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女子世界》(1904-1907)中婦女知識與典範之建構
作者:李曉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Hsiao Pi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俊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女子世界婦女報刊居家知識女權論述婦女典範Nüzi ShijieKnowled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069
本論文以丁初我主編的《女子世界》十七期(1904-1906),與陳志群在1907年所續出的《續辦女子世界》,一共十八期為研究對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面對內容駁雜的《女子世界》,筆者以知識與典範的建構為主要關懷,根據不同欄目的屬性,依其知識之類別,分為婦女思潮、居家知識、女性文學、女性傳記四個部分,來討論《女子世界》所傳遞的女性新知與典範的建立。
《女子世界》是集合眾人的刊物,丁初我等人為主要編輯群,並加上其他人的投稿之作。「論說」欄是丁初我等人的發表園地,也主導著期刊的婦女論述。在十八期的刊物中,可以發現其知識分子依循著「先破後立」的準則,一方面嚴詞批評當時女性的種種缺失,另一方則提出德智體三育並進的方式,讓女性由家庭進入國家的論述中,變為救國的國民母。
《女子世界》在第五期開始,增設了一些新的欄目,例如教育、實業、科學與衛生等,主要是針對女性讀者所開闢的,講述的內容以居家知識為主。編輯群企圖藉由引進西方與日本的知識,來改造傳統家庭母親的知識內容,更希望在傳播後將新知識變為居家常識,讓中國的母親們開始用科學與衛生的方式處理家務與養育小孩,使傳統家庭一變為現代家庭。
《女子世界》開闢「因花集」與「女學文叢」兩個欄目,鼓勵女性將詩詞與文章投稿。由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其內涵已不同於明清的才女文學,凡此種種,不論在晚清婦女解放思潮中,或在文學的價值上,《女子世界》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女子世界》常藉由對當時歐美與日本女性的介紹,希望中國女子能以她們為學習的榜樣。其次,《女子世界》則著力於建立漢族女傑的系譜,認為以中國悠久的歷史,決不可能無女軍人與女遊俠廁身其中,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下,柳亞子等人努力讓中國的女軍人與女遊俠浮出歷史地表。本論文即企圖由婦女思潮、居家知識、女性文學與女性傳記四個面向,勾勒出《女子世界》中女性知識與典範的建構。
參考書目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書目

(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婦女時報社:《婦女時報》,北京:線裝書局,2006。
(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常熟女子世界社:《女子世界》,北京:線裝書局,2006。
中央文史研究館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王赳:《激進的女權主義:英國婦女社會政治同盟參政運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史和、姚福申:《中國近代報刊名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朱自清:《中國歌謠》,台北:世界書局,1974。
江蘇同鄉會:《江蘇》,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輯委會,1986。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new window
何震主編:《天義》,東京:秀光社,1907。
吳沃堯、周桂笙編:《月月小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吳梅:《風洞山傳奇》,上海:小說林,1906。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龍文出版社,1995。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new window
李貞德等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李零主編:《中國方數概觀:房中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台灣東華,2004。
周一川:《近代中國女性日本留學史(1872-1945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周作人:《周作人日記》,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
周春燕:《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台北:政大歷史系,2010。new window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文化事業,1988。
林逸:《清鑑湖女俠秋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大歷史系,2000。
金天翮:《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柳亞子著;柳無忌、柳無非編:《柳亞子文集(自傳.年譜.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柳無忌、殷安如編:《南社人物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秋瑾著;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
胡文楷編著:《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5。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new window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
范銘如主編:《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台北:地球出版社,1975。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徐元民:《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對體育思想之傳播》,台北:師大書苑,1999。new window
徐自華著;郭延禮編校:《徐自華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徐珂編:《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
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徐鼒:《小腆紀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荒林主編:《中國女性主義.2005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馬君武著;曾德珪編選:《馬君武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康有為、梁啟超、錢單士釐:《歐洲十一國遊記二種、新大陸遊記及其他、癸卯旅行記、歸潛記(四種合刊)》,長沙:岳麓書社,1985。
張之洞著;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9。
張妙清等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探討》,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
