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魯迅〈故鄉〉的寫作技巧探析
書刊名: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作者:徐月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 Yueh-fa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1
頁次:頁5-38
主題關鍵詞:魯迅故鄉寫作技巧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刻劃語言運用Lu XunCountryWriting skillsThought of motifPlot structureCharacter descriptionLanguage us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138
期刊論文
1.陳雀倩(20050600)。影的告別--論魯迅的現代意識與個人主義。中文學報,12,145-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惠林(2008)。魯迅為什麼以回鄉搬家作綫索--《故鄉》寫作智慧探析。名作欣賞,17,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文彪(2002)。直面封建等級制度的孤寂與痛苦--魯迅《故鄉》主題新探。楡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4),2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非(1986)。魯迅的《風波》和《故鄉》對于農村題材小說的開拓--《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片斷。社會科學輯刊,46,75-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賢治(2007)。魯迅三論。新地文學,1(2),3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燕勤(2006)。淺探魯迅對傳統批判的思維。國文天地,22(7),8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季步勝(1985)。通體在在相宜 局部熠熠閃光--論魯迅《故鄉》的結構美。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于麗輝(2007)。魯迅的《故鄉》之美。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3,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田飛、田霞(2004)。《故鄉》細節描寫的深刻性。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14,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全炯俊(2003)。從東亞的角度看三篇《故鄉》:契里珂夫、魯迅、玄鎮健。中國比較文學,52,102-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文琇(2003)。魯迅小說人名藝術探析。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1),6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穩重、王曉楓(1998)。魯迅《故鄉》中楊二嫂人物形象的塑造。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原法啟(2003)。淺析閏土的人物形象。濮陽教育學院學報,16(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江濤(2003)。魯迅《故鄉》多重意蘊解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4),112-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凡軍(2006)。發人深省的巨變--魯迅《故鄉》中閏土形象分析。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全之(1997)。背對故鄉--魯迅的思鄉心理與其小說創作。齊魯學刊,139,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彥銳(2008)。《故鄉》:張力敘事的經典文本。作家雜誌,1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學謙(1999)。魯迅《故鄉》新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182-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田若虹(2004)。一九五二年之前的魯迅--《魯迅自敘傳略》。中國文化月刊,279,58-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沈杏培、姜瑜(2004)。啟蒙、精神還鄉、家園意識的三重潰散--對魯迅《故鄉》主題的重新闡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1),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小兵(2008)。抓住對比手法剖析《故鄉》主題。初中生輔導,11,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靜、陳輝(2006)。魯迅小說中的“故鄉"情結。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19,176-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靖輝(1998)。精神的故園在何方--魯迅小說《故鄉》意蘊新探。名作欣賞,3,123-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岳川(1997)。奔突于岩層間的地火--通過《故鄉》《阿Q正傳》看魯迅外冷內熱的風格。吉林藝術學院學報,S1,1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彭在欽、代淑君(2007)。魯迅小說《故鄉》的敘事時間新探。當代教育論壇,10,103-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云峰(2007)。一段失望苦悶心緒的告白--我看魯迅小說《故鄉》的意蘊。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洪鎮濤(2002)。《故鄉》語言咀華。中學語文,2,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范伯群、曾華鵬(1983)。論《故鄉》--魯迅小說研究之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86-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蔣道文(2004)。魯迅小說中的“比喻"。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3(2),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蔡輝振(2001)。魯迅簡譜。古今藝文,28(1),3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鄧金洲(2006)。兩個故鄉 一種反抗--試析魯迅的故鄉題材小說。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3(7),2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賴瀅宇(1999)。論魯迅短篇小說作品中對當時社會之批判意識。中國文化月刊,235,105-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韓傳喜、王程榮(2002)。家園之戀--漂泊者的精神之歌--讀魯迅的《故鄉》。宿州教育學院學報,5(1),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韓大强(2005)。小說話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從《故鄉》看魯迅小說的着色藝術。洛陽大學學報,20(1),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秦林芳(2001)。論魯迅小說的生命意識。中國文化月刊,255,4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若萍(2002)。從敘事者與敘述視角看魯迅小說的敘事技巧。東方人文學誌,1(3),11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照(1995)。重讀魯迅小說集《吶喊》、《徬徨》向「庸眾」宣戰。聯合文學,15(7),116-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寰瑜、高泉萍(2001)。從《故鄉》看魯迅小說的抒情特色及民族特色。忻州師範學院學報,17(2),38-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葛紅兵(2002)。魯迅在「發音」、「言語」、「語言」、「文字」之間的選擇。聯合文學,18(4),144-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趙雙花(2006)。借鑑與創造的範例--契里珂夫《省會》與魯迅《故鄉》之比較。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7(5),4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青(2008)。魯迅的“故鄉"與井上廈的“故鄉"的敘事藝術。理論導刊,126-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曾錦漳(2001)。魯迅小說的敘述技巧。人文中國學報,8,5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潘穎舒(1953)。關於魯迅「故鄉」的幾個問題。文史哲:山東大學學報之一,3,2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鄭其松、沈周娟(2007)。《故鄉》中的對比藝術手法。文學教育,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彭嘉強(2001)。魯迅作品俚俗詞的語言風格。中國語文,89(4),63-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勉、張志琦(2004)。語文教材中魯迅小說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34,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偉堂、孫士興(2007)。《故鄉》中的“三"。語文教學之友,4,2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廣祥(2003)。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原型。語文天地,16,4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林榮(2007)。鄉愁意識中的自我鏡像--重讀魯迅的《一件小事》與《故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4),9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明(1997)。《故鄉》、《社戲》:返回童年--魯迅原始主義文學創作的特例。中國文學研究,2,7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若萍(1998)。魯迅小說人物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具景謨(2001)。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健富(2003)。論魯迅《吶喊》、《徬徨》國民性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輝振(1996)。《魯迅小說研究》。珠海大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疏淑貞(2007)。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雅琄(2002)。《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化誼(2006)。《論魯迅小說中的「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蘭英;孫全洲(1993)。《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棟霖(2000)。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伯乃(1971)。《現代小說論》。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滋蕃(1978)。文學與美學。臺北:道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謙(1996)。修辭學。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Forster, E. M.、李文彬(2002)。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英雄(1989)。小說.歷史.心理.人物。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曉明(1997)。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Maren, Elwood、丁樹南(1970)。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平原(1988)。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積極修辭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潤華(1992)。魯迅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魯迅、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199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喬(1986)。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義(1993)。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正惠(1988)。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魏貽(1999)。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昌年(1997)。現代小說。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John Locke、關琪桐(1938)。《人類理解論》。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遐壽(1976)。《魯迅小說裏的人物》。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適(1974)。《白話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范伯群、曾華鵬(1986)。《魯迅小說新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中良(2004)。《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莊漢新、邵明波(1997)。中國20世紀鄉土小說論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魯迅(1997)。《魯迅小說合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魯迅(2000)。《魯迅的研究史稿》。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魯迅博物館(1998)。《魯迅文獻圖傳》。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樂黛雲(1981)。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1。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增杰(1997)。雲起雲飛--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究透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運峰(2000)。《魯迅先生紀念集》。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盤(1971)。《小說寫作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William A. Lyell、尹慧民(1981)。故事的建築師語言的巧匠。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1)。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魯迅(1989)。吶喊‧徬徨。臺北:輔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汪毅夫(1996)。《魯迅與新思潮》(論魯迅留日時期的思想)。陝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侯吉諒(1989)。《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尹雪曼(1980)。抗戰時期的現代小說。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汪暉(1990)。《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