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史料三篇研究
作者:王瑜楨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Yu-Z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季旭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清華簡清華六鄭國鄭武夫人鄭文公子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本文是以2016年4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陸)》之三篇鄭國史料為研究對象。由於西周末至戰國初的鄭國歷史在傳世文獻中記載較少,本文研究內容或可與史書內容相互印證,或可補充說明史書的不足。全文共分為五章,第壹章是緒論;第貳章〈鄭武夫人規孺子〉篇是討論鄭武公過世後,鄭武夫人武姜對繼任君主莊公的勸誡以及由二三子大夫輔政,務必以先君治國經驗為方針的叮囑,其中蘊含著鄭武夫人與國君的權力爭奪關係,耐人尋味;第參章〈鄭文公問太伯〉是太伯敘述討論開國君主桓公、武公、莊公開疆闢土的經過,以及昭公、厲公力爭君位的史事,並且勸誡文公當以先君之功為要;第肆章〈子產〉是一篇傳述子產道德修養和施政成績的論說,內容敘述了子產對「聖君」和「不良君」的看法,以及子產的治國理念,全文分為11個要點進行論述;第伍章是總結本文對於研究鄭國歷史的價值和展望,期望對於先秦時期的鄭國史料研究具有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左丘明:《國語》,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周)晏嬰撰、(漢)劉向校編:《晏子春秋》(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
(周)呂不韋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7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司馬遷:《史記》(新北市板橋:藝文印書館,1955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本)。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
(漢)伏勝撰、(清)皮錫瑞疏證:《尚書大傳疏證》(師伏堂叢書)。
(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漢)班固:《白虎通》(民國十二年夏五月北京直隸書局影印乾隆甲辰抱經堂雕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第1版、1978年3月第4次印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全二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賈誼:《新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卷五。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二版一印)。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漢)劉向:《新序》(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6月)。
(晉)杜預:《春秋釋例》(《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第146冊,卷三)。
(晉)杜預撰:《春秋釋例(附校勘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晉)范寧集解、(唐)楊仕勛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梁)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9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唐)李延壽撰:《南史(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次印刷)。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第1次初版、1974年2月第2次印刷)。
(宋)丁度等編:《集韻(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37年6月)。
(宋)朱熹:《詩集傳》(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7月)。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初版、1986年3月第3次印刷)。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御覽(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初版、1995年10月第5次印刷)。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宋嘉定三年刻本,影上海圖書館藏宋嘉定中刊本)。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載《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卷一千二百五十五.經部.春秋類》(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宋)蔡沈:《書經集傳(四書五經)》(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4月)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
(元)趙汸:《春秋屬辭》,收入《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1年6月)。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5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2003年4月第2次印刷)。
(清)王琰等奉敕撰:《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應麟:《詩地理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皇清經解續編》)。
(清)江永:《群經補義》,參《皇清經解》(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10月)。
(清)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欽定四庫全書本.史部》)。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俞樾:《群經平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一七八經部,1995年)。
(清)俞樾:《春在堂全書(全7冊)》(江蘇:鳳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冊《群經平議》。
(清)孫星衍:《孔子集語集解》(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4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欽定四庫全書》本)。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3月初版、1934年2月再版)。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月)。
(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月)。
(清)惠士奇:《春秋說》(《欽定四庫全書本.經部.春秋類》)。
(清)惠士奇:《惠氏春秋說》,阮元編:《清經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第2冊。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十三經清人注疏.論語正義(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二、【近人著作】
丁福保編:《古錢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2月初版、1984年12月第2次印刷)。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全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共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纂:《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1999年12月第2次印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1996年6月重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8月)。
尹盛平:《西周史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月)。
方詩銘、王修齡輯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王輝、陳昭容師、王□偉合著:《秦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王輝主編、楊宗兵、彭□文、蔣文孝編著:《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4月)。
王子楊:《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
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叔岷校詮:《莊子校詮(全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3月初版、1999年6月景印三版)。
王恩田:《陶文字典》(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6月第3次印刷)。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史樹青:《長沙仰天湖出土楚簡研究》(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6月)。
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初版、2006年9月第5次印刷)。
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佐野光一:《木簡字典》(東京:雄山閣,1985年8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2月)。
余迺永校注:《新校互註宋本廣韻(全二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7月)。
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吳良寶:《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11月)。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全四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零:《李零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二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年4月)。
李天虹:《楚國銅器與竹簡文字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守奎、賈連翔、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李守奎、肖□攀:《清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守奎:《漢字學論稿》(北京:人美術出版社,2016年6月)。
李均明、劉國忠、劉光勝、鄔文玲等著:《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再版)。
李宗焜師:《甲骨文字編(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
李松儒:《清華簡《繫年》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家浩:《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
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2013年7月重印)。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人民美術名家學術文叢》(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2月)。
杜勇、沈長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每日新聞社、每日書道會編輯發行:《古代中國の文字と至寶(湖南省出土古代文物展)》(2004年9月7日-10月24日),サントリ—美術館展覽圖錄,頁67第34號。
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全套十六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月)。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12年12月)。
周祖謨校訂:《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0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修訂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10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7月)。
季師旭昇主編、王瑜楨、金宇祥、李雅萍、黃澤鈞合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11月)。
