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異質敘事體
書刊名:美術學刊
作者:許家維
作者(外文):Hsu, Chia-wei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
頁次:頁77-112
主題關鍵詞:錄像異質敘事體套層結構後製作畫外場實現主義Video artIn-between narrativeMise en abymePostproductionI'hors-champActu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
  • 點閱點閱:190
1997年安納桑德爾斯電影公司(Anna Sanders Films)的成立表明了一種電影與造形藝術之間關係的演變,這家公司由許多90年代開始活躍於法國藝壇的藝術家所組成,這些藝術家透過電影的敘事模式,試圖重新切入錄像裝置與電影的爭議點。本篇論文即是以安納桑德爾斯電影公司的作品做為主要分析的對象,討論這些藝術家在造形藝術與電影兩個場域之間所實踐的一種異質敘事體(in-between narrative)。筆者採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以這些藝術家對於錄像裝置的質疑做為基礎,去鋪展異質敘事體的邏輯擴展場域,並發展出三個概念:「套層結構」(mise en abyme)、「畫外場」(l'hors-champ)與「實現主義」(actualism),來進一步闡述這種更複雜的敘事內在調度,透過這個描繪,同時也做為當代敘事性一個新的可能性。安納桑德爾斯電影公司的藝術家不斷地在敘事涵(diegesis)與現實之間進行拉距,重新賦予了敘事體不同的可能性,這種異質敘事體一方面延續了錄像裝置批判的態度,並透過影像的能力,將場域帶到美術館外任何一個地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一種政治實踐的可能。
會議論文
1.陳志誠(2005)。當代藝術體制:法國當代藝術範例的象譜考 vs.臺灣的複式情境。2004 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治河(2005)。後現代主義辭典。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ucault, Michel、Habermas, Jürgen、Bourdieu, Pierre、Malraux, Georges André、周憲(2003)。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家電影資料館(2003)。電影欣賞。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家電影資料館(2006)。電影欣賞。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家電影資料館(2006)。電影欣賞。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龐畢度(2004)。新浪潮。嶺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nna Sanders Films(2003)。The in-between: Anna Sanders Films。Dijon:Foema et Les Presses du Reel。  new window
8.Bonitzer, Pascal(1982)。Le champ aveugle: essais sur Ie cinema。Paris:Gallimard。  new window
9.Bourriaud, Nicolas(2005)。Postproduction。New York:Sternberg Press。  new window
10.Sontag, Susan、羅崗、顧錚(2003)。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ebord, Guy-Ernest、王昭鳳(2006)。景觀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urch, Noel、李天鐸、劉現成(1997)。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Krauss, Rosalind E.、連德誠(1995)。前衛的原創性:擴展場域中的雕塑。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azin, André、崔君衍(1995)。電影是什麼?。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Clarke, David B.、林心如、簡伯如、廖勇超(2004)。電影城市。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克里斯蒂安、麥茨.吉爾、德勒茲、吳瓊(2005)。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珮慈(2007)。在電影思考的年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Hollows, Joanne、Jancovich, Mark、張雅萍(2001)。螢幕理論:大眾電影研究。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arthes, Roland、許綺玲(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rooker, Peter、王志弘、李根芳(2004)。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Lapsley, Rober、Westlake, Michael、李天鐸、謝慰雯(1997)。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McLuhan, Herbert Marshall、鄭明萱(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