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1. | 王定賢(2006)。國際法院大法官徐謨--生平、參與的國際法院案件、著述、簡評。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2006(9),504-523。 延伸查詢 |
2. | Tyau, M. T. Z.(1921)。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Its Abolition。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2,133-149。 |
3. | Turner, Sir Skinner(1929)。Extraterrito riality in China。International La wBritish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10,56-64。 |
4. | 徐恭典(193206)。有消不平等條約之法律觀。時事月報,4。 延伸查詢 |
5. | 王化成(193410)。國際公法與滿洲國之承認問題。清華學報,9(4)。 延伸查詢 |
6. | Lytton, Lord(1937)。The Lesson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 Manchuria。The New Commonwealth Quarterly。 |
7. | 丁憲董(19311101)。日本出兵東三省在國際法上之性質及其應負之責任。新時代半月刊,2(1)。 延伸查詢 |
8. | 于能模(193203)。日軍侵遼與國際聯盟。中華法學雜誌,3(3/4)。 延伸查詢 |
9. | 瘦蜂(193203)。國際聯盟處理中日糾紛之經過。中華法學雜誌,3(3/4)。 延伸查詢 |
10. | 瘦蜂(193204)。國際聯盟處理中日糾紛之經過。法律評論,9(25-28)。 延伸查詢 |
11. | Liu, James T.C.(194902)。German Mediation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38。The Far East Quarterly,8(2)。 |
12. | Liu, James T.C.、段培龍(19831000)。抗戰初期德國居中調停之經過。傳記文學,43(4)=257,47-52。 延伸查詢 |
13. | 夏忠敏(200502)。試析德國在"陶德曼調停"中的親日傾向。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2)。 延伸查詢 |
14. | 趙國材(199206)。我國國際法學家梁鋈立對國際法之貢獻。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17,335-394。 延伸查詢 |
15. | 趙國材(19920600)。張彝鼎先生事略。國史館館刊,12,253-254。 延伸查詢 |
16. | (1980)。敬悼本會名譽理事長張彝鼎先生。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6。 延伸查詢 |
17. | Chao, J. K. T.(1990)。In Memoriam of Late President Yi-ting Chang (1902-1992)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ffairs,10,320-322。 |
18. | 梁鋆立(19780700)。紀念崔書琴先生--並記戰前哈佛研究院政治系及政校外交系。傳記文學,33(1),86-94。 延伸查詢 |
19. | 趙國材(199206)。我國國際組織法學者與先導…朱建民。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17,395-411。 延伸查詢 |
20. | 橫田喜三郎、何思可。史汀生主義之新發展。外交評論,49。 延伸查詢 |
21. | 李恩國(19400531)。不承認原則之法律觀。政治季刊,3(4)。 延伸查詢 |
22. | Gamer, James W.(1927)。The Doctrine of Rebus Sic Stantibus and the Termination of Treaties。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 ational Law,21,509。 |
23. | Harvar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Law(1935)。Draft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9,1096-1126。 |
24. | Lissitzyn, Oliver J.(1967)。Treaties and Changed of Circumstances(rebus sic stantibus)。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61,895-922。 |
25. | (1975)。Treaties and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circumstances。Recueil des Corns,146,7-91。 |
26. | Briggs, Herbert W.(1974)。Unilateral Denunciation of Treaties: the Vienna Conven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68,62-63。 |
27. | Widdows, K.(1982)。The Unilateral Denunciation of Treaties Containing No Denunciation Clause。British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52,93。 |
28. | 唐啟華(20090500)。1926-1929年中比修約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1,115-163。 延伸查詢 |
29. | 薛捍勤(198701)。述評有關核安全的兩個公約。中國國際法年刊,297-306。 延伸查詢 |
圖書1. | 陳體強(1943)。中國外交行政。昆明: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2. | 金問泗。顧維鈞外交文牘。 延伸查詢 |
3. | 黃金棋(1986)。外交文書教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 |
4. | 吳成章(1998)。外交部沿革紀略。台北縣深坑鄉:學海叢書。 延伸查詢 |
5. | 顏惠慶。顏惠慶日記。 延伸查詢 |
6. | 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憶錄。 延伸查詢 |
7. | 顧維鈞。顧維鈞外交文牘選存。 延伸查詢 |
8. | 王寵惠(1919)。中國法律改革。London。 延伸查詢 |
9. | 王寵惠。憲法芻議。 延伸查詢 |