季師旭昇主編、袁國華協編、陳思婷、張繼凌、高佑仁、朱賜麟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3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屈萬里:《屈萬里全集.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2月)。new window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林清源師:《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2月)。
林義光:《文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林劍鳴:《簡牘概述》(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二):葛陵楚墓竹簡、長臺關楚墓竹簡》(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青森縣:弘前大學文理學部文學研究室,1953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綫裝書局,2006年11月)。
徐在國:《楚帛書詁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晏昌貴:《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
馬飛海總主編、汪慶正主編、馬承源審校:《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馬楠:《清華簡《繫年》輯證》(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高明、葛英會編:《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2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滙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11月)。
張儒、劉毓慶著:《漢字通用聲素》(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new window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5月)。
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6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
許雄志編:《秦印文字彙編》(河南:鄭州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專刊甲種第十二號,1965年5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全1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1982年)。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
陳平:《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陳偉主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三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根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本影印出版。new window
陳劍師:《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陳劍師:《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陳松長:《帛書史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1月)。
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陳昭容師:《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史語所專刊之103)。
陳美蘭:《戰國竹簡東周人名用字現象研究―以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為範圍》(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10月)。new window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上、下冊)》(北京:綫裝書局,2008年10月)。
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後於(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1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指導教授:季旭昇);後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一編)》第17-18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new window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按:原作係由北京科學出版社於1956年出版。
彭林譯著:《儀禮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次印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頁339-340;附錄二和附錄三分別發表李家浩先生〈江陵九店五十六號墓竹簡釋文〉及彭浩先生〈江陵九店六二一號墓竹簡釋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荊門左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2月)。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漫步》(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全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全六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10月)。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2005年8月重印)。
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比較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黃德寬主編、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郝士宏、陳秉新、王蘊智著:《古文字譜系疏證(全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黃懷信:《小爾雅匯校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上、下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黃懷信撰:《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2次印刷)。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1985年3月第2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全四冊)》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2版、1995年10月第5次印刷)。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年6月)。
楊澤生:《戰國竹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45年4月初版)。
董蓮池:《新金文編(全三冊)》(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全六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
裘錫圭原著;黃天樹、沈培、陳劍、郭永秉讀解:《中西學術名篇精讀.裘錫圭卷》(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6月)。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8月)。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10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10.文學史編、周易編、管子編、璞堂雜業篇、語言文字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按:此文係從開明書店1948年出版的《聞一多全集》收入。
趙平安:《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趙平安:《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6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劉釗主編、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出版社,2009年5月)。
劉釗主編、洪颺、周忠兵、張傳官、李霜潔、任攀、高原合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劉嬌:《言公與剿說─從出土簡帛古籍看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北京:綫裝書局,2012年12月)。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金文文獻集成(全四十六冊)》(北京:綫裝書局,2005年6月)。
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蕭毅:《楚簡文字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蕭春源主編:《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2008年10月)。
蕭春源主編:《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2006年3月)。
蕭春源主編:《珍秦齋藏金.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2001年6月)。
錢穆:《史記地名考(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濮茅左、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鍾柏生師:《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參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嚴一萍:《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2月)。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new window
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合著:《《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12月)。

三、【期刊論文】(含會議論文)
(英)馬克.奧里爾.斯坦因著,殷晴、劇世華、張南、殷小娟譯:《沙埋和闐廢墟記》(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9月)。
王永昌:〈清華簡研究二題〉,《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16年10月),頁82-84。
王樹瑛:〈漢語「不A不B」格式的結構關係及語義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1999年9月),頁117-121。
尹盛平:〈試論金文中的「周」〉,《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陝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1983年);又見氏著:《西周史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頁27-32。
方稚松:〈關于甲骨文「叀」字構形的再認識〉,《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2期(總第178期),頁90-97、160。
方繼成:〈關于宗周鐘〉,載《人文雜誌》1957年第2期,頁46-48。
王輝:〈周畿內地名小地〉,《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3期,頁26-31。
王人聰:〈西周金文「 」一詞補釋〉,《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2期,頁49-50、25。
王子楊:〈釋甲骨金文中的「將」──兼說古文字「將」之流變〉,《出土文獻》第4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頁114-120。
王挺斌:〈清華簡第六輯研讀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九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頁198-204。
王國維:〈周開國年表〉,收入氏著:《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年),初編第四冊《觀堂別集》,頁1259-1265。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清華週刊》(1925年7月);收入氏著:《王國維遺書(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趙萬里輯:《靜庵文集續編》,頁65-69。
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氏著:《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5月),第四卷。
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芮良夫毖》釋讀〉,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頁184-194。
王澤文:〈晉公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