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5。
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歷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中的男扮女裝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梁啟超:《清議報》,台北:成文書局,1967。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梁景和:《清末國民意識與參政意識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章詒和:《最後的貴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章艷:《在規範與偏離之間:清末民初小說翻譯規範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
莫世祥編:《馬君武集1900-1919》,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許紀霖主編:《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許紀霖主編:《公共性與公共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許紀霖主編:《公共空間中的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許義雄、徐元民:《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台北:師大書苑,1999。
許義雄等著:《中國近代體育思想》,台北:啟英文化事業,1996。new window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政大歷史系,2003。new window
郭延禮、武潤婷:《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陳玉堂:《中國近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
陳俠:《近代中國小學課程演變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店,1964。
陳擷芬:《女學報 第二年第二期》,上海:文明書局,1903。
單士釐著;陳鴻祥校點:《受茲室詩稿》,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程謫凡:《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臺灣大學出版社,1998。new window
閔杰:《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黃石著,高洪興編,《黃石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10。new window
黃遵憲著;陳錚編:《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new window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葉紹袁編:《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文化事業,1995。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文化事業,1999。new window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熊賢君編著:《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趙爾巽等撰;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劉澤華、羅宗強主編:《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劉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2004。
樂黛雲、陳珏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鄭師渠:《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燕京研究院編:《燕京學報.新二十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new window
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new window
羅秀美:《從秋瑾到蔡珠兒——近現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台灣:臺灣學生書局,2010。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
蘇青:《結婚十年》,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蘇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91。


二、翻譯書目

王冠華著;劉甜甜譯:《尋求正義:1905-1906年抵制美貨運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胡纓著;龍瑜宬、彭珊珊譯:《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浦嘉珉(James Reeve Pussy)著;鍾永強譯:《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綴、高野雪譯:《日本填詞史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高彥頤著(Dorothy Ko);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賀蕭(Gail B. Hershatter)著;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須藤瑞代著;須藤瑞代、姚毅譯:《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0。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樽本照雄編;賀偉譯:《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
盧漢超著;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薇拉.妃格念爾(Vera Figner)著;巴金譯:《獄中二十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羅芙芸(Ruth Rogaski)著;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顧德曼(Bryna Goodman)著;宋鑚友譯:《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三、外文書目

Rima D. Apple & J. Golden eds : Mothers and Motherhood : Readings in American History . Columbus : Ohio State University , 1997.
小野芳朗:《〈清潔〉の近代:「衛生唱歌」から「抗菌グッズ」ヘ》,東京:講談社,1997。


四、期刊論文

Bailey, Paul著:古偉瀛、蔡嵐婷譯:〈「女子行為不檢」: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犯罪、踰矩與性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期,2008.6,頁165-214。new window
