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訓詁學與文學鑑賞
書刊名:東海中文學報
作者:李添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Tien-f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3
頁次:頁175-196
主題關鍵詞:文學訓詁學文學語言自然語言ExegeticsLiteratureLiterature languageNatural langu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傳統訓詁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通經致用,是以有關訓詁學理論的闡發,或者經典文字的訓解,大多集中在義理思想的探求以及政治理論的研析,有關語言文字在陶冶性靈或者純然抒發情感等文學層次的論述,則稍顯不足。唯其篇幅雖則有所不足,但訓詁學理論可以用來考求作品本旨或者刊謬補闕等實際效用的發揮,則未嘗偏廢。然而,由於歷來較少直接引用訓詁學理論說解文學作品的情形,致令學者不察,誤以為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受訓詁學理論的制約,或者訓詁學理論與方法,並不適用於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鑑賞。其實,並非解讀文學作品不受訓詁學理論制約,也非訓詁學理論與方法不適用於賞析文學作品,而是由於文學作品自身的特質,造成學者較少直接運用訓詁學理論知識進行說解文學作品的結果。本文試從文學作品的本質以及運用訓詁學相關理論進行文學作品解讀時,可能面臨的限制與障礙,舉例說明訓詁學理論在文學作品鑑賞上的意義、效用以及學者應有的態度。
圖書
1.葉嘉瑩(1978)。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國立編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甫、浦起龍(197007)。讀杜心解。臺北:輿地出版社: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尹(1979)。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黎運漢(1990)。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介民(1990)。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慶炳、蘇軾(1971)。中國文學史。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新雄(1994)。訓詁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甫、仇兆鰲(1979)。杜詩詳註。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慎(1998)。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引之(1973)。經義述聞。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步瀛(1960)。唐宋詩舉要。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夏松涼(1986)。杜詩鑑賞。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錢謙益(1956)。錢注杜詩。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竺家寧(1994)。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竺家寧(1996)。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興〉八首。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