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評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高愷謙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4:4
頁次:頁191-199
主題關鍵詞:皮國立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
  • 點閱點閱:140
期刊論文
1.皮國立(20091000)。臺灣的中國醫療史之過往與傳承--從熱病史談新進路。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41,7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皮國立(20101000)。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為例的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11,25-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建民(20070100)。追尋中國醫學的激情:《生死之域》大陸版導言。思想,4,247-2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竹山(19950400)。明清華南地區有關麻瘋病的民間療法。大陸雜誌,90(4),38-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嘉鳳(19960600)。清初的避痘與查痘制度。漢學研究,14(1)=27,135-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雷祥麟(20030300)。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新史學,14(1),45-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其姿(2003)。麻風隔離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2003(5),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皮國立(2008)。新中醫的實踐與困境--惲鐵樵(1878-1935)談《傷寒論》與細菌學。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169-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富士川游(1969)。日本疾病史。日本,東京:平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念群(2006)。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ogaski, Ruth(2004)。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ogaski, Ruth、向磊(2007)。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春燕(20100000)。女體與國族 : 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無言(1954)。傳染病新論第一集:濕溫傷寒病篇。上海:余澤明診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梁其姿(2012)。醫療史與中國「現代性」問題。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章、劉小朦(2013)。肺結核與細菌學說在中國的在地化 (1895-1937)。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雷祥麟(2012)。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自我、衛生和疾病。帝國與現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念群(2012)。「地方感」與西方醫療空間在中國的確立。帝國與現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錚雲(2011)。疾病、醫療與社會--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相關史料介紹。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皮國立(2009)。論爭前的和諧--近代中西醫知識中的「熱病」論述初探。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