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六世紀明代吳中文士與《世說新語》之交涉
作者:金貞淑
作者(外文):KIM JEONG SUK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蓓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吳中文士世說新語名士風格世說體典故王寵何良俊王世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世說」可以認為一個時代所反映出來的聲音情貌的總稱,明代空前的「世說潮」也是觀察明人心聲的關鍵之一。本文主要是從十六世紀明代「吳中文士」切入,勾勒出在他們的詩文、「世說體」著作、日常生活中揉合著《世說》所帶出來的多元樣貌。透過「名士風格」、「世說體」、「復古文論」、「詩歌典故」的四大縱向線索,集中剖析吳中文士如何運用《世說》以投射出自身的身分認同、文學審美觀、生命價值及情感認同等。
本文反思以往研究偏重「世說體」單一面向,試圖從「《世說》」原典切入,廣泛深論明代讀者與《世說》之間對話與交涉的多面性。王寵、袁褧、黃省曾、何良俊以及王世貞、王世懋等「吳中文士」,實為閱讀《世說》的主群。他們多是明代社會大轉型時期因科場失意而邊緣化到「官僚體制外」的布衣文士。唯王世貞、王世懋雖已厠身「體制內」,然政治疏離化心態仍然強烈,與吳中布衣文士接受《世說》之間仍有雷同傾向。
本文緒論,界定標題,反思前人研究成果,並交代研究目的與方法。第二章透過文獻傳播軌跡的耙梳以及同好範圍的勾勒,獲得明代中葉《世說》的主要傳播區域及閱讀主群為「吳中文士」的結果。第三章則在吳中文士中以王寵、何良俊、王世貞為範例,論述他們在自我身分認同的過程中如何以魏晉名士的生命經歷為師法對象。第四章以《何氏語林》、《世說新語補》兩部「世說體」著作為論述主軸,前者附帶探索人論意義,後者則分析《世說補》一書的影響與世貞兄弟在明代《世說》傳播上的地位。第五章試圖從復古文論的角度切入,論述明代《世說》的復興與當時文壇之間的連動。第五章試圖從復古文論的角度切入,論述明代《世說新語》的復興與當時文壇之間的連動,以及《世說新語》典故之所以大量運用的可能原因。
“Tales of the World” is a summative term for the voice and the face of an era. In the unprecedented Shi Shuo wave in Ming dynasty lie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mindset of the Ming people, or so I will argue. My thesis looks specifically at “the Wu Zhong Literati”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dynasty and aims to bring out the pervading Shi Shuo elements i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mundane life. Their poetry, essays, and Shi Shuo Imitation will be discussed. Four themes stand out in my thesis: (1) Ming Shi life style, (2) Shi Shuo Imitation, (3) literary theory of the Revivalist School, and (4) allusion. I will focus specifically on analyzing how the Wu Zhong Literati use Shi Shuo to project their self-identity, literary taste, view of life, and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 past relevant research on Shi Shuo Imitation tends to be lopsided. My thesis aims to correct for this by examin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book of Shi Shuo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er way. I will elaborate on the multiple face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hi Shuo and its readers in Ming dynasty. The main readership of Shi Shuo includes the Wu Zhong Literati, people such as Wang Chong, Yuan Jiong, Huang Xingzeng, He Liangjun, Wang Shizhen and Wang Shimao. Most of these people shar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fail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ecoming marginalized mundane literati who were kept out of the doors of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The rare exceptions, Wang Shizhen and Wang Shimao, though being in the system, still remain in a politically nonchalant mindset, and thus still bear close resemblance in this regard to those Wu Zhong Literati influenced by Shi Shuo.
The structure of my thesis i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defines the topic, surveys the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 and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aims to argue that the Wu Zhong Literati are the main readership of Shi Shuo. I shall do this by tracing ho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disseminate and by delineating the scope of common bond amongst the Wu Zhong Literati. The third chapter will use Wang Chong, He Liangjun, and Wang Shizhen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how the Wu Zhong Literati regard Wei Jin Ming Shi as role models. Chapter 4 will focus on two works of Shi Shuo Imitation: He Shi Yu Lim and Shi Shuo Xin Yu Bu. The former work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an essay on man, while the latter analyzes Shi Shuo Bu as well as the roles of Wang Shizhen and his brother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on. Chapter five elaborates on the revival of Shi Shuo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literary circles. The angle employed here will be that of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Revivalist School.
