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召喚經典--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
書刊名:文學新鑰
作者:鄭幸雅
作者(外文):Cheng, Hsing-ya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0
頁次:頁105-165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何良俊何氏語林經世致用適性Shi Shuo Xin YuHe Liang-JunHe's Yu LinJing Shi Zhi YongZi Sh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世說新語》是一個富含文化信息的經典作品,隨著時代的遞嬗,各時期不同的讀者,植根於個人的意識型態,產生各異的期待視野,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義涵。何良俊(1506-1573)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所完成之《語林》,不但是明清時期首部「世說體」的作品,而且在體例、內容或文化義蘊諸方面,對《世說新語》有所因革,樹立明清「世說體」創作的典範,對「世說體」作品的影響深遠,價值與地位僅次於《世說新語》。本文以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為研究課題,試圖通過何良俊的學術思想與《何氏語林》成書的因由,以及《何氏語林》在體裁方面的因革,所呈現的體裁意識二途加以論述。一方面突出何良俊對《世說》的理解,從傳統的固定性轉向開放性。二方面彰顯何良俊通過撰述《語林》對《世說》體裁的因創,顯現讀者的能動性,在體例的變革以及類目的既定與變化中,闡述主體意識和意願的意向性活動。三方面指出《何氏語林》通過不同常規慣例的組織,構成反映對象,越過《世說》既定的視野,從而獲得了一種新的詮釋視野,為《世說》之經典性增色。
期刊論文
1.寧稼雨(200007)。《世說新語》書名與類目釋義。文獻,3=85,3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咸淳(200307)。明代文人心態的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軍(200903)。《裴啟語林》亡佚原因考。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海英(2008)。《何氏語林》引《世說新語》考。明清小說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寧稼雨(2000)。《世說新語》類目設定的思想旨歸何在?。天津社會科學,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英嬌(2003)。李贄《初潭集》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芳(200604)。《玉劍尊聞》和《明語林》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艾齡(200306)。《智囊補》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永瑢(1990)。《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甄靜(2008)。元明清時期《世說新語》傳播研究(博士論文)。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姚琪姝(1996)。「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戴佳琪(1997)。何氏語林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麗玲(1993)。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官廷森(1999)。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孔平仲(1971)。續世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仲夔(1995)。蘭畹居清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寧稼雨(199411)。十一「世說體」及其文化蘊含。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國楨(1985)。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良俊(1997)。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范濂。紀人物。雲間據目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鵬程(199411)。第九章經學、復古、博雅以及其他。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良俊。與文太史衡山書。何翰林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良俊。何氏語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