10. | 王寵惠。憲法危言。 延伸查詢 |
11. | 王寵惠。比較憲法。 延伸查詢 |
12. | 王寵惠。中華民國刑法。 延伸查詢 |
13. | 王寵惠。比較民法概要。 延伸查詢 |
14. | 王寵惠。困學齋文存。 延伸查詢 |
15. | (192312)。外交文牘:華盛頓會議案。北京:中華民國外交部。 延伸查詢 |
16. |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2012)。何廉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7. | 范文瀾(1941)。中國通史簡編。 延伸查詢 |
18. | 范文瀾(1945)。中國近代史。 延伸查詢 |
19. | 王揖唐(1924)。上海租界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20. | 費成康(1991)。上海租界史。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1. | Liu, Shih-Shun(1925)。Extraterritoriality: Its Rise and Its Declin。New York:Columbia Univ. Press。 |
22. | Keeton, George W.(1928)。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London:Longmans, Green & Co.。 |
23. | Millard, Thomas F.(1931)。The End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Shanghai:The ABC Press。 |
24. | Vincent, John C.(1970)。The Extraterritoriality System in China: Final Phas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 Press。 |
25. | Gilbert, Rodney(1929)。The Unequal Treaties: China and the Foreigner。London:John Murray。 |
26. | Wesley-Smith, Peter(1998)。Unequal Treaty 1898-1997: China, Great Britain, and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7. | 鄭公弼(1929)。廢約與修約。上海:勵志書局。 延伸查詢 |
28. | 吳昆吾(1933)。不平等條约概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29. | 閻中恒、詹開遜(1985)。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概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0. | 王建朗(2000)。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歷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1. | 金問泗。外交工作之回憶。 延伸查詢 |
32. | 朱世全(1931)。威海衛問題。重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33. | 威海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86)。衛海市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4. | 羅文幹。獄中人語。北京市:民國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 |
35. | 小池聖一(2003)。滿州事變上對中國政策。東京:上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 |
36. | 鄭學稼(197510)。日帝侵華秘史。臺北:地平線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7. | 古屋奎一、日本產經新聞、中央日報社(19761031)。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臺北:中央日報社。 延伸查詢 |
38. | 西内雅(1988)。滿洲事變。大阪府:大湊書店。 延伸查詢 |
39. | 渡邊明(198904)。滿洲事變之國際的背景。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 |
40. | Walter, F. P.(1936)。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1918-1935。London:Macmillan。 |
41. | Jones, F. C.(1949)。Manchuria since 1931。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
42. | Lattimore, Owen(1935)。Manchuria: Cradle of Conflict。New York:Macmillan。 |
43. | Zimmern, Alfred(1952)。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4. | Lee, Bradford A.(1973)。Sino-Japanese War, 1937-1939:A Study in the Dilemmas of British Decline。Stanford, California。 |
45. | Barros, James(1979)。Office Without Power: Secretary- General Sir Eric Drummond。Oxford:Clarendon Press。 |
46. | Behr, Edward(1987)。The Last Emperor。Toronto:Futura。 |
47. | Bowett, D. W.(1958)。Self-Defense in International Law。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48. | Brownlie, Ian(1963)。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by States。Oxford:Clarendon Press。 |
49. | Merills, J. G.(1976)。Anatomy of International Law。London:Sweet & Maxwell。 |
50. | Dinstein, Yoram(1988)。War, Aggression and Self- Defense。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 |
51. | (19320904)。李頓調查團報告書。Shanghai:The World Book Co.。 延伸查詢 |