壹、古籍
一、世說新語
(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世說新語》(唐寫本世說新書、宋本世說新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嘉趣堂本)第106册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王先謙思賢講舍刻本)
(明)凌濛初撰;高洪鈞標點:《世說新語鼓吹》,魏同賢、安平秋主編:《凌濛初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7册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9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二、世說體
(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宋)劉辰翁批;(明)何良俊增、王世貞刪定、王世懋批釋、張文柱校注:《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明萬曆乙酉張氏原刊本,1585年),國家圖書館藏
(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明)何良俊補;(明)李卓吾批點:《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臺北:廣文,1980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孔平仲:《續世說》(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李垕原著;鄭麥、黃明譯註:《南北史續世說》(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宋)呂祖謙:《臥游錄》(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9册
(明)都穆:《玉壺冰》明天啟年間(1621-1627)孫如蘭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三十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41册
(明)何良俊撰;(明)王世貞補:《世說新語補》四卷(據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張懋辰刻本影印)(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2册
(明)焦竑:《焦氏類林》(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33册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李贄:《初潭集》(臺北:人文世界雜誌社印行,1975年)
(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明代傳記叢刊)
(明)曹臣:《舌華錄》(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3册
(明)鄭仲夔:《清言》(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4册
三、吳中地理風俗
《晉書•地理志》
《隋書•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陸廣微:《吳地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王鏊等修纂:《(正德)姑蘇志》(台北:學生書局,1965年)
(明)楊循吉等著;陳其弟點校:《吳中小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明)何三畏編:《雲間志略》(台北:台灣學生,1987年,中國史學叢書)第48册
四、明代中葉吳中文士
文洪、文徵明等撰:《文氏五家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册
文徵明:《甫田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年)
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震孟:《姑蘇名賢小記》(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明代傳記叢刊)第148册
王寵:《雅宜山人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9册
王世貞:《明詩評》(台北:明文,1991年,明代傳記叢刊)第8册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八十卷,六十四册,明萬曆五年(1577)吳郡王氏世經堂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微片較一百七十四卷本多《燕語》與《野史家乘》各三卷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台北:偉文,1976年,明代論著叢刊),世經堂刻本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册-第1281册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二百○七卷,四十册,明萬曆間(1573-1620)吳郡王氏家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微片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二百七卷,(台北縣:文海,1970年,明人文集叢刊第1期)第22册,明崇禎間刊本
王世貞:《弇州續稿》,二百七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册-第1284册
王世貞:《陽羨諸游稿一卷》(1566年),明嘉靖間(1522-1566)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微片
王世貞:《伏闕稿二卷》(1567年),明寫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微片
王世貞:《戊辰三郡稿一卷》(1568年)、《丙辰奉使三郡稿一卷》(1556年),明小酉室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微片
王世貞:《讀書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册
王世懋:《王奉常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3册
王鏊著;吳建華點校:《王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225-226。
朱存理:《樓居雜著》(台北:台灣商務,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册
朱曰藩:《山帶閣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0册
何良俊:《四友齋叢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何良俊:《何翰林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2册
吳寬:《匏翁家藏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第74册
沈周著;張修齡、韓星嬰點校:《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2013年)
侯甸:《西樵野記•西樵野記序》(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266册
俞允文:《仲蔚先生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0册
皇甫汸:《皇甫司勛集》(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80册
皇甫涍:《皇甫少玄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6册
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徐獻忠:《長谷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6册
祝允明:《祝子志怪錄》(上海:上海古籍,1995,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266册
祝允明:《懷星堂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64册-1265册
袁袠:《衡藩重刻胥臺先生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6册
都穆:《南濠居士文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1册
陸粲:《陸子餘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78册
黃省曾:《五嶽山人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4册
黃省曾:《吳風錄》(台北:新興,1974年,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5册
黃姬水:《黃淳父先生全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6册
張鳳翼:《處實堂集》(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53册
楊循吉:《吳中往哲記》(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9册
楊循吉:《蘇談》(台北:新興,1974年,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5册
楊循吉著;蔡斌點校:《楊循吉集》(上海:上海古籍,2013年)
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389-1390册
顧璘:《國寶新編》(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9册
閻秀卿:《吳郡二科志》(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0册
五、其他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釋文、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學人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校:《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明)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89-792册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談遷:《國榷附北游錄》(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第7册
