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臺灣當代設計趨勢
書刊名: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作者:李亞傑
作者(外文):Lee, Ya-Chieh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1
頁次:頁41-55
主題關鍵詞:商品符號消費流行商品美學設計趨勢本土化流行文化Cultural symbolic consumptionPopular commodity aestheticsDesign trendLocalizationPopular cultur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1
期刊論文
1.楊坤潮、楊翔任、張弘毅、徐程遠(2003)。作者已死--巴特與後現代主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川光久(2005)。從製作到版權之路,PCOFFICE 雜誌。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學院月刊,101,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鄧敏宏(2003)。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文貞(1998)。流行及其符號生產機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游蕙瑜(2001)。以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過程中意義與物品轉換的作用與模式--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斗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星野克美、青木真茂、岡本慶一、稻增龍夫、紺野登、黃恆正、陳正益(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oll, J.、石智青(1992)。葛蘭西。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崇宏(2001)。設計概論:新設計理論與基礎的思考方法。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iske, John、張錦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torey, John、張君玫(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能之探索。亞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華特‧班雅明、許綺玲(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eatherstone, M.(1992)。Cultur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phere。Theory of Culture。Berk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Benjamin, Walter(1968)。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New York:Schocken Book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