52. | 顧維鈞(1962)。參與國際聯合會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說帖。台北:文星書局。 延伸查詢 |
53. | 岳騫(1980)。東北抗日大畫史。台北:蘭溪出版社。 延伸查詢 |
54. | 彭敦文(2006)。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外交戰略與對外政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55. | Ku, Wei-chun(1932)。Memoranda Presented to the Lytton Commission。(New York:The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
56. | Ku, Wei-chun(1933)。View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e Lytton Report: Statement。Nanking:Intelligence & Publicity Department。 |
57. | Brice, Martin H.(1973)。The Royal Navy and the Sino-Japanese Incident 1937-41。London:Ian Allen Ltd.。 |
58. | Bar-Yaacov, Nissi(1974)。The Handling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by Means of Inquiry。London:Oxford Univ. Press。 |
59. | Lamb, Richard(1991)。The Drift to War 1922-1932。London:Bloomsbury。 |
60. | 宋選銓(1977)。宋選銓外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61. | 威羅貝(1890)。美國最高法院。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延伸查詢 |
62. | 威羅貝(1920)。外人在華權利與利益。Baltimore, Maryland: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延伸查詢 |
63. | Keeton, George W.、Schwarzenberger, Georg(1946)。Making International Law Work。London:Stevens & Sons。 |
64. | 李恩國(1960)。聯合國憲章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65. | 吳景平(2012)。國民政府時期的大國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66. | 陳謙平(2014)。國民政府對外關係史論,1927-1949。北京市: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 |
67. | 程天放(1957)。中俄關係史。Washington, D. C.:Public Affairs Press。 延伸查詢 |
68. | 程天放。歐亞歸途。 延伸查詢 |
69. | 程天放。美國論。 延伸查詢 |
70. | 程天放。二十世紀之科學(四):社會科學之部政治學。 延伸查詢 |
71. | 程天放。程天放早年回憶錄。 延伸查詢 |
72. | 程天放。胡適與中國。 延伸查詢 |
73. | 程天放。聯合國如何制裁侵略。 延伸查詢 |
74. | 程天放。國父思想與近代學術。 延伸查詢 |
75. | 王堯(2013)。蔣介石與大國的恩恩怨怨。北京市: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 |
76. | 湯紹成(2006)。從中國看德國,1870-1989。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 |
77. | 陳立夫(1989)。弘毅齋藝文集。台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 |
78. | 戴季陶。日本論。 延伸查詢 |
79. | 戴季陶。學禮錄。 延伸查詢 |
80. | 戴季陶。青年之路。 延伸查詢 |
81. | 戴季陶(1927)。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宣傳科。 延伸查詢 |
82. | 戴季陶。孫文主義哲學的基礎。 延伸查詢 |
83. | 戴季陶。三民主義哲學論文集。 延伸查詢 |
84. | 戴季陶。戴天仇文集。 延伸查詢 |
85. | 嚴可為(1938)。國際私法論。湖南長沙: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86. | 刁敏謙(1917)。中國國際條約義務論。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 延伸查詢 |
87. | 刁敏謙。北京讀者。 延伸查詢 |
88. | 刁敏謙(1922)。中國社會及政治科學評論。北京。 延伸查詢 |
89. | 刁敏謙(1919)。中國新憲法與國際問題。 延伸查詢 |
90. | 刁敏謙(1920)。中國人眼裏的倫敦。London:Headly Brothers。 延伸查詢 |
91. | 刁敏謙(1922)。中國覺醒。New York。 延伸查詢 |
92. | 刁敏謙。1918年的中國。 延伸查詢 |
93. | Powell, M. C.、Tong, H. K.(1920)。Who's Who in China。Shanghai:Millard's Review。 |
94. | 張道藩。近代歐洲繪畫。 延伸查詢 |
95. | 張道藩。自救。 延伸查詢 |
96. | 張道藩。自誤。 延伸查詢 |
97. | 張道藩。殺敵報國。 延伸查詢 |
98. | 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 延伸查詢 |
99. | 張道藩。酸甜苦辣的回憶。 延伸查詢 |
100. | 沈覲鼎。日本官制官規之研究。 延伸查詢 |
101. | 沈覲鼎。剛河暴風雨回憶。 延伸查詢 |
102. | 李迪俊。英國比例選舉運動史。 延伸查詢 |
103. | 李迪俊。孫中山先生政治學說。 延伸查詢 |
104. | 劉師舜(1925)。治外法權之興衰。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延伸查詢 |
105. | 劉師舜。領事裁判權。 延伸查詢 |
106. | 劉師舜。出使加拿大回憶。 延伸查詢 |
107. | 劉師舜。唐宋八大家文選。 延伸查詢 |
108. | 劉師舜。中詩輯選。 延伸查詢 |
109. | 安諾德、劉師舜。沙場尋父行。 延伸查詢 |
110. | 安諾德、劉師舜。四書道貫。 延伸查詢 |
111. | 梁鋈立。國際法之法典化。 延伸查詢 |
112. | 梁鋈立。中日滿洲事件之國際法。 延伸查詢 |
113. | 張彝鼎。戰時法律概要。 延伸查詢 |
114. | 張彝鼎。國際公法精義。 延伸查詢 |