Judge, Joan. “Expanding the Feminine / Nation Imaginary : 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s.”《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5期,2007.12,頁1-33。
Judge, Joan著;孫慧敏譯:〈改造國家——晚清的教材書與國民讀本〉,《新史學》12卷2期,2001.6,頁1-40。new window
尹潔:〈學堂樂歌起因探析〉,《連雲港師範高等專學校學報》3期,2002.9,頁87-90。
方長安、余芳:〈晚清詩界革命與日本啟蒙詩歌關係〉,《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卷4期,2003.8,頁57-59。
王立新:〈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抵制美貨運動〉,《歷史研究》2000.1期,頁21-33。
王立新:〈試論美國對中國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反應和政策〉,《世界歷史》1999.4期,頁23-31。
王冠華:〈愛國運動中的「合理」私利:1905年中抵制運動夭折的原因〉,《歷史研究》1999.1期,頁4-20。
王惠姬:〈廿世紀前期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1930s)〉,《中正歷史學刊》8期,2006,頁3-66。new window
王萌:〈論《婦女雜誌》中的賢母良妻主義及其影響下的文學創作〉,《銅仁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8卷4期,2006.7,頁19-21+45。
王楊:〈寓「新變」於詩句之中——略論黃遵憲詩歌的藝術特徵〉,《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期,頁114-116。
王寶平:〈晚清文人與日本——光緒年間寓日文人考〉,《日本學刊》1998.4期,頁139-151。
左鵬軍:〈同工異曲——黃遵憲《馮將軍歌》《聶將軍歌》對讀〉,《古典文學知識》2003.2期,頁26-28。
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39-67。new window
池賢婌著;趙吉譯:〈《婦女雜誌》(1915-1931)中出現的有關兒童的論說——與《新女性》(日帝治下的朝鮮)比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257-277。new window
何小蓮:〈西醫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2002.4期,頁66-75。
余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期,2005.12,頁1-40。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衛生觀念與行為及其近代變遷初探——以環境和用水衛生為中心〉,《清史研究》2期,2006.5,頁12-26。
吳金平:〈美國華僑與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1期,頁35-41。
吳鳳鳴:〈從「格致」到「科學」——淺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性〉,《中國科技術語》2008.3期,頁74-77。
呂周聚:〈論晚清詩歌的文體建構〉,《齊魯學刊》215期,2010.2,頁129-133。
呂芳上:〈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反思---從1920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限制專號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195-230。new window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1995.5期,頁73-79。
宋少鵬:〈民族國家觀念的建構與女性個體國民身份確立之間的關係〉,《婦女研究論叢》68期,2005.11,頁48-54。
李仁淵〈新式出版與知識份子:以包天笑的早期生涯為例〉,《思與言》,43卷3期,2005.9,頁53-105。new window
李利軍:〈《飲冰室詩話》之「以舊風格含新意境」芻議〉,《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期,2004.9,頁45-48。
李良品、冉建紅、吳冬梅:〈石砫「秦良玉文化」的類型、成因與保護〉,《重慶社會科學》156期,2007.11,頁114-118+122。
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經濟——德貞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衛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本3分,2005.9,頁467-509。new window
李細珠:〈性別衝突與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參政權為例〉,《歷史研究》296期,2005.8,頁69-83。
李細珠:〈略論清末國民意識中的性別與權利之關係——以女子參政權為中心的考察〉,《婦女研究論叢》64期,2005.3,頁45-49。
李開軍:〈「詩界革命」中「新名詞」地位消長原因之分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期,頁7-11。
李開軍:〈歌謠與啟蒙——以晚清《新小說》雜誌的「雜歌謠」專欄為中心〉,《民俗研究》2005.1期,頁130-134。
李開軍:〈論黃遵憲的報刊思想〉,《東岳論叢》26卷2期,2005.3,頁81-83。
李維石:〈中國古代蒙學的閱讀策略〉,《圖書館》2007.4期,頁136-139。
沈松僑:〈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 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4分,2002.12,頁685-734。new window
沈倩:〈賢妻良母與英雄豪杰——晚清時期男女異路的女權運動〉,《浙江學刊》2003.3期,頁205-209。
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期,2010.12,頁1-52。new window
周淑媚:〈南社盟主柳亞子研究〉,《通識教育年刊(中國醫藥學院)》2期,2000.10,頁11-41。
明言:〈為「新民」而「新學」、「新音樂」——學堂樂歌時期的音樂批評觀念〉,《音樂研究》2期,2001.6,頁27-36。
林仁昱:〈看見時髦女子——二十世紀俗曲(時調)對於「新女性」的描述與批評〉,《漢學研究》28卷4期,2010.12,頁233-260。new window
林香伶:〈時代感懷與國族認同——柳亞子的「南明書寫」研究〉,《政大中文學報》5期,2006.6,頁105-138。new window
林崗:〈海外經驗與新詩的興起〉,《文學評論》2004.4期,頁21-29。
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5期,2001.6,頁1-66。new window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二十一世紀》84期,2004.8,頁52-66。new window
長谷部英一:〈中囯における胎教の思想〉,《技術マネジメント研究》四,2004.12,頁37-44。
柯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預演」——「詩界革命」與黃遵憲之本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卷2期,2003.3,頁67-74。
柯瑞佳(Rebecca E. Karl)著;苗延威譯:〈清末中國的日常暴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期,2005.12,頁217-243。new window
