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清的妖怪觀--從《古今圖書集成.妖怪部》談起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范玉廷
出版日期:2012
卷期:8
頁次:頁301-323
主題關鍵詞:古今圖書集成妖怪人情化妖眚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72
本文從《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妖怪部》的文獻中出發,首先注意到〈妖怪部〉引用文獻明清資料稀少、後期開始引用方志兩疑點,於是試圖從妖怪發展歷程的推進與檢索明清時期方志類文獻兩方面尋求可能解答。在檢索後發現,當時存在人情化妖怪與妖眚兩種特有的妖怪想像。而從溝通角度進行對比,可發現兩種妖怪在妖與人之間的互動中,語言的溝通與否,似是兩種妖怪最大的差異所在。在比較其差距,並綜覽從晚明清初的社會氛圍後,筆者認為妖怪概念的演變與情緒投射有極大關係。在六朝以前,妖怪主要是一種恐懼情緒的投射對象;在六朝之後,則逐漸成為慾望的投射,滿足對於欲望的幻想。恐懼與慾望兩種情緒同時以妖怪概念作為其投射,因而形成了明清時期妖眚妖怪、人情化妖怪並存的現象。
期刊論文
1.朱迪光(199708)。中國古代精怪故事中的精怪人化。衡陽師專學報,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仲麟(20071200)。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明代研究,10,17-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春元(2008)。《聊齋誌異》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蒲松齡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正勝(20020100)。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杜正勝(20020200)。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2),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杜正勝(20020300)。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范玉廷(2011)。論妖怪概念的演變--從《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妖怪部》的妖怪觀出發。飛鳶展翅--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第一屆中文系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良昇(2011)。造化之異與正:明清物怪黑眚信仰演變(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郁生(2009)。唐五代妖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嘉惠(2002)。《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江峰靑、顧福仁(1970)。浙江省嘉善縣志• 祥眚。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瑞麟、戴肇辰、史澄(1966)。廣東省《廣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登科、周方炯、達靈阿(2007)。乾隆鳳翔府志• 祥異。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呈圖(1974)。廣東省宣統高要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棟、唐燀(2001)。(乾隆)含山縣志。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遇熙(1974)。康熙從化縣新志• 災祥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廷錫(1991)。古今圖書集成• 神怪大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葵、桂坫(1974)。宣統南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侯允欽(1968)。雲南省鄧川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衛總、張蘊爽(2010)。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顧起元(2005)。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宋莉華(2004)。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承恩(1990)。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袁宏道(1976)。珂雪齋前集。偉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石育良(1996)。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