115. | 張彝鼎。中外人權思想之比較。 延伸查詢 |
116. | 張彝鼎。國際法論文集。 延伸查詢 |
117. | 吳頌皋。治外法權。 延伸查詢 |
118. | 吳頌皋。歐洲外交史。 延伸查詢 |
119. | 李聖五。國際公法論。 延伸查詢 |
120. | 阮毅成。比較憲法。 延伸查詢 |
121. | 阮毅成。法律大意。 延伸查詢 |
122. | 阮毅成。政法論叢。 延伸查詢 |
123. | 阮毅成。國際私法論。 延伸查詢 |
124. | 阮毅成。中央工作日記。 延伸查詢 |
125. | 袁道豐。顧維鈞其人其事。 延伸查詢 |
126. | 袁道豐。軍縮戰債赔款三大問題。 延伸查詢 |
127. | 袁道豐。希特勒與德國。 延伸查詢 |
128. | 袁道豐。戰後各國外交政策。 延伸查詢 |
129. | 袁道豐。最近國際政治問題。 延伸查詢 |
130. | 袁道豐。最近歐洲政治史。 延伸查詢 |
131. | 張道行。國際公法。 延伸查詢 |
132. | 張道行、陳劍橫。外交研究。 延伸查詢 |
133. | 崔書琴。國際法。 延伸查詢 |
134. | 崔書琴。三民主義新論。 延伸查詢 |
135. | 劉紹唐(19580717)。紀念崔書琴先生政治學術論文集。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延伸查詢 |
136. | 羅家倫。科學與玄學。 延伸查詢 |
137. | 羅家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 延伸查詢 |
138. | 羅家倫。新人生觀。 延伸查詢 |
139. | 羅家倫。新民族觀。 延伸查詢 |
140. | 羅家倫。逝者如斯集。 延伸查詢 |
141. | 羅玖芳(2012)。我的父親羅家倫。北京市: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 |
142. | 朱建民。近代哲學家的戰爭論。 延伸查詢 |
143. | 朱建民(1939)。侵略問題之國際法的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144. | 朱建民。聯合國内集團政治。 延伸查詢 |
145. | 陸東亞。國際法原論。 延伸查詢 |
146. | 陸東亞(1967)。國際私法。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 |
147. | 陸東亞。領土管轄權成案之研究。 延伸查詢 |
148. | 周子亞。外交監督與外交機關。 延伸查詢 |
149. | 陸東亞。國際公法提要。 延伸查詢 |
150. | 陸東亞。國際法新論。 延伸查詢 |
151. | 陸東亞。海洋法概論。 延伸查詢 |
152. | 陸東亞。内戰與國際法。 延伸查詢 |
153. | 陸東亞。外層空間的法律地位。 延伸查詢 |
154. | 陸東亞。公海。 延伸查詢 |
155. | 趙金鏞。中國外交史。 延伸查詢 |
156. | 趙金鏞。滿清帝國之外交與外交行政。 延伸查詢 |
157. | 趙金鏞。中國外交實務與條約關係。 延伸查詢 |
158. | 薛毓麒。國際之交流安全制度。 延伸查詢 |
159. | 張乃維。集體安全制度與世界和平。 延伸查詢 |
160. | 沈錡。沈倚回憶錄。 延伸查詢 |
161. | 胡鴻烈。國際法上之韓國問題。 延伸查詢 |
162. | 胡鴻烈。戰後歐洲之新組織。 延伸查詢 |
163. | 胡鴻烈。大清律例在香港。 延伸查詢 |
164. | 黃金鴻。英國人權六十案。 延伸查詢 |
165. | 岳謙厚(2004)。民國外交官人事機制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66. | 王世杰。立法比較法。 延伸查詢 |
167. | 王世杰、胡慶育。不平等條約之廢除。 延伸查詢 |
168. | 王世杰、錢瑞升。比較憲法。 延伸查詢 |
169. | 傅秉常(2009)。傅秉常口述自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70. | La Pradelle and Nicolas Politis(1957)。Recueil des arbitrages iniemationaux。 |
171. | Yu, Tsune-Chi(1927)。The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72. | Hill, Chesney(1934)。The Doctrine of Rebus Sic Stantibus in International Law。 |
173. | McNair, A. D.(1961)。The Law of Treat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74. | Haraszti(1973)。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the Law of Treaties。 |
175. | Elias(1974)。The Modem Law of Treaties。 |
176. | McNair, Lord(1974)。Selected Papers and Bibliography。Leiden:N.Y:Sijthoff:Dobbs Ferry:Oceana Publications。 |
177. | 鄭天錫(1946)。孔子模型之中國人。London:Stevens & Sons。 延伸查詢 |
178. | 鄭天錫(1951)。東方和西方。London:West。 延伸查詢 |
179. | 鄭天錫。最高法院判決。 延伸查詢 |
180. | 鄭天錫。捕獲法院判決。 延伸查詢 |
181. | 鄭天錫。民法初稿。 延伸查詢 |
182. | 倪徵噢。國際法中的司法管轄權問題。 延伸查詢 |
183. | 倪徵噢。船舶碰撞事件中的法律問題。 延伸查詢 |
184. | 倪徵噢。關於外層空間的法律問題。 延伸查詢 |
185. | 倪徵噢。關於國家管轄豁免的理論和實踐。 延伸查詢 |
186. | 薛捍勤(2003)。Transboundary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Law。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87. | Rosenne, Shabtai(1985)。Breach of Treaty。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
188. | Sinclair, Sir Ian(1984)。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189. | 劉達人、謝孟圜(2000)。中華民國外交行政史略。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 |
190. | 顏惠慶、姚崧齡(1973)。顏惠慶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91. | 南開大學校史編寫組(1989)。南開大學校史(1919-1949年)。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92. | Fishel, Wesley R.(1952)。The End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3. | 于能模(1951)。廢除不平等條約之經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194. | 王世杰、胡慶育(1967)。中國不平等條約之廢除。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 |