段庸生:〈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4期,2004.8,頁119-122。
段庸生:〈對秦良玉研究資料的補正〉,《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期,頁161。
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度與廢姓的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3期,2003.9,頁1-30。new window
胡成:〈「不衛生」的華人形象:中外間的不同論述——以上海公共衛生為中心的觀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期,2007.6,頁1-43。new window
胡曉真:〈文苑、多羅與華鬘——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169-193。new window
夏曉虹:〈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期,頁97-104。
夏曉虹:〈晚清女性典範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傑傳到女報傳記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3期,頁17-45。
夏曉虹:〈《世界古今名婦鑑》與晚清外國女傑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卷2期,2009.3,頁35-48。
孫峰茗:〈清末日本留学女子学生から見る明治良妻賢母主義教育の影——『中囯新女界雑誌』を通して〉,《言葉と文化》8,2007,頁103-120。
孫康宜:〈性別的困惑——從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期,1998.8,頁109-118。new window
孫康宜:〈西方性別理論在漢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創新〉,《臺大歷史學報》28期,2001.12,頁157-174。new window
桑兵:〈拒俄運動與中等社會的自覺〉,《近代史研究》2004.4期,頁157-178。
高明士:〈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臺大歷史學報》30期,2002.12,頁17-32。new window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期,1995.8,頁21-50。new window
高嘉謙:〈武俠:近代中國的精神史側面〉,《中極學刊》第一輯,2001.12,頁189-205。
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醫事衛生顧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145-168。new window
張燁:〈宋代理學家對童蒙教育理論的發展〉,《綏化學院學報》29卷6期,2009.12,頁44-46。
曹萬生、尹海燕:〈論晚清現代漢語詩歌音樂性之濫觴〉,《湘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4期,2009.7,頁119-130。
曹毅:〈土家族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秦良玉〉,《民族論壇》1991.4期,頁55-57。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6,頁249-276。new window
章清:〈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興起及其難局〉,《中國社會科學》2003.2期,頁189-203。
章清:〈「國家」與「個人」之間——略論晚清中國對「自由」的闡述〉,《史林》2007.3期,頁9-29。
許瑞芳:〈傳統童蒙教育對兒童道德養成教育的啟示〉,《中國德育》2009.3期,頁31-33。
許慧綺:〈一九三○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4期,2002.7,頁99-136。
郭長海:〈高旭年譜〉,《長春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期,頁68-76+13。
郭長海:〈高旭詩風的轉變和詩界革命的衰微〉,《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5.5,頁69-73。
郭浩帆:〈《新小說》創辦刊行情況略述〉,《明清小說研究》2002.4期,頁219-228。
郭真義:〈黃遵憲詩學思想綜論〉,《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6卷5期,2008.10,頁11-16。
陳乃平:〈清末民初學堂樂歌興起之原因〉,《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1卷1期,2002.3,頁28-30。
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文學評論》2007.3期,頁5-21。new window
陳平原:〈中國戲劇研究的三種路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期,頁1-27。
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期,2002.12,頁199-219。new window
陳姃湲:〈《婦女雜誌》(1915-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1-38。new window
陳室如:〈閨閣與世界的碰撞——單士釐旅行書寫的性別意識與帝國凝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3期,2006.12,頁257-282。new window
陳春香:〈從高旭的涉日詩歌看晚清中國人的日本觀〉,《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卷3期,2009,頁126-131。
陳弱水:〈公德觀念的初步探討——歷史源流與理論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2期,1997.6,頁39-72。new window
陳振江:〈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變革運動的趨向〉,《南開學報》1997.4期,頁32-36。
陳燕婷:〈學堂樂歌研究綜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表演版)》2002.4期,頁13-16。
陳璐:〈從傳統童蒙讀物所得的啟示〉,《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期,2005.2,頁31-32。
鹿憶鹿:〈單士釐與拉奧孔——兼論晚清學者的神話觀〉,《興大中文學報》23期增刊,2008.11,頁679-703。new window
彭福榮:〈歷代吟詠秦良玉詩歌述論〉,《文藝爭鳴》2008.7期,頁153-155。
曾鋒:〈清末學堂樂歌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10.6,頁57-60。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期,2001.8,頁121-187。new window
須藤瑞代著;張瓊方譯:〈《婦女雜誌》與日本與女性:「同為女人」在近代東亞的意涵〉,《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12,頁231-255。new window
須藤瑞代:〈近代中國的女權概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1期,2005.1,頁137-142。
