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釋《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的「肆」字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
書刊名:中正漢學研究
作者:蘇建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Jian-zhou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014:2=24
頁次:頁41-65
主題關鍵詞:上博簡清華簡成王為城濮之行一形多用Chu characterShangboQīng huáConfiguration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characte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21
《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簡1「一日而□(畢),不□(A)一人。」本文認為「A」字當隸定為「兔攵」,釋為「肆」,在簡文中讀為「抶」。同時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逸」之間的關係作了清楚的梳理。本文還對春秋早期、戰國三晉文字「逸」字的形體來源提出三種推測:一是源自「□」;二是早期「一形多用」現象的遺留,「兔」以其善跑的形象,很早就被用為{逸},在此情形下「兔」(質部)可讀為「逸」。三是「逸」是春秋時期秦人自行發明的一個會意字,傳到東漢許慎《說文》便有「逸,失也。从辵、兔,兔謾訑善逃也。」的解釋。最後再考證「□」與「兔」的關係,本文認為二者不存在形體源流的關係,所以《包山》「□」字應該隸定作「革兔兔」,即「革冤」,而不當直接釋為「鞙」,如此會造成「兔」與「肙」為一字的誤解。
Shangbo vol.9 "cheng wang wei cheng pu zhi xing" Chu character"兔攵" Shall be construed as"肆".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 "□", "逸" made clear between combing. The article also early age, body text sources Sanjin Warring States "escape" the word made some speculate.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pretation from aspects of philology, and puts forward a new viewpoint.
期刊論文
1.高嶋謙一(1989)。甲骨文中否定詞的構詞形態。殷墟博物苑苑刊,1,209-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澐(2010)。說厚。簡帛,5,99-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輝、蕭春源(2003)。新見銅器銘文考跋二則。考古與文物,2003(2),8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家浩(1987)。先秦文字中的「縣」。文史,28,4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學勤(2003)。「秦子」新釋。文博,2003(5),37-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培(2007)。說古文字裡的「祝」及相關之字。簡帛,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葛亮(2013)。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5,31-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董珊(2006)。珍秦齋藏秦伯喪戈、矛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6),104-11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裘錫圭(2013)。「寵辱若驚」是「寵辱若榮」的誤讀。中華文史論叢,2013(3)=11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匡、蔡哲茂(19881200)。釋金文「圵」「吕」「吓」「団」等字兼解「左傳」的「讒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927-9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家浩(1999)。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中國文字,25,13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劍(200404)。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釋「速」。故宮博物院院刊,114,5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沈培(2002)。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2002(26),245-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季旭昇(20021200)。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肙的字。漢學研究,20(2)=41,377-3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劍(2008)。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1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家浩(1993)。包山楚簡研究(五篇)。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家浩(2013)。戰國楚簡「(??)」字補釋。紀念何琳儀先生誕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3.8.1-3)。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玉斌(2013)。甲骨綴合所得新字新形研究。古文字學青年論壇,中研院史語所 。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孟麗娟(2014)。三晉官璽集釋(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介弦(2011)。《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文字編(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謝捷(2006)。古璽彙考(博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怡安(2013)。《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引書〉、〈蓋廬〉、〈遣策〉》文字編(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春桃(2012)。傳抄古文綜合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玉英(2009)。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天虹(2002)。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曉懿(2013)。戰國官名新探。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波(2012)。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2014)。釋戰國時期的幾個「蔑」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平安(2000)。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 」 為一字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裘錫圭(1992)。釋「求」。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裘錫圭(2012)。說「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馮勝君(2004)。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中舒、漢語大字典字形組、方述鑫(198508)。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運富(1997)。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郝士宏(2008)。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隨祖(2010)。羅福頤集--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釗、洪颺、張新俊(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曹錦炎(2000)。釋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顧藹吉(1986)。隸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守奎、曲冰、孫偉龍(20071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蕭春源(2006)。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澳門:澳門市政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湯餘惠、賴炳偉、徐在國、吳良寶(200112)。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松長、鄭曙斌、喻燕姣(2001)。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駢宇騫(2001)。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錫全(1990)。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左丘明、徐元誥、王樹民、沈長雲(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2003)。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裘錫圭(2013)。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守奎、賈連翔、馬楠(2012)。包山楚墓文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劍(2007)。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2013)。清華二《繫年》集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方勇(2012)。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子楊(2013)。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馬承源(201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守奎(2003)。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偉(2009)。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奏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何琳儀,程燕(20040516)。滬簡《周易》選釋,http://www.bsm.org.c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子揚(20081225)。說甲骨文中的「逸」字,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曉雪(20091110)。左塚漆梮文字匯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方(20130107)。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通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富海(20060510)。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偉(20130105)。《成王為城濮之行》初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洪濤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0801)。釋「肙」--兼釋「」字,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燕(20130106)。讀《上博九》劄記,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劍(20131021)。《成王為城濮之行》的「受」字和「穀菟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富海(2010)。說「?」、「冤」。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子楊(2013)。釋甲骨金文中的「將」。出土文獻。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于省吾(1943)。雙劍誃古文雜釋。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北京:大業印刷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振武(1998)。陳曼瑚「逐」字新證。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世超(2005)。釋「逸」。中國文字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振林(2005)。《說文》從辵之字皆為形聲字說。漢字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鄔可晶(2012)。釋上博楚簡中的所謂「逐」字。簡帛研究2012。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裘錫圭(2012)。殷墟卜辭所見石甲兔甲即陽甲說。甲骨文字考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裘錫圭(2012)。「東皇太一」與「大伏羲」。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政烺(1979)。中山國胤嗣耔蟄壺釋文。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單育辰(20090923)。說「熊」「兔」--「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