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地區體育課程模式之研究趨勢
書刊名:臺中學院體育
作者:劉兆達李文心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Jau-da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75-87
主題關鍵詞:學習者教材課程價值取向LearnerSubject matterValu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156
期刊論文
1.Hastie, P. A.(2000)。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3),355-373。  new window
2.林章榜(20070900)。運動教育模式對提昇運動期望與價值信念之研究。體育學報,40(3),11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祈昌、陳嘉弘、廖焜福、陳瑞蓮(20051200)。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高中體育對健康體適能表現與滿足感之實驗研究。北體學報,13,261-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Oslin, Judy(2002)。Sport Education: Cautions, considerations, and celebrations。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1(4),419-426。  new window
5.Siedentop, D.(2002)。Sport Education: A Retrospective。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1(4),409-419。  new window
6.Jewett, A. E.(1987)。Historical background。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6(3),198-213。  new window
7.陳彥宏、楊進益(2002)。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165-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敏華(2004)。體適能教育模式執行成效調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571-5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曾陳慶(2007)。動作分析模式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基本動作技能及動作概念認知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至賢(2006)。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學習效果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hou, H. S.(1989)。Perceived movement purposes among physical educators in Taiwan,Georgia。  new window
4.郭彥成(2006)。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大學體育桌球教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立元(2005)。實施動作分析模式課程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國成(2003)。體育課程發展模式對排球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五堵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錦宏(1994)。高中學生與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天得(1999)。運動教育模式在男女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排球教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顏嘉生(2005)。不同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國小六年級巧固球教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雅燕(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永能(2008)。國小體育教學實施運動課程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秀芳(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翁國興(2006)。運動教育模式介入再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教學上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邱稚瑋(2008)。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清祥(2004)。國小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中團隊運作過程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兆達(2008)。高中體育課程目標研究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文亮(2004)。運動教育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怜潔(2007)。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建志(2005)。運動教育模式結合教學科技的課程設計對國中生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以籃球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清祥(2008)。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水中活動課程對腦性麻痺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Jewett, A. E.、Mullan, M. R.(1977)。Curriculum design: Purposes and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Washington, DC: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new window
2.周宏室(1994)。臺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程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文鶴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Jewett, A. E.、Bain, L. L.、Ennis, C. D.(1995)。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Dubuque, IA。  new window
4.Siedentop, D.、Mand, C.、Taggart, A.(1986)。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trategies for grades 5-12。Mountain View, CA:Palo Alto, CA:Mayfield。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