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洪鐘大呂 遺響千古:周法高先生〈中國語言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下)
書刊名:東海中文學報
作者:李葆嘉
作者(外文):Li, Bao-jia
出版日期:2015
卷期:30
頁次:頁61-84
主題關鍵詞:周法高中國語言學史提煉補苴闡述Chou Fa-Kao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RefiningImprovingIllustra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9
吾鄉先賢周法高先生〈中國語言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5/1980),應視為中國語言學史綱。本文主要就此研讀箋注:1. 提煉主要觀點;2. 補苴缺漏之處(包括近幾十年的新研究);3. 闡述相關問題。周先生強調,中國語言學史研究應包括外國人的中國語研究,眼光要遠大一點。此「合古今中外而冶之」精神,即後學三十年前最大受教。「洪鐘大呂、遺響千古」,此之謂也。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65/1980) by Mr. Chou Fa-Kao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Outlin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following issues. 1. Refining the main point; 2. Improving the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3. Illustrating the related issues. Mr. Chou stressed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should be done in a wider perspective, to include foreigners' studi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should be studied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spir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I got thirty years ago. This is exactly what the old-saying "the large bell sounds far and wide" means.
期刊論文
1.姚小平(1999)。漢文經緯與馬氏文通。當代語言學,19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士元、李葆嘉(1995)。漢語的祖先。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饒宗頤(1985)。尼盧致論(Nirukta)與劉熙的釋名。中國語言學報,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葆嘉(2010)。先秦名論:認知--思辨論和倫理--權術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葆嘉(1996)。中國語的歷史和歷史的中國語--7000年中國語史宏觀通論。中國語研究,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葆嘉(1994)。論華夏漢語的混成發生和推移演變。中國人文科學,199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葆嘉(1992)。論清代上古聲紐研究。語言研究,19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葆嘉(1990)。論語言類型與文字類型的制約關係。南京師大學報,199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葆嘉(1986)。荀子的王者制名論與約定俗成說。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葆嘉(1995)。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語文研究,1995(4),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葆嘉(2013)。近現代歐美語言學史的三張圖。The 5th CASS International Roundtable Linguistics,(會議日期: 2013年10月20日)。南京師範大學語言科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葆嘉(1986)。清代學者上古聲紐研究概論(碩士論文)。徐州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葆嘉(2008)。中國轉型語法學--基於歐美範本與漢語類型的沉思。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葆嘉(2007)。語義語法學導論--基於漢語個性和語言共性的建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葆嘉(2003)。中國語言文化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葆嘉(2001)。理論語言學--人文與科學的雙重精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葛毅卿、李葆嘉(2003)。隋唐音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葆嘉(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葆嘉(1998)。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葆嘉(1996)。清代上古聲紐研究史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士元、李寶嘉(2005)。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力(1981)。中國語言學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法高(1975)。怎樣研究中國語音史。中國語文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法高(1980)。中國語言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論中國語言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法高(1955)。怎樣研究中國語音史。中國語文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葆嘉(2010)。親緣比較語言學:超級語系建構中的華夏漢語位置。研究之樂--慶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壽辰學術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esserat, D. S.(1987)。文字的始祖。語言與人類交際。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