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和平(2005)。模糊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弼(1959)。老子。台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班固(1968)。漢武故事。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班固(1968)。漢武帝內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璞(1985)。穆天子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莊周、郭慶藩(1962)。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文欽(2003)。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77)。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洪興祖(1995)。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Polanyi, M.、Prosch, H.、彭懷棟(1986)。意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伍鐵平(1999)。模糊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茅盾(2005)。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璞、袁珂(1993)。山海經校注。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安、高誘(1989)。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