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本,權力,國家--由民間傳說《劉三姐》的演變觀1949後國家權力的實踐
書刊名: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作者:李梅
作者(外文):Li, Mei
出版日期:2013
卷期:44
頁次:頁83-123
主題關鍵詞:文本分析民族國家規訓權力劉三姐Disciplinary powerNation-stateTextual de-constructionThird Sister Li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
  • 點閱點閱:31
期刊論文
1.《社會學研究》編輯部(1999)。98社會學的研究進展狀況與熱點難點問題。社會學研究,1,11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青雲(1998)。走下螢屏的「劉三姐」--訪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黃婉秋。中國人才,3,3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立平(1994)。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係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6,37-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衛(1998)。新時期中國電影發展流變(1979-1989)。當代電影,6,1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星偉(2002)。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在社會主義社會的適用性問題探討。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8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樹基(2002)。鄉鎮自治中的國家意識形態--以1946年嘉興縣鄉鎮職員「甄別」試卷為中心。社會學研究,5,9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國禮、胡文娟(20010900)。國家、儀式與社會--解讀余華小說、電影「活著」。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163-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天健(1960)。關於《劉三姐》的創作。劇本,93-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薛勇民、李俠(2002)。論福柯權力視野下的技術。自然辯證法研究,18(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景軍(19950800)。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2,4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omers, Margaret R.(1994)。The Narrative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A 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Theory and Society,23(5),605-649。  new window
圖書
1.李亦中、呂曉明(1993)。中國電影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姆貝(2000)。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形態和統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均生(2001)。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夏衍(1979)。電影論文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康納頓(2000)。社會如何記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鄧凡平(1995)。劉三姐傳說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凡平(1996)。劉三姐劇本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聲震(1997)。壯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陸揚(2000)。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晉(1992)。毛澤東與文藝傳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安東尼•吉登斯、李康、李猛(2007)。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Giddens, Anthony、趙力濤、胡宗澤、王銘銘(1998)。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Geertz, Clifford、王海龍、張家瑄(2000)。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86)。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銘銘(1997)。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樹民(2002)。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庭望(2000)。壯族文化概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麥克法誇爾、費正清、謝亮生(1990)。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薄一波(1993)。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Duara, Prasenjit、王福明(1994)。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克利福德.格爾茲、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200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毛澤東(1977)。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Marx, Karl Heinrich、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1992)。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600801)。廣西歌舞劇《劉三姐》譽載首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梅(2004)。對1958年柳州第一方案采風者、1960年歌舞劇《劉三姐》編劇、1961年電影《劉三姐》演員的主題訪談和對廣西當地一些六七旬老人的隨機訪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揚(19600905)。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道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鵬(19601121)。上海歌劇院開排歌劇《劉三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振威(19601128)。錫劇將演《劉三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譚志強(19600802)。廣西歌舞劇劉三姐在京公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方慧容(2001)。「無事件境」與生活世界中的「真實」--西村農民土地改革時期社會生活的記憶。空間‧記憶‧社會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孟悅(2007)。《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于華(2000)。民間社會與儀式國家:一種權力實踐的解釋。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東蘭(2004)。岳飛廟:創造公共記憶的「場」。事件記憶敘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新(2003)。為了忘卻的紀念:一個關鍵那研究個案的批判性評論。清華社會學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iegel, Achim(1998)。Introduction: The Changing Popularity of the Totalitarianism Paradigm in Communist Studies。The Totalitarian Paradigm after the End of Communism: Towards a Theoretical Reassessment。Amsterdam:Rodopi。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