(清)萬斯同:《明史稿》(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24册-第331册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明文,1991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清)黃汝成撰:《續刊誤》(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章學誠撰;呂思勉評:《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漢)劉向著;石光瑛注解:《新序》(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魏)劉卲撰;(梁)劉昞注:《人物志》(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第25册
(東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王守仁:《傳習錄》,收於《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梁)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五代後晉)李瀚撰、(宋)徐子光補注:《蒙求集注》(台北:藝文,1965年)
(北宋)蘇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北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較:《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台北:藝文,1966年,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第43册
(南宋)鄭虎臣:《吳都文粹》(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363册
(南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南宋)劉辰翁撰;段大林校點:《劉辰翁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南宋)陳與義;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1990年)
(南宋)劉將孫:《養吾齋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03册
(元)楊載:《詩法家數》,收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67册
(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等點較:《何大復集》(河南:中州古籍,1989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1988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陸深:《儼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册
(明)徐 階:《世經堂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9册~第80册
(明)楊慎:《升菴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09册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67,四部叢刊正編)第76册
(明)謝榛著、祝其鎧等校點:《謝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明)徐中行:《天目集》 (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1册
(明)李攀龍:《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
(明)吳國倫:《甔甀洞稿》(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2册~123册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册
(明)耿定向:《耿天臺文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1册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0册-153册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陳文燭:《二酉園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9册
(明)汪道昆:《太函集》(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46册-第1348册
(明)沈懋孝:《長水先生文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9册
(明)邢侗:《來禽館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1册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第5册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册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陸紹珩:《醉古堂劍掃》(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明)黃汝亨:《寓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69册
(明)陳繼儒:《眉公雜著》(台北:偉文,1977年)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80册
(明)鄧原岳:《西樓全集》(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4册
(明)鄭元勳:《媚幽閣文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72册
(明)薛崗:《天爵堂筆餘》(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子部第89册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台北:明文,1991年,明代傳記叢刊)第148册
(明)王思任:《王季重集》(台北:環球,1966年,乾坤正氣集)第34册
(明)袁宗道撰;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明)袁宏道撰;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明)袁中道撰;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明)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陳龍正:《幾亭外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133册
(清)黃宗羲:《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錢謙益著;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朱彝尊:《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汪琬:《堯峰文鈔》(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5册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陳田輯:《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11册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吳敬梓原著;徐少知新注:《臥閑草堂本──儒林外史新注》(台北:聯經,2010年)
(清)葉德輝:《世說新語注引用書目》,收在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王先謙思賢講舍刻本)下册
(清)沈家本:《世說注所引書目》,收編於嚴靈峯:《書目類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第53册
(朝鮮)崔溥:《漂海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第1册
(朝鮮)崔溥著;朴元熇校注:《崔溥漂海錄校注》(上海:上海書店,2013年)
(朝鮮)許筠:《惺所覆瓿藁》(漢城: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硏究院,1961年)


貳、近現代專著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new window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台北:明文,1984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0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1986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2006年)
王術臻:《滄浪詩話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王進駒:《乾隆時期自況性長篇小說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里仁,2009年)new window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new window
任繼愈主編;孔繁等撰:《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1992年)
朱易安:《明代詩學史》(厦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2002年)new window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200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2004年)new window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台北:里仁,2006年)new window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new window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new window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李澤厚:《美的歷程》(板橋:元山書局,1986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1)new window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孫學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想》(天津:天津古籍,2004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82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new window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商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三聯,2012)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年,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new window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縣永和:花木蘭文化,2010年)new window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曹林娣:《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台北:萬卷樓,1993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2006年)new window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説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new window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1987年)