195. | 葉祖灝(1967)。廢除不平等條約。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196. | 林泉(1983)。抗戰期間廢除不平等條約史料。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197. | 錢泰(196106)。中國不平等條約之緣起及其廢除之經過。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 |
198. | 周子亞(1947)。外交監督與外交機關。上海: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199. | 厲昭(196905)。浮生中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200. | 梁敬鋅(1995)。九一八事變史述。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 |
201. | Willoughby, Westel W.(1935)。The Sino-Japanese Controversy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 |
202. | Kirby, W. C.(2006)。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03. | 丁致聘(1935)。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 |
204. | 羅家倫。文化教育與青年。 延伸查詢 |
205. | 朱建民(1978)。國際組織。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206. | 朱建民(1976)。國際組織新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207. | 朱建民(1980)。外交與外交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208. | Boorman, Howard L.、Howard, Richard C.(1967)。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9. | 程天放(1967)。使德回憶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 |
210. | 張乃雄(19790600)。國際法上人權與其保障問題。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211. | 金問泗(1967)。從巴黎和會到國聯。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12. | Eyffinger, Arthur(1996)。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1946-1996。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
213. | 李浩培(2003)。條約法概論。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14. | Aust, Anthony(2000)。Modern Treaty Law and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15. | 王世杰、林美莉(2012)。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 |
216. | 顧維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 |
217. | 薛光前(1971)。艱苦建國的十年--民國16年至民國26年。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218. | Brierly, James L.(1963)。The Law of N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Pea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19. | 王建朗(2000)。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20. | 王鐵崖(1962)。中外舊約章匯編。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 |
221. | 顧維鈞(1983)。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 |
222. | 李育民(2005)。中國廢約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 |
223. | 曹汝霖(1970)。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24. | 李恩國(1961)。聯合國憲章概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
225. | 周琇環(2001)。戰後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39至民國42年)。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 |
226. | 陳治世(19920000)。條約法公約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 |
227. | 李恩涵(19930000)。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 |
228.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1)。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29. | Moore, J. B.(1906)。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w。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230. | 顧維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 |
231. | 朱文奇、李強(2008)。國際條約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