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十二體篆書金剛經之研究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游國慶
作者(外文):Yu, Kuo-ch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4
頁次:頁77-142
主題關鍵詞:夢英集篆十八體書道肯集篆三十二體金剛經盛京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3
夢英18體篆、金剛經32體篆、盛京賦32體篆之「雜體篆」演變,是中國篆書史上極重要的美術篆體的總集過程。集篆作品的出現,早在魏晉南北朝,好異尚奇,至唐尤盛。但均僅存其目,不睹其形。 北宋初夢英集篆十八體碑,是現存最早的集篆作品,異體紛呈、筆勢多方,確實炫人耳目。但細考各篆之用字取形:「古文」取諸歷代傳鈔古文,兼或變形,故多奇詭;「小篆」承自李陽冰刻石及其刊訂《說文》,以玉箸篆的結體與線質為宗,加以增飾變化出各種雜體;至於其「大篆」與「籀文」,則結構多謬,全然妄作。統言之,其十八體篆是以古文、小篆為本,添飾附件並變形線條所創造出來的。而其中又以採用小篆形體為多。 北宋中期道肯金剛經32體篆承繼夢英,除「古文」、「籀文」二體沒有收錄外,又另加十六體,成三十二種集篆。因其所見金石資料較多,故其各體的用篆遠較夢英正確,而飾筆添裝更為豐富。三十二篆首揭以「玉箸篆」,代表李陽冰的婉通篆形,在當時受到極高的尊崇;末綴以「鐘鼎篆」,用以證成有宋鐘鼎彝器款識的興盛。而取篆形於大篆彝銘、兩周金文、傳抄古文奇字、漢唐小篆;取線質於大篆的渾樸、古文的尖筆豐中、玉箸小篆的圓婉暢達,錯綜其事、變化雜體(多以小篆間雜古文的結構為基形作添飾),用以鈔成五千一百九十一字的金剛經全文,確立了雜體篆的創制原則:結體以繁複大篆(含籀文、兩周銘文)、奇詭古文、規範小篆三種為構形基礎;線條以大篆的渾厚蒼勁、古文的中肥端尖、小篆的圓細婉轉三種為寫篆線質;裝飾以筆畫線條的曲直粗細空廓變化,和添加鳥獸蟲龜等飾符變化。 清乾隆時期盛京賦32體篆,即賡繼此三十二體篆書金剛經之創篆而發展,更開出乾隆的滿漢古文字改革及應用之大業。則道肯對集篆的承繼經營,確實功不可沒。 本文探討集篆寫本的流傳、夢英18體與盛京賦32體篆、32體篆書金剛經之流傳與出版、金剛經之篆書緣起與篆形考索、18體篆與32體篆的篆書比較等議題,從而為三十二種集篆分類,並建構道肯雜體篆的創制原則。最後預告乾隆朝大大開展了的「雜體篆的應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