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2008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台北:華正書局,2005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2007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香港:波文,1981年)
陳文新、(韓)閔寬東合著:《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陳書錄:《明代詩文創作與理論批評的演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2001年,陳寅恪集)
陳從周、蔣啟霆選編;趙厚均校訂:《園綜》(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從周著;陳健行攝影:《說園》(濟南:山東畫報、同濟大學,2005年)
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陳萬益:《明清小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湯用彤:《佛學、玄學、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重讀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台北:立緒,2002年)
馮友蘭:《南渡集》(鄭州:河南人民,2001年,三松堂全集)第5卷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北京:三聯,2004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三聯,2004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黃應貴總主編;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9年)
楊勇編著:《世說新語校箋論文集》(台北:正文書局,2003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國立清華大學,2011年)new window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寧稼雨:《傳神阿堵,游心太玄──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硏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1996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1978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強:《世說新語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劉強:《世説學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言在意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蔡英俊:《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1年)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利華:《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復旦大學,1995年)
鄭幸雅:《晚明清言研究──醒世癒病,自覺自解》(台北:文津出版,2013年)new window
鄭婷尹:《明代中古詩歌批評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new window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2012年)new window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魯迅全集)第9卷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魯迅全集)第9卷
魯迅:《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魯迅:《而已集》(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魯迅全集)第3卷
蕭馳:《玄智與詩興》(台北:聯經,201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北京:三聯,2001年)
錢穆:《雙溪獨語》(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錢穆:《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薛龍春:《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6年)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顧頡剛著:《蘇州史志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1983年)new window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new window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第3册
嚴靈峯編:《無求備齋文庫諸子書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7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題跋眞跡》(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1982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標點善本題跋集錄》(台北:中央圖書館,1992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子部》(三)(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94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二版)》(二)(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子部》(三)(台北:國家圖書館,1998年)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著;陳中梅譯注:《詩學》(Poetic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台北:桂冠,1997年)
(美)牟復禮(Frederich Mote)、(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劍橋中國明代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TheArtofChinesePoetry)(台北:台灣幼獅,1977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譯、武菲校:《唐詩的魅力──詩語的結構主義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追憶》(Remembrances)(北京:三聯,2004年)
(美)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Metamorphosis of the Private Sphere: Gardens and Objects in Tang-Song Poetry)(南京:江蘇人民,2009年)
(加)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 : fou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2006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北京:三聯書店,2004)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劉宇珍、邱士華、胡雋譯:《雅債──文徵明社交性藝術》(ElegantDebts:theSocialArtofWenZhengming)(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日)青木正兒(Aoki Masaru)著;盧燕平譯注:《琴棋書畫》(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吉川忠夫(Yoshikawa Tadao)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吉川幸次郎(Yoshikawa Kojiro)著;鄭清茂譯:《宋元明詩概說》(台北:聯經,2012年)
(日)酒井忠夫(Sakai Tadao)著;劉嶽兵、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台北:張老師文化,2013年)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8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德)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上海:上海譯文,1997年)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美)霍拉勃(Robert C.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德)Hans Robert Jauss, translation from German by Timothy Bahti, introduction by Paul de Man,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走向接受美學)(Brighton, Sussex : Harvester Press, 1982)