馮志陽:〈媒體、瘟疫與清末的健康衛生觀念——以《大公報》對1902年瘟疫的報導為中心〉,《史林》2006.6期,頁96-103。
黃俊:〈清末至五四時期中國詩歌理論的現代轉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卷3期,2009.6,頁78-81。
黃賢強:〈海外華人與近代中國:1905年抗美運動研究的新視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4期,2004.6,頁31-62。new window
楊四平:〈由古典至現代:晚清詩論的過渡性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2期,頁149-160。
楊瑞松:〈睡獅將醒?:近代中國國族共同論述中的「睡」與「獅」意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0期,2008.12,頁87-118。new window
楊瑞松:〈近代中國國族意識中的「野蠻情結」---以1903年日本大阪人類館事件為核心的探討〉,《新史學》21卷2期,2010.6,頁107-163。new window
楊聯芬:〈晚清與五四文學的國民性焦慮(一):梁啟超及晚清啟蒙論者的國民性批判〉,《魯迅研究月刊》2003.10期,頁57-63。
楊聯芬:〈20世紀初中國的女權話語與文學中的女性想像〉,《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70期,2004.2,頁6-10。
董智穎:〈中國近代史上的兩種《女子世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卷3期,2006.5,頁33-34。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期,2004.6,頁17-59。new window
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權主義實踐與理論〉,《學術月刊》2003.11期,頁45-54。
熊秉真:〈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中央大學人文學院》36期,2008.10,頁57-96。new window
趙立彬、李瑾:〈從「國民之母」到「女國民」——辛亥革命時期婦女解放思潮及其激進化〉,《亞洲研究》53期,2006,頁173-187。new window
趙統:〈試述江陰南菁書院的治學特點〉,《南菁曉莊學院學報》21卷2期,2005.3,頁111-122。
劉貞曄:〈論中國近代「天義派」關於婦女問題的主張〉,《婦女研究論叢》2000.2期,頁44-47。
劉新:〈對中國古代童蒙教育思想的點滴思考〉,《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卷2期,2007.3,頁25-27。
滕新才:〈秦良玉「平台賜詩」考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3期,2004.5,頁102-106。
鄧偉:〈論梁啟超「詩界革命」的調適與定位〉,《北京論叢》2010.3期,頁15-17。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關於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4期,2005.7,頁58-63。
鄭海麟:〈黃遵憲與中國的語言文體改革〉,《文史知識》2008.9期,頁16-20。
鄭敬東、鄭微波:〈郭沫若所作秦良玉讚美詩辯〉,《當代文壇》2008.1期,頁177-179。
謝長法:〈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1995.2期,頁272-279。
韓賀南:〈中國婦女運動實踐對婦女理論基本概念的建構——「五.四」時期「女子解放」的含義及其理論背景〉,《婦女研究論叢》51期,2003.3,頁10-16。
叢小平:〈從母親到國民教師——清末民族國家建設與公立女子師範教育〉,《清史研究》1期,2003.2,頁87-97。
瞿駿:〈入上海居上海——論清末士人在城市私誼網路(1895-1911)〉,《史林》2007.3卷,頁100-113。
魏愛蓮(Ellen Widmer)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22卷6期,1993.11,頁55-81。new window
羅秀美:〈從閨閣詩人到公共啟蒙者——以近代女性報刊中的論說文為主要視域〉,《興大中文學報》22期,2007.12,頁1-46。new window
羅秀美:〈流動的風景與凝視的文本——談單士釐(1856-1943)的旅行散文以及她對女性文學的傳播與接受〉,《淡江中文學報》15期,2006.12,頁41-94。new window
譚佛佑:〈明季平播抗清巾幗英雄秦良玉〉,《貴州文史叢刊》2009.3期,頁72-75。
關愛和:〈黃遵憲的詩學理論〉,《東岳論叢》26卷2期,2005.3,頁72-74。
嚴昌洪:〈「國民」之發現——1903年上海國民公會再認識〉,《近代史研究》2001.5期,頁45-58。
嚴鳳、翁曉宇:〈學堂樂歌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及意義〉,《福建論壇(社教科學版)》2004.9期,頁66-70。
龔喜平:〈秋瑾的「歌體詩」創作與中國近代詩體變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卷2期,2000.3,頁21-25。
龔喜平:〈融入異邦之新聲、汲取民間之營養——黃遵憲對中國詩歌近代化的兩大貢獻〉,《中州學刊》120期,2000.11,頁127-131。
龔喜平:〈南社詩人與中國詩歌近代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卷2期,2002,頁29-36。
龔喜平:〈新詩自覺:晚清「新學詩」的詩史意義〉,《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2期,2003.3,頁32-36。
欒委評選注:〈蔣維喬日記中的小說林社史料〉,《清末小說》29號,2006.12,頁135-145。


五、學位論文

Cully, Eavan , Nationalism, Feminism, and Martial Valor : Rewriting Biographies of Women in Nüzi shijie (1903-1907) . M.A , Montreal : McGill University, 2008 .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new window
周婷:《辛亥革命時期婦女報刊《女子世界》中女性體育研究》,上海:上海體育學院體育賽事運作與新聞碩士論文,2009。
林俊宏:《晚清革命思潮與民間文學傳播之研究——以陳天華、秋瑾為探討中心》,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邱俊明:《「家有賢母,室有良妻」:《婦女時報》(1911-1917)家庭教育討論初探》,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
金正秀:《晚清女性傳記與國族想像的形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柯小菁:《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紀俊龍:《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湘涵:《尋覓良伴:近代中國的徵婚廣告(1912-1949)》,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董瑋:《近代女子海外遊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
趙立軍:《20世紀初女性報刊——《女子世界》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碩士論文,2010。
龍美雯:《秋瑾詩詞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顏麗珠:《單士釐及其旅遊文學——兼論女性遊歷書寫》,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