(美)Robert C. Holub, Reception theor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接受理論)(London : Methuen, 1984)
(美)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文學理論)(New York:Harcourt, Brace, 1956)
(英)Craig Clunas, Fruitful Sites:GardenCulturein Ming Dynasty China(豐饒之地:中國明代的園林文化)(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參、學位論文及單篇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鄭毓瑜先生指導,2002年)new window
玄柄勳:《李贄與許筠的比較研究──以文化解放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周志文先生指導,2012年)new window
呂迺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資源研究中心,2007年)
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許建崑先生指導,2003年)new window
周志文:《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的影響》(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7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 第39期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沈秋雄先生指導,2003年)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龔鵬程先生指導,2001年)new window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吳宏一、黃慶萱先生指導,2001年)new window
張雅函:《何良俊《語林》之文化意蘊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鄭幸雅先生指導,2011年)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流傳韓國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皮述民先生指導,1994年)new window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龔鵬程先生指導,1990年,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4期)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考論》(台北:花木蘭文化資源研究中心,2009年,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雷雅淳:《明清之際世說體對《世說新語》的繼承與轉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張蓓蓓、曹淑娟先生指導,2013年)
翟勇:《何良俊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孫小力先生指導,2011年)
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萬益先生指導,1992年)
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皮述民先生指導,1997年)
魏宏遠:《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陳廣宏先生指導,2008年)
二、單篇論文
王國瓔:〈個體意識的自覺─兩漢文學中之個體意識〉,《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45-75。new window
王貴苓:〈明代前後七子的復古〉,《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文學批評、散文與賦類》(台北:幼獅文化,1979年),頁235-263。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文壇的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明代文化研究專輯)》第1期(1997年),頁37-42。
唐長孺:〈南朝的屯、邸、別墅及山澤占領〉,《歷史研究》第3期(1954),頁95-104。
孫學堂:〈王世貞才思格調說辨析〉,《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1期(2000年),頁97-104。
徐朔方:〈王世貞年譜〉,《徐朔方集》(杭州:浙江古籍,1993年),頁483-698。
周明初:〈元末明初吳中文學研究綜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5年3月),頁37-42。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第一卷(1985年),頁37-61。
張永剛:〈吳國倫年譜簡編〉,《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頁19-25。
張蓓蓓:〈魏晉學術的一種觀察──從《世說新語》談起〉,收《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113-159。
張蓓蓓:〈唐修《晉書》論衡〉,陳飛、徐正英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4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群體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意義〉,《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2003年),頁80-90。
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2007年),頁27-30。
張德建:〈論明代散文的範式轉換〉,《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2007年),頁285-292。
曹淑娟:〈宋詞中詩典運用之類型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卷第2期,頁119-144。
許建崑:〈後七子交誼考〉,《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1997年),頁79-92。
(韓)崔溶澈:〈朝鮮時代中國小說的接受及其文化意義〉,《中正漢學研究》總第22期(2013年12月),頁333-349。new window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第19卷第1期(2001年7月),頁187-218。new window
湯志波:〈《客座新聞》成書考論〉,《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總第108期(2013年),頁112-121。
葛兆光:〈論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學評論》(1989年5月),頁19-30。
劉毓慶:〈「前後七子」的詩文復古與明代文化復古思潮〉,《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第27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04-108。
潘建國:〈《世說新語》元刻本考──兼論「劉辰翁」評點實系元代坊肆偽託〉,《文學遺產》第6期(2009年),頁65-77。
潘建國:〈《世說新語》明正德四年趙俊刻本考──兼論袁寒雲舊藏本非為元刻本〉,《中國典籍與文化》總第76期(2011年),頁44-48。
蔡瑜:〈從典律之辨論明代詩學的分歧〉,《台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189-234。new window
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之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年7月),頁121-128。
鄭利華:〈明代山人群體的文化特徵及其文壇的影響〉,《中國學研究》第4輯(2001年),頁97-。
鄭利華:〈關於“後七子”領袖人物王世貞在吳中的文學活動及其意義〉,《中國學研究》第五輯(2002年),頁21-30。
鄭利華:〈明代正德、嘉靖之際宗唐詩學觀念的承傳、演化及其指向〉,《中正漢學研究》總第20期(2012年),頁150-181。new window
鄭幸雅:〈論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文化意蘊〉,《文學視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頁529-554。
鄭幸雅:〈召喚經典──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體裁的因創〉,《文學新鑰》第10期(2009年12月),頁105-166。new window
鄭幸雅:〈豎義綴文,事詞錯出──論何良俊《語林》對《世說新語》文體的因革〉,《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頁87-114。new window
簡錦松:〈李夢陽詩論之「格調」新解〉,《古典文學》第十五集(2000年)「明代文學」專輯,頁1-45。
羅宗強:〈弘治、嘉靖年間吳中士風的一個側面〉,《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2年),頁31-32。
嚴迪昌:〈文化世族與吳中文苑〉,《文史知識》第11期「吳文化專號」(1990年),頁11-17。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1年),頁82-87。
(日)宮崎市定(Miyazaki Ichisada):〈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眾〉,《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册「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229-264。


肆、韓文資料
(韓)金長煥:〈「世説新語」의國內流傳狀況과研究概況〉,《東方學志》
第104期(1999年6月),頁355-387。
(韓)金長煥:〈「世說新語」續書研究:「世說新語補」〉,《中國語文學論集》第十六號(2001年2月),頁77-96。
(韓)金長煥:〈韓國古活字本「世說新語姓彙韻分」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第13號(2000年2月),頁423-424。
(韓)盧京姬:〈현종실록자본『世說新語補』간행과流傳〉,《韓國漢文學
研究》第52號(2013年),頁497-53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